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风家训家规名言名句
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陪树良好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凝魂聚气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一.好家风是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家风传承务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
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共性。
孔家严谨治学、杨家满门忠烈、岳家精忠报国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风个性。
家风具有时代特点。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典范:封建社会的家风与民国时期的家风有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风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家风会不同。
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家风有积极的、先进的、开放的、可以直接保留传承,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封闭的、需要改进改造的。
所以传承家风,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运用同志教导我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人为我用、推陈出新。
我们应该礼敬传统,让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风薪火相传。
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
惟有如此,家风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汇聚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改革开放宏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推波助澜。
党为什么重视家风建设
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都是如此。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家规家风,肯定是儿女不才,家庭不睦,道德滑坡,风气低俗。
没有良好的“家规”的约束,甚至还会触犯“国法”。
中央电视台今年春节期间连续搞了关于“你家的家风是什么”的调查,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家规、家风的地位作用很有意义。
家风通常是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从某种程度上讲,家风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家规是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齐家”与“修身”、“治国”、“平天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以教家立范的家训文化十分发达,许多家训名篇被奉为治家教子的宝鉴而流传极广,如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等等。
传统家训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但核心始终围绕着治家教子、修身做人展开,实质是伦理教育和人格塑造,主要包括:孝亲敬长、睦亲齐家、勤劳谦敬、勿贪勿奢、励志勉学、习业农商、治生自立、崇尚科技、拒绝迷信、审择交游、近善远佞、宽厚谦恭、谨言慎行、和待乡邻、救难济贫、洁身自好、力戒恶习、养生健身、严禁乱砍乱伐等方面的训导。
虽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传统家训家规的内容有些缺陷,但从总体上看,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伦理文化遗产。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在认识上的偏差,过于放大家规家训中糟粕的内容,而对其合理的成分视而不见,把婴儿连同脏水一起倒掉,造成了“家无家规”的现象。
由于缺少了家规的道德约束力,以致一些家庭出现了不赡养老人、赌博酗酒、好吃懒做、婚外别恋等等不良现象。
也有很多家庭平时也注重孩子的学习,望子成龙,但忽视了很重要的习惯养成、道德培养方面内容,“家规”内容不够全面。
还有一些家庭对于“家规”或多或少地有些感悟,有些只言片语,但总结提炼不够,不能形成系统全面的经验,没有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加之固化,因而随意性大,不能以一以贯之。
为此,在现阶段有必要重新认识“家规”的地位作用,在继承家规这一传统道德遗产时,赋予家规以新的、适合时代的要求内容,使之能够与时俱进。
要鼓励每个家庭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加以具体化,结合家庭自身的情况特点,制定出符合自己家庭的 “家规”,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诚信为本”、“止于至善”、“宽厚谦恭”、“克勤克俭”等成为每个家庭的闪亮名片。
“家规”既要精心制订,还要善于亮出,更要身体力行。
提倡将“家规”悬挂在家庭的显著位置,作为座右铭,时时提醒家庭的每个成员,遵德守礼,良言善行,从而一代影响一代,一代成就一代,以良好的家规家风,形成全社会和谐良好的风气。
与家风家训为主题写一遍读后感
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家训并非鲜见人称颂也多而成文也我国家规家训大特点成日常生活行规范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些家风家训精华融入新道德建设许多脍炙人口家训已经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家庭世代传承形成种较稳定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总和首先体现道德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民间广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思想光芒历史上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家风非淡澹无明志、非宁静无致远常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古训至今世人尊崇好家风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道德水平与社会风气 家风作种无形力量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人都生活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家风好人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重视家风建设人成长会走弯路好家风会有些共同特点:良好道德氛围、健康思想氛围、积极情感氛围、认真学习氛围、节俭生活氛围等等正种氛围造了身心健康人、有作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人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着些亟待解决问题:恋爱观上拜金主义、婚姻草结草离、家教过分溺爱、孝亲漠视老人甚至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人由于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沉痛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重要性 家风建设关键家长家长首先要成家风建设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好家风、延续自己好家风使整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影响 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国梦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家风会带动好社会风气所好家风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家庭做起让家家有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此坚持下去社会正风正气会发扬光大、华民族文明程度会进步提高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的影响
就会得到不断。
培育和传承好的家风,需要有好的家教来引导。
只有抓好家风教育,才能使家庭美德、社会道德在家庭成员中入脑、入心,成为自觉行动。
家庭中的长者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任。
教育形式不拘一格,可以利用节假日,尤其是春节期间全家人团聚的时候,开个家庭会,向全家人讲讲如何做人做事的道理,讲讲如何争做道德的模范;可以借事论理,就家庭或某个成员身上发生的事情,讲清应该怎么做或不应该怎么做的道理,从中汲取经验或教训;有时也可利用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发表看法,教育晚辈应从中学习什么、感悟什么。
家庭教育应坚持经常化、随时化,且针对性要强,因家庭成员而宜。
培育和传承好的家风,需要有好的家长行为来示范。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且是终身学校。
每个人学习做人做事,大都从学习家长的行为开始。
作为一家之长,应当首先成为好家规的践行者,用自己良好的道德行为给晚辈做出榜样。
只有这样,自己才有资格教育下一代,下一代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
每个家长都应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晚辈做的事情,自己要首先做到;凡要求晚辈不做的事情,自己要首先不做。
在家庭中也要发扬民主,长辈做了有悖道德行为的事情,要允许晚辈提出批评,这对自己是一种警示,对晚辈则是一种明辨是非的历练。
好的家风需要民主,有民主才能有好的家风。
培育和传承好的家风,需要党委和政府的组织引导。
重视家风建设,就是重视社风民风建设,各级党委、政府应把家风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来抓。
要通过媒体宣传、举办家长学校、进行经验交流等形式,宣传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做法。
要通过评选 五好家庭 好儿媳 好婆婆 尊老模范 等,树立学习榜样,弘扬好的家风,推动家风建设。
要发动党员干部带头搞好家风建设,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通过重品行、正家风、作表率,感召群众,引领社会新风尚。
一封家书,说家风(300字)。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
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
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的作文怎么写。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作文 中华文化传承千百年,历久弥新,恩泽了无数炎黄子孙,之所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沿传千百年不绝,是因为其核心“孝”道,孝作为各大世家的家训家风,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传承优良家风必不可少的,传承中华文化必以“孝”道为核心。
还记得央视一套的一则公益广告吗?劳累一天的年轻的母亲,晚上给自己的孩子洗完脚,又大汗淋漓地端着一盆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
孩子没有睡觉,跟在后面偷偷看到了,就仿效着也端着一盆水走向这位年轻的妈妈。
人间自有真情在,那窄窄的楼道,那不太稳健的脚步,还有那微波荡起的水花,孩子纯真的笑脸,再加上那句稚嫩的童声:“妈妈,洗脚。
多么温馨与幸福啊。
年轻妈妈满脸的疲惫瞬间化成世间最美的笑容,人间的真情与天伦之乐的幸福展露无遗。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孝心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里面的两位母亲,一位慈祥可爱,一位贤惠孝顺,而里面的两个孩子,一个以身作则,一个懂事可爱,受母亲的影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母。
这则广告感动了无数人,很好的诠释了“家风“这个词语,宣扬了中华民族的孝,呼吁现在的人们要常回家 看看,关爱老人与儿童。
“妈妈,洗脚“这稚嫩的童声依然回荡在我们心中,成了”孝心“的代名词,“中华美德,代代相传”也成了我们行动的指挥棒 。
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孩子的未来其实就掌握在成年人的手中,所以,每一位成年人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言行,为子女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风。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的基础性教育,良好的家风是未成年人成长的基石。
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
因此,家长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形成一种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良好家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历经岁月的沉淀,世世代代的相传,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良的风气,是一种让后代继承人立身于社会,让后代继承人终身受益的品质。
形成优良家风,“孝”是不可或缺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者必继先人之志,传承先辈之业。
这使得优良家风能够经久不衰,这是传承家风的核心内容。
子曰:“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 为人子要孝顺尊敬 父亲,为人父要关爱教育儿子,形成子承父志的家风,这也是构建和谐家庭达成“家和万事兴”的基本途径。
百善孝为先。
孝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有千年的渊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家风主要是教育后人成为栋梁之才,然做人必先学孝,羔羊尚且跪乳,乌鸦尚懂反哺,人若不孝,何以万物灵长自诩?古人较为重视家风的作用,培养子女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更兼以悌、忠、信、礼、义、廉、耻,让继承的后人懂得进取,胸怀凌云,心系国家民族之荣辱,会为社会创造价值,为人民谋福。
这也正是我们当代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 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
承继传统美德 弘扬民族精神,倘若我们都重视家风的作用来重振家风,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会得到弘扬,社会风气将会蔚然成风,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中华民族这朵美丽的生活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