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姓氏是李在百家姓中我的姓氏在哪一句在历史上我们的姓氏中有什么什么等名
于嬴姓和姚姓自皋陶之后颛高阳氏的后裔理征和舜帝姚后代结合的后代,或出自道家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颛顼和舜帝后代一说:李姓祖先之一是伯益,伯益是帝颛顼的裔孙。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李姓出自嬴姓和姚姓 [1] ,李姓祖先之一:赢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舜帝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帝辛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商周之际,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
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
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这一带荒无人烟,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
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
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叛军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南方的林姓也有支改姓过李,林姓是商代殷比干之后)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李姓为第一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9%,最早出自“嬴”姓,春秋时期流行以官位作姓,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因祖辈为理官,遂以理为姓氏,后传为“李”。
唐初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被赐于李姓,由此人丁大增。
李姓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李姓,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李是中国五大姓氏之一,也是世界上的第二大姓,人口大约有8700多万。
在中国以北方人居多。
在台湾排第五位。
散居世界各地的华人亦居多。
百家姓中李姓排第几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百家姓中李姓的由来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
尧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
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
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
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二、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
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
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
第二次是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三、郡望堂号 所谓郡望,即郡中之望族,也即郡中的显贵姓氏。
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力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记载,李氏共有十二个郡望。
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置郡。
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堂号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2. 赵郡:邯郸一带,汉时置郡。
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
晋武帝置。
在今天河南省浚县一带。
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4. 渤海郡,西汉置。
在今天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海湾沿岸一带。
5.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
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北部正定县一带。
此支李氏为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6. 广汉郡:汉时置郡。
汉高祖六年分巴郡之地置。
相当于今天四川省广汉县一带。
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7. 襄城,战国时魏邑,秦置县。
历代因之,清属河南许州。
8. 江夏郡,汉高帝置。
相当于今天湖北省武汉一带。
9. 梓潼,古县名,汉代置。
为广州郡治,蜀汉置梓潼郡,在今天四川省梓潼县。
10. 范阳郡,三国魏改涿郡为范阳郡,在今天河北省涿县及北京市昌平、房山一带。
11. 梁国,汉高帝将原来秦代的砀郡改为梁国,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
12. 南阳郡,战国时秦置。
相当于今天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四、历史名人 李耳:春秋末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
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提出一阴一阳为之道的辩证法和天人合一的系统论。
李冰:蜀太守,他依法治水,修建了驰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水利工程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奉为川神。
:唐太宗,初始以玄武门事变取得政权,后制定了一些对社会发展较为有利的措施,创造了从谏如流,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盛世。
李白: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静夜思》等。
人称诗仙。
李广:西汉时人,曾历仕文、景、武帝三朝。
多次参加反击匈奴的战争,作战70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匈奴数年不敢攻扰,称之为飞将军。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李陵:让历史无奈的半世英雄李陵,字少卿,汉朝陇西成纪人。
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李陵是在孤军深入,打了胜仗,在矢尽援绝的情况下暂降匈奴的。
但他毕竟是背汉降敌,作了乃祖的不肖子孙和民族的罪人,功不足以掩过。
以后又百计劝降苏武,就更不能使人原谅了。
李姓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
在百家姓中排位第几
历史舞台上最早亮相的李姓应该是道家创始人李耳 老百家姓李排第四,新百家姓李排第一
请问百家姓,李姓多,还是王姓多
王姓是第一大姓2013当今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发布。
在“百家姓”排名前三位的王、李、张是中国最大群体的姓氏,分别有9500多万人、9300多万人和9000万人,三姓人群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