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孔子格言别看不起别人

孔子格言别看不起别人

时间:2014-09-30 05:57

孔子的感恩的名言

第一条:学而时,不乎

注释:(1)学而时习之——时时,经常;习,演习习。

(2)说——同“悦”。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经常复习它,不也是高兴的吗

点评:这里,孔子掌握了一条很重要的学习规律。

对有的需要牢记,加深理解的文化,以及又有些复杂的文化,看一遍、两遍是不行的,必须反复多读、多看,反复记忆,这样才会把所学的文化理解透彻和和记忆深刻。

第二条: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注释:“重”指庄重、沉稳、踏实。

译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沉稳、踏实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文化也不能巩固。

点评:一个人不庄重、沉稳、踏实就会浮躁,轻薄。

浮躁,轻薄之人自然在他人面前没有威严,自然也不能搞好学习。

第三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已经学到的文化,又发现(创造)了新的文化,这样就可以作老师了。

点评:相对而言,学习文化易,创造文化难。

创造文化就是把学习到的文化融会贯通(其中当然要结合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从而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观念等。

这当然是了不起的事情。

所以孔子认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当老师了。

第四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1)罔——同“惘”,迷惑。

(2)殆——危险。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思考,那就会陷入迷惑而无所收获;只是思考而不读书,那是危险的。

点评:孔子在这里是要人们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这一条与“温故而知新”是有联系的。

怎样才能“知新”,就是用我们的大脑思考问题。

当然不是凭空思考,而是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社会实践融汇起来思考。

只学不思考,则不会有新的收获,不能创造出新的文化。

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没有“培养基”(实验室里生物繁殖、生长的基本条件),失去了理论指导,使我们的思考往往会失去目标,其结果是空想、泛想,甚至会陷入歧途。

第五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知道。

点评:这是孔子告诫人们,对于求知来说,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是知也”里的“知”,不是说的知道了应学习掌握的文化,而是说,只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离真正的“知道”也就不远了。

第六条: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晨知道真理(道理),就是晚上死了也是可以的。

点评: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子的学习求知的伟大精神。

这种精神值得后人发扬和学习。

孔子把学习求知当作一生的事业。

年虽老,精力不济,但他仍然坚持这种可贵精神。

这里的“道”,应该理解为一个人所要求知的那些道理。

第七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这里,孔子是指某一个人聪明而好学,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

点评:这个人是指一个叫孔文子的人。

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道:孔文子这个人因为什么缘故谥他为“文”呢

孔子回答说:他聪明而好学,又不以问在下的人为耻辱,所以给他“文”的谥号。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坚毅不移的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既是积极的学习态度,还有科学的求知方法。

看来,一个人学习、求知要具备的素质是很多的。

第八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注释:(1)好——喜好。

(2)乐之者——为从事某种学问而感到快乐的人。

译文:孔子说,对于文化,懂得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为从事它而感到快乐的人。

点评:孔子这是说的一个求知者对某种文化的钻研爱好的程度,如以它为快乐,那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这种求知精神超过前两种精神。

这种精神是最高级的求和精神。

有了这种求知精神,再弥坚的学习堡垒也是可以攻破的。

第九条: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译文:孔子说,具有中等以上智力的求知者,可以教给他比较高深一些的学问,只有中等以下智力的求知者,不要教给他高深的学问。

点评:不要误以为,孔子在这里对教育对象分了等级,看不起智力较低的求知者。

人群之中,智力的高与低是客观存在的。

孔子提出这个教育观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恰恰是主张的科学的教育方法。

第十条: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第十一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第十二条:民无信不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第十三条: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第十四条: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第十五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第十六条:敬鬼神而远之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第十七条: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第十八条: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第十九条: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第二十条: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求关于孔子的幽默语句或名言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496年,孔子56岁,刚刚辞去鲁国“大司寇”职务,到了卫国做官,但是有人向卫灵公打小报告,说孔子的坏话,孔子害怕获罪,辞官想到陈国去,在“匡”这个地方被误作阳虎而被抓,脱险后在一个叫“蒲”的地方呆了一个多月,后又返回了卫国。

到卫国后,卫灵公夫人南子希望见见这位名人,孔子先是辞谢,后来就去拜见了南子。

《史记》是这样记载这件事的:“夫人在絺帷中。

孔子入门,北面稽首。

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

’ 子路不说。

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

天厌之

’”译成白话文:南子在葛布做的帷帐中,孔子进去后,向北行礼,南子在帷帐中还礼,佩戴在身上的玉器相互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

孔子说:“我本来就不愿见她,现在既然不得已见了,就得还她以礼。

”子路①不高兴了。

孔子立马辩解说:“我如果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让上天杀了我吧

让上天杀了我吧

”柏杨先生在《君子和小人》一文中对“子见南子”有过这样幽默的描述: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

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

”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

”情急至此,可见事态严重。

是不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呢

无据可靠,不得而知。

不过孔子会见南子做出非礼的事情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虽然据朱熹注解说“南子有淫行。

”但是孔子当时的年龄已经56岁,而且孔子作为一个客居卫国首次进宫面见国君夫人的名人来说,借给孔子十个胆子也不敢胡来。

据朱熹分析,子路不高兴是因为看不起南子的品行,认为南子行为不合礼教,而孔子居然去面见这样的人,显然有失身份。

这是子路不高兴的原因。

过了一个多月,卫灵公和南子同车外出,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子里跟随,孔子自言自语地感叹出了一句名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意思是:我还没有看见过爱好道德像爱好美色一样的人呢。

后人注解说这句话是讽刺卫灵公的。

可谁知道孔子是不是在自我感慨,自我伤怀呢

因为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为连我孔丘也难于幸免啊

其实孔子见到美女而心动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

“食色性也。

”怀疑孔子春心荡漾也没有什么意义,孔圣人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么。

似柏杨先生的描述,言下之意,似乎可以肯定孔先生见南子发生过糗事的。

《史记》中的这段话,原本也看不出什么问题来,奇怪的是,司马迁先生为什么把会见时的情景描述得这么具体,连“环佩玉声”也没有忽略,但会晤的具体内容却一个字也没有

不免产生了疑问。

孔子见南子原本算不得一件大事,既没有谈政治,也没有谈六艺,会晤并没有形成白皮书之类的东西,只要四个字——“子见南子”——就可以了,但是司马迁先生却用了大量的笔墨记载这件事,这本身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史记》记载史实还是比较客观的,相信司马迁先生不会说假话,但是孔子是至圣先师,可能司马氏还是手下留情了,有意避实就虚。

这是第一个疑点。

孔子的名言交友规则是什么急

《论语 学而》第8章: 子曰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 这个句子的问题在于断句,有人断为:“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无惮改。

”解释为:“君子不严肃就没有威信。

学习才不会固步自封。

力主忠信。

不要与比自己差的人交朋友。

犯错就不要怕改正。

”其中有几个问题:“重”是什么意思

“学则不固”是“不重”的结果吗

“无友不如己者”该怎么解释

先看第一个,重如果解释为严肃,那么孔子是叫我们保持严肃、凝重的表情,来获得威严吗

那跟巧言令色的伪君子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重”不是严肃凝重,也不是让我们吃得胖胖的,而是“自重自爱”的意思。

自重则他重,自己都看不起自己,谁还能信任你呢

所以“威”指威信、受人尊重的意思。

第二,“学则不固”不似一个完整的句子,它与“不重则不威”句式相同,二者应该是并列的关系,共用“君子”这个主语。

固可解释为局限住,故步自封。

但我觉得如果与“君子不重”是关联的一句,表示的就应该是人不自重的另一个后果,即“所学的知识、品德难以固守”。

一个不自重的人,整天嘻嘻哈哈、吊儿郎当,也许有点小聪明,老师教的知识都能懂,但转眼就抛到脑后了,不能固守。

再看“无友不如己者”,不少人都解释为“不交不如自己的朋友”。

我就要问孔子:怎样才算超过自己的朋友呢

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孔子在后文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这里意思的就矛盾了。

见贤思齐,见过思改,与能力不如自己的人交往,也可以从他身上学到失败的教训啊。

所以过去的解释非常不合理。

南怀瑾在《论语别裁》里认为“无友不如己者”,无不通“毋”,友也不作动词,而是名词“朋友”的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哪个朋友是比不上自己的”,都可以向他们学习,这也是一说。

但在《论语》里,一般“无”都通“毋”,“友”作名词时作“朋”。

所以我觉得这句话其实与前边“主忠信”是合在一起的完整句。

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做个忠信的人,不要与不象自己这样(忠信)的人做朋友。

”如是“象”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不会受人尊重,所学的知识、德能也无法固守。

自己力主忠信,不要与那些不忠信的人做朋友,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 孔子意在指出“自重”、“忠信”两种求学态度的重要性。

自重,与人相处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对自己来说可使所学的知识扎实稳固。

忠信,与人相处能交到忠信的朋友,对自己的过错也能实事求是地改正。

从上下文来看,自重、忠信与上章的贤贤易色等内容,都是指为人处世、学习的态度,彼此关联性很强,说理逻辑通顺。

浅见,不妨存疑。

孔子的名言关于对待朋友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 《论语·卫灵公》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 身上。

孔子的时间格言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