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言,警句,谚语,歇后语汇编
1、人生最大的悲哀不是失去太多,而是计较太多,这也是导致一个人不快乐的重要原因。
2、人生就像一场舞会,教会你最初舞步的人却未必能陪你走到散场。
3、松驰的琴弦,永远奏不出美妙的乐曲。
4、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弗洛伊德5、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周6、人生意义的大小,不在乎外界的变迁,而在乎内心的经验。
7、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
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的区别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如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吃人家饭,受人家管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意失荆州大丈夫能屈能伸地在人种,事在人为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
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4、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5、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有一段俗语其中一句是“领导伸筷你转桌”,其他几句是什么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已经普遍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
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
“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
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
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
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
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
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
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
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
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
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
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
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
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
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
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
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
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
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
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
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
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
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
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
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
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
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
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
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
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
《旧唐书。
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
如《战国策。
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
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
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
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
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
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
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
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
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
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
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
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
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
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
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
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
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
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有关真情的格言,最好两三句
有关真情的格言1.交之道,犹素之白也;染以朱,则赤,染以蓝,则表。
(谯周)2.有条不紊:所有的物品都井然有序,所有的事情都要按时去做。
(富兰克林(美国))3.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暗。
((罗曼•罗兰))4.人之幸福,全在于心之幸福。
(歌德)5.生活的美化者,社会的巩固者。
(罗伯特·布拉亥)6.友谊本身就是一根神圣的纽带,苦难使它变得更为神圣。
(约翰·德莱顿)7.友谊是培养人的感情的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8.交情老更亲。
(杜甫)9.家有一老,强似活宝。
(谚语)10.贫困会中断友谊 (收集)11.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 (张籍)12.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象一盏明灯,照彻了我的灵魂,使我的生存有了一点点的光彩。
(巴金)13.一个好朋友常常是在逆境中获得的 (拉丁美洲)14.用蜜来诱你的不是好朋友,忠言逼谏你的才是好朋友15.爱情应当使人的力量的感觉更丰富起来,并且爱情确正在使人丰富起来。
(马卡连柯)16.须知胜友真良约,莫作寻常旅聚看。
(瞿式耜)17.为朋友若要情谊持久,必须彼此谦让体贴。
(佚名)18.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19.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谚语)20.一贵一贱交情见。
(骆宾王)21.因结婚而产生的爱,造出儿女;因友情而产生的爱,造就一个人。
(培根)22.不怕人老,就怕心老。
((彝族)谚语)23.真正的朋友不把友谊挂在口头上,他们并不为了友谊而相互要求一点什么,而是彼此为对方做一切办得到的事。
(别林斯基)24.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
(科克.E.)25.勉强保持友谊是最难堪的。
(普劳图斯)26.友谊和花香一样,还是淡一点的比较好,越淡的香气越使人依恋,也越能持久。
(席慕蓉)27.选择朋友要慢,改换朋友要更慢 (富兰克林)28.没有比人们之间的善良关系更重要和更美好的了,无论是火车上与人结伴同行,还是与家人或同事相处,都是如此。
(佚名)29.友谊就好比一颗星星,而爱情只是一支蜡烛。
蜡烛是要耗尽的,而星星却永远闪光。
(大仲马)30.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冯梦龙)31.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得到真正的友谊才是不容易;友谊总需要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原则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
(马克思)32.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王昌龄)33.那些背叛同伴的人,常常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也一起灭亡了。
(伊索)34.你若希望你的孩子总是脚踏实地, 就要让他们负些责任。
(班扬)35.欺骗的友谊是痛苦的创伤,虚伪的同情是锐利的毒箭。
(列宁)36.女大十八变,临了上轿还要变三变。
(谚语)37.不论是多情的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亲密的友情。
(普希金)38.是血肉的联系,而是情感和精神的相通,使一个人有权利去援助另一个人。
(柴可夫斯基)39.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白居易)40.当你身居要职的时候,不会愿意接待朋友;有一天他失意伤心,才会需要朋友同情。
(萨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