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解释夫子风采益于格言

解释夫子风采益于格言

时间:2014-12-01 06:57

“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是什么意思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  【成语】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拼音】sān jūn kě duó shuài yě,pǐ fū bù kě duó zhì yě  【解释】两军交战,能够俘虏对方军队的首领,君主却不可强行地改变对方的志向.(劝降比较妥当)  【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注释】  1.三军:军队的通称。

古制,12500人为一军。

  2.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

  3.夺:改变,换。

  4.志:(某人的)志气。

  【译文】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男子汉(有志气的人)的志气却不可以改变。

  【读解】  长平之战,廉颇坚守不出,秦王派人去离间赵王和廉颇,赵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导致大败。

  这是三军可夺帅也。

  严颜宁死不屈,面不改色,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

  这是匹夫不可夺志也。

  这是孔子在表述,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是要有坚定的志向的。

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一个人的坚定意志,是非常困难的。

  《论语》简介:  《论语》乃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

汉语文章的典范性也源于此,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墨家对立)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和“中庸”。

《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论语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

《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弟子为主。

  《论语》又善于通过神情语态的描写,展示人物形象。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

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英文:Confucius)汉族, 在家族中年龄排行第二,故也有人称为孔老二,春秋时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

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氏名徵在。

  孔子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南岸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文学家。

他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小不忍则乱大谋是什么意思

【原文】 子曰知不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译文】 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 【评析】 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对学习的热爱。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

《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句,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以知之者突出好之者,再紧承好之者突出乐之者。

这就如同数学中的逻辑推导,层层推进,使说理更加透彻,令人信服。

使用了顶针的修辞。

顶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

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两个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

在古诗文中使用甚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