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社会秩序重要格言

社会秩序重要格言

时间:2015-08-26 18:55

关于遵守公共秩序的名言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莱蒙特 人们厌烦了寂静,就希望来一场暴风雨;厌烦了规规矩矩气度庄严地坐着,就希望闹出点乱子来。

------契诃夫 你挣得了安适的睡眠,你就会睡得好;你挣得了很好的胃口,你吃饭就会吃得很香。

这儿的情形和人间是一样的——你得规规矩矩,老老实实地挣一样东西,然后才能享受它。

你决不能先享受,然后才来挣得。

------马克·吐温 地狱是一个炉灶,上面放着僧侣的热锅。

它是教士的专用灶。

天父教士的大厨师,很关心改善僧侣的营养,他把自己的那些不规规矩矩地注意僧侣的诫命的孩子放在烤锅上。

------霍尔巴赫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

——《管子.版法》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管子》 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

——《韩非子。

有度》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

——《韩非子。

问辩》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韩非子。

八说》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

——张居正

关于社会的名言有哪些

社会名人名言大全:文盲现象是最不可容忍的社会病症之一,是最可耻的,或者说得正确些,最使人不快的一种社会现象。

作者:加里宁 冒险是历史富有生命力的元素,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

作者:威谦·博利多 创造人的是自然界,启迪和教育人的却是社会。

作者:别林斯基 大人物可以戏侮圣贤,显露他们们的才华,可是在平常人就是亵渎不敬。

将官嘴里一句一时气愤的话,在兵士嘴里却是大逆不道。

当权的人虽然也像平常人一样有错误,可是他却可以凭仗他的权力,把自己的过失轻轻忽略过去。

作者:莎士比亚 我觉得整个的英国社会全给财神崇拜弄糟了,我觉得从上到下一切人都有奉承巴结和谄媚,另一方面却又吓唬和卑视别的人。

我太太跟邻居生意人的老婆说话时,总是那么小心谨慎,生怕旁人听见或瞅见;按她的说法,这叫作”应有的骄傲“。

可是她(我说的是伊丽沙,是我的太太势利小人夫人)却不惜牺牲一只眼睛以换得进宫觐见,好跟她的表姐那位上校夫人一样。

作者:萨克雷 我没有料到,官僚机构把它的利爪伸到我们的棺材里。

作者:巴尔扎克 凡是对人类生活提高最有贡献的人,应当是最受爱戴的人,这在原则上是对的。

但是如果要求别人承认自己比同伴或者同学更高更强,或者更有才智,那就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惟我独尊的态度,这无论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有害的。

作者:爱因斯坦 我们制作销售产品的广告,但也请记住,广告负有广泛的社会责任。

作者:李奥贝纳 为人服务,其实就是缴付居住在地球上的租金。

作者:W.G. 女人一般都喜欢注意眼前的生活。

在没有结婚之前,她一心想赢得你。

结婚之后,你只是她生活中的许多因素之一。

在某种意义上说,你的重要性只占第二位,因为她已经占有了你,而其它的一切却在变动——孩子们家庭生活新衣服社会关系。

作者:赫尔曼沃克 体力劳动是防止一切社会病毒的伟大的消毒剂。

作者:马克思 那些没事干的所谓“统治阶级”,长久没有战争就活不下去;要没有战争,他们就觉得无聊,闲散得不耐烦,使得他们生气。

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生在世上,只得拼命地互相咬嚼,不给对方留余地地恶口相加。

作者:契诃夫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 ,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作者:爱因斯坦 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作者:托尔斯泰 道德是一种获得——如同音乐,如同外国语,如同虔诚扑克和瘫痪——没有人生来就拥有道德。

作者:马克吐温 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义主义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

但是,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很快会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有能够完成 作者: 聪明才智是拨动社会的杠杆。

作者:巴尔扎克 强制的社会制度不会是永存的。

作者:托尔斯泰传 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加里宁 已经长大了的孩子们,在饭桌上谈论宗教,对于禁食和僧侣听惯了只是笑嘻嘻地微笑着;到末了,她竟突然对他们说,他们说服了她,她和他们已经意见一致了。

孩子们反倒感到尴尬:他们很难想象,他们没有了宗教的母亲,以后会做出什么事来。

作者:契诃夫 法律的生命在于其实施。

因而迫切需要对怎样使大量立法和司法解释有效而进行认真的科学研究。

作者:【美】罗斯科·庞德《社会学法学的范围和目的》 赚钱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做个正人君子为社会效劳。

人总是要犯错误、受挫折、伤脑筋的,不过决不能停滞不前;应该完成的任务,即使为它牺牲生命,也要完成。

社会之河的圣水就是因为被一股永不停滞的激流推动向前才得以保持洁净。

这意味着河岸偶尔也会被冲垮,短时间造成损失,可是如果怕河堤溃决,便设法永远堵死这股激流,那只会招致停滞和死亡。

作者:泰戈尔

如何理解遵守社会公德与良好公共秩序的关系

容提要: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有限制的道德法律化不但具有相当的可行性,而且可以成为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

重大道德义务应当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关键词:不作为犯罪;重大道德义务;谦抑原则;立法技术  一、概述  不作为犯罪是指行为人负有积极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

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特定的作为义务,只有具备特定的作为义务的人才能构成不作为犯罪。

所谓特定的作为义务,是指法律要求行为人必须实施一定行为的义务。

对于作为义务的来源,学者持不同观点,这些不同观点的主要分歧在于: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我国实践界对此持否定态度,而国外却往往将它作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之一,如:《德国刑法典》第323条规定了拒不救助罪:“行为人在发生不幸事故成公共的危险或者紧急危难时,尽管要求和根据状况能够期待他进行救助,特别是不存在显著的自己的危险和不侵害其他重要义务,却不予救助的,处一年以下自由刑或者金钱刑。

”《法国刑法典》第225条规定:“任何人能够立即采取行动阻止侵犯他人人身之重罪或轻罪发生,且这样做对其本人或第三人并无危险,而故意放弃采取此种行动的,处5年监禁并科50万法郎罚金。

”另外,意大利、加拿大、美国等也有类似的规定。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只有法律性质的义务才可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单纯的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作为义务的发生根据。

但也有学者认为:“在一般场合下,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处于危险状态,只要不是在场的人的行为所引起的,刑法便不要求它履行排除和采取措施避免危险的义务;但是在特定的场合、关系和条件下,刑法则要求其履行这种义务,在不损害自己较大利益且有能力履行的基础上,它不履行这种义务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应认为是犯罪的不作为。

”(1)笔者较为赞同后一种看法。

笔者认为:重大道德义务应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

  二、对主要反对观点的评述  目前,尚有许多学者反对将道德义务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并持不同的理由,笔者列举主要理由并对之加以评述:  1、根据刑法的价值取向和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刑法应当严格贯彻法益侵害说而不是伦理维持说。

  在刑法的任务上,理论上存在着法益侵害说与伦理维持说之对立。

法益侵害说认为犯罪是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刑法的任务在于保护法益免受犯罪的侵害;只有对严重侵害或威胁法益的行为才能运用国家刑罚权,伦理秩序的维持应靠刑法以外的其他社会机制。

例如,日本刑法学者平野龙一认为:刑罚是一种重大的痛苦,并非维持社会伦理的适当手段,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何种伦理正确只是相对的,将维持社会伦理作为刑法的任务,不仅是对刑法的过分要求,而且容易在刑法的名义下强制他人服从自己的价值观。

而伦理维持说则认为犯罪是对社会伦理的严重违反,刑法的任务在于维护社会伦理。

刑法是伦理、道德的最低限度, 刑法的目的是维持道义秩序、道德规范。

例如,日本学者小野清一郎认为,刑法维持和发展国民的人伦文化秩序即道德秩序;团藤重光也认为,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最小限度的道德规范,必须由法律强制推行,在此限度内,道德规范就归化为法律规范。

笔者认为刑法对法益的保护与对社会伦理的维持并非绝对对立的,而是可以相结合并统一起来的:  (1)法益是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利益,而社会伦理秩序可以成为社会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经法律规定,便上升为法益。

  (2)对法益的侵害行为大部分也是为社会伦理所不能相容的。

  (3)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有的并没有直接侵害法益,如赌博罪。

它们的设立是基于刑法对社会伦理维护的需要而产生的。

  刑法的任务不仅在于保护法益,还在于维持一定的社会伦理秩序。

完全否认刑法对一定社会伦理秩序的维持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也忽视了刑法作为一种文化的人文精神。

  2、刑罚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社会控制手段,我们应该严格贯彻刑法谦抑原则。

  刑法谦抑原则强调刑法对人们生活的有限介入,强调刑法的自治,提倡轻刑,是基于防止权力异化和专制而生产的,体现的是刑法的自由价值。

但是,必须认识到的是有限的介入并非不介入,刑法追求并体现的价值也并非只有自由价值。

从应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法律必须包含并体现着正义与秩序,具体地说,应该体现平等、自由、安全和公共福利,任何一种价值都不能偏废。

“如果我们从正义的角度出发,决定承认对自由权利的要求乃是植根于人的自然倾向之中的,那么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把这种权利看作是一种毫无忌惮的个人和群体所滥用,因此为了社会福利,自由就必须受到某些限制,这就是自由社会的经验。

”过分强调自由,便会导致无政府主义,法律生活将会失去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笔者以为:刑法的谦抑主义应该体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原则,对最基本的重大的道德伦理秩序的维持,当是其应有之义。

同时必须注意的是,刑法的介入面不能太广,否则也会伤害到刑法的自由价值。

  3、我国与西方国家国情不同,我国不应该效仿西方国家推行法律道德化。

  该观点的持有者认为:“整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所形成的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道德体系本身这块土壤是无法使'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思想在其中生根发芽的。

但是社会的发展又需社会本位的思想,于是资产阶级只好通过法律来强制推行社会需要的道德。

”而“社会主义道德,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以社会本位为主,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强调'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思想”。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见危不救的现象,但“与整个社会中'团结互助'的普遍社会风气相比,见危不救的现象只是极少数”,所以我国不必效仿西方推行道德法制化。

笔者认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实行道德刑法化确实是基于推行“社会本位”观念的需要,是弥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种下的道德恶果的补丁;但是见义勇为,救死扶伤不仅仅是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西方国家的立法目的在于推行道德,而我国立法的目的则在于维持最基本的道德伦理秩序。

并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相对滞后,人际关系异化现象严重,自私自利的观念还有进一步扩展之势。

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应当“有所为”, “将本来属于道德层次的要求部分的变成法律规范,变成人们的强制义务,这是提高国民精神文明的一种途径。

”(2) 法律往往渗透一定的道德,同时又是巩固道德的武器,而道德是法律的重要精神支柱,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不断地加大,如果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处罚还只是停留在道德谴责的层面上,是难以遏制这种现象蔓延的。

  4、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救助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甚至有时会因救助而使自己反遭诬陷。

(3)  当前中国社会没有一套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救助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甚至救助者反受其害,致使英雄流血又流泪,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基于此,笔者在文中强调,这里的重大(特殊)道德义务并非广泛的道德义务,它之所以重大(特殊)在于它是基础性的,是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

法律不强人所难。

法律对人们生活介入过多必将招致限制公民自由。

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形(见下文)下人们才必须施行救助义务,并且这种义务的履行不能使实施救助者面临危险。

  5、犯罪主体范围及处罚范围难以确定。

(4)  这是一个有关立法技术性的问题。

笔者认为,虽然有关重大道德义务的限定和主体范围的确认以及处罚范围的规定都比较难以把握,但困难并不应该成为拒绝正义的理由,我们应该迎难而上,努力解决好这个问题。

对于该问题,笔者将会在下文中予以详细论述。

  三、对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关系的阐述  对于道德义务能否作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的问题之所以存在争论,原因之一恐怕还在于人们对于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关系的迷惑。

弄清楚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一定程度来说是解决上述争议的理论前提。

  从社会的观点出发,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以合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延续。

道德是人与人价值关系的一个领域、一个层面,它主要是指人的行为对于人伦社会关系的意义,即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人的思想感情、言论行动是否符合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定结构、秩序和规则的要求,是否有助于它的合理、稳定和发展。

  道德与法律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存在着区别,如康德所言:义务,特别是根据法律立法确定的义务,只能是外在的义务,伦理的立法则相反,它使得内在的行为也成为义务,但是它并不排除外在的东西,因为它拥有一切属于义务性质的东西。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区别在于:法律义务较之道德义务更明确,它是承担法律责任的根据,而道德上的义务则不具有这种功能。

另外,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都具有强制性,不同的是法律义务的强制性是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加给公民或法人的,而道德上的义务则是靠广大公民的舆论或道义谴责作为惩罚方式。

  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间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区别,但它们之间却同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道德价值的等级体系中,第一类等级包括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而法律本质上是一种规范,强调的是秩序,当然也应该体现社会有序化的基本要求。

法律与道德价值等级体系中的第一类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时代、观念和形势的变化和发展,法律和道德相交叉的边缘地带总是随之而上下浮动。

有时表现为部分道德归化为法律,有时又表现为部分法律回归于道德。

因此,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它们联系紧密,犹如一条河流的两个分支。

这是一种信仰的两个体系,这种信仰就是“正义”。

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与道德上的义务,必须相互弥补才能维系文明社会。

  四、对道德入律必要性的阐释  笔者认为,将重大道德义务纳入到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之列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  1、是维护法律尊严,实现刑法功能的需要。

维护社会秩序和善良风俗是法律(包括刑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对有损于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的行为,不仅要从道义上加以斥责,更要从法律上给予惩罚。

因此,对某些重要的道德义务,有必要将其上升为法律义务。

  2、是顺应国际的立法趋势的需要。

如文首所述,公序良俗和社会公德要求履行的作为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国外已经有相关的立法例。

德国、意大利、法国、奥地利、加拿大、西班牙等国的刑法典中都有关于“见危不救罪”的规定。

  3、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

将重大道德义务上升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其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那些违反重大道德义务的行为施以处罚,更重要则在于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

道德的形成发展从总体上看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但是道德观念作为社会对个人的制裁力发生作用,同法律一样都是要求人们在合乎规定的形式下行事,不同的只是在对人的制裁力上,道德的强制性要远远小于法律的强制性。

因此,将某些道德义务法律化,强制遵守某些道德观念在实践中是可行的。

  五、对“重大道德义务”中“重大”之理解  如上文所述,法律不强人所难。

法律对人们生活介入过多必将招致限制公民自由。

履行救助义务只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存在,对这种“特定情形”的正确限定事关义务主体范围与处罚范围的确认,其意义也就十分昭然了。

笔者认为,“重大道德义务”之“重大”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明显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

社会客观上十分需要有人去履行这种道德上的义务,否则就会明显伤害社会道德感。

  这是一个原则性的要求。

在这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公序良俗是一个道德范畴的概念,对其认定及评判所依据的标准可能不一,因而其内容的不确定性成为其重要特征;而罪刑法定又是近现代刑法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因此,就产生了公序良俗内容的不确定性与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矛盾。

但这对矛盾并非是无法调和的:首先,公序良俗的理论已经被纳入到法律的领域中,并且众多的学者都对其含义进行了研究,如日本学者我妻荣先生认为,公序是指国家社会一般的利益,良俗是指社会一般的道德观念。

(5)我国的民事立法也已经引入了公序良俗的概念,因此其不确定性特征已经有所改观。

在刑事立法中,可以对因公序良俗原则所产生的特定义务的内容加以严格限定,使其具体化。

  2、履行义务的必要性。

履行义务的必要性是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义务来源的前提条件,可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特定危险状态的存在,即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之中,否则作为义务无从谈起。

所谓特定危险状态,是指行为自身所蕴涵的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遭受实际损害的一种现实可能性。

这种特定的危险状态必须是现实的、可能的、正在发生的。

所谓特定的危险状态正在发生,是指危险已经出现而又尚未结束的状态。

危险已经出现,是指危险已经对一定的合法权益形成了迫在眉睫的威胁。

危险尚未结束,是指危险继续威胁着公共安全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给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安全造成更大损害的状态。

  2、危险程度具体的紧迫性。

所谓具体的迫切的危险,是指危险状态导致危害结果的发生的趋势是无疑的,而非可能的、或然的。

如果危险状态尚未发生,直接威胁合法权益的事实状态尚未出现,或者危险状态在极短的时间内变成现实、无法挽回,都无特定义务可言。

能使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危险的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紧迫性,而且这种紧迫的程度势必要比其它的义务所要求的危险的紧迫程度强得多。

例如有人溺水,生命危在旦夕,有能力救助且无危险而不救助,从而造成溺水人死亡的情况下,不作为人(当然这里又涉及到如何确定主体范围的问题)就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讲的紧迫性是指一个人的生命权或其它重要权利处于即将遭到剥夺的状态。

  3、 履行义务的可能性。

这是对履行义务主体的要求。

义务主体首先必须是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法律不可能要求没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去履行其不可能履行的义务。

其次必须在当时的情况下有能力去履行该义务,这就要结合当时的具体条件认定。

再次,要求只有行为人才能排除危险状态,即主体的特定性。

主体可以不限于一个人,可以是数人。

但是主体必须具有排他性。

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  第一,限制行为能力人在其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范围内能否成为该履行义务的主体

譬如,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在其可以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范围之内,或间歇性精神病人在其精神病未发作期间,遇到落水人而不救助致落水人死亡的情况,能不能承担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虽然上述两种情况下,行为人都具有辨认控制能力,似乎应当成为不作为义务的主体,但鉴于道德义务的特殊性,它对主体的要求特别严格,即使是一个完全健全的人都难以认定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无可能履行义务,更何况是限制行为能力人,所以从刑法的人本主义出发,以不承担刑事责任为宜。

  第二,以什么标准判断行为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以其能力可以履行义务

是行为人主观上判断,还是从客观的角度,或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角度。

笔者认为,应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认定。

一方面,行为人要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履行义务,另一方面,在客观上行为人也的确具有履行义务的能力。

仅仅是行为人确实具有救助的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确有能力救助,否则也不应该承担义务。

  4、 履行义务人或者第三人履行重大道德义务没有显著危险且不违反其它重要义务。

这里的“没有显著危险”是指通过社会上一般人的评价。

实施重大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不会使行为人自身或者第三人置于危险境地,或者造成显著伤害。

“其它重要义务”是指对行为人而言不能违背或即使违背也不可能造成行为人重伤、死亡或其它重大合法权益损失的危险的义务。

这里牵涉到法益衡量的问题,能不能牺牲一个人的健康或生命去救助其他人的生命,能不能牺牲一个人的重要义务去救助其他人的生命

如何衡量这些利益价值的大小

“法律不强人所难”的刑法格言的含义是法律不能命令人们实施不可能实施的行为,也不能禁止人们实施不可避免的行为。

如果履行义务对行为人而言有重大显著危险或者违反其它重要义务,那么对行为人而言该履行义务的行为就是对行为人而言不可能实施的行为。

这也是期待可能性理论所要求的。

期待可能性理论要求如果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不能期待行为人实施合法行为,就不能认为行为人主观上具有罪过,因而不能令他承担刑事责任。

  5、 未履行作为义务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这里所说的后果通常是指重伤、死亡后果或造成国家、集体财产特别严重的后果。

轻伤后果或一般的财产损失不能达到令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程度。

重大道德义务成为不作为犯罪作为义务的来源,必须要求违反这种义务的不作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果。

  将重要道德义务法律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各国的立法趋势,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宏观体制的客观需求。

但将道德上的义务转化为法律上的义务必须设有严格的条件限制,这是法律因素与社会因素的合力。

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势必造成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的混淆。

同时,准确、及时地“引德入法”对立法技术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人们去时刻关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启发人们去洞察法律的追求和道德的真谛,昭示人们明悉公平正义的来之不易。

  参考文献:  (1)马克昌著:《犯罪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范忠信:《国民冷漠、怠责与怯懦的法律治疗》,载《中国法学》,1997第4期。

  (3)李健、任成玺:《道德义务不应成为我国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的来源》,载《刑事法学》,2002年第4期,第12页。

  (4)张明楷著:《刑法学》,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赵万一:《契约自由与公序良俗》,载《现代法学》,2004年第1期。

关于关注社会名人名言名句大全

1、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马克思  2、人们过于习惯借助力量来维持秩序,因此不可能考虑没有压制的社会组织。

——托尔斯泰  3、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

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

——高尔基

什么是名言警句

,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

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

人生中最重要的不是位置,而是前进的方向。

--冯.宇学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 (战国) 走自己的路,让人家说吧

-- 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

--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 奋斗这一件事是自有人类以来天天不息的。

-- 人类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更要奋斗。

-- 必须在奋斗中求生存,求发展。

--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