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报告和手抄报
二、实施过程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二)成果展示: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
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
小美编(学生c): 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
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
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
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
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
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乡村风情小组介绍“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
小制片人(学生A): 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
小摄影师(学生B): 播放中解说自拍的李万风光景点录相“李万乡村风情”。
小导游(学生C): 出示展板 ; 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焦作山水美不胜收,云台山水天下独绝。
焦作近几年的山水旅游让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变得更靓更丽,也让焦作人的生活更美更甜。
不必说奇妙无比的神农山,美仑美奂的青天河;不必说奇绝险峻的青龙峡谷,也不必说走向世界的云台山水……来到小小的李万乡村,领略一番这里的乡村风情,也会让你流恋忘返。
位于塔南路腰部地带的李万乡,在创建山水旅游城市中,借助她特有地理和区位优势,似乎一夜之间变成了江南水乡。
这时有鱼米水乡的阵阵蛙鸣,也有碧波万顷映日荷塘,陶渊明笔下的良田美池在这里不再是幻想,飘然欲仙的花之君子更让心驰神往,一个又一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 故事久久难以忘怀……主持人:走出三味书屋,来到生活的百草园,我们发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是一棵永远不老的常青树,这棵树上有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精华,这棵常青树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时代之水去浇灌…… 有关资料: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
活动收获 学生感悟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
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
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史娟) 学生感悟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
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
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
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汪国真生平及简介 要详细
汪国真,1956出生于北京,祖籍福建厦门,是中国大陆当代著名诗人。
出过多部诗集如《年轻的潮》、《年轻的思绪》等。
汪国真中学毕业以后进入北京第三光学仪器厂当工人.198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中文系。
在学校时,喜读、写诗歌,1985年起将业余时间集中于诗歌创作,期间一首打油诗《学校一天》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
汪国真自称其创作得益于四个人:李商隐、李清照、普希金(俄国人)、狄金森(美国人)。
追求普希金的抒情、狄金森的凝炼、李商隐的警策、李清照的清丽。
毕业后,分配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后任《中国文艺年鉴》编辑部副主任。
1990年开始,汪国真担任《辽宁青年》、《中国青年》、《女友》的专栏撰稿人。
据北京零点调查公司1997年7月对北京,上海,广州,厦门,重庆等城市18岁以上居民 汪国真年轻时照片完成的“人们所欣赏的当代中国诗人”。
调查结果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诗人中,他名列第一。
2000年他的5篇散文入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一册。
汪国真在书画创作领域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
他的书法作品已被镌刻在张家界,黄山,五台山,云梦山,云台山,花果山,周瑜陵园,解州关帝庙等名胜风景区,他还应邀为以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旅游涉外饭店创作书画作品。
2002年他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当年出版的《中国百年书画走红名家》一书。
进入新世纪以来,汪国真又开始了音乐的研究与创作。
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艺术人生》、《综艺大观》、《正大综艺》和香港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等栏目都对他作过介绍。
2003年11月连续四期担任中央电视台《音乐擂台》歌手比赛评委。
汪国真1985年开始进行诗歌的创作。
1990年开始出版诗集。
第一部诗集为《年轻的潮》,以后又出过多部诗集。
曾经在1990年代掀起一股“汪国真热”。
汪国真第一首比较有影响的诗是《我微笑着走向生活》,在湖南杂志《年轻人》1984年第10期上发表,后经《青年博览》、《青年文摘》先后转载。
汪诗首先在北京中学生中造成一定反响,并以手抄本的形式在学生中流传,经由一位女教师将此信息告知身为某出版社编辑主任的丈夫,触发出版社的商业敏感,迅速与作者联系出版其作品。
1990年4月20日汪国真的第一部诗集《年轻的潮》交稿,5月21日由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汪国真热”出现于这本诗集出版之后,此书在装卸中连续五次印刷,印数达十五万册。
紧接着又出版了《年轻的风》(1990年10月花城出版社)、《年轻的思绪》(截止1991年初,三次印刷达十四万册)、《年轻的潇洒》等诗集,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诗文系列》九种,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了《汪国真爱情诗卡》、《汪国真抒情诗赏析》,另外还有专收汪国真格言短句的随笔著作及其与他人的对话录。
作为回应,市场上也出现了评介性的《年轻的风采——专访汪国真》。
中国歌坛1991年2月推出了《青春时节——汪国真抒情歌系列之一》的盒带,并被《中国青年报》列为该月十盘优秀畅销磁带的第三名。
1990年7月4日,其诗集被《新闻出版报》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文艺类独此一本。
1990年10月北京高校出现汪国真诗歌演讲热。
1990年在出版界被称为是“汪国真年”。
在上海,这种热潮来得稍晚一些。
1990年10月上海徐家汇书店购进已经在北京走红的汪国真诗集《年轻的思绪》二十本,但二个月后才卖完。
1991年春,上海《文学报》发表特写文章《美的征服,始于“手抄本”》报导汪国真的情况,这是他首次被完整介绍到上海。
而《文汇报》为了将汪国真在文汇书展上重点推出汪作,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连续介绍推崇汪国真,称汪国真为“诗坛王子”,造成舆论攻势,从而使得1991年3月27日的“文汇书展”中出现汪诗销售的热潮。
汪国真的诗歌,在主题上积极向上、昂扬而又超脱。
作品的一个特征经常是提出问题,而这问题是每一个人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其着眼点是生活的导向实践,并从中略加深化,拿出一些人所共知的哲理。
这种的量化的哲理,十分适合中学生的思维特征。
中学生的人生经验较少,对自己所面临的人生问题,经常手足无措,而汪国真以诗歌的形式,给中学生们提供一种解决人生问题的办法,这对于这些年轻的孩子们来说些十分新鲜,而又简单实用。
如他的一首小诗《致友人》写道: “不站起来 才不会倒下 更何况 我们要浪迹天涯 跌倒是一次纪念 纪念是一朵温馨的花” 这首诗简短而寓意明晰,十分适宜抄录与赠与,即使就阅读来说 汪国真经典诗文选,也最适宜大众毫不费力的在小块而闲暇时间得到心情舒畅的快感。
再如: “不是苦恼太多 而是我们的胸怀不够开阔 不是幸福太少 而是我们还不懂得生活 忧愁时,就写一首诗 快乐时,就唱一支歌 无论天上掉下来的是什么 生命总是美丽的” (《生命总是美丽的》) 汪国真的诗中不仅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畅晓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是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
这种站在人生的更高层次的俯视现实中的一切,所采取的“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不能不说是汪国真诗歌倍受青年读者欢迎的原因所在。
而所谓这种人生态度,实际就是对中国自宋元以来传统诗歌那种豁达、飘逸、潇洒、超脱的人生哲学的创造性转化。
据《南方都市报》《诗歌曾经的“黄金”年代》介绍:当年,洛湃的诗集曾与席慕蓉、汪国真的诗集一起,都以10万册为单位的销量席卷全国。
一手推出席慕蓉、汪国真和洛湃“热潮诗”的杨光治,还为此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从席慕蓉、汪国真到洛湃》。
汪国真的诗歌主要写的是友情,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年轻人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喜欢。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还是不能忘记这个曾经感动过我们心灵的诗人。
另外,汪国真还是80后著名写手王寒星的启蒙者,“王寒星前期的诗歌创作主要受汪国真等人的影响,1998年当时他在长治卫校上中专,同学的一本盗版诗集让他认识了汪国真这个九十年代初成名的中年诗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诗集出版发行量创有新诗以来的最高。
当时汪国真那种特有的细腻和温暖感染了不满十七岁的王寒星。
他开始了一定程度上的仿照式写作。
”可以说,汪国真的诗歌影响了很多的年轻人,他不愧是“中国诗歌最后一个辉煌的诗人”。
人说山西好风光100字小作文
这里有汪国真、席慕容的诗集:
小学生三年级读书笔记怎么写
什么啊,问题都没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