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陈寅恪的格言

陈寅恪的格言

时间:2016-05-13 21:12

陈寅恪先生名言是什么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出自陈寅恪之口.从陈寅恪的1925年,陈寅恪回国任教于清华大学.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所拒绝.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新中国建立后,陈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又阐述了自己对于学术研究“独立,自由”的看法,希望能“得到毛公、刘公一纸证明书”允许“中古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不学习政治……”,在文革中收到冲击,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

关于独立的格言有哪些

1.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2.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3.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所作为的人,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4.艰难困苦,玉汝于成.5.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6.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7.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8.公共的利益,人类的福利,可以使可憎的工作变为可贵,只有开明人士才能知道克服困难所需要的热忱。

——佚名9.在希望与失望的决斗中,如果你用勇气与坚决的双手紧握着,胜利必属于希望。

——普里尼10.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

——爱因斯坦11.你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佚名1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罗兰13.只要持续地努力,不懈地奋斗,就没有征服不了的东西。

——塞内加14.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朱熹

求一句名言

陈寅恪先生在《柳如是别传》里寄托了什么——3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倒孔子圣像的主将们( 陈独秀、胡适、鲁迅、傅斯年、钱玄同等),为启蒙愚民砸烂了几千年精英政治的戏台——文言文,可谓对中国文化传统釜底抽薪,他们对国家病症的诊断不可谓不准,开的药方不可谓不猛,济世救民的火热之心不可谓不诚……然而难逃数典忘祖的罪责

晚年大都在为自己年轻时的鲁莽追悔莫及,他们万万没想到,他们泼掉洗澡水的时候也倒掉了自己的孩子,而且丝毫没有听到孩子哀求的嚎叫……要命的是西方和东欧对立的党派思想乘虚而入,正处在学派林立纷争犹酣民国“百家争鸣”巨变为党派对峙,国共两党渐成欧苏势力扩张的急先锋。

它们在各自外国老板的唆使下,最终成为势不两立的两大党文化集团时,这些主将们大呼上当,却悔之晚矣。

时至今日,党派利益仍是横隔在海峡之间的万仞绝壁,始终是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的心腹之患,依然是“八国联军”蚕食和离间中华的致命砒霜。

主将之中有位“死不改悔”的人物,而且哀荣大矣,这个人就是鲁迅,他临死前声称“一个也不宽恕”。

其实到如今谁也说不准他老人家不想宽恕的是谁

倒是共产党因势利导,把他老先生的怨恨送给了国民党,并把这位老娘不喜妗子不爱的文坛独行侠,塑造成了“中国的罗宾汉”,想必鲁迅地下有知定会重复那句话——我一个也不宽恕

陈寅恪也是鲁迅一样的硬骨头,他的励志格言是:不自由毋宁死耳

他的这种决绝性格源于他洞穿历史的只眼和家国的兴亡遗恨,他可能是极个别超越了时代政治风潮,坚守住了史家操守的人,可怜他难免被王朝兴替所裹挟,如同被命运沦落风尘的柳如是——他和她(柳如是)宁为信仰和节义献身的节操何其相似啊。

也许这就是陈寅恪晚年“失明膑足,燃脂暝写”《柳如是别传》的用心。

陈寅恪选定明末清初的柳如是作传,是因为华夏神州三千年的夷夏之争都已尘埃落定,所有夷狄均为华夏文化所化。

可是辛亥、五四新文化却是三千年未有之巨劫,面对唯利是图的西方资本主义坚船利炮,和要砸碎资本主义的马列主义的斧头镰刀,六神无主的偌大中国自毁武功,何谈对夷狄的消化功能!作为“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家,他自觉看不到但一定会来到的民族自省之日,正所谓“后世相知或有缘”,陈寅恪以拉奥孔的慈悲胸怀,写下“痛哭古人,留赠来者”启示录,教诲有朝一日幡然醒悟的政治集团向历代先贤谢罪——虽有国而亡天下的大逆之罪。

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对身处乱世没一死完节的钱谦益寄予了“了解和同情”,没有以虚伪道学评价这位救民害己(免遭屠城,暂仕伪朝)的“当世李杜”,不仅有史学家的良知在里面,更是大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隐衷在其中。

其父陈三立是清朝精英,没有像王国维殉难于大清和传统;陈寅恪也曾在国共分庭之日,寄寓界海边缘歧路亡羊。

晚年的陈寅恪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良知未泯岂可将己所不欲施予先人呢

怎么可能不对才气过人的钱牧斋怀有无限的“了解和同情”呢

陈寅恪的历史情结仍是儒家的“夷夏之防”,只是古代马上之夷夏非现代海上之夷夏,昔日刀兵之夷夏非如今文化之夷夏。

中国历代外族入侵,无论夷狄匈奴、突厥番邦,都是蛮族掳掠,即使元朝和清朝入主中原,也都是承继了汉族文化的大统,所以史学有“虽亡国而天下存”的文化兴亡论。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来袭是东汉佛教传入,那时大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雄踞东西方世界,大汉以大国气度接纳了释迦,罗马以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把耶稣钉在了十字架上。

然后佛教汉化中国特色之宗教,耶稣死而复活一大宗教统领了西方世界。

所以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对待异端的态度和自身肌体的消化吸收能力至关重要。

鸦片战争和甲午海战失败后,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等改革先贤,就为坚持中国文化本位消化吸收外来强势文化而身先士卒,在湖南掀起变法维新、民族自强浪潮,开创了足以为全国效法的榜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渐进改革的政治纲领朝野上下几近共识。

然而,两三千岁的老大帝国毕竟太老了,又碰上那个只懂得在深宫后院里算计儿子和家奴的慈禧老佛爷,她用厉鬼才有的长指甲捏着民族存亡的命脉——中华民族在劫难逃。

随后祸不单行,庚子之变、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王族内阁、辛亥革命,最要命的是苏联的“十月革命”, 它让四分五裂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在思想上正式分裂为国共两大党。

最后的致命一击是日本入侵,它一刀把统一的民国斩为三截,国民党一分为二和反政府的苏维埃政府,而且各政府都以外国主子马首是瞻,儒家的“夷夏之防”彻底崩溃。

与之相比,中国历史上的儿皇帝和身陷伪朝视为贰臣之罪如何评价

钱牧斋为免南京惨遭屠城而暂仕伪朝真有比天还大的不赦之罪吗

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正是扼住了史学学术命门,在“一花开来百花杀”的年代,用箕子佯狂、刘玲长醉的笔法纾解压抑了他一生的块垒,所以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的《稿竟说偈》中才有:“刺刺不休,沾沾自喜。

忽庄忽谐,亦文亦史。

述事言情,悯生悲死。

”再另一篇《稿竟说偈》里也表达了佯狂醉酒的抑郁悲情,他写道:“怒骂嘻笑,亦俚亦雅,非新非旧,童牛角马。

刻意伤春,贮泪盈把。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