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书》曰:“满招损,谦德益”。
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作文 《书》曰:“满招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看书有益。
”但 是,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
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到兴趣,那“开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只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
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
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
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
还有第二层。
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
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
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
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
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
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
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
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
不是吗
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
“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
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
“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
”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请以“有益的格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悬赏20分,布置半个小时的工作量。
悬赏太少了。
关于满招损谦受益的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种美德 谦虚是一种美德,是一种难能可品德。
素称“礼仪之邦”。
“礼”作为一种具体的行为来讲,就是指人们在待人接物时的文明举止,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礼貌。
而礼貌的本质是表示对别人的尊重和友善,这种心理需求,是超越时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个人如果只懂得礼貌的形式,却没有谦让之心,那么,他不会真正懂得礼貌。
谦让也是谦虚、平等的表现,是礼貌的重要内涵。
谦虚、礼貌包含着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文化的骄傲和自豪,是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根本特征之一。
自古以来,人们有许多这方面的格言警句启迪后人,如“谦受益,满招损”,“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
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
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石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
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
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懂得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几岁啦?”孩子说:“我叫项橐,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橐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一个人能够有骄傲的资本,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面的造诣很深,也不能够说明他已经彻底精通,彻底研究全了。
“生命有限,知识无穷”,任何一门学问都是无穷无尽的海洋,都是无边无际的天空。
所以,谁也不能够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就停步不前、趾高气扬,如果是那样的话,必将很快被同行赶上,很快被后人超过。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就是像他这样的伟人,还是在有生之年中不断地学习、研究,活到老,学到老。
有人去问爱因斯坦,说:“您可谓是物理学界空前绝后的人物了,何必还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爱因斯坦并没有立即回答他这个问题,而是找来一支笔一张纸,在纸上画上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对那位年轻人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在物理学这个领域里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
正如你所知的是这个小圆,我所知的是这个大圆,然而整个物理学知识是无边无际的,对于小圆,它的周长小,即与不知领域的接触面小,它感受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少;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这一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会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 20世纪中国作家和文化先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有过这样一件轶事:一次伦敦举行中国名画展,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先生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
法国汉学家伯系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已。
林语堂注意观察蔡先生的表情,他不表示赞同或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
”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面有惧色。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先生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的一幅绝妙图画。
” 谦虚,不仅应成为一种学习态度,更应该成为一种做人原则,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也。
在《易经》六十四卦里,再吉的卦也有不吉的爻,唯有“谦”卦六爻皆吉,这是为什么呢?《易传•谦•彖》对此有一个精妙的阐释:“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
”把“卑而不可逾”译成一句白话,那就是:谦虚,是不可战胜的。
我们每个人都要塑造一种“虚怀若谷”的品质,都要有一种“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精神。
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时间去探求更多的知识空间吧!
以“满招损,谦得益”为话题,题目自拟,800字以上
中国是一个崇尚礼仪的国度,谦虚作为传统的社会美德教育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不是所有的国家和民族都崇尚谦虚的。
为什么中国人推崇谦虚的美德,可能与中国人的性格有关,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善张扬,不在乎外表的闻达,而注重内心的修正的性格,决定中国人崇尚谦虚。
也有人说,是中国人常保持谦虚的美德,才养成的含蓄、内敛性格的。
到底是谦虚的美德培养成含蓄的性格,还是含蓄的性格决定了谦虚的美德,谁也说不清楚,可能是两者相互影响,互为依存吧。
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去做一个谦虚的人呢
首先,我们要认清谦虚的意义。
何谓谦
字典解释是:虚心,不自高自大。
何谓谦虚
词典是这样解释的,谦虚词性有二,作为形容词,是虚心,肯接受批评的意思。
作为动词,是表达谦让的一种行为,如说谦虚的话。
过去国人是很讲究谦虚的,与谦虚有关联的词就有:谦卑、谦称、谦辞、谦恭、谦和、谦谦君子、谦顺、谦让、谦词和谦逊等。
其次,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老百姓与朝廷的关系是从属的关系,皇帝是在替天行道,谦虚更多体现为听命朝廷皇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更多的朝廷命官都秉持着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的信念。
很多的能人志士都崇尚恭顺、内敛,不外露,不张扬,他们宁可埋没自我,也不愿意表现自我。
许多文人宁做隐士,不做勇士。
难怪吕坤强调“气忌盛,新忌满,才忌露。
”古人还强调“好说己长便是短,自知己短便是长。
”在自然经济状况下,这里的谦虚更多的表现在忍让,听命,内敛和含蓄。
但谦虚并不意味着过分低估自己,也不要过高估计自己。
应该实事求是的认识自己。
我们不要放弃任何一个机遇,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拼搏,更不要放弃任何一次探索。
谦虚的过度是自卑,谦虚的反面是自满。
正确的把握谦虚,就是在自卑和自满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无过也无不及。
最后,让我们做一个谦虚的人,让“满招损,谦得益”的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己的修养,进而发扬、传承我们的传统美德,建设文明和谐的社会。
关于满招损谦受益的作文
与谦虚自信是现代人应有的一种生活态度,反过来说就是信自,即自己。
我们应当相信自己,假使你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你信任的呢
只有相信自己,才会建立起成功的信心,才会取得成功。
很多人不自信是因为自卑心理,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那么又能期望从别人那儿获得希望吗
所以我认为相信自己是取得成功的基石。
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
“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听起来固然十分潇洒,但并不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
诚然,我们应当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外人所干扰。
但当别人是真诚地向你提出建议时,我以为我们应当虚心接受。
“满招损,谦受益”指的就是过度的自信会招致损失,而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则会得当好处,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正确处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的关系。
相信自己而不盲目自信,谦虚地接受别人意见而不盲目听从,要充分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和善长的方面,在能够自信并且善长的方面充分地相信自己,而在不太了解的领域或是不太懂得的时候适当地听取他人的意见,结合自己的想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人生的道路十分漫长,前进中布满了荆棘。
我们总是面临着一次又一次的转折。
如何迈进每一步都要我们自己做出抉择。
没有人能够帮助我们,我们必须依靠自己,必须相信自己踏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无悔地走下去。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我们不能依靠他人,但我们可以征求他人的意见,寻找最好的方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已经逐渐明白如何相信自己,正如听取别人善意的建议那样,我们走着自己的道路,接受别人理性的指正,道路似乎不再崎岖,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彼岸的希望。
“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
”我们反对极端的想法,我们也拥有辩别是非的能力。
正确地认知自己的位置和想法,仔细地思考他人的意见,将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作到谨言慎行,坚实地迈出你人生的每一步,在不远处一定会看见彩虹。
寻一篇以“满招损,谦得意”为论点的议论文
这本来是中国一句老话,来源极古,《尚书·大禹谟》中已经有了,以后历代引用不辍,一直到今天,还经常挂在人们嘴上。
可见此话道出了一个真理,经过将近三千年的检验,益见其真实可靠。
这话适用于干一切工作的人,做学问何独不然
可是,怎样来解释呢
根据我自己的思考与分析,满(自满)只有一种:真。
假自满者,未之有也。
吹牛皮,说大话,那不是自满,而是骗人。
谦(谦虚)却有两种,一真一假。
假谦虚的例子,真可以说是俯拾即是。
故作谦虚状者,比比皆是。
中国人的“菲酌”、“拙作”之类的词,张嘴即出。
什么“指正”、“斧正”、“哂正”之类的送人自己著作的谦辞,谁都知道是假的,然而谁也必须这样写。
这种谦辞已经深入骨髓,不给任何人留下任何印象。
日本人赠人礼品,自称“粗品”者,也属于这一类。
这种虚伪的谦虚不会使任何人受益。
西方人无论如何也是不能理解的。
为什么拿“菲酌”而不拿盛宴来宴请客人
为什么拿“粗品”而不拿精品送给别人
对西方人简直是一个谜。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谦虚,做学问更是如此。
如果一个学者,不管是年轻的,还是中年的、老年的,觉得自己的学问已经够大了,没有必要再进行学习了,他就不会再有进步。
事实上,不管你搞哪一门学问,绝不会有搞得完全彻底一点问题也不留的。
人即使能活上1000年,也是办不到的。
因此,在做学问上谦虚,不但表示这个人有道德,也表示这个人是实事求是的。
听说康有为说过,他年届三十,天下学问即已学光。
仅此一端,就可以证明,康有为不懂什么叫学问。
现在有人尊他为“国学大师”,我认为是可笑的。
他至多只能算是一个革新家。
在当今中国的学坛上,自视甚高者,所在皆是;而真正虚怀若谷者,则绝无仅有。
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现象。
有不少年轻的学者,写过几篇论文,出过几册专著,就傲气凌人。
这不利于他们的进步,也不利于中国学术前途的发展。
我自己怎样呢
我总觉得自己不行。
我常常讲,我是样样通,样样松。
我一生勤奋不辍,天天都在读书写文章,但一遇到一个必须深入或更深入钻研的问题,就觉得自己知识不够,有时候不得不临时抱佛脚。
人们都承认,自知之明极难;有时候,我却觉得,自己的“自知之明”过了头,不是虚心,而是心虚了。
因此,我从来没有觉得自满过。
这当然可以说是一个好现象。
但是,我又遇到了极大的矛盾:我觉得真正行的人也如凤毛麟角。
我总觉得,好多学人不够勤奋,天天虚度光阴。
我经常处在这种心理矛盾中。
别人对我的赞誉,我非常感激;但是,我并没有被这些赞誉冲昏了头脑,我头脑是清楚的。
我只劝大家,不要全信那一些对我赞誉的话,特别是那些顶高得惊人的帽子,我更是受之有愧。
希望采纳
亲们,帮我想想作文:用{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贯穿生活,记述一件事,让{我}明白这个道理。
路过的亲
Trouble is a friend, but trouble is a foe, oh oh 麻烦是朋友 麻烦也是对头 哦哦…… And no matter what I feed him he always seems to grow, oh oh 不管你怎么待他 生长不休 哦哦…… He sees what I see and he knows what I know, oh oh 他见我所见 他知我所有 哦哦 …… So don't forget as you ease on down my road 顺利前行也不要将他抛到脑后 He's there in the dark, he's there in my heart 他就在暗中 他就在心中 He waits in the wings, he's gotta play a part 他等待幕后 他伺机前冲 Trouble is a friend, yeah trouble is a friend of mine 麻烦是朋友 耶… 麻烦是我的老友 ohoh.. 哦.. So don't be alarmed if he takes you b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