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善恶句子
关于善恶句子: 1、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 2、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葛洪 3、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莎士比亚 4、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
——康德 5、恶意和仁慈都是放大镜,但前者的放大倍数更大。
6、行善必须努力,然而,抑制恶更须努力。
7、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重要的。
——罗素 8、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罗·勃郎宁 9、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罗曼·罗兰 10、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11、惩恶而劝善。
——《左传》 12、学佛的要有正见,要相信善恶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轮回,圣人境界──阿罗汉、菩萨、佛能了生死。
不要起邪知邪见,以为人死了就完了。
——印顺导师 1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周易》 14、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5、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
——曾子 16、善良——人所固有的善良,这些东西唤起我们一种难以摧毁的希望,希望光明的、人道的生活终将苏生。
——高尔基 17、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18、君子好人之好,而忘己之好。
——杨子 19、一个好行为也可能是一个坏行为,谁要救了狼就害了羊。
谁为兀鹰修复了翅膀,谁就要为它的爪负责。
——雨果 20、对好人行善,会使他变得更好;对恶人行善,他就会变得更恶。
——米开朗琪罗 21、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方孝孺 22、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丘明 23、对于恶人善不得。
24、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传》 2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26、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左传》 27、老是考虑怎样去做好事的人,就没有时间去做好事。
——泰戈尔 28、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罗曼·罗兰 29、在生活中,有的是吃人的人,有的是被吃的人,但是这两种人可以转化,羊渐渐可以转成狼;狼呢,渐渐地到一定阶段也可以转变成羊。
就好像是善恶一样,没有绝对的善恶,你这人特别的善良,那也有特别不善良的地方。
最可笑的还有许多人,在羊向狼转化的时候,转化成一半,停在那儿了,半羊半狼,自己也闹不太清楚,到底是羊还是狼。
——刘震云 30、一善染心,万劫不朽。
百灯旷照,千里通明。
——萧纲 31、一个人必须要么做个好人,要么仿效好人。
——德谟克利特 32、恶行生不出善果。
33、我给英雄下的定义是必须用武力为他人或者是为民族、国家谋求利益的才是英雄。
好汉是什么呢
好汉这个词是为了他人,但是不一定是正义的。
所以这里面有是非善恶的问题。
——吴越 34、我认为善的定义就是有利于人类。
——弗·培根 35、善为至宝,一生用之不尽;心作良田,百世耗之有余。
36、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米列 37、凡诗人之作,刺箴美颂,各有源流,未尝混杂,善恶同篇也。
——颜之推 38、就好像庄子说的浑沌。
浑沌北边有个帝,南边有个帝,他们到中间来看浑沌,浑沌没有鼻子,没有眼睛,但对他们非常好,这个南边的帝和北边的帝就要报答浑沌,就给他开鼻子、眼睛,凿七窍,要让他看看世界—日凿一窍,庄子说:七日,浑沌死。
他睁开眼睛的时候,就死了。
在西方《圣经》里边也有这样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摘取了树上的苹果,吃了,知道了善恶,知道了好和坏,开始思想,这时候,就离开了天国。
这个过程,是一个文化人的诞生,也是一个自然人的死亡的过程。
但是这过程中间有一段最微妙的最美妙的时刻,正是这个时刻产生了艺术。
——顾城 39、避免做坏事的最佳方式莫过于做好事,因为世上最困难的事情就是企图不做任何事。
——卡莱尔 40、世界上绝对不是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善恶两种品德,敌我两种力量,正谬两种主张,资无两个阶级。
要善于面对和把握大量的中间状态,过滤状态,无序状态与自相矛盾的状态,可调控状态,可塑状态等等。
——王蒙 41、至今为止,我们仍然无法揣测耶和华神把这样一棵树安设在伊甸园的原因,也更无法猜测为什么人一吃这树上的果子就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
无论如何,这棵善恶树上的果子必定是寓示着丰富的内涵的,因为我们看到人吃了它就发生了一系列令人不可思议的转变,这个转变也就是堕落。
——傅翔 42、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戴尔·卡耐基() 43、教育的最终目的为明辨善恶及真伪,并使人倾向于善与真,排斥恶与伪。
——塞·约翰生 44、念佛之前,先当信佛。
必具四信,乃名信佛。
一信果佛,如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西方弥陀,及十方诸佛等。
二信自己的佛,即是佛性。
令在因地,能开慧见性者,即名成佛。
三信人无善恶冤亲、贤愚贵贱,个个是佛。
四信一切四生六道,皆同具毗卢佛性。
此四者无先后高下,一体平等。
——王骧陆 45、与其说是为了爱别人而行善,不如说是为了尊敬自己。
——福楼拜 46、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
——罗曼·罗兰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的解释
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简称“急感”,是由于人体接触疫水感染血吸虫尾蚴后,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引起宿生(人、牛等)的一种急性全身性疾病。
表现为尾蚴性皮炎、畏寒、发热(持续高烧39℃以上),多汗、多咳、腹痛、腹泻等。
血吸虫病发病、感染地点方式集中,其中以捕鱼虾、戏水洗澡、放牧打草、打芦叶、挖泥篙、抗洪救灾时发病最多。
洪水泛滥季节,非常适宜钉螺及血吸虫尾蚴在水中活动,人们由于生产生活、防汛抢险、频繁接触含有尾蚴的“疫水”,极易感染血吸虫病。
预防血吸虫的关键是:一是认真查灭易感地带钉螺。
疫区在洪水漫滩之前,采取氯硝柳胺喷洒、浸杀、土埋等措施灭螺;二是强化粪便管理。
不随地大小便,厕所应建在水淹不到的地方,棚区粪便要集中处理,不要排入江河、湖塘;三是抓好健康教育和个体防护。
提高疫区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杜绝非必要性接触疫水。
对防洪抢险等必须接触疫水的应涂擦皮避敌、邻苯二甲酸二丁脂油膏、15%邻苯二甲酸二丁脂乳剂等防护药品,4小时左右间隔涂药;四是早发现、早治疗。
已接触疫水者和怀疑接触疫水者,应在接触疫水之日起23—26天内服用毗喹酮40毫克\\\/公斤,一次顿服。
写一句防溺水的警句或标语
1.强化安全教育,溺水事件发生;2.水命之源,请远离水源地。
3.你像鱼儿那般在水中自由以,请你预防溺水!4.生命至高无上,学生安全第一!5.为了你的生命安全,请不要擅自与同学结伴游泳。
6.珍爱生命,关爱为先,切实做好防溺水工作。
7.不要因碧波蒙蔽了双眼,不要因清凉失去了判断--预防溺水,珍爱生命。
8.预防溺水,不要让水变成亲人的眼泪!9.让溺水事故远离校园,让平安幸福一生相伴。
10.生命只有一次,安全伴君一生。
11.生命只有一次,溺水只差一念。
12.玩水失足千古恨,回头是岸等来生。
13.切记:不要去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14.加强领导,切实落实预防溺水安全措施。
15.不要与同龄伙伴下水游泳;不要无父母陪伴下水游泳。
16.为了您的生命安全,去游泳时应有家长陪同。
17.预防溺水,人人有责!18.严密防范,坚决遏制学生溺水事故发生。
19.珍爱生命!不要一人下水游泳。
20.生命只有一次,请珍爱生命。
21.江河无情,生命无价!22.珍爱生命,预防溺水!23.强化安全教育,防止溺水事件发生。
24.珍爱生命,坚决不下水游泳;25.生命第一,预防溺水;26.关爱生命旅程,预防溺水,注意交通安全。
27.如果你想变成死鱼一条,就请在此处下水。
28.若果你嫌命长,请在此处下水。
29.此处发生溺水起,至今未看溺水者上岸。
30.加强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
31.全社会齐抓共管,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
32.注意安全常记得,快快乐乐每一刻。
33.生命只有一次,杜绝私自游泳。
34.珍爱你我生命,河塘切勿靠近!35.花样年华,别为溺水停下!36.常在水边走,安全记心头。
37.不要让珍贵的水带走你可贵的生命!38.预防溺水,不要让水变成亲人的眼泪!39.溺水事故揪人心,下水游泳不安宁。
40.增强防溺意识,绽放生命光芒!
防溺水手抄报内容简短
首先,植树造林为人们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许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
如在吃的方面,有各种香甜鲜美的水果;有芳香四溢的茶叶;还有滋补身体的冬青树上的女贞子,鲜美可口、清肺平喘的银杏等珍贵药材。
在用的方面,搞建筑,开采煤炭,交通运输,制造车辆、船舶、尺机,修建桥梁、码头,造纸等都需要木材。
比如,修建1000平方米混合结构的房屋需要木材130立方米;开采1000吨煤,需要22立方米的坑木。
在农业生产中,我们使用的大量农具也离不开木材。
木材加工产品更受到人们的喜爱。
锯末水解可得葡萄糖、洒精等物质。
50公斤锯末可提取糖桨37公斤或结晶葡萄糖10公斤,食用或药用均可。
每1立方米干锯末,可提取酒精70公斤,饲料酵酶18公斤, 醛4.2公斤,干冰18公斤,木素板33平方米。
每百斤桦树皮可提炼桦皮焦油15公斤~30公斤,它可用来配制木材防腐剂,或加工提取汽油等物质。
用1立方米木材,能制成150多公斤的人造丝或人造毛,相当于7.5亩棉田的年产量或20只~30只羊的年产毛量。
还有用于房屋建筑、家具等用的胶合板、纤维板大都是森林采伐和木材加工剩余的“废物”制成的。
至于车辆上的轮胎,大家肯定知道是从橡胶树上“脱胎”而来的。
其次,植树造林可为人类提供氧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们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气,吸出二氧化碳,树正好相反,它的叶子在阳光照耀下不断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
据统计,一亩树林每天能吸收67公斤二氧化碳,释放出49公斤氧气,足可供65个成年人呼吸用。
由于森林具有遮荫避风、树木呼吸和蒸腾作用,因此有成片树林的地方冬暖夏凉,可以避暑疗养。
树木能粘附空气中的尘埃而使空气清洁、新鲜。
科学测试表明:一亩树林一个月可吸收有毒气体二氧化硫4公斤,一年可吸收尘埃20吨~60吨。
此外,,树木在呼吸过程中,产生大量特殊空气,能治疗一些疾病,对人体有良好作用,比如,桦树、杨树、桧树等能分泌出植物杂菌素,可以杀死白喉、肺结核、伤寒、痢疾等病原菌。
道路两旁栽树可以降低噪音,多种多样的树型、花果和翠绿的枝叶可以美化环境,为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理想化环境。
再次,植树造林能够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我国许多地方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黄河流域,由于土质松散,每到雨季,雨水冲刷,大量泥沙流入黄河,致使河水变浑,河床增高,给防洪防汛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而多植树,就可以控制水土的流失。
因为树木有庞大的根系,这些根系像一只只巨手牢牢抓住了土壤。
土壤中的水分,就被树根吸收畜存。
据统计,一亩树林比无林地区多蓄水20吨。
要控制沙漠,最有效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
因为“沙漠向人类进攻的主要武器是风和沙”(竺可桢语),大量植树造林,就可以形成一道道防护林,减少风的速度和力量,固定沙丘,起到控制风沙的作用。
怎样写好故事
故事重点写事,不重点写人,这是故事和小说的区别之一。
、人物、物品、事件、感情、主题、情节,情节是第一位的。
语言要用精炼的口语。
故事是大众文化,老百姓的文化。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情节来体现。
(一)“横切悬念,倒叙事件”法这是指作者为避免平铺直叙,在小说首段就设置提挈全篇、笼罩全文的悬念,故意给读者造成疑团,以激起读者产生兴趣读下去。
如1964年7月5日《湖北日报》发表的一篇《一双明亮的眼睛》,就采取这一手法。
此文一开头是:夜,墨黑,伸手不见五指。
我(即文中主角)到一个生产大队去。
由于第一次去,路生,加上碰到天阴,没月亮,没星星,自己又没带手电 ,真是把人急坏了。
就在这时,我碰到一个社员,恰恰住在我要去的大队,就把我引去了。
沿途,他一会说:“同志,注意,前头有条沟
”一会,又指点我:“同志,注意左边是口塘
”最后,进了村,又指着一条巷子说:“里面住着咱们队长,他会招呼你的。
”可第二天清早,我从队长屋里出来,看到一个强壮的中年人,挑着桶,哼着轻快的曲子,向稻场旁 边的堰塘走来。
待他走近,我一瞄,哎,多好的一条汉子,眼怎么瞎了
正想着,只见他蛮不在乎地下塘挑水。
我大吃一惊,喊:“……是塘,你不要掉到水里了。
”他回过头,眨眨眼,好像看到了我:“你不就是我昨夜给你引路的同志吗
”……看到这儿,读者一定禁不住问自己:他是个瞎子吗
为什么能那么利索地引人走夜晚呢
为什么他比有眼睛的人的“眼睛”还明亮呢
这就叫作“切入悬念”,下面就等着作者“倒叙事件”——读者也就非读下去不可了。
(二)“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法世界艺术大师卓别林有一句名言:“我总是力图以新的方法来创造意想不到的东西。
假如我相信观众预料我会在街上走,那我便跳上一辆马车去。
”(引自《卓别林——伟大的流浪汉》一书),这就告诉我们,创作结构要巧,首先要“出其不意”,这是第一步。
但更重要的,是所叙述的情节,必须在情理之中。
所谓情理之中,是指这种“出其不意”,与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发展合拍,合乎客观规律,合乎生活逻辑。
它不是荒诞的,不是臆造的。
既曲折离奇,又理所当然。
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就非常巧妙地作到了这一点。
小说是叙述美国圣诞节这一天,一对恩爱夫妇准备互赠礼物,并都想买件使对方意想不到的东西。
妻子看到丈夫有个祖传的金表,但没有表链,就剪掉自己最珍爱的金色长发,拿去卖了,并用卖金发的钱去买表链。
丈夫呢
看到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金发,但缺少一套适用的名贵梳子,就卖掉自己祖传的、一直伴随在身边的、也是自己格外珍爱的表,用卖表的钱买了一套美丽华贵的梳子。
结果两人一碰面,丈夫拿着妻子送的新表链,表没有了;妻子拿着丈夫送的一套新梳子,长长的金发没有了
夫妻俩只好凄然相对而笑。
在这里,尽管有对故事主人公与读者的“出其不意”,但统统在情理之中。
因为他们夫妻恩爱,超过了对“金发”、“表链”的感情。
而“金钱第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对下层的小人物来说,也只能是这样辛 辣的结局。
(三)“淡化情节,形散神聚”法这种创作法,从表面看,没有出其不意的情节,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且平铺直叙,一直是淡淡的气氛。
但是,在这平铺直叙中,带有涌袭心灵的感情;在这淡淡的凄凉中,带有一种说不出的人生韵味,常常是“无情”更有情,无声胜有声。
如张洁写的《拾麦穗》,是讲农村的一个小姑娘,家里很穷,每年夏天割麦时,她总是挽个篮子,到打过麦的麦地里拾麦穗。
这个时候,一个卖麦芽糖的老汉来了。
别的孩子用拾的麦穗与老汉换糖吃,而这个小女孩舍不得。
老汉便常常免费敲糖给她吃。
别人就笑她,说她嫁给这个老汉算了。
她对此并不怎么懂,老汉也觉得没什么,大家也只是开开玩笑,以后也再没提起此事。
可她——这个小小的姑娘,当老汉没再来卖糖时,却在村头等着,等着……她在等什么呢
仅仅是为了吃老汉的糖吗
不,这里面有说不清的味,有一种淡淡哀恋,一种人与人之间能相互沟通的情绪……这就叫“形散神聚”,是“无结构”的结构,是用一种内在精神编织的“情结”文体。
(四)“一箭双雕,一点两面”法作者在写小说中,似导戏的导演,常常让舞台上的角色拿这样或那样的道具。
好导演会利用 这个“道具”,不只让一个角色,而使许多角色与这个“道具”有关系;不只让一方,而是 让矛盾的双方都与这个“道具”打交道。
这样,就可以从这个“道具”身上挖掘人物心灵世界,揭露生活本质,完成作者在这发现上的美学思想。
当代英国作家斯丹.巴斯托的短篇《二十先令的银币》就是如此。
我们看到,“20先令的银币”本身就是作者的一个道具。
作者就利用这个道具,首先让文中的、有钱的马斯顿太太故意把它放进一套衣服里,然后让她的仆人弗斯戴克太太送这套衣服到洗衣店去洗,但交代了一句,送洗之前,得把衣服口袋掏一掏。
弗斯戴克是个穷人,丈夫又瘫痪,急需钱用。
这银币该给她带来多少欢乐呵:可以给可怜的丈夫买水果,买烟,加上一瓶酒;还可以去买几件必须添置的衣服……而马斯顿太太,就希望弗斯戴克悄悄地瞒下这枚银币,并把这二十先令花掉,然后她 再叫弗斯戴克交上这笔钱。
弗斯戴克若交不出,她的目的就达到了,证明穷人穷得卑劣、下流,而她自己才是高尚的。
你看,作者利用这个道具,自然而然地“一箭双雕”了。
既展现了世界穷人物质的贫穷,还暴露了富人精神上的无耻,并深刻地揭示了这个世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残酷
这篇小说的结尾是:弗斯戴克太太经过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后,总算没用这个“设下圈套”的钱。
当马斯顿太太一过问,她就颤悠悠地交还了……可这“二十先令的银币”却深深地在读者脑海里打下了烙印。
(五)“偶然中必然,必然中偶然”法小说作者要学会在生活中发现偶然中隐藏着的必然性,学会在写小说时运用这种偶然中的必然性。
它能引发读者寻根盘底地、津津有味地追读下去,而且能揭示生活中不易发现的本质意义。
如法国小说《项链》的作者莫泊桑,对此技巧就运用得非常漂亮。
故事是这样的:小职员的妻子路瓦裁夫人为了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在准备参加一个上流社会的晚会时,向她的女友借了串项链配戴。
当晚,这项链加上她的美貌,确实让她出了风头。
不料,乐极生悲,在归途上她竟丢失了项链。
为了赔偿这项链,她不得不承受经济上的压力。
经过十年艰苦努力,她和丈夫还清了因买项链所欠的债。
谁知待她刚还完债,便发现她原来借的项链是假的。
真是一夜风头得到的是十年辛酸,片刻虚荣换来的是半生痛苦。
这“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还项链债务”——“发现项链是假玩意”的一系列情节,节节都隐蔽着“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读来引人入胜,又发人深省。
(六)“银丝串珠,数点一线”法当今现代派小说家面对某些人的精神危机,产生了恐惧感。
于是他们常常用荒诞的、超现实的、生活中还没出现的、纯粹主观想象的“抽象”物于以编织描绘——以反映他们的世界观。
而且在写法上,从表面看,往往是分离的、意识流的、不易理解的。
但是,仔细读,会发现,这些小说内部是互为联系,相辅相成,彼此烘托,合成一体的。
可称之为“银丝串珠,数点一线”吧。
如美国作家亨利.斯莱萨写的短篇小说《……以后》。
它是反映核战争恐怖,谈世界进行核大战以后的情况。
核大战如今没有发生,如何描绘
现代派的作家就用他们打 碎当代世界的“碎片”,主观荒诞地串起来叙述。
《……以后》共分四段:“博士”、“律师”、“商人”、“酋长”。
这博士、律师、商人、酋长之间毫无联系,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但“博士”段讲的是——他原来教《记忆学》,训练学生养成完美的记忆,已出版了六本这方面的专著。
可核战争后,他失业了,人们再不要记忆了,核战惨状令人不敢回忆
所以,他只好改教“速成课程”——“如何忘记”。
“律师”段讲的是:过去的杀人犯是要判极刑的,但核战后,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女人与男人的比例是800∶1。
因此,这位男性杀人 犯现在的极刑是:与18个女人结婚,使他妻子的总数达到31个。
“商人”段讲的是:原来他以为核战后,人死的多,服饰用品销售量会直线下降,但一个优生学教授对他说,由于原子辐射,变种生育—一个孩子有两个头,已经接近生育总数的65%,所以,包括帽子的服饰用品会逐渐畅销,供不应求。
商人也就放心了。
“酋长”段讲的是:几个文明的白种人跑到一个很远的孤零小岛上去躲避原子辐射毒。
他们随身带了个仪器—一个开着小口的金属物。
凡 是有原子幅射毒的人,只要一瞄它,它会发出声响。
这些白人与岛上的土著酋长见面后,就用这仪器试验:当时,岛上的土人瞄仪器,仪器不声不响;而白人看仪器,仪器狂呼乱叫。
白人大喜,请求留下。
可白人进村后,酋长下令把他们杀掉,并与部下吃了他们的肉,结果染上了原子辐射毒,再瞄仪器,仪器便响起来。
从此原子辐射毒在哪儿也不能幸免了。
这四段无连贯的情节,堪称“笔断意不断”,藕断丝连,以四个不同的荒诞侧面,反映了世界一些阶层在核战争后的心态。
现代派作家就是这样把当代与未来采用他们的人生观穿起来了。
(七)“明线暗线——双环连套”法这种小说技巧是运用文中两个一明一暗的线索,平行交叉,双环连套,从一个人物引出一个人物,从一个故事引出一个故事,不仅使两个人物、两个故事发生密切的关系,而且不断丰富人物性格,推动主题思想深化。
如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叉,结成双 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摘自:编辑写作(八)“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法这种创作技巧是,作者把自己准备着力表现的人物,不妨先压一压,就如伸出去打人的拳头 ,先缩一缩。
这样,击出去,更有力;而准备贬低的人物,则不妨先让他“威风威风”,然后,让他从“威风岭”上掉下来,便“摔”得更惨。
这里,先看看“欲扬先抑”的典型例子,它就是马烽写的《我的第一个上级》。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
从表面看,这个老田衣冠不整,披个烂棉袄,无精打采,疲疲塌塌,慢慢吞吞,简直不象个领导 样子。
可随着作品的逐步深入,突然异峰崛起:他在海门决堤抢险过程中,熟谙全局,胸有 成竹,果敢勇猛,不顾1954年防汛中患上的、一直没有好的、十分严重的关节炎,身先士卒 地带头在大风大浪中搏斗,一直到战胜险情才收兵
作品正是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主义英雄人物。
而“欲抑先扬”的例子,各类小说中都有,象《水浒》中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作者先把蒋门神描绘得如何厉害,如何了不得,很多武艺高强的人都不是他的对手,这是”先扬“,可武松一出场,几个回合,蒋门神就趴下了:一方面衬托了武松威武,一方面也把蒋门神欺软怕硬的虚弱本质揭露无遗。
这两种写法常常是交叉使用,互辅互补。
(九)“盆中藏月,以小见大”法用这个技法的小说,一般题材单纯,场景单一,人物较少,情节相对来讲也比较平淡。
但如何从单纯的题材和不长的篇幅里塑造丰满的形象和挖掘出较深的主题,就得“盆中藏月,以小见大”了。
下面是作家叶文玲用此法结构的《藤椅》简介:一个中学教师杨健,领回了学校发 给他的一把新藤椅,全家都感到高兴。
可高兴之后,大家想,新藤椅往哪儿放呢
这个三代同堂、老幼六口住的15平方米的房间里,现在是连一把椅子也挤不进去了。
于是,老杨只好婉惜地将藤椅退给学校。
看,这个作品,一无传奇色彩,二无复杂的情节,就这么平凡人小事,就这么平铺直叙,就这么淡淡然,凄凄然……但它确实震撼了读者的心
解放三十年了,一直勤勤恳恳干教育事业的杨老师一家,为什么还窝在蜗牛似的小房里
诚然,是“四人帮”十年的“愚民”政策,是“白卷大王”散发的精神污染……除此之外,我们是不是应该 清醒清醒,尽快地、实实在在地清除这些“愚民”的余毒和“白卷”的偏见
让藤椅、还有 比藤椅更重要的东西能来到杨老师的家呢
大海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小小的一盆水也能容下皎明的月亮,如何以小见大,一叶报春,就看作者运用此法的功力了。
(十)“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法这是讲小说收尾的技巧。
故事的开头好,发展好,但最后一个音符,最后一抹油彩,最后一个标点处理若不当,也会虎头蛇尾,归之失败。
因为这不仅是作品的落脚处,还需把作品最精粹的地方展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