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清巡抚赵升桥修身格言

清巡抚赵升桥修身格言

时间:2016-01-02 20:01

关于”逆境有利于人成长“的名人名言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

-《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

-(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

-(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

(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

(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哪里。

(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

(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

(英国)

评价曾国藩,至少1000个字(突出个人观点)

梁启超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正集,不可不日也。

”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

正如辛亥革命中的章炳麟对曾国藩的评价一样,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外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19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 中国现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和蒋介石都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期,潜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结论。

即使是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据说,他点名的方式,静坐养生的方法,都一板一眼模仿曾国藩。

曾国藩的个人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功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咸丰同年间,曾国藩在“借夷助剿”、夷商代运南漕、派人购买美国机器创办江南机器局、办理天津教案等涉外活动中的表现,指出在严重的内忧外患而大多数士大夫沉湎于义理考据之时,曾国藩能独立时代潮流,把握风云际会,并且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和发扬林则徐、魏源的经世致用之学,大力倡导学习西方,开展自强新生政运动,从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风云人物。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积极实践的第一人。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

他以儒家精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

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

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 四、升官最快做官最好保官最稳之楷模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这是因为,第一,他升官最快,三十七岁官至二品,在清朝独一人;第二,做官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第三,保官最稳,历尽宦海风波而安然无恙,荣宠不衰。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的第一高手 曾国藩一生致力结交、网罗、培育、推荐和使用人才,他的幕府是中国历史上规模和作用最大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为招揽人才,留住人才,他舍出谦逊的老脸,屡屡上书举荐部下,为部下谋官要权,争谋职位。

他一生推荐过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多人。

他们既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瀚章这样的谋略作战军需人才,也有像俞樾、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第一流的学者和科学家。

六、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大成功者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七、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 曾国藩在同辈士大夫中“属中等”,颇为钝拙,但他志向远大、性格倔强、意志超强,勤学好问,非常人所能及。

他从少年起,就“困知勉行,立志自拨于流俗”,天天写日记反省自己,一生中没有一天不监视自己,教训自己。

他待上、待下、待同事谦恕自抑,豁达大度,一生朋友很多,很受人尊重;他守着“拙诚”、埋头苦干,不论遭受多大打击,都不灰心丧气,而能再接再厉,坚持到底。

这就是他成功的根本秘诀。

八、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清史稿——曾国藩传》也说:“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新桐城派的文章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古代清官的故事

二、中国历史上十大清官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

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

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

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

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

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

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 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

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

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

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  3、黄霸  (

- 公元前 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

”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

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

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

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

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

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 -- 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  4、徐有功  (

-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

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

徐有 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

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

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 法官 ,被当时人誉为 自古无有 的好官。

?  5、狄仁杰  (公元 630-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

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

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为 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 唐室砥柱 。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 17000 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 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陈希亮  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 30 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 世,享年 64 岁。

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  7、包拯  (公元 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

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 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

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

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

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

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二刻拍案惊奇》讲过一个故事。

朱熹在福建崇安县当知县时,有一天接到一件案子,一个小民状告大姓侵占自己的祖坟。

古人重风水,朱熹就是风水高手,当时豪门富户占夺小民好坟地的案子很多,朱熹决定亲自去查验。

到坟头一看,果然是块风水宝地。

大姓申辩说:“这本来就是我家新修的坟头,大人您看,泥土还没干呢,怎么成了他家的祖坟

”小民申辩道:“坟头虽然是新的,那是新盖的,底下还有老土,却是我家的。

”朱熹令人拿铁锹挖,果然挖出了一块墓碑,上面赫然列着小民祖先的名字。

朱熹一看大怒,墓碑为凭,铁证如山,必然是大姓贪图小民祖坟风水好,恶意侵占。

于是判了大姓一个强占田土之罪,将坟地判给了小民。

朱熹断了此案,好不得意,觉得“此等锄强扶弱的好事,不是我,谁人肯做

”却不料真相是另一回事:原来小民知道朱熹一向专门打击富豪大户,憎恶他们欺侮百姓,所以把青石刻成字,偷埋在大姓家墓地,然后来告状,朱熹果然中计。

包拯也是宋朝有名的清官,《梦溪笔谈》记载过他的一件糗事。

包拯坐镇开封府时,有人犯法,按律应处脊杖。

这人贿赂了一个小吏,想让其帮忙免去这顿皮肉之苦。

小吏拿了钱,与他约定:开堂时只管大声喊冤,其他的事交给我。

开堂问罪,那人果真呼号喊冤,分辨不已。

小吏故作不耐烦,恶声呵斥:“不就是脊杖吗,受就受了,啰嗦什么

”包拯见小吏如此越权跋扈,大怒,将其杖责,却把犯法的从轻发落了。

小吏虽挨了打,却得了钱,犯法者出了钱,免了一顿打,大家双赢,输的是包拯。

  8、况钟  (公元 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

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

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

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

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 多件案子。

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

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

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

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9、海瑞  (公元 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

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

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

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

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

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

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

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

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 40 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 20 多个家人依律问罪。

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明朝大清官海瑞曾经研发过一套断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

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

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

”世事繁杂,海大人不是福尔摩斯,遇到断不了的案子,干脆一律倾向弱者,自以为心安理得。

海瑞绝不是这套原则的唯一奉行者,在他前后,有很多官员都曾这么干过,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号——“清官”。

  10、汤斌  (公元 1627-1687 ),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

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

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最知名的大家知道最多的,当属:包青天,能查上天入地的事

儒家中“和”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这位朋友,我详细地回答一下你这个问题,希望你满意。

“和为贵”出处为《论语·学而第一》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 ——翻译:“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

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礼之用,和为贵。

”原意是说周礼所达到统治者与奴隶主们之间一种和谐作用.而这“和”的意义,从它描述的“先王道”中我们知道,从奴隶社会开始,统治者与奴隶主贵族,为了达到不必互相争抢土地粮食,实行了共田式的“公社制”,由此能共同治理,共同奴役下民,由此产生了他们之间的“公”的概念,形成了他们这“和谐”的现象.有子,是儒家始祖孔子的学生,在孔子的学生当中,他算是很会领悟周礼要素的人.然而,从传本《论语》中我们看到,这句话“和”的概念,在里面并不是孔子的强调,反之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就是不合乎周礼思想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就算是老子那样的说道者,他也认为不值得与他一起讨论,这些在礼崩乐坏的情景下,孔子认为部分官家与奴隶主贵族脱离了周礼,变成只为利的小人,已经不能与他们为谋,是可以理解的:而《论语》中孔子还有一句“君子和而不同”有人说这是孔子是强调有子说的这个“和”,这种就不符合孔子在当时,对不同思想者坚决不宜与谋的态度的,这句子应该是孔子在向学生陈述,分清当时的君子与小人无奈共事的现象,这“和”是只讲一种相应,而不是有子这句“和为贵”的“和”。

因此说,此后的人把有子理解原来周礼这句“和为贵”转接到孔子身上,大篇思想论述,那么当时孔子的与不同思想的人不与谋的理念,与这种有子理解周礼作用的“和”就产生矛盾。

“礼之用,和为贵。

”是儒家认为,如果用他们认为完美的周礼制,就可达到上层的和谐的治世思想。

不错,当时西周的表象,礼确实是达到当时官家奴隶主们的和谐,但真正回看西周历史时,却不是主因礼制才会出现儒家认为靠意识形态约束的和谐.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强震慑下民,对邦国保持武力牵制,如此根据当时情形才列出相应的礼制,总的来说周朝是以武为先.也就是说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谐状态,然才根据当时实际情况产生出相应的礼制,礼制也只是一种符合当时时势的调理剂.但后来儒家却拿周朝的不同情形产生的周礼,强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发混乱,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说的“刻舟求剑”理念。

有子(公元前518~

) 名若,字子有。

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

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

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

……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

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

因有子 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

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

《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

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

”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

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

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 和为最可贵。

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

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

《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可行也。

”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周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