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山东人格言

山东人格言

时间:2014-10-20 21:29

关于“人难免犯错”的名人名言或格言

,孰能无过

世界上有名的教育家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这些都是中国3000年的名句. 一、古代中国(从到1840): 春秋战国时期元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史记·滑稽列传》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

”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

”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传》 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郑板桥《对联》 二、近现代中国: (1840-1949) 30: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失败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强调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反击外来侵略,这句话成为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先声。

31: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19世纪60年代起,早期维新派郑观应等人提出,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外,还有另外一种战争,即“商战”,中国的工商业者自此以“富国”理想的担当者步入历史。

32:变法自强 甲午战争后,亡国灭种危机空前加剧。

洋务派和维新派中很多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东渐中国的趋势,于是提出该口号。

3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即坚持形而上的中国孔孟之道;西学为用,就是采纳形而下的西方科技之器。

这句口号为晚清社会传播西方近代文明,推进洋务改革做出很大贡献。

34: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提出。

35:扶清灭洋 1898年10月,赵三多等人领导山东冠县人民举行反教会斗争之时,其所用旗帜即标“扶清灭洋”,这反映出当时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强烈愿望。

36: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1905年7月,中国同盟会通过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

1906年孙中山首次将其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37:打倒帝国主义 1922年五一节,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召开第一次劳动大会,大会接受了共产党提出的“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此口号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口号之一。

38:勿忘国耻 1915年5月,袁世凯承认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全国各地商民、学生及海外华侨纷纷集会,宣传反日救亡,号召“抵制日货,勿忘国耻”。

39:拥护共和万岁 来自1915年护国运动期间,昆明人民张贴的一条旨在反对复辟,拥护共和的标语。

40:实业救国 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是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

山东古代名人

希望对你有帮助【齐鲁名人】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 诸葛亮 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学术思想方面,有墨子、郑玄、仲长统等;  在政治军事方面,有晏婴、司马穰苴、戚继光等;  在历史学方面,有左丘明、华峤、崔鸿、马骕等;  在文学方面,有东方朔、孔融、王粲、徐干、左思、鲍照、王禹、张养浩、冯惟敏、李开先、李攀龙、孔尚任、王士禛等;  在艺术方面有李成、高凤翰等;  在科学技术方面,有鲁班、刘洪、何承天、王朴、王祯、燕肃等;在医学方面,有扁鹊、淳于意、王叔和等。

  他们的思想、理论、智慧和学术成就,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 “文圣”,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创立的儒家学说,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圣”,孙武,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

其所著的《孙子兵法》在世界上有广泛的影响力。

  “书圣”,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

  管子,齐国名相、著名经济学家。

  山东历史上还出现过儒学代表人物孟子、曾子。

  贾思勰,以《齐民要术》闻名的古代农学家。

  孙膑,以《孙膑兵法》著名的古代军事学家。

  诸葛亮,三国名相,被中国人尊为智慧的化身。

  刘勰,以《文心雕龙》闻名的文学理论家。

  辛弃疾,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代表。

  李清照,宋代婉约派词人代表。

  蒲松龄,清代著名文学家,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作者。

  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

  张择端,宋代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

  甘德,战国时期著名天文学家。

他与宋人石申(今河南开封人)合著的《甘石星经》中有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

  氾胜之,古代科学家。

  单父,相传单卷(shàn卷)为远古后期游牧于菏泽四泽六水之地的东夷族中影响较大的政治领袖、氏族首领  戚继光,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

  张自忠,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

关于亲情的名人名言

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名言  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 足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书摘  3. 学知不足,业精于勤。

——(唐)韩愈  4.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5.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

——张载  6.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7.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8. 谁游乐无度,谁就没有功夫学习。

——(法国)谚语  9.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10.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唐)杜甫  10个名人名言的故事·故事  1、孟母断布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

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

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

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2、映雪囊萤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

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他就想尽办法刻苦地学习。

冬天夜里,他常常不顾天寒地冻,在户外借着白雪的光亮读书。

当时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也和孙康一样,没有钱买灯油。

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许多萤火虫,盛在纱袋里,用萤光照亮,夜以继日地学习。

  3、司马光读书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

为了背文章,司马光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

  后来,他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

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

他把圆木头叫“警枕”。

  4、苏步青刻苦学习的故事  苏步青,1901年生,我国着名数学家、学者,曾任复旦大学名誉校长。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犁田,什么都干。

那时他想,这辈子肯定没有读书的机会了。

  恰好,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

苏步青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

想不到,那位公子没学好,苏步青却因此学到不少知识。

他的叔叔见他这么想学习,便拿出钱,说服苏步青的爸爸,把他送到百里之外的一所小学去读书。

  在小学的第一个学期,苏步青考了个倒数第一名,老师把他叫到办公室,热忱地鼓励他。

这使苏步青大受感动,决心发愤图强。

真下了决心,情况就不一样了,从第二学期起一直到大学毕业,他每学期都考第一。

  苏步青是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典范。

他从小学起,就抓紧时间读了好多好书。

进初中后,他的第一篇作文交上去,教师一看,那写作方法,很像是古代着名的《左传》的写法,便怀疑这是不是苏步青自己写的。

上课时,老师要考考他,随便点了《左传》上的一篇文章,要他说说写的是什么。

不料,他立即一字不错地把那篇文章背给老师听。

这使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原来,他读《左传》读得能够背出来了!  5、不耻下问  释义:不以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辱。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6、手不释卷  发音 shǒu bù shì juàn  解释 释:放下;卷:指书籍。

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出处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  示例 闵象南老好观书,年七十余,每夜漏下二三十筹,~。

(清〃王晫《今世说〃德行》)  7、凿壁偷光  匡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

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

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

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

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

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

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

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匡衡家穷买不起书。

同乡有个富翁家中藏书很丰富。

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却不收分文工钱。

富翁感到很奇怪,问匡衡为什么?匡衡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可就很心满意足了。

‛富翁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从此,匡衡就有了极好的读书机会。

史书上说,匡衡精力充沛,超越常人,富翁家的丰富的藏书,加上匡衡本人的勤奋努力,终于把他造就成为一位知识学问渊博的学者。

当时的读书人中甚至流传着这么几句口碑:‚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没有人能解说《诗经》,匡衡恰好来了;匡衡给大家解说了《诗经》的疑  义,大家开心得都笑起来)。

‛可见他声誉很高。

当时,许多读书人都拜他为师,跟他学习。

  汉元帝的时候,张衡受推荐被朝廷任命为郎中,再升为博士,给事中。

这时先后发生了日蚀和地震,汉元帝心中惶恐,怕是上天降下的灾殃警兆,就向大臣们咨询政治的得失。

匡衡上奏,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天象只是一种大然的阴阳变化,祸福全在于人的作为,人类社会的风气,更在于朝廷的教化倡导和影响。

因而皇上应当裁减宫廷的费用,亲近忠臣正人,疏远佞臣小人,选拔贤材,开放方路接纳忠谏,等等。

汉远帝很赞赏匡衡的见识,提升他为光禄大夫、太子少傅。

  汉元帝庞爱傅昭仪和她的儿子定陶王超过了皇后和太子。

匡衡对此提出了恳切的规劝,透彻地剖析‚正家而天下定‛的道理,要防止招致国家的祸乱。

匡衡在朝廷中参议大政,引经据典,阐明法理道义,很受赞赏,由此升任为光禄勋、御史大夫,后来又升来丞相,封为乐安侯。

  汉元帝时,宦官中书令石显专权,排挤陷害贤良。

匡衡也害怕他,不敢指摘。

汉元帝去世之后,汉成帝即位,匡衡和御史大夫甄谭联手弹劾石显,揭露他和党羽的种种罪恶。

石显和爪牙都受到应有的惩办。

但朝中大臣也有人认为,匡衡身为辅政大臣,早年不及时参奏揭发,却阿谀曲从,没有尽到责任,对他提出弹劾。

匡衡也自感惭愧,一再请求辞职,后来终于因多占封地的事被罢了官。

  后人根据匡衡的故事,概括出一句成语‚凿壁偷光‛,形容勤奋好学。

  8、国外故事一  曾经有人问爱迪生:“成功的首要要素是什么?”  爱迪生答道:“每个人整天都在做事。

倘若你早上7点起床,晚上11点睡觉,你做事就整整做了16个小时。

其中大部分人一定一直都在做一些事,不同的是,在于他们做很多很多的事,而我却只做一件。

如果你们将这些时间运用在一件事情、一个方向上,一样会取得成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