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治家格言感悟300字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它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
在书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
”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是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
学海无边而韶华易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我欣赏这句话。
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
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推荐我基本能够修身养性的书吧
一时也想不出许多,挑几本容易找的。
现当代:南怀瑾《论语别裁》余秋雨《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不可因其人而废其文)清:金缨《格言联璧》张潮《幽梦影》王永彬《围炉夜话》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朱伯庐《朱子治家格言》。
。
。
。
《老子》《孟子-尽心篇》主要看看《论语》,这本书读透了,本就立了,“本立而道生”嘛。
《朱子治家格言》也好好看看。
《圣经》,不好说,首先篇幅长,再者,里面的东西太晦涩,哪怕是自以为合格的基督教徒也未必能读到文字之后的意思。
除非你有人指点。
当然,我是一窍不通,不用问我,呵呵。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
中华经典改变了我的:人生快乐是个体生命探讨和追寻的终极命古往像屈原、陶渊明、李白、苏轼、鲁迅等都对其有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老师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当老师,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埋怨的声音,老师的确太辛苦了啊
就是有点快乐也是短暂的,很快会被辛苦和忙碌淹没。
我今天是铤而走险,还是想从老师的角度体悟一下人生快乐这个话题。
因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如果只是停留在被同情和理解的层面上,这未免有点悲哀,所以我们有必要从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中主动寻求应该属于自己的快乐。
我觉得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可以体悟快乐人生,感受生命价值,下面主要就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诵读经典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感悟和大家交流。
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正地零距离接近传统文化经典,还是2000年调入固原二中以后。
当时,学校让我担任实验班的语文教学,实验班语文教学有这样一个传统,增加古诗文的分量,当时王国忠老师让学生背《论语》的事还是很受启发的,于是我也给学生选讲部分《论语》。
但那时的理解还很表面化,庆幸的是在给学生推荐的过程中自己也跟着背诵了很多内容。
后来自己感觉积淀的东西逐渐被提升了起来并给自己带来了莫名的兴奋与震撼。
有这么几件小事值得一提:1、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
现在所带的八年级(9)班、(10)班是实验班,我任这两个班语文课教学是在他们上六年级(即弘文中学预备班)时,当时针对学生受校园小说、网络小说的影响,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或者兴趣来涉及经典名著的现状,产生了一种想法:要带领学生走进名著。
根据课本名著单元的内容我选择了《三国演义》,用了近三周的时间引导学生阅读并完成了一次以《我读三国》的阅读汇报活动。
这次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有背诵和演唱,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出师表》等;有说评书的,如《三英战吕布》;有编写并表演课本剧的,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有演讲《我看曹操》《我看刘备》等;有快板《三国人物评价》。
后来正逢学校的百日读书节活动,我就把这个节目搬上去,不料效果极好,受到评委老师的特别称赞。
语文教研组长张秀芳老师还号召初中学生向预备班学生学习。
接着,我又想带领学生阅读《红楼梦》,为此我自己又重读了一遍,过程很是沉醉,不光是沉醉于摇曳多姿的艺术美,写尽人间百态的生活美,还有深邃的思想美。
后来引导学生阅读(针对有兴趣的,不是大面积),有几位学生读的很好。
引导学生阅读古典名著及再读《红楼梦》的过程使我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之情,也可以说有了兴趣吧,由知之到好之。
2、校本教材的选编。
在带四五年级实验班的诵读课时,曾有一次向校长索要教材,并建议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推出的“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的配套教材,校长说教师要有自己编教材的想法。
没要到教材,反倒多了一个任务,只好将教学的过程中的一些资料收集起来。
2005年伴随着学校小学部的招生,编写学校的诵读教材工作已不容迟缓,我积极参与了由学校倡导并主持的这项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强迫自己广泛阅读,其中主要有《论语》、《道德经》等经典著作。
尽管很忙,也很辛苦,但感觉乐在其中。
不时被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美质打动,往往陶醉在读起来琅琅上口,品起来如痴如醉的美妙当中。
3、《道纪》的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络上发现了一篇《论语》阅读笔记,是一个名叫李航的人写的博客文章。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吓一跳。
文章开篇关于“学而……”一章的理解真让人耳目一新,他说:上小学时,老师将其解释成:学习而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
不知道你快乐不快乐,反正我不快乐,每次为复习而复习,总会使我打瞌睡。
但是读了几遍《论语》之后,你会发现孔子在用最为简单的语言阐述生活、社会中的种种道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为什么这些体验同我们的是那么的相同
而在“学而时习之”上有了如此大的差别呢
原来是我们对圣人的理解出现了差错。
李航认为理解《论语》最好的方法是用《论语》来学习《论语》。
台湾教授王财贵提出论语100的口号,他也认为“以经解经”是理解《论语》的最好方法。
李航根据“时”字出现在《论语》中其他地方所具备的含义。
推断“时”是“时节,时机
”的意思,如此一来,这句话的解释就变成了:“学习到的东西,在适当的时机,被用上了,不是很快乐吗
”李航说“当我第一次体会到这个理解的时候,其震惊程度是不可言喻的。
”其实,当读到这里时,我的震惊程度也是不可言喻啊。
顺着李航的《<论语>阅读笔记》我又发现了他的著作《道纪》。
“道纪”一词出自《老子》第十四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用自古就有的道,来观察、理解今天的存在,可以理解宇宙的初始,这种方式叫做“道纪”)。
李航将“道纪”作为一种认识方法进行阐释,他是一位物理学者,在此文中他提出一种新的宇宙观——绝对光速宇宙观。
绝对光速宇宙观里,“宇宙不再是无限的了
时间不再是绝对的了
物理学死了
” 《道纪》中把老子的《道德经》和霍金的《时间简史》的吻合之处进行对比解说,作者认为《老子》中有关内容简直就是《时间简史》的文言版。
这些内容很令我信服和感兴趣。
作者还在《道纪》中对《论语》进行了解读,认为《论语》是符合绝对光速宇宙观的。
《论语》总是在最朴素的语言中包含着最有价值的学问。
任意提取一段都能说明问题: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孝敬父母,有无恭敬之心是关键。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么温馨的劝导。
读《论语》,学做人,乐亦在其中矣。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这样说:我认为《论语》用我们今天的观点去看,它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以人伦为起点,教给每一个人在现代生活中获得心灵快乐,能够熟悉现代这种日常生活秩序并找到个人坐标,就是这么一本语录。
很多学者在解读老子和孔子时都有一个共识:他们认为老子思想、孔子思想都是在追求人的安然、快乐。
以修身为本、把握实践的时机,治国、平天下只是实践的舞台,不是目的。
当觉悟了的人了解了天地、了解了自身,他就不会为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无限而烦恼,也不会去崇拜那些本来就不存在的超自然力。
与天地共通的人会像日月星辰一样找到自身的舞台,释放他应有的光芒。
毕竟漫漫人生路给了我们如此多的机会,给了我们如此宽阔的舞台。
正向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这种人生是“学而时习之”的快乐人生;这种社会是“有朋自远方来”的快乐社会。
《道纪》的阅读让我迷上了传统文化,由好之到乐之。
对《论语》和《道德经》的理解也开始由表面化逐步走向深入。
以上内容如果说能体现我的一点收获的话,我认为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种感觉同时也坚定了我带领学生诵读传统经典的信念。
我的悟性不高,不代表我的学生就没有悟性,做老师有责任给学生指出好风景。
我认为好的风景就在中国传统经典里,于是我带领学生大量涉猎经典内容,师生均不亦乐乎
随时都能从学生的随笔中发现经典对他们的启迪。
如学生在写关于水的话题作文时,能想到:“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上善若水”,“大江东去”,“小桥流水”……学生对经典的悟性不能不令人惊叹
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很赞同有人说这是做学问的三境界的说法,第一境界:当你的学问在一定的时机被实践时,这时候会是发自内心的喜悦;其次,如果没有实践的机会,若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得来,那也是很高兴的事;再其次,你的学问不被人接受和理解,但依然会坚持并不生气和埋怨,这就是君子风度。
那么学问是什么
南怀谨先生在其《论语别裁》里说,学问不专指有知识,而是指会做人会做事,一个没有知识的人也可能很有学问。
香港商人田家炳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肩负持家重任。
生意上几多坎坷,但他凭着诚信、执着与睿智总能不断地取得成功。
如今的田先生伟绩在握,尤念家国,以造福桑梓,报效国家为己任。
本着取诸社会、用于社会、留财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的中华传统美德,于1982年决定捐出十余亿元的财产,成立田家炳基金会,专事捐办公益事业。
田先生在全国各地均有独资和襄资捐建善业,项目包括教育、医疗、卫生、交通、文娱、社会福利等,以田家炳命名的单位和建筑物数百项。
田先生履仁崇义,不求闻达,深得海内外政府各级机构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嘉许。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将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
他的人生可以说达到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境界,从他的成功之道中,我们看到的是田先生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原则,和节俭、谦和、实而不华的做人品格。
这不正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的道理吗
田先生自己也是从小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以90岁高龄依然能将《朱子治家格言》倒背如流。
也许我们无法企及老子、孔子、田家炳的境界,但圣人和成功者的人生无疑可以带给我们有益的启迪。
当我把这种学问之道贯穿于我的教育教学中时,我自己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生气,不急躁;学生也起了变化,使班级管理工作轻松有效。
当我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和想象他们将来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和在哪个层面都快乐地实践着自己的人生时,作为老师真的很欣慰。
有欣赏就有快乐,人不知也不愠
热中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也带给我很多实践的机会,很多快乐。
让我真正体会到做为一个老师的幸运,使我明白了人的生命不只是活着,它原是如此美丽。
三、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港台受到重视,就是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
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召开联合会议,发表的一个联合宣言,宣言里面说到: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的话,必须回到2000多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
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
1995年3月,赵朴初、冰心、曹禺、启功、叶至善、夏衍、陈荒煤、吴冷西、张志公等九位老人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发出“建立幼年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引起国家教委领导的重视。
自1995年“九老呼吁”以来,弘扬传统文化在国内逐步形成趋势并掀起了热潮。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时代,文化复兴是必然和关键。
从国家政策导向,到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国学机构的建立无不体现国学复兴的大趋势。
尤其是我国正处在经济迅猛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国际交往的频繁,我们拿什么东西来代表我们自己在世界上立足
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担此重任,所以说弘扬传统文化势在必行。
正是在这种大好形式下,作为语文老师,我找到了自己的教学之道。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问题也思考了这么多年,实践了这么多年,唯有这条道行之有效,那就是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教育潜能,创设教育契机。
学习并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路就在脚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勇敢的实践吧,人生的快乐就在其中。
朱子家训是诗还是诗词
朱子家训不是诗词,也不是诗。
《朱子家训》又名《朱子治家格言》,其实就是类似于格言集锦,是很多条格言凑在一起的一本书,因为作者编纂的比较好,句子排列有序,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但是不属于诗词,有点类似于笔记体的散文。
为什么说:勿营华屋、毋谋良田
又名,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仅52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这是对古人智慧的总结,古人不炒房,也不热衷于营造。
“因为在这之前有过许多关于房子和土地的著名故事。
其中一个是修汾阳王府的故事。
据元末明初学者所编纂的笔记记载,唐朝中兴重臣在奉旨兴建汾阳王府时,曽拄着拐杖到工地视察,顺口吩咐一位砌墙工匠,墙基要建得坚固一些。
这位工匠回答说,请王爷放心,我家祖孙三代在长安,都是做泥水匠的,不知盖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见过房屋换主人,还未见过哪栋房屋倒塌了的。
工匠的无心之语,使领悟到了人世变幻无常的道理,从此再也没到过工地。
求诸子百家时候的书
“最全”之说是的,分段的总集像唐诗》收录2200多诗人4万9千多首诗,《全宋诗》9千多位诗人的20多万首诗都在辑佚补编,所以不好说哪部典籍或是电子检索软件就是最全的。
相对多一些的: 魏晋以前的总集可查找《诗经》,《楚辞》,《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乐府诗集》,《古诗纪》,《古诗选》,《古诗源》。
唐代诗歌总集:《唐人选唐诗(十种)》,《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才调集》,《唐音》,《唐诗鼓吹》,《唐诗品汇》,《诗归》,《唐贤三昧集》,《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唐诗大系》,《万首唐人绝句》,《唐音统签》,《诗》,《全五代诗》,《唐诗百名家全集》,《唐诗纪事》,《唐才子传》,《五代诗话》,《五七言今体诗钞》,《十八家诗钞》等。
宋代诗歌总集:《西昆酬唱集》,《瀛奎律髓》,《宋诗钞》,《宋百家诗存》,《宋十五家诗选》,《宋诗纪事》,《宋诗别裁集》,《宋诗精华录》,《唐宋诗举要》,《江湖集》,《谷音》等。
辽代诗歌总集:《辽诗话》,《辽诗纪事》,《辽文存》,《辽文萃》,《全辽文》等。
金代诗歌总集:《全金元词》,《中州乐府》等。
元代诗歌总集:《元诗选》,《元诗别裁集》,《元诗纪事》等。
明代诗歌总集:《列朝诗集》,《明诗别裁集》,《明诗综》,《明诗纪事》等。
清代诗歌总集:《清诗别裁集》,《湖海诗传》,《清诗铎》,《晚晴簃诗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