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曾国藩处世格言

曾国藩处世格言

时间:2013-12-21 09:46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

曾国藩一生为官为将帅,待部下唯以一个“诚”字取胜,且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

”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根本与基石。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的下属。

他常常告诫自己:“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天下唯忘机可以消众机,唯懵懵可以衤发不祥。

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诚),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

”  “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

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  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兵将,因而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统军治政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国藩以此领军,上下精诚团结协力同心,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

而且,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

反之,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使好端端一座杭州城,不费一刀一枪便拱手让与宿敌,实令亲者痛仇者快而遗恨千古。

  后来,蔡锷编辑《曾胡治兵语录》时加上了一条足以警醒国人的按语:  “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

吾国人心之伪,足以断送国家及其种族而有余。

上以伪驱下,下以伪奉上,同辈以伪交,驯致习惯于伪,只知伪之利,不知伪之害矣。

……由伪生疑,由疑生嫉。

嫉心既起,则无数恶德从之俱生,举所谓伦常道德皆可蹴去不顾。

呜呼

伪之为害烈矣。

军队之为用,全恃万众一心,同袍无间,无容有丝毫芥蒂,此尤在有一诚字为之贯串,为之维系。

否则,如一盘散沙,必将不战自焚。

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

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  曾国藩酷爱读书,志在功名。

功与名,是曾国藩毕生所执著追求的。

他认为,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又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花未全开月未圆”的观点。

因为月盈则亏,日中则昃,鲜花完全开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候。

因此,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称自己“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以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

此外,他“常存冰渊惴惴之心”,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

”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手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道光年间,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恽光宸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咸丰七年在家守制时,经过一年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

此次反省之后,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历观名公巨卿,多以长傲、多言二端而败家丧生。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之经典,潜心攻读《道德经》和《南华经》,经过默默的咀嚼,细细的品味,终于大彻大悟,悟出了为人处世的奥秘。

这些貌似出世之书,实则讲述了入世之道。

只不过孔孟是直接的,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申韩崇尚以强制强,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

尘世间唯大智慧者可善下,唯善下者从不谄上欺下,从不自高自傲,始终虚怀若谷谦退自如,方可成大气候。

水能屈能伸,它常悄悄然,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旮旯。

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其涵养,其深沉,其宽厚,正如一部活生生的《道德经》,滋润着中华民族的智慧。

千古哲思,至理名言,老子真是个将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慧者

曾国藩研读得入了迷。

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既然用直接的、以强对强的手法有时不能行得通,而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为什么不采用呢

他读罢《老子》,又读《庄子》,这其中深邃的哲理,浩瀚的智慧,都令他深深折服,悠然神往,心灵产生了许多难以言喻的共鸣。

至此,曾国藩又终于悟出了老庄和孔孟并非截然对立的,两者结合既能做出掀天揭地的大事业,又可泰然处之,保持宁静谦退之心境。

  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三千里长江水面,迎风招展的全是“曾”字帅旗。

作为亲率三四十万人马的湘军最高统帅,他丝毫没有飞扬跋扈、洋洋自得之态,反而处处小心,慎之又慎。

请看他给弟弟的家书,便可知道他的当时心态。

他谆谆告诫道:  我们家目前正处在鼎盛时期,我本人身居将相之位,沅弟(曾国荃)所统领的人马有五万,季弟(曾国葆)所统领的人马有六千,近世像这种情况的曾有几家

沅弟近半年以来,七次拜受君恩,近世像弟弟这样的人有几个

太阳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就会向西偏,我们家现在也是最高最满的时候了。

管子说,斗斛太满则人概之,人太满则天概之。

我认为天概人是无形的,仍然要假手于人来概。

霍光家族太盈满,魏相来平灭他,汉宣帝也来平灭他;诸葛恪大盈满,孙峻来平灭他,吴国君主也来平灭他。

等到别人已经来平灭,而后才悔悟,就已经太迟了。

我们家正处在丰盈的时期,不必等待天来平,人来概,我与诸位弟弟应当先设法自己来概。

自概的方法是什么呢

我想也不外乎“清(廉)、谨(慎、谦)、勤(劳)”三字罢了。

沅弟过去在金钱的取舍方面不太斟酌,朋友们的讥议指责,其根源实际上都在这里。

去年冬天买犁头嘴、栗子山(此二处均在湖南双峰县荷叶乡。

作者注),我也很不以为然。

今后应该不乱拿一分钱,不寄钱回家,不多馈赠亲友,这乃是“廉”字功夫。

内在的谦虚是看不见的,而其外在的表现主要有:脸色、言语、信函、仆从属员,以后该在这四个方面下大力气,痛加纠治,这是“谦”字功夫。

每天临睡之前,默默地计算本日劳心的事情有几件,劳力的事情有几件,就会觉得为国家所做的事情还不多,应当更加竭诚地为国效劳,这就是“劳”字功夫。

  身为三军统帅,能有如此胸襟,亦不是等闲之辈了。

曾国藩如此稳慎如此谦恭,终能善始善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曾国藩功成名就之时,本打算在荷叶家乡建富厚堂以作“终老林泉之所”,后来听说工程巨大,花费极多,吓得他从不敢进富厚堂的大门。

此后十多年,一直住在他的总督府,直到死在任所。

他写信严责弟弟及儿子费钱太巨,“余生平以大官之家买田起屋为可愧之事,不料我家竟尔行之。

……用财太奢与我意大不相合。

”并以此“深为浩叹”。

并写信告诫纪泽儿:家中新居富厚堂,莫作代代做富之想。

“门外挂匾不可写‘侯府’、‘相府’字样。

”在那绵延数百里山谷之间,广大老百姓都是低矮的茅屋,独有富厚堂金碧辉煌胜似皇宫,因而曾国藩考虑再三,他坚持不回故居了,故居留给他妻子、儿子、媳妇、孙儿、孙女们住好了。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他更稳重处事,对待同僚及下属都注意处处谦让;对手中的权力,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年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深知自己地位渐高,名誉渐广,便多次上奏请求减少自己的一些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会办。

攻克南京之后,立即裁减湘军,又令弟弟曾国荃回乡下停职反省。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已寿斯民复寿身,拂衣归钓五湖春。

”在极乐大喜的日子里,曾国藩时刻不忘给自己及诸弟狠敲警钟,天衣无缝地消除隐忧,显示了过人的清醒与才能。

同治六年正月,曾国藩再三告诫弟弟国荃道:“弟克复两省,勋业断难磨灭,根基极为深固……此后总从波平浪静处安身,莫从掀天揭地处着想。

”目的是常怀谦退,永葆“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态势。

曾国藩的8句处世哲学,多少人一辈子也达不到

1、“每事有静气”曾国藩年轻时在官场沉浮,难免有心烦气躁之时,便向理学唐鉴先生请教,唐鉴送了他一个字——“静”,心静下来,就能处理各种纷乱的军国大事。

从那时起,曾国藩每天都要静坐一会儿,许多为人处世、治学从政的体会和方法,便都在此中获得。

尤其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他更是不轻易作出决定,总要通过几番静思、反复权衡之后,才拿出一个主意来。

为让气氛更宁馨些,还往往点上一支香。

每见到这种情况,家人有再大的事也不打扰他。

  2、“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这一天,曾国藩带着日记,又去拜见老师唐鉴。

唐鉴审读他的日记,见满纸都是痛骂自己不成器的话,很是满意。

翻到二十二日的日记,看上面写道:“自今日起改号涤生。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唐鉴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  3、“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  释义:如果不能以圣贤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便只能与禽兽一般为欲望所控制。

只关心付出多少,不关心结果怎样。

  唐鉴曾送给曾国藩一本自著《畿辅水利》,一张亲笔楷书条幅:“不为圣贤,则为禽兽。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善化唐鉴。

”  跟了唐鉴一段时期,尤其在通读了他的《畿辅水利》一书后,曾国藩看出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

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

以后,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4、“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  释义:无论是处世还是用兵,平时深藏锋芒,关键时果断出手,出手便能解决问题。

  曾国藩出兵征讨太平军前,有人赠予曾国藩一口家传古剑,他的岳父欧阳老人说:“涤生(曾国藩字)今日喜得宝剑,老夫也高兴。

老夫十分喜爱旧日读过的一首古剑铭,现把这首古剑铭送给你,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藏若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

”  曾国藩听完这首古剑铭后,明白岳父的深远用意,十分感激地站起来说:“国藩牢记在心。

”  5、“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释义:赞扬别人要在公开场合,批评别人要在私底下。

  曾国藩率湘军攻占武昌后,六弟曾国华带领在湘乡招募的五百勇丁来到武昌。

曾国藩见到这个出抚给叔父的六弟,心中很是高兴。

四个弟弟,他认为最有出息的便是这个为人倜傥雄奇的六弟。

于是亲向六弟传授带勇识人的经验。

曾国藩家训八大名言浑什么意思

曾国藩的一生无论从政交际还是带兵打仗均以一“谦”一“隐”一“诚”三字取胜。

我们先来看看曾国藩的“谦”。

曾国藩为保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功名富贵,他事事谨慎,处处谦卑,坚持“守缺”的观点。

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

他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说道:“余自经咸丰八年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训诫。

”还有,他始终认为:“天地间唯谦谨是载福之道。

”他深刻指出: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

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

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手享受,则当谦退。

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在北京做官,血气方刚,年轻气盛,加之一路顺风,平步青云,傲气不少,“好与诸有大名大位者为仇”。

咸丰初年,他在长沙办团练,也动辄指摘别人,尤其是与绿营的龃龉斗法,与湖南官场的凿枘不合,想起在南昌与陈启迈的争强斗胜,这一切都是采取儒家直接、法家强权的方式。

虽在表面上获胜,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

又如参清德,参陈启迈,参鲍起豹,或越俎代疱,或感情用事,办理之时,固然干脆痛快,却没想到锋芒毕露、刚烈太甚,伤害了这些官僚的上下左右,无形之中给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埋下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隐患。

后来经过深刻的反省,曾国藩才开始认识到自己办事常不顺手的原因,使曾国藩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中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尝不视此二者为枢机。

”他总结了这些经验和教训之后,便苦心钻研老庄道家,经过默默的咀嚼,终于大彻大悟。

尤其是老子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最柔,水唯善下方成海。

水能屈能伸,从从容容,缓缓浸润,渗透到许多最神秘的地方。

看宽广的大江,滔滔东去,浩浩然直奔沧海,没有翻腾没有咆哮没有澎湃,坦然迂回在广阔平原上,其理智和涵养,其深沉和宽厚。

尘世间许多棘手的事情,迂回的、间接的、柔弱的方式也可以达到目的,战胜强者,且不至于留下隐患。

至此,曾国藩终其一生始终保持了宁静谦退之心境。

我们再来看看曾国藩的“忍”。

年轻的时候,曾国藩去长沙读书,当时他的书桌是放在窗前的,后来有个同学来了,因为来得晚,书桌只好安排在墙角。

一天他突然冲着曾国藩吼到:“亮光都是从窗子照近来的,你凭什么遮挡别人

”曾国藩一声不响地把桌子挪开了,这位仍不满意,第二天他趁曾国藩不在,竟把自己的书桌挪到窗前,而把曾国藩的书桌移到墙角去了。

曾国藩来到没说一句话,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墙角的位置读书。

后来曾国藩考中了举人,此人又来寻衅,气呼呼的:“你读书的地脚风水好,那本来是我的让你给夺去了。

”在旁的别的同学为曾国藩打抱不平,问道:“书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换过来的吗

”这位同学无理取闹的说:“所以呀,他才夺了我的好风水

”别的同学说:“那好啊你在搬回墙角吧,明年准能中举。

”众人哄堂大笑,这位同学一脸狼狈,曾国藩在旁始终和颜悦色的听着。

在唐浩明著的《曾国藩传》中也多次提到,其中有这么一件事情是最著名的,1857年,曾国藩因父丧,第二次回荷花塘守制,这正是他兵事不利、处境尴尬的时候,也是他反思自忖最深刻,对“忍经”琢磨最多的时候,为他的再次复出,一崛而起奠定了扎实的心理基础。

“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他的心得。

在收敛低调中做人,在挫折屈辱中做事,在巧与周旋中攀升,大丈夫能忍难忍之事,这就是曾国藩。

但是,他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当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

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冷落、出尔反尔和种种不公,曾国藩一忍再忍,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贪婪无度而又加害于他的人,则“是可忍,孰不可忍”,或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剑而起势不两立。

同治元年,曾国藩升任两江总督,三千里长江水面,迎风招展的全是“曾”字帅旗。

作为亲率三四十万人马的湘军最高统帅,他丝毫没有飞扬跋扈、洋洋自得之态,反而处处小心,慎之又慎。

请看他给弟弟的家书,便可知道他的当时心态。

他谆谆告诫道,“我们家目前正处在鼎盛时期,……近世像这种情况的曾有几家

太阳上升到最高点以后就会向西偏,我们家现在也是最高最满的时候了。

我们不必等待天来平,人来概,我与诸位弟弟应当先设法自己来概。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之后,他更稳重处事,对待同僚及下属都注意处处谦让;对手中的权力,也常常辞让。

自从咸丰十年六月实授两江总督、钦差大臣之后,曾国藩深知自己地位渐高,名誉渐广,便多次上奏请求减少自己的一些职权,或请求朝廷另派大臣来江南会办。

攻克南京之后,立即裁减湘军,又令弟弟曾国荃回乡下停职反省。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已寿斯民复寿身,拂衣归钓五湖春。

”在极乐大喜的日子里,曾国藩时刻不忘给自己及诸弟狠敲警钟,天衣无缝地消除隐忧,显示了过人的清醒与才能。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其“诚”。

曾国藩强调“诚”必须出自内心,谓之“血诚”。

曾国藩强调:“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

”他简直把“血诚”作为自己处世立人的不二法则。

曾国藩不仅要求自己“须有一诚字,以之立本立志”,也处处以“血诚”要求与约束自己身边的人。

在写给九弟曾国荃和长子曾纪泽的家书之中,他说,“知己之过失,毫无吝惜之心,此最难之事。

豪杰之所以为豪杰,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便是此等处磊落过人。

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装饰丑态。

盗虚名者,有不测之祸;负隐匿者,有不测之祸;怀忮心者,有不测之祸。

”。

在写给下属的另封信中更是强调,“文员之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与武员不相水乳。

必尽去歪曲私衷,事事推心置腹,使武人粗人坦然无疑,此接物之诚也。

以诚为之本,以勤字、慎字为之用,庶几免于大戾,免于大败。

” 可见曾国藩正是以诚取信于人,以至于他最终取得大成功。

总之,“血诚”是曾国藩为人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精神力量,正因为有此精神作支柱,所以他的部将多忠心耿耿,宁死不投降,没有一人背叛过他。

反观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没有血诚精神,以致相互勾心斗角自相残杀,军心离散溃乱,其后期连上将韦俊等多人也相继投敌,后更有八王叛杀谭绍光之举,甚至连号称忠王的李秀成也叛变了(在民间野史中记载,李秀成的投敌实为太子逃跑争取时间,可信度不大)。

对于曾国藩的“血诚”之举,后人蔡锷极为认同:“吾国之心,断送于‘伪’之一字。

……社会以伪相尚,其祸伏而缓;军队以伪相尚,其祸彰而速且烈。

吾辈既充军人,则将伪之一字排斥之不遗余力,将此种性根拔除净尽,不使稍留萌蘖,乃可以言治兵,乃可以为将,乃可以当兵。

”曾国藩的一生风风雨雨,有起有落、有荣有辱,虽没有平步青云,也从没有掉进深渊。

没有片段的精彩,却有整体的绚烂,总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这与曾国藩的一生坚持“诚”、“谦”、“忍”的原则有重要关系。

为什么有人说曾国藩为人处事的最高境界是“让”

曾国藩处世原则之“逆来顺受之法”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

坚忍功夫,曾国藩可算修炼到了极点。

他说: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

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

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即“逆来顺受之法”。

逆来顺受

这是不是非常出乎我们的意料呢

在现代人看来,逆来顺受绝对是一种消极的处世态度,那最懂得立身处世的曾国藩,为何会发出“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的感叹呢

它又有怎样的内涵呢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是如何解读曾国藩的“逆来顺受”之法吧

曾国藩的处世哲学是什么

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必须常常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时时处处谨言慎行,三思而后行,才不致铸成大错,召来大祸。

他总结说,余自经一番磨炼,“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天地间惟有谨慎是载福之道”;“近岁在外,恶人以白眼藐视京官,又因本性倔强,渐进于愎,不知不觉做出许多不恕之事”,寻致他四面受掣,进一步悟出了一些在官场的为人之道:“长傲、多言二弊”。

“历观前世卿大夫兴衰及近日官场所以致祸之由,未偿不视此二者为枢机”,自勉“只宜抑然自下,一味言忠信,行笃敬,庶几可以遮护旧失,整动新气”。

曾国藩在为人处世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的4个原则慎,这就很好理解了,曾国藩有名的“慎独”就是最好的诠释,在修身养性方面是这样,在为人处世中更要谨慎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

敬,这个敬不是封建社会的敬天地敬鬼神,放到现在就是敬畏人生。

心,常听到的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引申一下也可以说“心态决定性格”。

精,古来即有“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的至理格言,那么这个精便包含了精致和勤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