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蒙氏教育法”
大概在4、5年以前,我在见过和他的儿子,当时她的孩子看起来也就10岁左右,在这之前我看过的,想象她的孩子肯定很优秀,没想到见到后大跌眼镜。
都10岁的孩子了,他稍有一点不顺心,竟然动手打妈妈,旁边的人跟他妈妈说话,他好像完全看不见,每隔几分钟就大声叫孙老师:“妈妈,我要干……”竟然完全不制止儿子的不礼貌行为,只是一味的哄……\ 看来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 以上段落是通过乖妈的博文链接的房网上摘抄的。
那个GZMM的网站我也上去看了。
呵呵,火药味真够浓的。
\ 且不说这件事的真实性,如果事实如此的话,我只能是更加更加的尊敬孙瑞雪了。
\ 孙瑞雪是一个老师,一个教育工作者,同时她更是一位母亲,如果她因为自己是教育专家就让孩子面面俱到,压抑着自己的天性的满口叔叔好阿姨好,如果她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假模假式的生活在虚假的礼仪当中,那才是真正的可悲,才真正和“爱和自由“的理念相悖。
\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真诚
是真实、诚恳,是不虚假不做作的,是有血有肉,会哭会笑,会喜悦会愤怒的,是有感觉、有情绪的。
孩子是没有成年的人,他在不断的成长中,本来就会有更多的侧面,也只有这样,他才是真实、完整的。
如果我们这些自认为很有教养的、成熟的成人们将重心放在互相尊重、理解上我想也就不会有上面的贴子了。
\ 在教育面前本来应该人人平等,我们是否应该从自我做起,我们成人先学会尊重、理解,学会体谅他人,学会承担,学会自律,学会\ 管理自己的情绪,学会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
当我们自律自省了,当我们不再高高在上了,当我们乐于学习乐于发现了,当我们不再以“成功“论英雄了,那爱和自由就是自然而然的。
\ 我查了一下词典,词典上解释:教育,指按一定要求培养人的工作,主要指学校培养人的工作。
\ 那么学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首先成为一个合格的孩子,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也不是一个选秀明星,更不是一个面面俱到的老学究。
\ 有一个贴子,家长说因为孩子在孙瑞雪的幼儿园里玩了三年,没有学数学,所以到了小学根本跟不上,还说了一些言词过激的话。
我知道这位家长根本就没有理解孙瑞雪提出的爱和自由的理念,可能他也没打算理解,没准听别人说蒙氏可以提高数学能力,就随大流的报了名,然后兴高采烈的等着上了学时自己的娃娃在班上名列前矛,没想到理想和现实相差得远,一下子接受不了所以站出来骂大街。
\ 这位家长倒没有对目前的小学教育制度提出丝毫疑义,也许是柿子捡软的捏吧,小学教育的一把抓、一刀切.无机制也都是这位家长能够接受的,也就自然理解为什么有家长把孩子送到孙瑞雪的学校却埋怨孩子傻玩了三年却什么也没学到,因为他们都把教育当作功利的教育,将知识当作迈向“成功”的独木桥,把孩子当作自己扬眉吐气的工具,他们自然是无法理解爱和自由的。
因为在他们眼里成功标准只有一个:成绩好、有礼貌、强势(吃得开)、有竟争力(能在各种竞赛中拿得名次,能当上班上的小班干)。
而孩子是否开心、快乐,心中是否有爱、是否愿意等等则是父母不屑了解的。
\ 我觉得这就是矛盾,大家的理念不同,价值观不同,希望带给孩子的当然也不同。
\ 对孩子的教育家长是重视的,只不过有些变味,变得功利,变得急功近利,恨不得个个都成神童,恨不得个个都念,恨不得一口吃个大胖子,所以早早的希望孩子独立,早早的制定成才方案,都是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 可是我们是否能弯下腰来,蹲下身来问问我们的孩子想干什么
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感受,用理解去倾听,而不是仅仅将教育当作工具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们作为家长也不要将所有的责任推给学校和社会,对孩子来说,家是心灵成长最重要的地方,也是孩子启蒙的地方,是最能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地方,我们不要忘记言传身教的作用。
要想孩子成才,先要让他成为一个人,一个忠于自己、真实幸福的人。
幼儿园大班礼仪《欣赏(在图书馆)》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编写意图弄明白,读懂参考教学用书很重要.其次要备学生、备课文、备自己,有教学思路教案的格式: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学习者特征分析;五教学策略与设计;六教学过程(重点);七教学评价设计;八课后反思及自我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