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中国古代养生格言》

时间:2016-09-02 12:34

我国古代养生有哪些内容

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

  (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7)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8)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为轻。

  (30)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3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shu^ 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

  【译文】不要在农民耕种和收获的大忙季节征兵和征徭役,妨碍生产,那么生产的粮食便吃不尽了。

不要用细密的鱼网到大池中捕鱼,那么鱼类便吃不完了。

依照合适的时间到山林砍伐树木,木材也会用不尽。

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会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3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译文】现在你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马栏里有健壮的骏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尸体,这等于是在上位的人率领着禽兽来吃人。

  (33)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译文】桀和纣的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们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民心。

获得天下有方法:获得了百姓的支持,便获得天下了;获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获得了民心,便获得百姓的支持了;获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希望的,替他们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如此罢了。

  (34)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译文】贤明的君主在规定百姓的产业时,一定要使他们上可以养父母,下  可以养妻子儿女,好年成能丰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饿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36)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38)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人人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4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4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44)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45)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4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文】天将要把重要的任务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恼他的心意,劳动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肠胃,穷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为总是不如意,这样便可以震动他的心意,坚韧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9)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50)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51)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译文】丰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现懒惰;灾荒年成,年轻人多表现强暴,并不是天生的资质有所不同,是由于环境把他们的心变坏了的结果。

  (5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53)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译文】君子有三种乐处,但是以德服天下并不在其中。

父母都健康,兄弟没灾患,是第一种乐趣;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人,是第二种乐趣;得到天下优秀人才而对他们进行教育,是第三种乐趣。

  (54)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5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穷困便独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

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7)尽信,不如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君子赠人以言,庶人赠人以财。

—— 荀况  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后之人则以石为玉而又炫之也。

—— 朱熹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孔子学的名言  原文】  子曰:“不愤不咎,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

”  孔子名言及解释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

”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

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

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

”()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卷第二十二)另外在、、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

“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

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

”(《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

”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

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

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

”(《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

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

”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

”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

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

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

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

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

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

”(《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

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

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

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

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

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

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

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

《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

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

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

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

是彼二人,皆为吾师。

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

此之谓也。

”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

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

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

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

《说文》:“坦,安也。

”荡荡,广远之称。

戚戚,时时忧虑之称。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

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

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

”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

”(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

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

”(《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

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名言。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

”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

”(《宪问》)  民无信不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

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

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

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

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

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这个你可以参考下  【译文】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

中国古代关于战争和军事的名言名句

战争从有私财产和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 ●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 ●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始计第一 孙子曰: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

将孰有能

天地孰得

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

士卒孰练

赏罚孰明

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

国家安危之主也。

【注】①:“忌”加“艹”头。

█ 谋攻第三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军形第四 孙子曰: 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

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

不忒者,其所措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兵势第五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

终而复始,日月是也。

死而复生,四时是也。

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

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

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

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

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

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虚实第六 孙子曰: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必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

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

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

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之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

故曰:胜可为也。

敌虽众,可使无斗。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候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

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措胜于众,众不能知。

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军争第七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九变第八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

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

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

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行军第九 孙子曰: 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

绝水必远水,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 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

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

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流至,欲涉者,待其定也。

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军旁有险阻、潢井、蒹葭、小林、蘙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杀马肉食者,军无粮也;悬甀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①□①,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者,欲休息也。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

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

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

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①:〔讠翕〕。

地形第十 孙子曰: 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

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

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

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远形者,势均难以 挑战,战而不利。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九地第十一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

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

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

死焉不得,士人尽力。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

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

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

率然者,常山之蛇也。

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

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

曰可。

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

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

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

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

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

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

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

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火攻第十二 孙子曰: 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行火必有因,因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时者,天之燥也。

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

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上。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

凡军必知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夫战胜攻取而不惰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惰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上。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用间第十三 孙子曰: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民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

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闻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贤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

微哉微哉

无所不用间也。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兼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 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敌间之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

五间之事, 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故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

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古代养生名句

1、生命在动。

——伏尔泰2、身体的健康因不动而破坏,动练习而长期保持。

——苏格拉底3、体音乐二个方面并重,才能够成为完全的人格。

因为体操能锻炼身体,音乐可以陶冶精神。

——柏拉图4、生命在于矛盾,在于运动,一旦矛盾消除,运动停止,生命也就结束了。

——歌德5、运动太多和太少,同样的损伤体力;饮食过多与过少,同样的损伤健康;唯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

——亚里士多德6、人生的本质就在于运动,安谧宁静就是死亡。

——帕斯卡7、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替代运动。

——蒂素8、运动是健康的源泉,也是长寿的秘诀。

——马约翰9、如果你想强壮,跑步吧

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

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

——古希腊格言

有关虚心好问的古代格言 急需

桑落酒:不知桑落酒,今岁谁与倾。

色比凉浆犹嫩,香同甘露永春。

十千提携一斗,远送潇湘故人。

不醉郎中桑落酒,教人无奈别离情。

新丰酒:清歌弦古曲,美酒沽新丰。

新丰有酒为我饮,消取故园伤别情。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菊花酒:他乡共酌金菊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今日登高樽酒里,金菊清香满手传。

茱萸酒:茱萸酒法大家同,好是盛来白碗中。

暖腹辟恶消百病,延年胜过枸杞羹。

竹叶青:金盆盛酒竹叶香,十杯五杯不解意。

百杯之后始颠狂,一颠一狂多意气。

蓝尾酒: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

李白醉去无醉客,可怜神采吊残阳。

法酒: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

引来陶彭泽,醉去阮步兵。

松醪酒:松醪酒好昭潭静,闲过中流一吊君。

十分满盏黄金液,一尺中庭白玉尘。

对此欲留君便宿,诗情酒分合相亲。

长安酒:高歌长安酒,忠坟不可吞。

劝君多买长安酒,南陌东城占取春。

圣酒、刘郎酒:圣酒山河润,仙文象纬舒。

莫辞更送刘郎酒,百斛明珠异日酬。

屠苏酒:书名荟萃才偏逸,酒号屠苏味更熟。

懒向门前题郁垒,喜从人后饮屠苏。

七尹酒:杯尝七尹酒,树看十年花。

欲知多暇日,樽酒渍澄霞。

南烛酒:饱闻南烛酒,仍及拨醅时。

开瓶泻尊中,玉液黄金脂。

持玩已可悦,欢赏有余滋。

元正酒: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

谢将清酒寄愁人,澄澈甘香气味真。

松花酒、松叶酒:闲检仙方试,松花酒自和。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时招山下叟,共酌林间月。

尽醉两忘言,谁能作天舌。

乳酒:山瓶乳酒下青云,气味浓香幸见分。

莫笑田家老瓦盆,自从盛酒长儿孙。

尧酒: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舞歌。

熏到路行人,也醉凭栏客。

若问何处有

江南一路酒旗多。

声闻酒: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

高吟大醉三千百,留着人间伴月明。

何年饮着声闻酒,直到如今酒未醒。

三味酒:只树夕阳亭,共倾三味酒。

吟抛芍药栽诗圃,醉下茱萸饮酒楼。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般若酒:般若酒冷冷,饮多人易醒,万古醇酎气,结而成晶莹。

降为嵇阮徒,动与尊叠并。

不独祭天庙,亦应邀客星。

琥珀酒:北堂珍重琥珀酒,庭前列肆茱萸席。

闪闪酒帘招醉客,深深绿树隐琉璃。

黄酷酒:世间好物黄酷酒,天下闲人白侍郎。

不负风光向酒杯,乱逐明月醉扶墙。

柏叶酒:瓶开柏叶酒,牌发九枝花。

夜深无睡意,收席醉搓麻。

羊酒、芦酒: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

黄羊饮不膻,芦酒多盈斗。

千杯不倒下,污物醉煞狗。

腊酒: 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 腊酒击泥封,罗列总新味。

王瓶素蚁腊酒香,金鞭白马紫游缠。

文君酒、曹参酒:始酌文君酒,再饮曹参杯,祢衡酒醒春瓶倒,恰似娇娥玉颜回。

仙酒:仙酒不醉人,益我俗人身。

酒味既冷冽,酒气又氛氲。

眼前舞凌乱,送我上青云。

菖蒲酒、乌程酒:千种紫酒荐菖蒲,松岛兰舟潋滟居。

金勰几醉乌程酒,鹤舫把蟹闲吹嘘。

延枚酒、蛮酒:预约延枚酒,虚乘访戴船。

蚁泛羽觞蛮酒腻,凤衔瑶句蜀笺新。

黄封酒、临洛酒:新年已赐黄封酒,旧老仍分赧鱼尾。

北人争劝临洛酒,云有棚头得兔归。

罗浮春、葡萄春、芳春酒、春酒: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九酿葡萄春,朱门金叵罗。

月照芳春酒,无忘酒共持。

一尊春酒甘若饴,丈人此乐无人知。

白玉腴酒、赤泥印酒:往时看曝石渠书,白酒须饮白玉腴。

滑公井泉酿最美,赤泥印酒香寰宇。

扶头酒、玉卮醪酒:一壶扶头酒,泓澄泻玉壶。

不如且置之,饮我玉卮醪。

美酒浓香客要沽,门深谁敢强提壶。

余杭酒、青田酒:十千兑得余杭酒,二月春城长命杯。

忘情好醉青田酒,日落西山客忘归。

鲁酒、蜀酒、户县酒、浔阳酒: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蜀酒浓无敌,玉液出蜀门。

瓶中户县酒,墙上终南云。

浔阳酒甚浓,气味时时熏。

中山酒、成都酒:闻道中山酒,一杯千日晕。

岂无成都酒,还须细细品。

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

临邛酒、崔家酒:不知一盏临邛酒,救得相如渴病无。

武陵城里崔家酒,地上应无天上有。

南游道士饮一斗,卧向云深洞口。

桂酒:大夫芝兰士蕙蘅,桂君独立冬鲜荣。

无所慑畏时靡争,酿为我醪淳而清。

甘终不坏醉不酲,辅安五神伐三彭。

谁其传者疑方平,教我常作醉中醒。

蜜酒:真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沘。

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禾。

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

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

侍婢金勰泻春酒,春酒盛来琥珀光。

杜康酒:沃以一石杜康酒,醉心还与愁碰面;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