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折扇咏物格言

折扇咏物格言

时间:2015-12-06 16:15

什么虫子生命只有一天?

蜉蝣(fú yóu)  蜉蝣目(Ephemeroptera)体小型到中型(约4公分〔1.6吋〕)的昆虫体软弱;翅2对或1对,膜质,大多前翅大后翅小;腹部末端有长尾须两条,中尾丝或有或无,前翅膜质,三角形;后翅小,圆形。

有三根长丝状尾须。

停歇时翅直立。

稚虫水生,咀嚼口器在成体时退化。

蜉蝣栖于水溪和池塘中,雄虫成群飞舞以吸引雌虫。

蜉蝣属古生翅类,号称活化石,最早发现的是石炭纪古蜉蝣化石。

  蜉蝣目通称蜉蝣(mayfly),有翅亚纲的 1目。

  蜉蝣是目前已知的寿命最短的昆虫,主要分布在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地区。

全世界已知有2100余种。

中国已知有 100余种。

常见的有蜉蝣科(Ephemeridae)和四节蜉蝣科(Baetidae)。

  蜉蝣的稚虫和成虫是许多淡水鱼类的重要食料。

不同种类的蜉蝣稚虫喜欢在含氧量高的水域中生活,因此,它们是测定水质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

另外,对蜉蝣目昆虫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从无翅昆虫到有翅昆虫的进化过程。

  已知有14科、约2250种,我国已知有大约250种。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蜉蝣目通称蜉蝣,具有古老而特殊的性状,是最原始的有翅昆虫。

体形较小或中等,细长,体壁柔软。

头部小,触角短,刚毛状。

复眼发达,雌性的复眼常左右远离;雄性的复眼常较大,左右接近,且每一复眼上下部小眼面往往不同,一般上半部小眼面大于下半部,也有二部分完全分隔者。

单眼3个。

口器为咀嚼式,因成虫不取食,没有咀嚼能力,上颚退化消失,下颚也退化,常有下颚须。

胸部以中胸最大,前、后胸小而不显著,翅有两对,呈三角形,脆弱,膜质,多为前翅大,后翅小,亦有后翅退化者,休息时竖立在身体背面。

蜉蝣翅脉相及翅的关节不发达,翅脉最为原始,翅脉极多,多纵脉和横脉,呈网状。

翅的表面呈折扇状。

足细弱,仅用于攀附。

跗节1一5节,末端有爪1对。

  腹部11节,第11节仅存窄环形背板。

雄性第10节后缘有1对由前足延长形成的抱器,3一4节,少数1节,用于在飞行中抓住雌虫。

在其内侧有二对短小简单的阳茎。

雌性生殖孔1对,开口于第7、8腹节之腹面。

卵巢按节排列。

两性生殖孔均成对。

腹末有1对分节的长丝状尾须,第11节背板常延长形成中尾丝。

尾须和中尾丝细长多节,与缨尾目昆虫相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蜉蝣稚虫幼期(稚虫)水生,生活在淡水湖或溪流中。

春夏两季,从午后至傍晚,常有成群的雄虫进行“婚飞”,雌虫独自飞入群中与雄虫配对。

产卵于水中。

卵微小,椭圆形,具各种颜色,表面有络纹,具粘性,可附着在水底的碎片上。

稚虫期数月至1年或1年以上,蜕皮20~24次,多者可达40次。

成熟稚虫可见1~2对变黑的翅芽。

两侧或背面有成对的气管鳃,是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

吃高等水生植物和藻类,秋、冬两季有些种类以水底碎屑为食。

常在静水中攀援、匍匐、或在底泥中潜掘,或在急流中吸附于石砾下栖息。

稚虫充分成长后,或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为亚成虫。

亚成虫与成虫相似,已具发达的翅,但体色暗淡,翅不透明,后缘有明显的缘毛,雄性的抱握器弯曲不大。

出水后停留在水域附近的植物上。

一般经24小时左右蜕皮为成虫。

这种在个体发育中出现成虫体态后继续蜕皮的现象在有翅昆虫中为蜉蝣目所仅有。

这种变态类型特称为原变态。

成虫不食,寿命短,一般只活几小时至数天,所以有“朝生暮死”的说法。

  [编辑本段]繁殖  变态类型为原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亚成虫和成虫4个时期,是有翅亚纲中较原始的变态类型,仅见于蜉蝣目。

特别是从幼虫变为成虫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这时的亚成虫与成虫完全相似。

亚成虫期历时较短,一般经数分钟到一天左右即脱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于水中。

卵小,白、绿或淡褐色,圆或椭圆形。

卵一端常有附着的帽状物,或从卵的表面伸出有粘性的细丝。

稚虫水生,常扁平。

上颚构造原始,仅一个关节突,中央内缘有一突出的咀嚼面,舌两侧有一对间颚。

复眼和单眼发达;触角长,丝状。

腹部第1至第7节有成对的气管鳃,尾丝2—3条。

其中气管鳃是适干水中生活的呼吸器官,稚虫期一般1一3年,大部分每年1代或两三代,在温暖地区10~15 天能完成发育。

一般脱皮20一24次,多者达40次。

稚虫取食高等植物和藻类,少数种类捕食水生节肢动物。

老熟稚虫一般浮升到水面,或爬到水边石块或植物茎上,日落后羽化成“亚成虫”,此期虫体与成虫相似,但翅不透明或半透明,体表、翅、足常被细毛和缘缨,体色较成虫灰暗,前足和尾须短,行动不活泼,呈静休状态,不能交尾。

亚成虫期长短与成虫期之长短有相关现象,亚成虫期短者,成虫寿命则短;亚成虫期长者,成虫期则长。

蜉蝣变为成虫后还要脱皮。

成虫不取食,寿命极短,只能存活数小时,最多为7天,故有朝生暮死之说。

蜉蝣亚成虫  [编辑本段]文学记载  蜉蝣是中国文人骚客心仪的对象。

《诗经·曹风》就歌唱过:「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蜉蝣之翼,采采衣服」,把蜉蝣羽翼同妇女衣裙联系起来了,像轻云舒卷,如嫩柳拂水。

《淮南子》进一步说:「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更作了科学上的比较描述。

到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更加了神来的一笔:「蜉,水虫也,……朝生暮死」,一句话抓住了蜉蝣的生态特征。

西洋人也早就发现了蜉蝣夭寿,它的昆虫学学名叫做ephemeron,是希腊哲人亚理士多德给起的,意思直截了当就是「短促」。

  我国古代人对蜉蝣习性的观察  “蜉蝣”一词最早出现于《诗经·国风·曹》中的《蜉蝣》诗(可能作于曹昭公在位的公元前661—公元前651年间)。

其诗云:  (序)《蜉蝣》,刺奢也。

昭公国小而迫,无法自守。

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归依焉。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诗中最难解的是最后一句。

根据邹树文(1956)的考证,“掘阅”是双声叠韵,同“阅”,即容貌,并且与上两句中的“之羽”、“之翼”对应。

而蓝菊荪(1982)和陈子展(1983)都将此解释为“改变容貌”,多出一个动词,似乎没有邹树文的解释好。

他们两人对诗中最后一个字“说”的解释为“歇”。

  从诗序和诗文内容来看,诗人是借漂亮而短命的蜉蝣来讽刺时事,表达朝不保暮的忧心。

可见诗中的“蜉蝣”即是现今昆虫纲Ephemeroptera目的昆虫,故将本目译为“蜉蝣目”是对的(邹树文,1956,1981)。

  由于历代对《诗经》的解释层出不穷,故古代许多人对蜉蝣都有过记述和考证,但可惜绝无具体描述形态的。

  《尔雅》可能始创于西周(公元前1027始)。

自其创始,直到西汉,历时在千年以上,其间不断有所增补。

其在“说虫”部说:“蜉蝣渠略”。

  荀况(公元前三世纪人)《荀子·大略篇》:“不饮不食者,蜉蝣也。

”  毛亨(公元前二世纪人)《毛传》:“蜉蝣,渠略也。

朝生暮死,犹有羽翼以自修饰。

楚楚,鲜明貌。

采采,众多也。

掘阅,容阅也。

如雪,言鲜洁。

”  西汉戴德(约公元前93—49)《夏小正》:“五月蜉蝣有殷。

殷,众也。

蜉蝣殷之时也。

蜉蝣者,渠略也,朝生而暮死,有何也,有见也。

”  三国魏国阮籍(公元三世纪初)《咏怀》:“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

”  晋朝郭义恭(公元三世纪人)《广志》:“蜉蝣可烧啖,美于蝉。

蜉蝣在水中翕然生,覆水上,寻死,随流而去。

”  晋朝傅咸(公元239—294)《蜉蝣赋》:“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羽翼,可以有兴,遂赋之。

有生之薄,是曰蜉蝣。

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

不识晦朔,无意春秋。

取足一日,尚又何求

戏渟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

”  唐张九龄《感怀》:“鱼游乐深池,鸟栖欲高枝,嗟尔蜉蝣羽,薨薨亦何为

”  宋苏轼《前赤壁赋》(公元1082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宋罗愿(公元1174)《尔雅翼·释虫》:“蜉蝣朝生而暮死。

盖蜉蝣者速死之物,故以刺曹公之好奢,言虽衣服楚楚,安能久也。

淮南子曰,蚕食而不饮,二十二日而化。

蝉饮而不食,三十日而蜕。

蜉蝣不食不饮,三日而死。

又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蜉蝣朝生而暮死尽其乐。

盖以旦暮为期,远不过三日尔 。

蜉蝣出有时,故王褒颂圣主得贤臣颂云,蟋蟀俟秋吟,蜉蝣出以阴,言知时也。

又许叔重注《淮南子》言,朝菌者,朝生暮死之虫也。

生水上,状似蚕蛾,一名孳母,海南谓之虫邪。

则亦蜉蝣之类。

按今水上有虫,羽甚整,白露节后即群浮水上,随水而去,以千百计。

宛陵人谓之白露虫。

” 明刘昌:《县笥琐探恃才傲物》:“汤家公子喜夸诩,好似蜉蝣撼大树。

”  另外,清陈梦雷等在《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公元1726年)和日本人冈元凤(公元1784)在《毛诗品物图考》中还绘出了蜉蝣图(图1.1,图1.2)。

  由上可知,历代古人对蜉蝣外观和生活习性的观察是很细微的,清楚指明蜉蝣是一种生活期极短的昆虫,生活在水中,死后随水漂流。

蜉蝣外表漂亮但很柔弱。

可见古人的观察是符合实际的。

  但同时,一部分古人可能因讲不同方言的缘故,而将“蜉蝣”错误地解释为一类甲虫或蛾子, 故朱弘复、高金声(1950)仍认为蜉蝣可能是一种金龟子。

如:  三国吴人陆玑(公元三世纪初)《毛诗草木虫鱼疏》:“蜉蝣,方土语也。

通谓之渠略。

似甲虫,有角。

大如指,长三四寸。

甲下有翅能飞。

夏月阴雨时地中出。

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

”  晋郭璞(公元四世纪初)《尔雅注》:“(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

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

猪好啖之”。

《游仙诗》:“借问蜉蝣辈,宁知龟鹤年。

”他在《尔雅音图》中还绘出了蜉蝣图。

  孔颖达(公元642年)《毛诗正义》:“郭璞曰(蜉蝣)似虫吉虫羌 ,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

聚生粪土中,朝生暮死。

猪好啖之。

陆玑疏云,蜉蝣,方土语也。

通谓之渠略。

似甲虫,有角。

大如指,长三四寸。

甲下有翅能飞。

夏月阴雨时地中出。

今人烧炙之,美如蝉也。

樊光谓之粪中蝎虫,随阴雨时为之朝生暮死。

”  北宋陆佃《土卑 雅·释虫》(公元1125年其子作序):“(蜉蝣)虫似天牛能飞。

烧而啖之,美如蝉也。

翕然生。

覆水上,寻死,随流。

”  南宋戴侗(公元1241—1276)《六书故》:“按诗称蜉蝣羽翼以兴,衣服之采采粲粲,甲虫虽有羽毛,咏物者不应舍甲而言羽。

荀子言蜉蝣不饮不食,渠略攻食粪土,亦非不饮不食者也。

蜉蝣盖羽虫,疑即夜蛾。

夜蛾粉翅,如蝶而小,四月阴雨时多生麦田中,夜则飞扑灯火。

不饮食类蚕蛾,故其不能久,近似所谓朝生暮死者。

盖以其不饮食而但翻飞,故谓之蜉蝣也邪。

”  明李时珍(公元1518—1593)《本草纲目·虫羌 虫良 条·附录蜉蝣》(公元1587):“蜉蝣一名渠略。

似虫吉虫羌而小,身狭而长,有角,黄黑色,甲下有翅能飞。

夏月雨后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

猪好啖之。

人取炙食,云美如蝉也。

盖虫羌 螂、蜉蝣、腹虫育、天牛,皆蛴螬、蠹、蝎所化此。

亦虫羌 虫良 之一种,不可不知也。

或曰蜉蝣水虫也,状似蚕蛾。

朝生暮死。

”  明王土斤、王恩义父子(公元1609年)《三才图会》:“(蜉蝣)形似天牛而小,有角,长三四寸,黄黑色,早下有翅能飞。

烧而啖之,美如蝉也。

翕然生。

覆水上,寻死,随流。

梁宋之间曰渠略。

丛生粪土中,朝生暮死。

有浮游之义,故曰蜉蝣也。

扇子上用什么诗句好

扇图景,则用风雅诗为佳;若是物,别以咏物诗为佳;楼主也可据个好而定。

白羽扇 【唐】白居易 自然色,圆因裁制功。

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

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

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麈尾斑非疋,蒲葵陋不同。

何人称相对,清瘦白须翁。

扇 【唐】李峤 翟羽旧传名,蒲葵价不轻。

花芳不满面,罗薄讵障声。

御热含风细,临秋带月明。

同心如可赠,持表合欢情。

扇 【唐】陆畅 宝扇持来入禁宫,本教花下动香风。

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

扇上画牡丹 【唐】罗隐 为爱红芳满砌阶,教人扇上画将来。

叶随彩笔参差长,花逐轻风次第开。

闲挂几曾停蛱蝶,频摇不怕落莓苔。

根生无地如仙桂,疑是姮娥月里栽。

扇 【唐】司空图 珍重逢秋莫弃捐,依依只仰故人怜。

有时池上遮残日,承得霜林几个蝉。

咏破扇 【唐】唐怡 轮如明月尽,罗似薄云穿。

无由重掩笑,分在秋风前。

悲纨扇 【唐】韦应物 非关秋节至,讵是恩情改。

掩颦人已无,委箧凉空在。

何言永不发,暗使销光彩。

古扇 【唐】项斯 昨日裁成夺夏威,忽逢秋节便相违。

寒尘妒尽秦王女,凉殿恩随汉主妃。

似月旧临红粉面,有风休动麝香衣。

千年萧瑟关人事,莫语当时掩泪归。

咏扇 【唐】徐夤 为发凉飙满玉堂,每亲襟袖便难忘。

霜浓雪暗知何在,道契时来忽自扬。

曾伴一樽临小槛,几遮残日过回廊。

汉宫如有秋风起,谁信班姬泪数行。

咏破扇 【唐】杨凌 粉落空床弃,尘生故箧留。

先来无一半,情断不胜愁。

代秋扇词 【唐】郑谷 露入庭芜恨已深,热时天下是知音。

汗流浃背曾施力,气爽中宵便负心。

一片山溪从蠹损,数行文字任尘侵。

绿槐阴合清和后,不会何颜又见寻。

求一个习作,由一个物引发的联想

推荐你写竹子,因为它比较好写,(不知道下面的能不能帮上你)竹子的联想每见竹子,便想起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不用看他的画,就凭这诗,就能感受到竹子那傲然凌空、坚忍不拔的风骨。

自古就有人以竹子为吟诗作赋的题材,好酒者“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垂钓者“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

”有人甚至耐得住冰封的寂寞悠然地“独钓寒江雪”。

冬去春来,首先感知春江水暖的又是那与竹子不离不弃的“竹外桃花三两枝”。

吴昌硕有诗云:“客中常有八珍尝,哪及山泉野笋香?”。

孰不知,第一尝鲜的是与竹子最亲近的农家人呢。

农家人的竹园,是大自然赐给他们的乐园。

这阴翳冠盖的园林,充斥着盈盈欲滴的翠绿,在阳光的映照下氤氲淡雅。

在农事的间隙里,他们置身其间,静听风拂竹叶的萧萧声,让其梳理一遍紊乱的心绪,休整一下疲惫的身心,着实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享受。

大风起处,“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谁见了,都想掬一捧这沁人心脾的绿色,让她久久地醉着自己。

夏夜的明月,透过竹林,绘着一幅“竹影婆娑”的动画,给辛勤劳作的人们提供片刻的浮想联翩。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岂是骚人墨客在纸上所能描画得了的

古人有诗云:“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仍虚心”,你看那竹笋,刚破土而出,就以“尖尖角”向大自然展示了一股勃发向上的锐气。

他在老竹杆的护卫下,“腰杆渐长看不见,外衣落地听无声。

”转眼间,就以“群峰削玉九千仭”的姿态,呼呼地往上窜了起来。

那是竹子老根积蓄了多年的精髓,是一股新生力量的凸显,是厚积薄发的一个“释义”。

待到与老竹竿齐头并进之时,他却放下了那傲然凌空的架势,融会贯通于竹子这个大家庭,与风雪共舞,与岁月同老。

元马谦斋有词云:“贞姿不受雪霜侵,直节亭亭易见心。

”这不正是农家人为人处世的风格写照吗

竹子,像大家闺秀,似小家碧玉,又具草根本色。

他的身影无处不在,武士的弓箭、文人的笔筒、雅人的折扇、训鸟的鸟笼、渔翁的斗笠乃至与农家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筷子、竹篮、席子、扁担……。

正所谓“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随着岁月的洗礼,他表面的秀色慢慢地黯然褪去,然而他却老而弥坚,越发古色古香。

那渐渐泛起的暗红色,如同农家人的肤色,让时光磨洗得愈加古朴而纯真。

《诗》未出土时先有节; 纵淩云処也无心。

竹 唐·李建勋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最怜瑟瑟斜阳下,花影相和满客衣。

摘自《咏物诗选》 庭竹 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

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

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 唐·韦式 竹,临池,似玉。

悒露静,和烟绿。

抢节宁改,贞心自束。

渭曲偏种多,王家看不足。

仙杖正惊龙化,美实当随凤熟。

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摘自《古今中外21—30期合订本》 从韦续处觅绵竹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谁能谈谈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对词献很突出。

苏轼出现前,词的内传统念束缚,局限于温柔的艳情腻范围之内;苏轼则吊古伤今、述电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了词中,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与意境,为宋词的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在风格上,苏轼开创了豪放一派。

《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

此外苏轼也有一些抒写“逸怀浩气”,具有清朗疏宕、平淡高逸境界的词,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有不少风格婉约的词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表现了苏轼以豪放为主、风格多样的特点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

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

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

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

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如秦观、黄庭坚、陈师道、王安石、谢逸等,都写出了很多优秀的词作品。

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在词的语言上,苏轼也做了演进,一改花间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方面吸融陶潜、李白、杜甫、韩愈等人的诗句入词,偶然也运用当时的口语,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

因此,苏轼词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不仅是开了一派词风,而且是将词从狭小的范围中解放出来,扩大了它所表达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词内容和风格的多样化。

从这个意义上讲,苏轼是令宋词成为一代代表性文体的关键性人物。

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 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

他以诗境 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

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

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凤台的风俗民情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流行于淮河流域。

凤台花鼓灯的产生是中国民间歌舞艺术史上重要的一页,是淮河文化在舞蹈方面的集中体现。

凤台花鼓灯有四百多种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

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其中典型动作三掉弯(三道弯)强调腰部的扭动,是东方舞蹈的重要特征S型在花鼓灯中的充分体现。

2006年5月,凤台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花鼓灯有“东方芭蕾”之称,具有内涵深邃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

凤台县是花鼓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在继承、保护和发展上作出突出贡献。

安徽省花鼓灯艺术团是凤台县专业的花鼓灯艺术表演团体,近年频频活跃在国内大舞台上,多次走出国门,远赴泰国、英国、芬兰、法国、土耳其、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民间艺术交流活动。

2007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授予凤台县“中国民间歌舞(花鼓灯)之乡”的称号。

我喜欢的小动物要求细致请准但用你人比喻的修辞方法

小白兔全身都是白色茸的,摸上去很光滑只长长的耳朵竖在头上,好像随时都能远处的声音;它的眼睛红红的,就像两盏小红灯;鼻子很小巧,嘴巴是三瓣的,尾巴就像一个小绒球。

它的腿短短的,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不过,要是遇到了危险,它跑起来的速度还是挺快的呢。

我喜欢可爱的小白兔。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