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教师育人的名言
百年树人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精打细算 油盐不断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谁知盘中餐,。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人寿几何
逝如朝霞。
时无重至,华不在阳 陆机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 爱迪生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苦。
节约粮食是美德。
谁知盘中餐,。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
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达 芬奇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渡过难关;谁在富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萨迪 如果你真的想关勤俭节约,不是几句名言就能解决.(这是我说的) 正常的节约是美德、而吝啬却是最令人反 感的陋习。
今天节约一滴水,留给后人一滴血 谁知盘中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勤俭永不穷,坐食山也空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 聚沙成塔 点滴成流 1.君子以俭德辟难。
——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 8.,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 地力之生物有大数,人力之成物有大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取之无度,用之无节,则常不足. 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1.君子以俭德辟难。
——《周易•否》 2.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尚书•大禹谟》 3.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4.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宣公十二年》 5.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墨子•辞过》 6.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7.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李商隐《咏史》 8.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司马光《训俭示康》 10.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四 11.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宋史•范纯仁列传》 1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治家格言》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的思考
我们学校灯箱上的的 呵呵三人行 必有我师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崖苦坐舟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新老师如何上好大专生思政课?
首先,提升师德修养。
思政课教师要履行立德树人的使命,首先自己要不懈地“立德”,才能更好地“树人”。
大学生大都进入成年(年满18周岁)或即将进入成年,他们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观察往往重于对教师道德言论的倾听。
大学教师不但要“学为人师”,更应“行为世范”。
第二,强化育人能力。
“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育人”相当于“立德树人”中的“树人”,通过全方位的教育(德、智、体、美、劳),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狭义的“育人”相当于“教书育人”中的“育人”,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高校各学科教师都有在思想道德方面育人的责任,应该不断强化自己的德育能力。
第三,提高教学水平。
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大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既要给人以真理,也要给人以方法。
第四,增强创新能力。
在政治理论教育中,教育者讲述本人新的科学见解,往往比单纯解释前人创立的理论更能引起受教育者的兴趣。
每一个思政课教师都有发展政治理论的权利和义务,因为真理包括社会科学真理的发现权并不只在少数杰出人物手中。
第五,发扬进取精神。
在高等教育改革中,教师要积极进取,用自己的奋斗精神和可视成果影响学生、鼓励学生、督促学生。
只有积极进取,才能青春无悔;只有超越自我,才能出类拔萃。
参考文献:高金华,《教师要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育与出版》2014年第24期(12月15日出版)第36~37页。
(编辑:刘倩辰)
如何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
筑牢阵地,提高课质量和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道。
“思想政治理论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中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充分说明,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是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关键。
要求各个高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重点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坚持高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基层党支部三级联动,坚持教师教材两个重点把关。
育人是每一个课堂的责任,在高校里,任何一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师,都担负着育人的责任。
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高校课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将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机制创新。
一是党政协同,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学校中心工作一起布置、一同推进;二是师生协同,加强给本科生配备烛光导航导师,深化教书育人;三是“主渠道”和“主阵地”协同,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共同育人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水平高不高、效果好不好,事关高校思想阵地牢不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陈治亚表示,我们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把推动思政课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持、利用红色资源、运用信息技术等,努力将思政课打造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
因势而新,不断创新思政工作方式方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面对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崛起的时代变化,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表示,中央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点明了新形势下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往往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一课堂是思政教育主阵地,第二课堂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
通过开展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活动,帮助师生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思想保障。
当下的大学生是网上长大的一代,纷繁复杂的互联网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他们对世界的看法。
所以说,谁赢得了互联网,就赢得了青年。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联网是一个必须争夺、必须占领、必须主导、必须巩固的阵地。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敢于主动将课程搬到互联网上,还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思政课成为学生欢迎的课程。
社会的高速发展、文化的多元融汇、环境的复杂多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必须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帮助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作为一线教师,对这“三个规律”感受颇深。
有时候照本宣科并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所以,教师必须遵循规律,才能更好更有效地将正确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就必须贴近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需求,在观念机制方法上求突破。
既要抓好课程创新,变灌输为互动;还要抓好网络阵地,搭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空间。
立德树人,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
中央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广大教育界人士表示,一定按照总书记这四个“正确认识”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作为以教师教育为办学特色的高校,北京师范大学牢记特殊使命,不断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打造“四有老师”,既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又培养“兼济天下”的未来教师、民族复兴的“筑梦人”。
中国高校要立足中国大地,结合世情、党情、国情、校情,积极主动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大学的思想政治工作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的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华北电力大学通过开展大学生新能源科技教育扶贫服务等活动,培育出一批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中的时代青年。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视历史观的教育。
学生只有掌握了人类社会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才能从理论上认同中国道路,树立道路自信。
还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的教育,现在的学生看起来懂得多,但其实缺少对事物分析的科学方法,在大学时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他们未来将受益无穷。
如何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和党团教育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念、内容、途径、队伍、机制等方面全方位创新,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切身利益出发,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切实解决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
如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作为党组织就应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辅导员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学术科技和文体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以实际行动推进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
具体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关键是教育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与人员素质高低有密切关系。
辅导员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知识系统、能力结构,在工作定位、方法、技巧等方面不断的学习、调整。
而作为这支队伍的管理者,时刻要思考的就是怎样科学的设计选聘、培训、管理、激励等各项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整个队伍的建设,这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
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好辅导员队伍设岗聘任和岗位考核工作,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建设,推进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
选拔辅导员时要充分考虑思政专技岗位这一群体,注重组织辅导员开展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工作交流,开展思政课题研究,加强辅导员队伍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建设。
二、完善和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积极培训入党积极分子,发展优秀学生加入党组织,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要注意思想政治工教育要贴近生活,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大学生现实生活世界,既要加强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内在联系,也要加强与外部的联系,平时多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学生关注热点,组织开展形势政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
三、政治思想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做好学生日常管和服务工作 在建立健全各级团学干部的选拔培训制度,加强班级和团支部建设,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活动,营造优良院风和班风的同注重把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逐步完善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资助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努力形成立体化工作格局。
建立贫困生数据库,规范开展贫困生认定和学生资助工作。
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优良考风,做好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
公平公正开展评奖评优,注重典型宣传和引导,发挥奖优工作的育人功能。
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健全院、班两级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密切关注高危对象和心理个案问题。
及时准确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确保校园安全。
四、指导开展团学活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以党建带团建,加强基层团的建设,以暑期社会实践、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田径运动会等重点工作为抓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艺术、体育、学术、科技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供第二课堂,发掘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天赋,培养他们自由全面发展的潜质和能力,这也是教育本质和核心要求。
五、全面推进大学新生人生启航工程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使新生具备适应大学学习及生活基本素质的前期准备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开端。
入学教育的开展情况直接影响大学新生对未来生活及学习目标的确立和实现,影响学生健康心理及行为的养成,进而影响所在学校的校风、学风的形成。
基于此必须将这项工作做细做好,要举办新生家长会、开学典礼,加强新生入学适应性教育,开展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发挥辅导员和导生的作用,多渠道实施人生启航工程。
六、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主要从这方面入手,加强就业指导,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和经验交流会,开展考研就业的分类指导;积极联系用人单位,开拓就业市场,举办就业招聘会,解决双困生的就业问题;平时要强化学生创业意识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丰富多彩、文明高雅的毕业生离校活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对此,党组织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辅导员老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努力
如何有效发挥大学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
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它具有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在各个阶段的教育体系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通过知识的掌握充实和浸润自己的人文精神,同时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和人文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语文通过文言文的兴起实现了文化的复兴,在教学中以其特有的鲜明特点和深刻内涵而受到学生的广泛喜爱。
语文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重要资源,并且通过对其导向功能、育人功能的有效运用,能够促进思政教育的创新和进步。
一、语文的特点和内涵分析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语文这门基础课程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文是一个有效的教学工具,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语文主要教授语言和文字的学科,它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是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其他学科具有支撑作用,同时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是人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另外,语文还能有效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以及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语文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性。
语文课程是通过感官的、形象的、直觉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它更注重对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影响和感化,因此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下按照语文课程中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指导[1]。
(3)语文具有人文性的特征,语文是一门语言的学科,它包含了古今中外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对社会中的真、假、善、恶、美、丑等进行辨别,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进而实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的目的。
另外,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全过程中实施语文基础课程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在教育工作中的正确定位和把握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存在着较多的漏洞和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表现在对语文没有明确和正确的定位。
虽然很多学校都将语文列为学生的必修基础性课程,但是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仍然不重视语文的教育,对其定位也有所偏差,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汉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全球学习汉语的人数空前膨胀,汉语与英语的应用持平将指日可待;第二,我国语文的教育工作面临着边缘化的问题,与其他的课程相比,语文经常被安置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地位,往往被学生和教师误解成为一门不重要的基础性课程,这也主要是由于许多学校的管理层对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和教育价值的错误评估和判定引起的;第三,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将语文作为教学的基础工具,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培养,而忽略了语文的其他多种功能,比如思想教育功能和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等。
要想充分发挥语文在教学中的功能性作用,就要对这种错误的认识进行改正,充分重视语文的教育工作,提高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在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能力和语文鉴赏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发挥语文的其他教育功能,对学生的人格和思想进行塑造,陶冶他们的情操,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优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2]。
三、如何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的措施分析(一)语文教育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必要性语文教育和思政教育具有共同性,其主要目的都是在于对学生思想、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塑造和培养,因此,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推动语文的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发展以及实现思政教育的高效化和语文教育的多元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开拓者和实施者,因此应该对语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进行深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对语文进行准确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对语文教学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进行确定和处理,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制定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目标,加快教育改革的进程,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功能充分发挥。
(二)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语文是动态的观念之流,在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历时性、集合性和相对稳定性为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它包含了许多珍贵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比如强调仁爱,强调群体,强调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等,这些都是人民性和民主性的优秀传承。
发挥语文中思政教育功能对于奠定我国民族精神的根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英雄人物的事迹和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情怀对先辈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传递和弘扬,激励学生向前辈学习,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目的,增强服务人民、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
(三)通过语文教育帮助学生塑造理想的人格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精神状态、政治面貌以及道德素质水平对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给我国市场经济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学生群体中,许多学生由于人格和精神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强有力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因此就导致他们在思维方式、思想情感、集体意识、民族精神还有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逐渐开始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这主要表现在人格操守的脆弱、精神世界的贫乏以及人文素养的低浅等方面[3]。
语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民族精神的根源,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综合沉淀,通过对语文中历史、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的学习,传递爱国因子,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历史责任感和自豪感,这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和塑造学生理想人格,提高人文素养,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是弘扬我国传统文化根基提出的的必然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不仅要重视智慧的传承,同时还要重视道德的教育,强调学生向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和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通过语文教育拓展思政教育的途径,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语文是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综合体现,它所包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途径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应用价值。
在语文的教学中主要是倡导以德感化、以情动之的教育方法,提倡推人及己、修己安人的教育方式,这能够改变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体逆反的关系,在实践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尊重主体功能的发挥。
要想发挥语文中的思政教育功能,丰富语文中思政教育内容和途径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语文教育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厚德载物,贵和持中”的中和教育帮助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的精髓进行理解,进而树立和谐发展的观念;也可以通过汲取“天人合一”的人文追求,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另外,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人处事原则,并形成尊师重道,尊老爱幼等优良品格,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义利”教育,使学生形成宽容的心胸,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4]。
结语总地来说,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课程,它也是我国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必备课程,其教学工作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和人文性。
语文从内容上广泛地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间具有较大差异的思想、情感、道德以及价值观人文精神等。
学生正处于思想形成和人格塑造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对其进行正确地引导和支持。
将语文与思政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于学校有限的课程教育来说是一种能够有效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利途径,具有创新意义和较高的应用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