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没有关于人性本恶的名言啊事例等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
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
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
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
与“性”相对的是“伪”。
“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
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
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
”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
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
”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
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人性本恶的名言
性是恶的,伪是善的。
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
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
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圣女贞德有一句名言。
说一个人的内心有善与恶,黑与白什么的,为以弥补他的就是自信。
求完整版
是的。
人性本恶,但人性向善。
所以,人常有恶念,但常常会用理性来克制恶念,做出善举。
人总是在善恶之间徘徊,很多时候,善恶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求“人性本恶”辩论的论据,辩词,典故,名言等一切能打败人性本善学说的东西。
1与善人行善会使其更善,与恶人行善会使其更恶。
一一罗曼-罗兰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一一《周易》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一一刘备4善恶的区别,在于行为的本身,不在于地位的有无。
一一莎士比亚5行善比作恶明智,温和比暴戾安全,理智比疯狂适宜。
一一罗-勃郎宁6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一一左丘明7善与恶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一一罗曼-罗兰8从善如流,疾恶如仇。
9善积者昌,恶积者丧。
10终身为善不足,一旦为恶有余。
处在弱势的人更容易见到人性的大恶和真善这句话,是否有经典诗句或名言来形容?
咏 针 文映江〔清〕 百炼千锤一根针, 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 只认衣冠不认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