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的格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5句关于孟子的名言:德治篇
15句关于孟子的名言:德治篇(怎样以德服人)孟子的名言精选之:德治篇(原文及翻译)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
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批驳杨朱、墨翟。
孟子一生名言无数,下面精选孟子经典名言供广大孟子爱好者欣赏。
(梁襄王)“……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梁惠王上)【译文】 “(梁襄王)突然向我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得到安定
’我回答说:‘天下统一就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够统一天下呢
’我回答说:‘不喜欢虐杀人民的国君,就能够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谁会来归服他呢
’我回答说:‘普天之下的人民没有不会归服的。
’”【原文】孟子曰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
是则同。
”(公孙丑上)【译文】 ( 孟子说)如果取得方圆百里的土地,并且(由他们来)统治这里,他们都能够使各国诸侯来朝见、统一天下;要他们去做一件不道义的事、杀死一个无罪的人而换取天下,他们都不会去做的。
这就是他们相同的地方。
更多孟子的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原文】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公孙丑上)【译文】 (孟子说:)采用强力去压服别人的,不能让别人心悦诚服,他们只是力量不够而已;运用仁德去使别人自愿归顺的,他们就会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得到天时还不如得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还不如得到和顺的人心好。
三里见方的内城,七里见方的外城,敌人包围并攻打它但不能取得胜利。
但是仍然包围并攻打它,那一定是得到了合乎天时的战机;如果仍然不能战胜的话,那就是这个战机不及地形更为有利。
城墙并不是不高大,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盔甲并不是不坚硬锋利,备用的军粮也不是不充足;守军弃城逃走,那是因为地形虽有利但不如人心一致更有力呀。
【原文】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公孙丑下)【译文】 孟子说“……获得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也多,失去道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朋友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民都会归顺他。
用天下人民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亲戚朋友都背叛的人,那么,君子要么不打仗,打仗一定会取得胜利。
”(【原文】孟子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
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滕文公上)【译文】 (孟子)说:“各种货物质量不一样,这是事物的本性;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甚至万倍。
您硬要卖相同的价钱,这是要搅乱天下啊。
让粗糙的鞋子和精美的鞋子卖相同的价钱,人家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
按照许先生的道理,那等于是带着大家都去做虚伪的人呀,还怎么能够治理好国家呢
”(【原文】孟子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城墙不坚固,军备不充足,这不算国家的灾难;田野土地不开发,货物财产聚敛不多,这也不是国家的祸害;国君不讲礼义,人民缺少教育,盗贼乱民多起来,亡国的日子就不远了。
【原文】孟子曰:“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一正君而国定矣。
”(离娄上)【译文】 孟子说:“君主用人有不当不必于指责,君主行政有不当也不必过于非议;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纠正君主思想上的错误。
君主如果讲仁爱,人民没有不仁爱的;君主如果讲道义,人民没有不道义的;君主如果端正,人民没有不端正的。
国君一旦端正国家也就会安定了。
”【原文】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君主无辜地滥杀士人,那么卿大夫就可离开这个国家;君主无辜地杀害人民,那么士人就可以移居别处。
”【原文】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拿自己的德行去制服别人,这就不可能使别人心服;拿自己的德行去教育别人,这就能使天下人民信服。
天下人民内心不服而能够统一天下的事,是决不会有的。
” 更多孟子的名言敬请关注的相关文章。
【原文】孟子曰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汤执中,立贤无方。
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
武王不泄迩,不忘远。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不喜欢饮美酒却喜欢听人家有益的话。
商汤坚持中庸之道,但举荐贤能却不拘常规。
周文王看待人民,好象他们受了伤一样关心,按道理在做却向没看见一样还要努力。
周武王不侮慢身边的臣属,也不忘怀派到外地的臣属。
周公旦希望同时学习夏、商、周的君王,用以实践禹、汤、文、武四位君主的事业;遇到和他们做法不相符的地方,就抬着头认真思考,日夜不停地推敲;偶然之间想通了,(唯恐忘记)就坐着等待天亮去实行。
”【原文】孟子曰:“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
”(离娄下)【译文】 孟子说:大禹觉得天下那些被洪水淹没的人,就向是自己推他们下水去的;稷觉得天下那些挨饿的人,就向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他们对拯救人民如此急迫。
【原文】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尽心上)【译文】 孟子说:“仁厚的言辞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不如良好的教育获得民心。
良好的政治,人民敬畏它;良好的教育,人民喜爱它。
良好的政治获得人民的财产,良好的教育获得人民的心。
”【原文】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平时注意积累财富的人到荒年就不会窘迫,平时注意修养道德的人到乱世也不会感到迷惑。
”【原文】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尽心下)【译文】 孟子说:“诸侯应珍视的三件宝贝是:土地,人民,国家政务。
如果去重视珍珠宝玉,灾祸就会降临到他身上。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请写出有关母爱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慈母爱子,非为报也。
〖汉〗刘安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
母称儿干卧,儿屎母湿眠。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
《劝孝歌》 老母一百岁,常念八十儿。
《劝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
《劝孝歌》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
〖唐〗 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 昔,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母亲,人间第一亲;母爱,人间第一情。
字严 世上惟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
字严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
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字严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有子且勿喜,无子固勿叹。
〖唐〗 人见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唐〗王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
《格言联璧》 为人父母天下至善;为人子女天下大孝。
《格言联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 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吕公著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同学上台演讲,点评演讲的的句子有哪些
论证的方法是多样的,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举例论证是通过列举确凿、典型、充分或的事例证明论点。
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常见的论证方法,它的优点在于说服力较强,易于被读者接受。
\ 2.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充实论述的内容,增强论述的底蕴,充分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同时也可以展示作者的修养和积累,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性。
\ 3.对比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对比重在揭示事物间的差异性,其作用是增强论证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4.类比论证:是将性质、特点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加以比较,根据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理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从而引出结论的方法。
类比侧重于展现事物间的共性。
\ 5.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就是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讲道理。
其作用是把道理讲得更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且使论述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 6.归纳论证: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
它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
\ 7.演绎论证:是一种由一般到个别的论证方法。
它由一般原理出发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其前提和结论之间的联系是必须的。
\ 8.归谬论证:是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加以引申,得出荒谬的结论,以此来证明对方论点的谬误,归谬论证也称“反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