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迁怒于人的格言

迁怒于人的格言

时间:2016-09-05 03:03

<孟子》和〈论语〉中有哪些经典格言---名句-------成语(请写出出处与意义,谢谢)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见义不为,非勇也。

(论语)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君子忧道不忧贫。

(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关于马的成语 谚语 名言警句

马的谚语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措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虫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年。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人不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有财同享,有马同骑。

任它狗儿怎么叫,不怕马儿走正道。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梨。

走马有个前蹄失,急水也有回头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捶。

战马栓在槽头上要掉膘,刀抢放在仓库里会生锈。

肥了骡子瘦了马。

临崖勒马收缰晚。

看不起骡子买不起马。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跑得马。

望山走倒马。

惯骑马的惯跌交。

骑马坐船三分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 八匹马拉不开:难分难解 半天云里跑马:露马脚 背着马桶出差:走到哪儿臭到哪儿 跛子骑瞎马:各有所长 长颈鹿进马群:高出了头 长袍马褂瓜皮帽:老一套 陈世美做附马:喜新厌旧 城隍爷的马:样子货 城头上跑马:远兜运转 船头上跑马:走投无路(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戴马桶坐大堂:赃(脏)官 刀马旦不会刀枪:待有虚名 刀马理不会刀枪:笨蛋(旦) 盗马贼披袈裟:嫁祸于人 毒蛇的牙齿马蜂针:全是窜 风马牛:不相及 河马打呵欠:好大的口气 黑瞎子舔马蜂窝:要怕挨蜇就别想吃甜头 横过马路:左顾右盼 猴子骑马:一跃而上 狐狸打马蜂:不懂得死活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

(版主注:一般说的都是“驴唇不对马嘴”。

这个倒是第一次听说:D)   心急马行迟。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  有财同享,有马同骑。

  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正道。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走马有个前蹄失,急水也有回头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战马拴在槽头上要掉膘,刀枪放在仓库里会生锈。

  肥了骡子瘦了马。

  临崖勒马收缰晚。

  看不起驴子买不起马。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跑得马。

望山走倒马。

(版主注:有说“望山跑死马”。

)   惯骑马的惯跌交。

  骑马坐船三分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马的歇后语:语面 语底 关羽斩华雄 马到成功 坐轿闷得慌,骑马嫌摇晃 有福不会享 捉住驴子当马骑 不识货 苎里的马蜂 不是好惹的;惹不起 诸葛亮斩马谡(su) 执法如山;不念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顾全大局 种马见了牝马(pin m 雌马) 中了状元招驸马 好事成双;喜上加喜 纸马店的货 等着烧 正月十五的走马灯 反复无常 赵子龙上阵 百战百胜;单枪匹马 招牌上挂马桶 臭名远扬 张飞战马超 不分胜负 张飞骑老虎 人强马壮 站在山上看马斗 踢不着,咬不着(比喻不参与一些事,只站在旁边观望。

) 炸了窝的马蜂 乱哄哄 赠马赠笼头 好事做到底 杂交的骡子 非驴非马 有马不骑,有车不坐 练腿劲 一个马鞍上的人 同奔前程 野马脱缰 横冲直撞 野马进了套马杆 伸手(首)容易缩手(首)难 爷俩看见马打架 大惊小怪 养个孩子学响马(旧称劫路的强盗) 有失家教 崖缝里的马蜂 没人敢惹 悬崖上勒马 化险为夷 熊瞎子舔马蜂窝 怕挨蜇别想吃甜头 熊瞎子耍马枪 露一手 新修的马路 没辙 新科状元招附马 喜上加喜 新箍的马桶 三日香 鞋里头跑马 没多大奔头 鞋壳篓里跑马 没几步跑头 小巷子赶马车 难转弯;转不过弯来 小娃娃骑木马 愿上不愿下 小猫洗脸 马马虎虎 小马驹跟车 跑跑颠颠 小马驹备鞍鞯( n ji 乡下人不识走马灯 来的来,去的去;去了又来 瞎子骑瞎马 不对路数 喜马拉雅山上卖牛黄 又高又贵;高贵 喜马拉雅山上鸡儿叫 名(鸣)声远扬;远近闻名(鸣);高明(鸣) 喜马拉雅山上摆手 高招 无牛捉了马耕田 大材小用 屋檐上挂马桶 臭名在外 窝里的马蜂 不是好惹的 脱缰的野马 抓不住;横冲直撞;无拘无束 托着扁担过马路 横行霸道 兔子驾辕马拉车 乱了套 兔子跟着马儿跑 望尘莫及 土匪骑疯狗 恶人凶马 同一个马鞍上的人 走的是一个方向 剃头的拍马掌 完事 提马灯下矿井 步步深入 套马杆子顶草帽 奸(尖)的出头 套马杆子戴礼帽 细高挑儿(身材细长的人) 套马杆子逮兔子 瞎胡闹 掏耳朵用马勺 小题大做 唐僧的龙马 腾云驾雾 孙猴子封了个弼(bi)马温 不知自己官大官小;沾沾自喜 宋徽宗的鹰,赵子昂的马 好活(画)儿 死马当活马骑 痴心妄想;妄想 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 司马遇文君 一见钟情 说牛马下蛋 笑话连篇 瘦死的骆驼 比马大 歪嘴当骑兵 马上丢丑 歪嘴当兵 马上丢人 手痒去捅马蜂窝 想惹祸 石头开花马生角 没人见过;没有的事 石马塞进车辕里 生搬硬套 石板桥上跑马 不留痕迹 绳索套在马颈上 身不由己;不由自主 舍得买马,无钱置鞍 大处不算小处算 佘太君挂帅 马到成功 捎马子里装针 容易出头 捎马子里摸花生豆 大把地抓 山羊野马在一起 不合群 山东的骡子学马叫 南腔北调 赛马场上的冠军 一马当先 塞翁失马 因祸得福 仨钱买匹马 自骑自夸(跨) 人家骑马我骑驴,后面还有推车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拳头上跑马 能人儿 热蹄子马 闭不住 秦琼卖马 忍痛割爱;背时 瘸子骑瞎马 互相照应;各显其能;各显神通 墙头上跑马 路子窄;好险;转不过弯;寸步难行;没多大奔头;难转弯;危险 墙上的蜘蛛网,草原上的脚印 蛛丝马迹 秦叔宝卖马 穷途末路 秦琼的黄膘马 有来头 秦叔宝的黄骡马 来头不小 窃马贼戴佛珠 冒充善人 桥头上跑马 走投无路 墙头上的马蜂,墙缝里的蝎子 一个比一个毒 千里马拉犁耙 大材小用;用非所长 千里马逮老鼠 大材小用 千里马长翅膀 突飞猛进 骑着毛驴追骏马 望尘莫及 骑着驴子思骏马,官居宰相望王侯 贪得无厌;贪心不足 骑牛追马 望尘莫及 骑马抓跳蚤 大惊小怪 骑马找判官 马上见鬼 骑兵逛公园 走马观花 牛套马 累死俩 骑马时间少,擦镫时间多 本末颠倒 骑马上天山 回头见高低 骑马上山 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骑马上独木桥 回不得头 骑马扛布袋 白搭 骑马过闹市 岂有此理 骑马过独木桥 难回头;回头难 骑马逛草原 没完没了;无穷无尽 骑马观灯 走着瞧 骑马放屁 两不分明 骑马不带鞭子 拍马屁 骑马不带鞭 拍马屁 骑马背包袱 全在马身上 骑骆驼背大刀 阔马大刀 骑老牛追快马 望尘莫及(比喻别人进步发展快,自己赶不上。

) 骑兵队长打冲锋 一马当先 骑兵掉河里 人仰马翻 骑兵打胜仗 马到成功 骑兵败阵 兵荒马乱 牛栏里伸进张马嘴 没你开口的份儿 破马蹄表 没准儿 女驸马招亲 不明真相 牛耕田,马吃谷 一个受累,一个享福 牛牵鼻子马抓鬃 抓住了关键 牛背上放马鞍 乱套了 跑马使绊子 存心害人 跑马吃烤鸭 这把骨头不知往哪扔 拍马屁拍到蹄子上 倒挨一脚 拍马屁拍到马嘴上 倒咬一口 拍马屁的拍上了大腿 错上加错 爬上马背想飞天 好高鹜远 女驸马进洞房 一个喜来一个忧;喜的喜,忧的忧 女儿国招附马 一厢情愿 牛长鳞,马长角 不可能的事;没人见过 你有骏马我有金鞍 配得起你 楠木做马桶 用材不当 拿五马倒六羊 赂了个头朝下 穆桂英破洪州 马到成功 泥地上跑马 一步一个脚印 牧人不刮胡子 溜(留)须拍马 木排上跑马 蹩脚 穆桂英出征 马到成功 母猪嘲笑马脸长 不自量 庙里的马 精(惊)不了 没买马车先置鞍 弄颠倒了;颠倒着做 马尾巴提豆腐 串不起来 马跳水浪 奔波 马蹄刀瓢里切瓜 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马屁精拍了马腿 倒挨一脚 马屁股上挂蒲扇 拍马屁 马皮拧绳绳拴马,牛皮做鞭鞭打牛 忘本 马蜂窝 捅不得 马捉老鼠 不务正业;不干正经事 马勺当锣打 穷得丁当响 马笼头给牛戴 生搬硬套 马拉车尥蹶子(li o jue zi) 马褂改棉袄 老一套 马脖子上挂铜铃 走到哪,响到哪 马背上接电话 奇(骑)闻 猛将军骑马 一跃而上 马食槽不许驴插嘴 独吞 马路不叫马路 公道(①比喻公正。

②公平、合理。

) 马蜂窝,蝎子窝 一窝更比一窝毒 茅房里的旧马桶 嘴滑肚臭 盲人骑瞎马 乱闯乱碰;听天由命;寸步难行 马戏团的小丑 走过场 马蹄长瘤子 无关痛痒;不痛不痒 马食槽边点盏灯 照料 马群里的骆驼 突出 马圈里的骡子 听喝的, 马来西亚的咖啡 耐人寻味 马拉九鼎 拽(zhu 马褂改裤衩儿 大材小用 马蜂蜇蝎子 以毒攻毒 马粪球,羊屎蛋 外光里不光;表面光 马槽里的苍蝇 混饭吃 马背上跌跤,牛背上抽鞭 错上加错;迁怒于人 马戏团的猴子 任人耍;由人玩耍 马尾拴鸡蛋 难缠 马走日字象走田 各有各的路 马尾搓绳 不合股;合不了股;用不上劲 马尾穿豆腐 没法提;提不得;别提了 马尾绷琵琶 不值一谈(弹) 马路上说马路 公道 马路上安电灯 光明大道 马路旁的电杆 靠边站 马嚼子套在牛嘴上 胡勒 马蜂针,蝎子尾 惹不起 马车过沼泽地 此路不通 马背上的剧团 载歌载舞 马桶倒进臭水沟 同流合污 马勺里淘菜 水泄不通 马拉车驾辕 不合套 马尾拉胡琴 细声细气 马尾巴拌豆腐 捣乱 马脱缰绳鸟出笼 永不回头;决不回头 马桶上长鹿角 四不像 马勺碰锅沿 常有的事(比喻屡见不鲜。

) 马路上跑火车 不合辙 马蜂蜇秃子 头痛;没遮没盖 马不停蹄,鞭不停挥 老赶 马背上钉掌 离题(蹄)太远;不贴题(蹄) 驴头伸过马食槽 插不上嘴;难插嘴 马桶拼棺材 臭了半辈子还装人 马路不拐弯 正直公道 马笼头套在牛嘴上 胡勒 马拉汽车 新鲜事 落在陷阱里的骏马 寸步难行 毛驴钉马掌 小题(蹄)大做 马拉独轮车 说翻就翻;翻了 马蜂过河 带(歹)毒 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天下太平 马槽里伸出个驴头 多嘴多舌;多一张嘴 骡子的脸儿 非驴非马 驴子削了耳朵 假骂(马) 麦场上挂马灯 照常(场) 马陷淤泥 进退两难 马尾穿萝卜 粗中有细 马列主义装到电简里 照见别人,照不见自己;照人不照己 马脸比猪头 当面出丑;一个比一个丑 马虎(民间传说中形象丑陋、吞食小孩的怪物)看小孩 不放心;放心不下 马蜂口丁屁股 痛不可言 马蹬子钉掌 空前绝后 老爷坐马桶 赃(脏)官 老牛追骏马 撵(ni 马桶里倒香水 香臭不分;香臭难分 马勺掏耳朵 不深人;深不下去 马上耍杂技 艺高胆大 马路上的传单 白给 马鲛鱼 嘴硬骨头酥 马高镫短 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马蜂的屁股 碰不得;摸不得 马到悬崖不收缰 死路一条 马大哈当会计 全是糊涂帐 马长犄解骡下驹 怪事一桩;怪事 马槽边上的苍蝇 混饭吃 马背上看书 走着瞧 老虎当马骑 有胆有魄 老水牛拉马车 不合套 老大坐车,老二骑马 各走各的路 老牛拉犁马拉车 浑身是劲 懒牛懒马干活 屎尿多 老将出马 一个顶俩 拉来黄牛当马骑 穷凑;穷凑合 骏马驮银鞍 两相配 骏马跑千里,银燕入云霄 远走高飞 揪着马尾赛跑 玄(悬) 揪着马尾巴赛跑 悬 进冰场穿冰鞋 马上就溜 金漆马桶 外面光,里面臭 金漆的马桶 外面光,里面臭;外面好看里面臭 叫花子做驸马 受宠若惊 将军不下马 各奔前程 见了骆驼说马肿背 少见多怪 驾辕的马驹尥蹶子(li o jue zi) 皇帝的女儿招驸马 专拣好的挑 怀里揣马勺 诚(盛)心 画上的马 不奇(骑) 花钱买死马 得不偿失;尽干蠢事 狐狸打马蜂 不懂得死活 猴子捅马蜂窝 倒挨一锥 猴子骑羊 不成人马 猴子骑马 一跃而上;高高在上 河马打呵欠 好大的口气 好马遭鞭打 忍辱负重 好马不吃回头草 倔强 好袄做成破马褂 穷折腾 寒冬腊月的马蜂窝 空空洞洞;空洞 贵州驴子学马叫 南腔北调 高山上滚马桶 臭气远扬(比喻臭名远扬。

) 刚买来的马 不合群 赶车不带鞭子 光拍马屁 风马牛 互不相干;各不相干 黄狗当马骑 乱来 粪坑里倒马桶 臭味相投 放羊的去圈马 乱套了;乱了套 放牛娃去放马 乱套了;乱了套 放马后炮 没用了 儿牵父须过马路 谦虚(牵须) 独木桥上跑马 冒险;危险 毒蛇牙齿马蜂针 毒极了;最毒 毒蛇的牙齿马蜂针 最毒;全是毒 电线杆当套马杆 用材不当 盗马贼披袈裟 嫁祸于人 盗马贼挂佛珠 假正经;假装正经 刀马旦不会刀枪 笨蛋(旦);徒有虚名 戴马桶坐大堂 赃(脏)官 呆子不识走马灯 来的来,去的去 大轴和马达 只有一个心眼儿 大门口吊马桶 臭名在外 大马拉小车 有劲使不上;有力无处使 打着兔子跑了马 得不偿失 船头上跑马 走投无路 穿紧身马褂长大的 贴心 赤滤膊桶马蜂窝 不惜血本;蛮干 城头上跑马 兜圈子 城楼上看马打架 与我无关;与己无关 城隍爷的马 样子货 趁圪台(ge toi小土丘)下马 自找台阶 陈世美做附马 喜新厌旧 长袍马褂瓜皮帽 老一套 长颈鹿进马群 高出了头 曹操的人马 多多益善 跛子骑瞎马 各有所长 跛脚马上阵 没有好下场 跛脚马碰到瞎眼骡 难兄难弟 冰凌上跑马 站不住脚 鞭打千里驹 快马加鞭 笔端的大马路 正直公道 崩了群的马 四处逃散 背着马桶出差 走到哪儿臭到哪儿 包公铡驸马 刚正不阿;公事公办 半天云里跑马 露马脚 半空中骑马 腾云驾雾 斑马的脑袋 头头是道 八匹马拉不开 难分难解 矮子骑大马 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有关马的成语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解释〗甲:铠甲。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鞍马劳神见“鞍马劳顿”。

鞍前马后马前马后。

指追随左右。

鞍马之劳鞍马:鞍子和马,指长途跋涉或打仗。

形容旅途或战斗的劳苦。

鞍马劳困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

鞍马劳顿骑马赶路过久,劳累疲困。

形容旅途劳累。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鞍马劳倦指长途跋涉或战斗中备尝困乏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甲:铠甲。

马不卸鞍,人不解甲。

处于高度警惕状态班马文章〖解释〗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

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解释〗作战时兵马还没出动,军用粮草的运输要先行一步。

后泛指行动前须作好准备工作。

不识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

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兵慌马乱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

指天下太平。

不食马肝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

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伯乐相马伯乐:相传为秦穆公时的人,姓孙名阳,善相马。

指个人或集体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兵荒马乱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

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弊车羸马破车瘦马。

比喻处境贫穷。

北叟失马比喻祸福没有一定。

宝马香车华丽的车子,珍贵的宝马。

指考究的车骑。

避世金马避世:逃避世务;金马:借指宫殿。

指身为高官而逃避世务鞭长不及马腹及:到。

鞭子虽然很长,但是不应该打到马肚子。

比喻力所不能及单枪独马〖解释〗比喻孤身一人或单独行动。

窗间过马〖解释〗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车马填门〖解释〗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同“车马盈门”。

车马骈阗〖解释〗车马聚集很多。

形容非常热闹。

车马辐辏〖解释〗辐辏:形容人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车毂上一样。

指车马集聚拥挤。

车怠马烦〖解释〗车危且马疲。

形容旅途困乏。

怠:通“殆”。

同“车殆马烦”。

策马飞舆〖解释〗指驾马车疾行。

吹牛拍马吹嘘奉承。

驰马试剑跑马舞剑。

指讲习武事。

驰:快跑。

持戈试马比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

车尘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车辙马迹指车马行过的痕迹。

车填马隘指车马填塞门庭道路。

形容宾客众多。

车烦马毙形容旅途劳顿困乏。

车驰马骤形容车马奔驰迅猛。

车尘马足①指车马奔波。

亦喻人世俗事。

②指代车骑。

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车在马前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

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车水马龙车象流水,马象游龙。

形容来往车马很多,连续不断的热闹情景。

车马盈门车子充满门庭,比喻宾客很多。

车殆马烦殆:通“怠”,疲乏;烦:烦躁。

形容旅途劳顿。

东风射马耳〖解释〗射:射出。

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

斗鸡走马斗鸡赛马。

古代的赌博游戏。

东风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得马失马谓世事多变,得失无常。

典出《淮南子·人间训》。

得马生灾《淮南子·人间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后以“得马生灾”谓因福而得祸。

得马折足见“得马生灾”。

丹书白马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享有世袭爵位和免罪等特权的证件时,宰白马歃其血,以示坚守誓约,后人称为“丹书白马”。

代马望北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

大马金刀①形容豪爽,气派大。

②形容说话直率锋利,不留情面。

短衣匹马短衣:短装。

古代为平民、士兵等服装。

穿着短衣,骑一匹骏马。

形容士兵英姿矫健的样子。

东风吹马耳比喻把别人的话当作耳边风。

单枪匹马原指打仗时一个人上阵。

比喻行动没人帮助。

打马虎眼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代马依风代:古代北方的郡名;代马:北方产的良马。

比喻人心眷恋故土,不愿老死他乡二童一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殷侯既废,桓公语诸人曰:‘少时与渊源共骑竹马,我弃去,己辄取之,故当出我下。

’”后用以指少年时代的好友。

风马云车〖解释〗指神灵的车马。

风马牛〖解释〗风:放逸,走失。

指齐楚两地相离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地界。

后用以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马不接〖解释〗犹言风马牛不相及。

风牛马不相及〖解释〗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同“风马牛不相及”。

风吹马耳比喻对别人的话无动于衷。

风车云马见“风车雨马”。

风车雨马指神灵的车马。

亦用以比喻迅疾、快速。

飞鹰走马放鹰追捕和骑马追逐鸟兽。

指打猎。

放马华阳谓不再用兵。

风樯阵马樯:船上用的桅杆。

风中的樯帆,阵上的战马。

比喻气势雄壮,行动迅速。

风马牛不相及风:走失;及:到。

本指齐楚相去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

比喻事物彼此毫不相干。

肥马轻裘裘:皮衣。

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

形容阔绰。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

比喻不伦不类,什么也不象。

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服牛乘马役使牛马驾车放马后炮比喻事情已过去才发议论光车骏马装饰华丽的车马。

谷马砺兵犹言秣马厉兵。

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

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高头大马指体形高大的马。

也比喻人的体形高大。

膏车秣马为车上油,给马喂料。

指准备起程。

语出唐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裹尸马革革:皮革。

用马皮包裹尸体。

形容将士战死沙场的英勇无畏的气慨。

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

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弓调马服比喻办任何事情,应先做好准备工作。

高车驷马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

旧时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

讳树数马《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

“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

’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汉毁车杀马废弃车马。

喻归隐意志坚决。

呼牛作马见“呼牛呼马”。

横枪跃马犹言横戈跃马。

横戈盘马犹横戈跃马。

横刀跃马犹言

论语中的所有的成语

1 不亦乐乎 《学而 2 犯上作乱 《学而》 3 一日三省 《学而》 4 节人 《学而》 5 贤贤 《学而》 6 和为贵 《学而》 7 食无求饱 《学而》 8 居无求安 《学而》 9 安贫乐道 《学而》 10巧言令色 《学而》 11 告往知来 《学而》 12 就正有道 《学而》 13 贫而乐道 《学而》 14 慎终追远 《学而》 15温良恭俭让 《学而》 16 小大由之 《学而》 17 学而时习之 《学而》 18 言而有信 《学而》 19 从心所欲 《为政》 20 当立之年 《为政》 21 而立之年 《为政》 22 见义勇为 《为政》 23 举枉措直 《为政》 24 举直措枉 《为政》 25 犬马之养 《为政》 2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为政》 27 三十而立 《为政》 28 随心所欲 《为政》 29 温故知新 《为政》 30 言寡尤,行寡悔 《为政》 31 一言以蔽之 《为政》 32 异端邪说 《为政》 33 知命之年 《为政》 34 众星拱北 《为政》 35 众星捧月 《为政》 36 周而不比 《为政》 37 知命之年 《为政》 38 因材施教 《为政》 39 哀而不伤 《八佾》 40 爱礼存羊 《八佾》 41 不咎既往 《八佾》 42 成事不说 《八佾》 43 告朔饩羊 《八佾》 44 既往不咎 《八佾》 45 戒奢宁俭 《八佾》 46 尽善尽美 《八佾》 47 乐而不淫 《八佾》 48 了如指掌 《八佾》 49 杞宋无征 《八佾》 50 是可忍,孰不可忍 《八佾》 51 绘事后素 《八佾》 52 每事问 《八佾》 53 告朔之羊 《八佾》 54 朝闻夕死 《里仁》 55 恶衣恶食 《里仁》 56 观过知仁 《里仁》 57 见贤思齐 《里仁》 58 讷言敏行 《里仁》 59 无适无莫 《里仁》 60 心有余而力不足 《里仁》 61 一以贯之 《里仁》 62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里仁》 63 游必有方 《里仁》 64 造次颠沛 《里仁》 65 流离颠沛 《里仁》 66 劳而不怨 《里仁》 67 游必有方 《里仁》 68 安老怀少 《公冶长》 69 不耻下问 《公冶长》 70 不念旧恶 《公冶长》 71 斐然成章 《公冶长》 72 瑚琏之器 《公冶长》 73 计过自讼 《公冶长》 74 善与人交 《公冶长》 75 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 76 闻一知二 《公冶长》 77 闻一知十 《公冶长》 78 朽木不雕 《公冶长》 79 朽木粪墙 《公冶长》 80 朽木粪土 《公冶长》 81 喜怒无形色 《公冶长》 82 三思而后行 《公冶长》 83 愚不可及 《公冶长》 84 巧言令色 《公冶长》 85 博施济众 《雍也》 86 博文约礼 《雍也》 87 不改其乐 《雍也》 88 不堪其忧 《雍也》 89 乘肥衣轻 《雍也》 90 从井救人 《雍也》 91 箪食瓢饮 《雍也》 92 肥马轻裘 《雍也》 93 敬而远之 《雍也》 94 乐山乐水 《雍也》 95 立人达人 《雍也》 96 陋巷箪瓢 《雍也》 97 能近取譬 《雍也》 98 迁怒于人 《雍也》 99 轻裘肥马 《雍也》 100 裘马轻肥 《雍也》 101 文质彬彬 《雍也》 102 先难后获 《雍也》 103 行不由径 《雍也》 104 一箪一瓢 《雍也》 105 衣轻乘肥 《雍也》 106 周贫济乏 《雍也》 107 善为我辞 《雍也》 108 中道而废 《雍也》 109 中庸之道 《雍也》 110 不悱不发 《述而》 111 不愤不启 《述而》 112 不知肉味 《述而》 113 发愤忘食 《述而》 114 浮云富贵 《述而》 115 富贵浮云 《述而》 116 怪力乱神 《述而》 117 诲人不倦 《述而》 118 举一反三 《述而》 119 乐以忘忧 《述而》 120 乐在其中 《述而》 121 临事而惧 《述而》 122 求仁得仁 《述而》 123 三人行,必有我师 《述而》 124 三月不知肉味 《述而》 125 生而知之 《述而》 126 述而不作 《述而》 127 死而无悔 《述而》 128 信而好古 《述而》 129 学而不厌 《述而》 130 一隅三反 《述而》 131 饮水曲肱 《述而》 132 用舍行藏 《述而》 133 用行舍藏 《述而》 134 择善而从 《述而》 135 执鞭随蹬 《述而》 136 暴虎冯河 《述而》 137 一隅之见 《述而》 138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泰伯》 139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泰伯》 140 大节不夺 《泰伯》 141 笃信好学 《泰伯》 142 犯而不校 《泰伯》 143 六尺之孤 《泰伯》 144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泰伯》 145 任重道远 《泰伯》 146 死而后已 《泰伯》 147 一息尚存 《泰伯》 148 不敢问津 《泰伯》 149 战战兢兢 《泰伯》 150 如临深渊 《泰伯》 151 如履薄冰 《泰伯》 152 而今而后 《泰伯》 153 为之动容 《泰伯》 154 学如不及 《泰伯》 155 不舍昼夜 《子罕》 156 待价而沽 《子罕》 157 后生可畏 《子罕》 158 空空如也 《子罕》 159 喟然长叹 《子罕》 160 苗而不秀 《子罕》 161 年富力强 《子罕》 162 善贾而沽 《子罕》 163 逝者如斯 《子罕》 164 斯文扫地 《子罕》 165 松柏后凋 《子罕》 166 岁寒知松柏 《子罕》 167 秀而不实 《子罕》 168 循循善诱 《子罕》 169 仰之弥高 《子罕》 170 勇者不惧 《子罕》 171 欲罢不能 《子罕》 172 韫椟而藏 《子罕》 173 知过必改 《子罕》 174 凤鸟不至 《子罕》 175 河不出图 《子罕》 176 喟然而叹 《子罕》 177 博闻约礼 《子罕》 178 卓尔不凡 《子罕》 179 卓尔不群 《子罕》 180 各得其所 《子罕》 181 功亏一篑 《子罕》 182 衣蔽蕴袍 《子罕》 183 侃侃而谈 《乡党》 184 敛容屏气 《乡党》 185 屏气凝神 《乡党》 186 屏声息气 《乡党》 187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乡党》 188 适可而止 《乡党》 189 鱼馁肉败 《乡党》 190 每事问 《乡党》 191 春风沂水 《先进》 192 登堂入室 《先进》 193 过犹不及 《先进》 194 理屈词穷 《先进》 195 鸣鼓而攻之 《先进》 196 群起而攻之 《先进》 197 三复斯言 《先进》 198 舍己为人 《先进》 199 升堂入室 《先进》 200 言必有中 《先进》 201 一仍旧贯 《先进》 202 一日之长 《先进》 203 三复白圭 《先进》 204 不得好死 《先进》 205 喟然而叹 《先进》 206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颜渊》 207 察言观色 《颜渊》 208 成人之美 《颜渊》 209 风行草偃 《颜渊》 210 肤受之诉 《颜渊》 211 恭而有礼 《颜渊》 2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颜渊》 213 浸润之谮 《颜渊》 214 克己复礼 《颜渊》 215 内省不疚 《颜渊》 216 片言折狱 《颜渊》 217 色仁行违 《颜渊》 218 四海之内皆兄弟 《颜渊》219 驷不及舌 《颜渊》 220 驷马难追 《颜渊》 221 通力合作 《颜渊》 222 一朝之忿 《颜渊》 223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颜渊》 224 以文会友 《颜渊》 225 足食足兵 《颜渊》 226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颜渊》 227 博闻约礼 《颜渊》 228 色取仁而行违 《颜渊》 229 举直错枉 《颜渊》 230 不可则止 《颜渊》 231 不知所措 《子路》 232 斗筲之器 《子路》 233 父为子隐 《子路》 234 刚毅木讷 《子路》 235 和而不同 《子路》 236 近悦远来 《子路》 237 胜残去杀 《子路》 238 手足无措 《子路》 239 无所措手足 《子路》 240 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 241 欲速则不达 《子路》 242 悦近来远 《子路》 243 名正言顺 《子路》 244 手足无所措 《子路》 245 一言兴邦 《子路》 246 一言丧邦 《子路》 247 悦近来远 《子路》 248 斗筲之人 《子路》 249 求备于人 《子路》 250 求全责备 《子路》 251 切切思思 《子路》 252 被发左衽 《宪问》 253 大言不惭 《宪问》 254 夫子自道 《宪问》 255 见利思义 《宪问》 256 见危授命 《宪问》 257 久要不忘 《宪问》 258 谲而不正 《宪问》 259 硁硁之愚 《宪问》 260 老而不死 《宪问》 261 临危授命 《宪问》 262 没齿无怨 《宪问》 263 危言危行 《宪问》 264 循序渐进 《宪问》 265 一匡天下 《宪问》 266 以德报德 《宪问》 267 以德报怨 《宪问》 268 以直报怨 《宪问》 269 怨天尤人 《宪问》 270 知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 271 没齿不忘 《宪问》 272 见利忘义 《宪问》 273 九合天下 《宪问》 274 九合一匡 《宪问》 275 匹夫匹妇 《宪问》 276 言之怍怍 《宪问》 277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 278 言过其行 《宪问》 279 言过其实 《宪问》 280 勇者不惧 《宪问》 281 深厉浅揭 《宪问》 282 不相为谋 《卫灵公》 283 不以人废言 《卫灵公》 284 成仁取义 《卫灵公》 285 当仁不让 《卫灵公》 286 道不同不相为谋 《卫灵公》 287 各不相谋 《卫灵公》 288 君子固穷 《卫灵公》 289 求人不如求己 《卫灵公》 290 群而不党 《卫灵公》 29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 292 仁人志士 《卫灵公》 293 杀身成仁 《卫灵公》 294 推己及人 《卫灵公》 295 无为而治 《卫灵公》 296 小不忍则乱大谋 《卫灵公》 297 有教无类 《卫灵公》 298 直道而行 《卫灵公》 299 志士仁人 《卫灵公》 300 众好众恶 《卫灵公》 30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卫灵公》 302 言不及义 《卫灵公》 303 一以贯之 《卫灵公》 304 好行小惠 《卫灵公》 305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306 陈力就列 《季氏》 307 持危扶颠 《季氏》 308 分崩离析 《季氏》 309 龟玉毁椟 《季氏》 310 过庭之训 《季氏》 311 和颜悦色 《季氏》 312 祸起萧墙 《季氏》 313 季孙之忧 《季氏》 314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 315 开柙出虎 《季氏》 316 困而不学 《季氏》 317 困而学之 《季氏》 318 诗礼之训 《季氏》 319 萧墙祸起 《季氏》 320 血气方刚 《季氏》 321 隐居求志 《季氏》 322 玉毁椟中 《季氏》 323 直谅多闻 《季氏》 324 玉毁椟中 《季氏》 325 益者三友 《季氏》 326 直凉多闻 《季氏》 327 生而知之 《季氏》 328 饱食终日 《阳货》 329 穿窬之盗 《阳货》 330 道听途说 《阳货》 331 恶紫夺朱 《阳货》 332 割鸡焉用牛刀 《阳货》 333 怀宝迷邦 《阳货》 334 患得患失 《阳货》 335 磨而不磷,涅而不缁 《阳货》 336 涅而不缁 《阳货》 337 牛刀割鸡 《阳货》 338 色厉内荏 《阳货》 339 杀鸡焉用牛刀 《阳货》 340 上智下愚 《阳货》 341 时不我待 《阳货》 342 时不我与 《阳货》 343 岁不我与 《阳货》 344 无所不至 《阳货》 345 无所用心 《阳货》 346 以紫乱朱 《阳货》 347 面墙而立 《阳货》 348 巧言令色 《阳货》 349 以紫乱朱 《阳货》 350 红紫乱朱 《阳货》 351 使之闻之 《阳货》 352 钻燧改火 《阳货》 353 居处不安 《阳货》 354 无所用心 《阳货》 355 恶居下流 《阳货》 356 父母之邦 《微子》 357 故旧不弃 《微子》 358 季孟之间 《微子》 359 降志辱身 《微子》 360 来者可追 《微子》 361 求全责备 《微子》 362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微子》 363 枉道事人 《微子》 364 无可无不可 《微子》 365 五谷不分 《微子》 366 直道事人 《微子》 367 来事可追 《微子》 368 无人问津 《微子》 369 赐墙及肩 《子张》 370 恶居下流 《子张》 371 临危致命 《子张》 372 门墙桃李 《子张》 373 生荣死哀 《子张》 374 文过饰非 《子张》 375 学而优则仕 《子张》 376 有始有终 《子张》 377 逾闲荡检 《子张》 378 见危致命 《子张》 379 博学笃志 《子张》 380 切问近思 《子张》 381 文武之道 《子张》 382 不自量力 《子张》 383 自不量力 《子张》 384 不教而杀 《尧曰》 385 存亡继绝 《尧曰》 386 惠而不费 《尧曰》 387 继绝存亡 《尧曰》 388 望而生畏 《尧曰》 389 兴灭继绝 《尧曰》 390 求仁得仁 《尧曰》 391 天下归心 《尧曰》 392 劳而不怨 《尧曰》 393 无怨无德 《宪问》

不虚荣不与人攀比的名人名言或名人故事 急急急急急急急用啊

安贫乐道:安于贫穷,以坚持自己的信念为乐。

  故事:  1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

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意指:颜回,真贤者啊

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

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

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

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

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

”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

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

”意指,颜回最爱学习。

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

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2  司马徽安贫乐道  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

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

德操曰:子且下车。

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

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

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翻译:  南郡庞士元(庞统)听说司马德操(司马徽)在颖川,特地从两千里之外赶来看望他。

到了那里,正遇上司马德操采桑叶,庞士元在车里对他说: 我听说大丈夫处世,应当带金印佩紫绶,哪能窝窝囊囊,做这些妇人做的事呢

德操说:你先下车吧。

你只知道抄小路便利,却不考虑迷路的危险。

从前伯成宁愿种地,也不羡慕诸侯的荣华;原宪桑枢瓮牖,也不愿做官住毫宅。

哪有住在华丽屋子里,出门骑着高头大马,几十个侍女环绕的人,能做出一番伟业呢

这就是为什么许右、巢父慷慨辞让,伯夷、叔齐感叹国家灭亡,饿死首阳山的原因呀。

即使吕不韦窃取了相国那样的高官,齐景公有四千匹马的财富,也不显得珍贵啊。

庞士元说:我出生在边缘之地,没听到什么高深道理,如果不是亲自敲洪钟、击雷鼓,就不会知道它们的轰鸣声了。

论语十则中的成语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约成书于前五世纪,传统《尚书》(又称《今文尚书》)由伏生传下来。

传说为上古文化《三坟五典》遗留著作。

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

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

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

《尚书》列为重要核心儒家经典之一, 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

2018年11月,清华大学战国竹简研究成果发布,证实其中古文《尚书》系后人伪作。

其「部份篇目」内容的来源可靠性从南宋开始遭受怀疑。

清初,这些篇目在主流学术界被定作「伪书」,甚至排除出《尚书》之外。

近十多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研究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对古代尚书文献的认识。

《尚书》相传为孔子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损失很大。

该书要旨:其一,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春秋之世,圣王不作,暴君迭起,人民困于虐政,备受痛苦。

为救危世,感化当世人君,史官作《书经》一书,希人主得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使天下享尧、舜、禹、汤、文、武之治。

因此,阐明仁君治民之道是《尚书》的第一要旨。

其二,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周室东迁之后,人臣之事君,远不如往古,乱臣杀君之事屡见不鲜。

史官作《周书》,记古贤臣事君之道,以使后世取法。

择善而从出自儒家经典著作什么??? 一共有四个成语

出自《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其他三个呢

我要出自《论语·泰伯》的成语,要给出古义和今义

漫谈中的成语 提要: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散文著作。

基本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其中有许多内容都被后人大量而频繁使用,逐渐发展成使用广泛的成语。

这是《论语》留给我们宝贵财产的重要部分。

根据有关统计,《论语》一书共留给今天384条成语,对后代汉语语汇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特点为数量大,结构形式全,语法功能多,含义稳定。

在先秦古籍中颇为少见。

本文对《论语》成语的源流、用途、意义变化等各个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

关键词 汉语 成语 《论语》 《论语》是研究上古汉语的重要语料,《论语》的成语对后代汉语词汇的丰富和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数量之大、结构形式之全、语法功能之多,在先秦古籍中实为少见。

研究《论语》成语,对我们把握《论语》一书的语言特色、理解其深邃的内涵、加深对《论语》在汉语史上的地位的认识,都将是有益的。

《论语》全书共二十篇,15957字①,形成成语384条②。

本文拟就源流、用途、意义变化诸方面对《论语》成语作一些分析。

一《论语》成语的源流。

《论语》成语的源流。

也可以说是以什么形式出自《论语》的。

《论语》成语三百多条,究其源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并非最早源于《论语》,而是《论语》引用了其他典籍的内容。

这主要是指从等先期或同期经典援引的一些内容。

严格来说这一部分并不能作为出自《论语》,但,如果不是《论语》,它们也不会被广泛使用。

(1)直接援引原的成语 “暴虎冯河”,最早见于:“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不如其它。

”引:“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2)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三个成语最早都见于,引:“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各得其所 最早见于,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各得其所。

’” 2.《论语》首创的成语。

《论语》首创的成语,指后世沿用《论语》原书文字,保留原有语法结构而形成的成语。

(1)不亦乐乎 出自:“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周而不比 出自《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3)每事问 出自《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

” (4)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6)陈力就列《论语·季氏》:“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 (7)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 (8)恶衣恶食《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9)苗而不秀《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 这类成语,几乎每篇都有。

如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犯而不校(《泰伯》)、空空如也(《子罕》)、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乡党》),这类成语占《论语》成语的很大部分,是《论语》成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论语》的成语,指来源于《论语》,但又经后人加工、提炼而形成的成语。

据考察分析,后人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形成这类成语。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如:众星拱辰 出自《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拱”古作“共”)安老怀少 出自《公冶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 (2)将原句中的虚字和不影响意义的实字删减而成的成语。

如:节用爱人 出自《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举直错枉 出自《为政》:“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3)在原句词语的基础上增加适当的字而构成成语。

如:异端邪说 出自《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在“异端”后加“邪说”。

中庸之道 出自《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在“中庸”后加“之道”。

(4)将原型成语(即首创成语)中的字更换形成另一成语。

如:随心所欲 出自《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将“从”换作“随”。

有始有终 出自《子张》:“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将“卒”换作“终”。

(5)将原文中否定意义的词句改为肯定意义构成成语。

如:见义勇为 出自《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改“无勇”为“勇”,“不为”为“为”。

周急继乏 出自《雍也》:“若不周急不继富”。

改“不继富”为“继乏”。

二《论语》中的成语,按用途分,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

这一类成语现在使用的还很多,大多数人也比较熟悉。

在《论语》中出现的比较多。

例如: (1)《公冶长》第十五章———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成语“不耻下问”出自此章。

其原义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后来人们用以表示虚心好学。

(2)《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是成语“三人之行,必有我师”的出处。

讲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几个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学习和借鉴的。

后人用“三人之行,必有我师”来表示应努力向别人学习好的东西。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学习的成语还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朝闻夕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发愤忘食;循循善诱;有教无类;后生可畏;日知其所无;笃志好学;登堂入室(升堂入室);告往知来(告诉他已学过的知识,就能体会出未学过的知识);不知肉味(形容特别专心);每事问;敏而好古(勤奋地研究古代文化典籍);等等。

2 .修养。

例如: (1)《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成语“曲肱而枕(曲肱而卧)”、“乐在其中”、“富贵浮云”都出自此章,讲的是修养到了淡泊人生的境界。

(2)《学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成语“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参之口。

这是孔子门徒提出的比较典型的反省内求的修养方法。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修养方面的成语还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中庸之道;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志士仁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求生害仁;乐而不淫;乐以忘忧;犯而不校;以德报怨;文质彬彬;君子固穷;箪食瓢饮;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匹夫不可夺志;岁寒知松柏;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敏事慎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

3 .待人接物。

例如: (1)《颜渊》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成语“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

这一章讲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长他人的错误。

(2)《卫灵公》第二十四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这里,说的是推己及人之意。

除此之外,《论语》中用于接物的成语还有:四海之内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以文会友;不念旧恶;三思而行;敬而远之;待价而沽;过犹不及;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可无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有始有终;能近取譬;和而不同;听其言而观其行;善为我辞(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

4.政事。

例如: (1)《子路》第六章———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出处,讲的是居上位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2)《宪问》第二十六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成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就出自这一章。

说的是:居上位者考虑事情、处理问题,不要超出自己的职责范围。

(3)《子路》第三章———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成语“名正言顺”、“无所措手足”都出自此章。

除上述之外还有:和为贵;文武之道;敬事而信(严肃认真地办理国事而又守信用);使民以时;割鸡焉用牛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为而治;欲速不达;往者不谏,来者可追;一言兴邦;各得其所;上智下愚;是可忍,孰不可忍;犯上作乱;兴灭继绝(使灭亡的事物重新兴起);危言危行;直道而行(办事无偏私);中道而废;等等。

5.状物。

例如: (1)《公冶长》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成语“巧言令色”出自此章,描绘的是某些人花言巧语、伪装和颜悦色以及低三下四的状态。

(2)《公冶长》第十章———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这段话,后世形成两个成语:朽木不雕,朽木粪土(也说朽木难雕、朽木粪墙)。

这是孔子对白天睡懒觉、上课打瞌睡的学生的批评。

(3)《阳货》第二十二章———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于已。

”成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出自此处,它描绘的是整天不用心思、无所事事、懒得无聊的精神状态。

在《论语》中,描绘人或事物的各种状态的成语比较多,除了上面说的,还有:从心所欲;言不及义;言过其行;怨天尤人;望而生畏;不自量力;不敢问津\\\/无人问津;求全责备;迁怒于人;色厉内荏;道听途说;察言观色;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苗而不秀;秀而不实;喟然而叹;侃侃而谈;乐山乐水(今比喻各有所好);血气方刚;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耳顺之年;一日之长;必不得已;欲罢不能;鸣鼓攻之;不得其死;死而后已;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患得患失;好行小惠(爱卖弄小聪明);没齿无怨(终生无怨言);一以贯之;岁不我与(岁月不待人);而今而后;等等。

三《论语》中成语的意义变化 出自《论语》中的成语,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绝大多数都保留了《论语》中的原义,但也有少量的成语意思发生了变化。

1.今义与原义不大一样的。

例如: (1)《季氏》第一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这里的“既来之,则安之”的原义是:已经自动来归服了,就要使他们安居下来。

而现在,这句成语的意思变成了:既然来了,就要安下心来。

(2)《雍也》第十八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句话的原意是:只有质朴的思想感情,而不懂礼仪,就显得粗野;礼仪虽很周到,但缺乏质朴的思想感情,就显得虚伪。

只有把礼节仪式和思想感情恰当配合,才能成为君子。

孔子说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礼节仪式)、质(思想感情)配合恰当。

而现在,“文质彬彬”只表示文雅、有礼貌的意思。

2.今义与原义相反的。

例如: (1)《学而》第一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里的“朋”指的是同学、校友,而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朋友。

这句话串起来讲,意思就是:有同学、校友从远方来(和你一起研究切磋),不也是令人快乐的吗?孔子用反问句式,说明“有朋自远方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而如今,“不亦乐乎”的意思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变化。

例如:“这两天忙得不亦乐乎!”“他两口子吵得不亦乐乎。

”这些话是平时常听人说的。

而这两个“不亦乐乎”都是指过分、超出了限度,已经没有一点快乐感了。

(2)《雍也》第九章———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孙氏派人请闵子骞担任费县的县长。

闵子骞谢绝了,他对来人说:“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辞掉吧!如果再来找我,我就跑到汶水那边的齐国去了。

”现在,成语“善为我辞”的意思恰恰与原义相反:多数情况下不是指替我辞官,而是好好帮我说说,替我谋个职位;或者请人帮着善为说合,办成一件什么事情。

3.今义与原义无关的。

例如: (1)《卫灵公》第十七章———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今天,“言不及义”指的是“说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和原义差不多。

(2)《述而》第十四章———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很长时间吃肉也不知道肉的滋味,说:“想不到(古人)创作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成语“不知肉味”,原义是指对某件事特别专注而忽略了别的事。

而后世往往用它来说明生活贫困:“好长时间吃不到肉了,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成语、俗语集释一提起《论语》,大家都会感到陌生和遥远,认为读《论语》的都是老学究。

特别是学生,更感到《论语》与他们的思想格格不入。

其实,不仅《论语》所代表的儒家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姑且这样说),至今还影响深远,就具体而言,它语言平易又不乏文采,篇章短小精练又具有格言体制,易读易诵。

所谈内容涉及人生修养的方方面面,对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事颇有启迪。

这对青年人很有裨益。

我很希望同学们读一读《论语》。

同时,高中语文第五册中有课文《孔孟》,读点儿《论语》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篇课文。

怎样让《论语》变的亲切而不陌生,引起阅读兴趣

不妨从《论语》中的成语、俗语入手。

当你发现我们生活中经常用的语言原来是在《论语》中,自然就会爱不释手、兴趣盎然地读下去。

下面就举一些这方面的例子。

(1)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未之有也。

”(《学尔篇》)释: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

(2)巧言令色:“巧言令色,鲜矣仁

”(《学尔篇》)释: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3) 言而有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学尔篇》)释: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

(4)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为政篇》)释: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

(5) 知之为知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为政篇》)释: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 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八佾篇》)释: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7) 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8) 尽善尽美:“尽善矣,又尽美也。

” (《八佾篇》)释:美极了,而且好极了。

(9) 见贤思齐:“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里仁篇》)释:看见贤人,便应该想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应该自己反省,有没有同他类似的毛病。

(10)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雍也篇》)释:文采和朴实,配合适当,这才是君子。

(11) 敬而远之:“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 (《雍也篇》)释:严肃地对待鬼神,但并不打算接近他,可以说是聪明了。

(12) 举一反三:“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述而篇》)释: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13) 暴虎冯河:“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 (《述而篇》)释: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不用船只去渡河,这样死了都不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

(14) 三月不知肉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 (《述而篇》)释:孔子在齐国听到韶的乐章,很长时间尝不出肉味。

(15) 乐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述而篇》)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臂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16) 择善而从:“多闻,择善而从。

” (《述而篇》)释:多多地听,选择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17)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泰伯篇》)释: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己任,不也沉重吗

到死方休,不也遥远吗

(18) 空空如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 (《子罕篇》)释:有一个庄稼汉问我,我本是一点也不知道的。

(19)循循善诱:“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 (《子罕篇》)释:老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