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实事求是的格言、警句(禅语或古文)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宪问》 君子以说的多.做得少为耻。
3.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墨子·修身》:读书人虽然有学问,但是亲身实践才是根本。
241.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荀子·修身》:路程虽近,不走就达不到目的 地;事情虽小,不做就成功不了。
4.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
——《荀子·性恶》 5.谨于言而慎于行。
——《礼记·缁衣》 6.君子强学而力行。
——杨雄《法言·修身》 7.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8.百闻不如一见。
——《汉书·赵冲国传》 9.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汉书·董仲舒传》 10.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
——王充《论衡·薄葬》 11.名必有实,事必有功。
——荀悦《申鉴·俗嫌》 1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 13.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 子聿》
一些中国古文名言警句和成语故事名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关于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格言警句或古代著名诗句
生命,那是自然付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生命是母亲塑造出来的,是上帝赋予我们每个人的.在我看来生命是无法衡量的!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
人生就简单得多了。
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
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
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
亲爱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旺盛。
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
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
一些中国古文名言警句和成语故事名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2.于邦,克俭于家。
——书•大》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苏轼《东坡文集事略》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中华传统文化的格言警句
1.以家为家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13.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秦伯》
还有什么蕴含人生哲理的古文名言
《孟子·告子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超越自我的古文名言
1、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举成名。
——司马迁 2、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幽窗小记》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 5、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旧唐书·魏征列传》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7、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9、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左传》 10、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11、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策,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三国演义》 1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 13、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1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15、学而不知道,与不学同;知而不能行,与不知同。
——黄睎 16、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17、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 18、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 19、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论语》 20、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
——刘鹗 21、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2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尽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23、君子忧道不忧贫。
——孔丘 24、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告子下》 2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26、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27、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
——杜甫 2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 2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30、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 31、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林则徐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 3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34、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中庸》 35、操千曲尔后晓声,观千剑尔后识器。
——刘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