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哲理名言 做人格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夫;a friend come from instence,don't you feel happy?
孔子格言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对于诚实在人追寻知识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此讲得十分透彻,是国人学子所通晓的名言。
老师所教导的,都明白了吗
明白了就说明白,不明白就说不明白,这才是一个有真知的人。
那明明不明白却要说来头头是道的是真正的蠢人,因为被骗的恰是自己。
在任何事情上,哪怕是听来最崇高最正确人人都赞赏的,如果没有真的明白它的意义,那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说:我不明白
这才是一个可能走向真智慧的人。
推荐: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其实对“色难”一词有深刻印象却是来自一个小故事。
老师出一个上联:色难。
学生大大咧咧回答:容易。
老师拍案叫绝。
其实这就是一个笑话。
该对联只能算诡巧,对仗工整,意思却大相径庭。
色难:表示脸色难看。
其实子夏对孝道的一种理解就是:尊长身体不舒服了,晚辈尽心尽力服侍,这就是孝道了。
其实不然,孝道最难的是让尊亲保持和颜悦色。
从古至今,这是最难做到的。
现在电视里经常有这样一则小广告吧。
一位在家中的老人等来儿子、女儿、孙子的若干电话,都是问寒问暖,却没有一个回家。
老人叹气:都忙。
其实父母需要的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充实,正所谓天伦之乐。
这一点,从古至今,做的好的也只有一人:老莱子。
老莱子七十岁还装孩童在父母前面嬉戏,以娱双亲。
因此老莱子能跻身二十四孝。
尊亲色难,小子尚觉容易否
圣人知道“色难”不易解,故“里仁第四”再强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但与“色难”相比,其蕴意稍差矣。
最喜欢的孔子格言及为什么
《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有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 今译:一个能在家庭中奉守孝悌原则的人,一旦进入社会,是不太可能冒犯在上位者的。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 今译:年少之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长敬老。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今译:儿子三年不改变父亲所遵循的原则,就可以称作是孝子了。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 今译:亲人在世时要以礼服事;去世之后,要以礼送葬,以礼祭祀。
《为政》○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 今译:对待父母,要在他们生病时多多关心。
《为政》○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 今译:现今流行的观点是,能供养双亲就是孝。
可是,犬能守御,马能负重,这也是对人的一种供养;那么,对孝子来讲,如果没有对双亲的敬爱,又怎能将自己与犬马区别开来呢
《为政》○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 今译:对于孝子来说,难的是对亲人一直保持和颜悦色的态度,有了事情,晚辈去出力完成有了;有了酒食,让长辈吃喝,这难道就可以说是尽孝了吗
孔子的名言关于孝顺的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志.——《》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礼记》父母之,不可不知也.则以喜,则以惧.——《论语》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长幼有序.——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内睦者,家道昌.——林逋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凡为父母旳,莫不爱其子.——陈宏谋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朱柏庐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旳.——巴金对不起啊,里面也有掺杂一些其他人的,这方面我有收集。
。
。
关于孔子被别人误会而感到十分委屈委屈的名言来安慰自己
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一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
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启示】 常言道:「眼见为凭」,但眼睛所见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们可能经常以自己所见而下了判断,判断的根据可能依就以往的经验,而经 验的形成却是依每个人不同的背景与各种因素而累积的,或多或少夹带着个人的主观意识。
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
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须根据事实性、科学化作判断,「经验」、「眼见」往往是主观的,不轻易的论断才可避免许多的误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