和燕子有关的诗句
1、燕子楼中霜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2、黄莺过水翻回去,燕子衔泥湿不妨。
3、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4、燕子家家入,杨花处处飞。
5、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6、燕子与百劳,一西复一东。
7、衔泥燕子争归舍,独自狂夫不忆家。
8、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9、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0、燕子楼中燕子飞,芹泥一点误沾衣。
11、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12、溪声急,无数落花漂出。
燕子分泥蜂酿蜜,迟迟艳风日。
13、燕子楼头燕子回,何年鹤去见归来。
14、荼糜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15、搴帘燕子低飞云,拂镜尘鸾舞。
16、樱桃谢了梨花发,红白相催。
燕子归来,几度香风绿户开。
17、恋恋,楼中燕。
燕子楼空春色晚,将军一去音容远。
18、依依宫柳指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
(经典语句 )燕子归来依旧忙。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19、画檐春燕须同宿,兰浦双鸳肯独飞。
20、海燕何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21、卷幕参差燕,常衔浊水泥。
为黏珠履迹,未等画梁齐。
22、旅食惊双燕,衔泥入此堂。
应同避燥湿,且复过炎凉。
23、三叠曲,四愁诗。
心事少人知。
西风未老燕迟归。
巢冷半干泥。
24、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
25、衔泥燕,声喽喽,尾涎涎。
秋去何所归,春来复相见。
26、春色遍芳菲,闲檐双燕归。
还同旧侣至,来绕故巢飞。
27、燕语如伤旧国春,宫花一落已成尘。
自从一闭风光后,几度飞来不见人。
28、雨燕翻新幕,风鹃绕旧枝。
画堂春尽日迟迟。
又是一番平绿、涨西池。
(引自)
有哪些描写鸟儿飞翔的优美句子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
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赏析一】 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方东树说这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
”(《续昭昧詹言》)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象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骀宕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所谓“随物赋形,所在充满”(王若虚《滹南诗话》),是应该从这个意义去理解的。
(马茂元) 【赏析二】 绝妙山水不朽诗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赏析 世间有一种美妙不过的事情,那就是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
碧水青山本是大自然的杰作,但它就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有待天才诗人去发现。
天才诗人才高八斗,锦心绣肠,但他们涌泉般的才思必须找到一个最佳喷发口。
前者一直在默默等待,后者也在苦苦寻觅。
一旦他们相遇合,碧水青山将成为激发诗人创作激情和灵感的绝好对象,而天才诗人也将以与世人不同的慧眼灵心和生花妙笔发现并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它的绝世风姿。
于是,作为他们美满结合的结晶,璀璨夺目的诗章诞生了。
因此,天才诗人与奇妙山水的遇合,实在是山水的幸事,诗人的幸事,也是诗坛及后世读者的幸事。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与杭州著名的西湖之间,就曾有过这样一段姻缘。
穆宗长庆二年(822),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又不被理睬,正任中书舍人的白居易请求外任,被出为杭州刺史。
已值“知天命”之年的白居易不再是那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愤激的青年,他的人生态度多了一份恬淡、超然与从容,从而有了更适宜的心情静观世事、领略山水、品味人生。
对于杭州,白居易并不陌生。
青少年时代,因河南家乡藩镇战乱不休,他曾南下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在这里生活过一段时间。
这段早年时种下的情愫,使他对杭州除了向往之外,更多了一份亲切感。
三十多年过去了,西湖畔的一花一木都还风景如旧否
这一切无疑一直在令他梦魂萦牵。
出刺杭州的任命,对他来说可谓正中下怀。
他怀着极其轻松喜悦的心情赴任,途中就写下了《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这样的写景佳制。
到杭州后,他更是诗兴大发,留下了一系列描绘这里佳丽风光的不朽佳作,《钱塘湖春行》就是其中之一: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此诗当作于长庆三年(823)春。
白居易于上年年底到达杭州,大约有许多公务急需交接处理,加上西湖的冬景毕竟稍逊其它季节的景致,所以白居易没有留下游赏之作。
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年的春天来临,大自然才刚刚吐露出些许春的消息,白居易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了西湖边。
全诗第一句交待了诗人观赏西湖的立足点,也是诗人此次“春行”的起点,为以下整个画面的展开确定了角度。
“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因与其它山不相连接,故名。
据五代王谠《唐语林》卷六:“贞元(785-804)中,贾全为杭州,于西湖造亭,为‘贾公亭’。
”白居易此次春行距贾全造亭不过二十余年,“贾公亭”当还存在,但现在已难觅它的踪迹。
据白居易此诗,则贾公亭大致也在孤山的西北侧,则白居易此行的起点大约在今里西湖西岸的北山路中段。
到过西湖的人都知道,这是观赏西湖景致的颇佳角度。
从这里人们的视线可作扇面延伸,既能一目了然地看清里西湖,又可透过白堤看到外西湖更开阔澹远的湖面,有近有远,虚实相参,西湖的美景可尽收眼中。
第二句是总写。
诗人来到湖边,首先自然是放眼四望,以求对西湖此时的景象有一个完整把握。
只见春水方生,湖面一改冬日的浅涸,变得满满荡荡,似蕴含着无限生机。
“初平”不一定最满,但意味着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继续上涨的势头,这是比已达到稳定的饱和更能唤起观赏者兴奋之情的景象。
因为事物最美好的时光不一定是它达到盛满状态的时刻,而往往在于它蓬勃向上之时。
云脚低垂也正是春天特有的景象,它似乎随时都有可能霈然作雨,催生万物。
总之,春天来了,大自然的一切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都变得那么活跃,那样时刻滋生着变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诗人的笔法。
无论是交待观赏的立足点,还是总体描绘湖上景象,他都不是呆板地描叙。
写位置,他忽北忽西;写景致,他忽高忽低。
左右变幻,上下呼应,跌宕多姿,隐约透露出诗人既兴奋又闲暇、既深情又从容的观赏心态,并为全诗定下了轻松活泼的情感基调。
如果说首联是长镜头似地总写西湖的山寺云水,那么颔联则是目光收回,进行局部特写,着意刻划早春西湖的花鸟。
诗人仍然不作呆板静止的描绘,而是换以疑问的语气出之。
写早莺争树,问“几处”,可见不是处处;写新燕啄泥,问“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这不仅极有分寸地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特有的景色,而且诗人自身那忽为争树的早莺所迷、忽而又为掠过的燕子所吸引、完全沉浸在这一派莺歌燕舞的早春景色中、时惊时疑、时喜时笑的姿态神情,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目前。
方东树评此诗“象中有兴,有人在,不比死句”(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是深得此中三昧的。
颈联两句,诗人将目光再次稍稍推开,有似中距离的观照,转而重点写早春西湖的花草。
上联中的莺燕是灵巧飞动的,而诗人则基本不动,在那里左顾右盼,四处打量。
本联中花草是静止不动的,而诗人仍不肯作静止的描写。
他反客为主,让自身动起来,走马观花,于是不动的花草也动了起来。
不了解诗人与景物之间这一动与不动位置的变化,就不能理解花为何是“乱花”,花怎能迷人眼;为何是“浅草”来“没”、“马蹄”,而不是“马蹄”踏“浅草”。
其实花并不“乱”,也没有有意来迷人眼,这只是诗人骑马一路穿行而产生的主观感觉。
前四句画面中的景物都是动的,但整个画面本身没有动。
这一联则画面中的景物基本不动,而整个画面快速切换,构成一种动静交错之致。
同时,“渐欲”、“才能”与“初平”等相呼应,再次突出了早春景色的特点。
尾联两句,诗人将视线重新推向远处的白沙堤和湖东,描绘西湖的总体轮廓,以与首联相照应,使全诗的内容更加完足。
如果说前六句都是实写,那么这两句是虚写;如果说前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这两句是情中有景。
诗人终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依恋,坦言自己的“最爱”。
同时,它也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一个更广阔的境界,那里堤痕隐约,绿树掩映,一切是那样的清丽,又带着一层朦胧。
读者在欣赏前面各种景致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展开丰富的联想。
虚实相生,全诗的意境得到了拓展。
我们能够分析的是此诗的技法,诗人也很可能或经过精心的谋篇布局、或不假思索地运用了这些技法。
但仅靠技法写不出好诗。
白居易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和不朽才思与西湖美丽风光的美满结合,是作为歌咏西湖最优美乐章之一的这首诗歌问世的根本原因。
杭州西湖名闻天下,与众多文人学士对她的动人赞美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行列中,我们忘不了白居易,也不会忘记这首《钱塘湖春行》。
(廖可斌) 【赏析三】 莺歌燕舞 西湖春色天堂景 万紫千红 风流太守花间客 ——白居易七律诗《钱塘湖春行》赏析 白居易是在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的七月被任命为杭州剌史的,而在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又出任了苏州剌史,所以这首《钱塘湖春行》应当写于长庆三、四年间的春天。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中国历史上,在天堂杭州当剌史的可以说是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要算是唐朝和宋朝的两位大文豪白居易和苏东坡了。
他们不但在杭州任上留下了叫后人缅怀的政绩,而且也流传下来许多描写杭州及其西湖美景的诗词文章与传闻轶事,所以又有人们称他们为“风流太守”。
白居易的七律《钱塘湖春行》就是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这首诗不但描绘了西湖旖旎骀荡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色的沐浴下的勃勃生机,而且将诗人本身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中的心态合盘托出,使人在欣赏了西湖的醉人风光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被作者那对春天、对生命的满腔热情所感染和打动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歌的第一句是地点,第二句是远景。
孤山坐落在西湖的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叠翠,上有孤山寺,登山观景,美不胜收。
贾亭,又叫贾公亭,据《唐语林》卷六载,贞元中,贾全任杭州剌史时,曾在西湖造亭,杭人称其为贾公亭,未五六十年后废。
贞元是唐德宗的年号,从公元780年到805年。
白居易写此诗时,其亭尚在,也算是西湖的一处名胜。
白居易一开始来到了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畔,放眼望去,只见春水荡漾,云幕低垂,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初平”所表达的是白居易对春日里西湖的一种特有的感受。
由于连绵不断的春雨,使得如今的湖面看上去比起冬日来上升了不少,似乎眼看着就要与视线持平了,这种水面与视线持平的感觉只有人面对广大的水域才可能有的感觉,也是一个对西湖有着深刻了解和喜爱的人才能写出的感受。
此刻,脚下平静的水面与天上低垂的云幕构成了一副宁静的水墨西湖图,而正当诗人默默地观赏西湖那静如处子的神韵时,耳边却传来了阵阵清脆的鸟鸣声,打破了他的沉思,于是他把视线从水云交界处收了回来,从而发现了自己实际上是早已置身于一个春意盎然的美好世界中了。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野草才能没马蹄。
”这四句是白居易此诗的核心部分,也就是最为抢眼的句子,同时也是白诗描写春光特别是描写西湖春光的点睛之笔。
几处,是好几处,甚至也可以是多处的意思。
用“早”来形容黄莺,体现了白居易对这些充满生机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爱:树上的黄莺一大早就忙着抢占最先见到阳光的“暖树”,生怕一会儿就会赶不上了。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黄莺是公认的春天歌唱家,听着她们那婉转的歌喉,使人感到春天的妩媚;燕子是候鸟,她们随着春天一起回到了家乡,忙着重建家园,迎接崭新的生活,看着她们飞进飞出地搭窝,使人们倍加感到生命的美好。
在对天空中的小鸟进行了形象的拟人化描写之后,白居易又把视线转向了脚下的植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也是一联极富情感色彩与生命活力的景物描写,充分显示了白居易对描写对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准确把握其特征的能力。
花而言其乱,乃至要乱得迷了赏花人的目光,在旁人的诗句中,很少有这种写法,而这种独到的感受,却正是白居易在欣赏西湖景色时切身的体验,五颜六色的鲜花,漫山野地开放,在湖光山色的映衬下,千姿百态,争奇斗艳,使得白居易简直不知把视线投向哪里才好,也无从分辨出个高下优劣来,只觉得眼也花了,神也迷了,真是美不胜收,应接不暇呀。
“乱花渐欲迷人眼”一句是驻足细看,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
诗人在指点湖山、流连光景的不经意间,偶然瞥到了,马蹄在草地上亦起亦落、时隐时现的情景,觉得分外有趣,忍不住将其写入了诗中,没想到就是这随意的一笔,却为全诗增添了多少活泼情趣和雅致闲情。
著名美学家别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大自然的景象是不可能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恰恰说明了这一美学欣赏真理。
因为西湖的景色再美,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在白居易的眼中,它无疑是天下最美的景致,因为他不但善于观察,而且更善于发现和体验。
我们现在每每有逛景不如听景的体会,或是听朋友介绍,或是在影视风光片中,听说和看到名胜山水美不胜收,心中不由得生起无限向往之情,可是往往一旦身临其境,面对真山真水,却反而觉得远没有预期的那样动人美丽。
这就是因为我们不能带着一种发现欣赏的眼光去看待自然山水,而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过高的甚至是带有几分挑剔的眼光去游山玩水的原因呀。
试想古往今来,西湖向人们展示了多少次美妙的春光
而又有多少人见证了西子湖的春色
可是到头来,我们仍然只能吟诵几位大诗家不多的几首作品,莫不是西湖只有等到像苏东坡这样的大文豪光临的时候,才像孔雀开屏般地展现她那惊人的美艳
西湖的鸟儿,只有到了大诗人白居易面前,才“争暖树”、“啄春泥”不成
其实不论何时何地,西湖都是最美的,我们不是也知道这样的名句吗:“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 白居易就是因为有着这样一副难得的美学家的欣赏眼光,才能在无数西湖的游客中,独具慧眼地发现它的动人之处,才能真正享受到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这一人间天堂。
白居易并没有看到很多的“早莺”和“新燕”,只有“几处”、只见“谁家”而已,要是我们,说不定还会因为没有到“处处”闻莺、“家家”有燕的时节,而感到遗憾,心想要是再晚来十天半个月就好了。
可是白居易却不这样认为,少有少的好处,正因为少,才是“早莺”,才是“新燕”,才有一种感知春天到来的喜悦,如果诗人没有一种年轻的心态和热爱生命与春天的胸怀,恐怕就不会被这为数不多的报春者所打动,所陶醉,而欣然写下这动人的诗篇了。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闻花花香,见草草美,为四处点缀的各色野花而心乱神迷,为没过马蹄的草地而唏嘘感叹了。
仔细想一想,没过马蹄的草地其实是最平常不过的了,观赏这样的草坪根本用不着在春天赶到西子湖畔,在我们的街头绿地就可以了,不过,横在我们与草坪之间的恐怕有一块醒目的标牌:“请勿践踏草地”,于是,一切与自然的拉近,也就在刹那间,变成了一句严肃的警告,而今天都市里的人们对自然景观而非人造景观的漠视或无动于衷也就情有可原了。
不过,白居易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双发现美、发现春天的眼睛,所以他会在西湖美景中,不能自已,乃至流连忘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沙堤,即白堤,又称沙堤或断桥堤,西湖三面环山,白堤中贯,在湖东一带,总揽全湖之胜。
而白居易任杭州剌史时,也确曾修堤蓄水,灌溉民田,不过其堤在钱塘门之北,可是后人多误以白堤为白氏所修之堤了。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
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事实上,白居易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那种对于春天或美好事物的敏锐观察与体验,在许多古代诗人中都是非常常见的,唯其如此,他们才能像白居易一样,在春天刚刚来到人间时,就已经欣喜地发现,并为之感动不已,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写下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以丰富的美学享受。
像白居易那样,并不会因为只有几只黄莺在树上啼唱,只有几家房檐下燕子在搭窝而感到遗憾,反而会因此感觉到春天的脚步已经越来越近,而感到欣喜异常,从而写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乳燕啄新泥”这样动人的诗句的例子是很多的。
比如韩愈就有一篇描写早春的名诗,同样不是歌颂春光烂漫时的美景,而是为人们展示出一种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景象。
诗的名字叫《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一共写了两首,我们不妨向大家介绍第一首: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诗是写给他的朋友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中排行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这种称呼在唐代十分流行。
大家熟悉的有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杜甫),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更是家喻户晓了。
韩愈这首诗最绝妙的一笔就是第二句,“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在北方的早春时节,春寒料峭,在常人眼里,哪有一丝春的气息。
可是一场无声的春雨过后,一切就不一样了,大地上,草儿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冒出了纤细的嫩芽,虽然它们是那样的不起眼,甚至连你弯下腰去仔细地观察时,都无法看到生命的绿色,但是,韩愈却捕捉到了这最早的报春者的形象,它们不是天上翻飞的柳絮,也不是树上闹眼的桃花,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小草,那样的不事张扬,却又齐心合力,大家一起冒出头来,使人们远远地望去,可以看出那一片充满生机的漫山遍野的绿色,这是一种多么激动人心的无处不在的春色呀
韩愈为之深有感触,所以他忍不住告诉朋友,这才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景色,也是一年中最可珍惜的时光呀,比起春色满园、烟花似锦来,更有一番动人的风韵与景致呀。
这就是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最美好的春光却是在早春的道理,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会情不自禁地吟出“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赏析四】 这是一首观赏西湖风景的诗,是白居易写景诗中的名篇,作于白居易长庆三年或四年春任杭州刺史时。
钱塘湖,即今杭州西湖,因地处秦代钱唐县而得名。
春行,春天绕湖而行,观赏风景。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
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前后衔接非常自然。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意为: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西边,湖水新涨与岸相平,与低垂的云气连成一片。
孤山在西湖之中,把西湖隔为里外二湖,山上有寺,名孤山寺,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建造。
其地清幽秀丽,为湖中登览胜地。
贾亭,是唐朝人贾全任杭州刺史时建造。
开端一句点明了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第二句写诗人了望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所以说“初平”;天空云气低垂,接近水面,所以说“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意为:见几处早春的黄莺争相飞往向阳之树,衔泥筑巢的不知是谁家新来的燕子
这两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气象。
黄莺儿是春天的歌手,燕儿是候鸟,春天从南方飞来。
所以人们常用“莺歌燕舞”、“叶绿花红”来形容春天的景象。
“争暖树”、“啄春泥”准确地写出了早春乍暖还寒的季节特征,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充满活力。
“几处”、“谁家”也把握住了早春鸟儿活动的“度”,使人联想到齐已《早梅》诗中“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一枝”的妙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意为: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这两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
乱花,指各种不知名的野花。
“迷人眼”指野花色彩斑斓,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渐欲”用得很准确,说明还不是“野花遍地是”,有渐开渐盛之意。
浅草,刚生长出来的草,“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侧面点出骑马踏春的行迹。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以及“才能”等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使人联想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里的“春”景,既不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不可捉摸,也不是“绿遍山原白满川”的春意阑珊,它只是给人一个信息:这里很快就会姹紫嫣红开遍。
刚被披上春天的外衣的西湖,被诗人把握得恰到好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意为:最喜爱湖东一带的美景,在那绿杨阴里的白沙堤上观光让人留连忘返。
诗人信马而游,从孤山寺一带来到湖东白沙堤,岸边的野花,路上的嫩草,堤两旁的绿树,让他深深地感受到冬天过后的春的气息,冗务之余的赏春的愉悦。
有关于四季的优美句子吗
春:春意盎然、春光烂漫、鸟语花香、春姑娘来到了人间,小草悄悄的探出了脑袋,张望着这个陌生而熟悉的世界燕子从北方赶来,参加这百花盛开的宴会。
Spring: Chunyiangran, spring bloom, Jade, spring came to earth girl, grass quietly out of the head, Zhang looked at this strange and familiar world Swallows came from the north, to participate in this banquet of flowers in full bloom. 夏:夏日炎炎、骄阳似火、汗流浃背 知了不停的叫者:热热热…… Summer: The scorching summer, the sea, called the sweat of us non-stop: hot hot ... ...秋:天高气爽、秋风扫落叶 硕果累累的秋天更让人欣喜。
你看,那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小灯笼挂满枝头,多像在给人们报告丰收的喜讯……Autumn: Qi Shuang-day high, the wind sweeping leaves in the fall of the great achievements even more delighted. You see, it's persimmon Huang Chengcheng like a small lantern covered with branches, like many people in the harvest of good news to report ... ... 冬:寒风凛冽、天寒地冻、足不出户 北风呼呼的刮着,刮在脸上像刀割般的疼痛。
人们裹在厚厚的冬衣中,还不停的发抖…… Winter: cold and windy, cold and clammy from the north of the homes get days, scratching his face in pain like knife cuts like. People wrapped in thick winter clothes, also of the non-stop shaking ... ...
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冬夜星汗灿烂.明净高远.星辰像锐利的流光益彩的眼神.清澈却不见底.单纯却直击心底,四野寂寂.惟有风声.天地在这盛大的美丽中.安静而华丽....自己写了点..不要介意.希望对你有帮助.有时间和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