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段故事让我难以忘记
我穿越在时间的隧道里,目睹了神州大地千年的沧桑巨变,那一个个情节,就像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我的脑海中回放,一遍,两遍,始终难以忘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还记得一位白发老者,盘坐在席上,旁边围满了弟子。
那个老人叫孔丘,后世都尊称他为孔子。
我见那三千弟子皆洗耳恭听老人的话,老人口中吐出的一字一句一定都充满着智慧吧
无意间,我听到这样一句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我回想起了二十一世纪的北京……在二十一世纪的北京,这句话一直在我的耳旁萦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着这句话。
这时,我看见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笑着用对外国的友人说:“Welcome to Beijing.”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原来那位老先生的话以深入人心,原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阻隔不了中华儿女血脉与思想的传承,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又是多么的智慧,在今天仍传为经典。
这到底传承着我们的什么呢
我低声念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女君临天下历史不知又翻过多少页,我来到了气势磅礴的唐朝。
我悄悄钻进皇帝的寝宫,却意外地发现皇帝的龙椅上竟坐着一位女人
她全身金黄打扮,生的如此妩媚。
瞧她的眼睛,眼神中透出非凡的气质。
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女皇武则天吧
少时,一位宫女来报:“皇上,时辰已到,该早朝了。
”于是,她起身更衣,在宫女太监的簇拥下来到大殿。
她端坐在龙床上,心安理得的接受男性大臣的膜拜。
且听那一声声“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个女人,竟统领一个鼎盛的王朝。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多么传奇的一个女人,瞧她那飒爽的英姿,威严的容貌,真是女中之豪杰
孰说女子不如男
她给出了最完美的解释。
面对这伟大而尊贵的女皇,我在角落里深深地鞠了一躬。
少年大帝我随着时空隧道的旋转来到中国皇朝史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步入威严肃穆的紫禁城,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辉煌、耀眼。
我来到御花园,看到满园的鲜花绚烂地笑。
于是,我便在这美丽的花园中玩耍起来。
时间流逝着,夜幕在悄悄降落,我走在返回的路上越发奇怪:为什么身穿黄袍的那男人未出现
他难道不爱玩耍吗
我走向了皇帝的起居殿。
路上,我被一阵昏暗的烛光吸引了,是谁在哪里挑灯夜读
我好奇的走过去,却发现是少年老成的康熙皇帝。
不是有太监前来说:“皇上,天色已晚,该就寝了。
”可这位皇帝哪里肯听,他一进入书中去了,享受着书给他带来的乐趣。
紫禁城迎来了黑夜,却又一位日理万机的皇帝,借着烛光,游翔书的世界。
那一幕,我难以忘怀。
我转身回到21世纪,在自己的书房中找出一本《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认真的研读起来。
夜已深,我关上书躺在了床上。
闭上眼,历史的画面便像电影一般放映着,睡梦中,那一幕幕,我难以忘怀。
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有哪些
一、历史评价:1、总评: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取得了对三藩、沙俄的战争胜利,消灭台湾的明郑政权,显示了康熙军事指挥才能。
另一方面,康熙少年时就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
康熙举行“多伦会盟”取代战争,怀柔蒙古各部;意图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
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部分人甚至称之为“千古一帝”。
但是也有学者研究指出,康熙所谓的“盛世圣君”形象系后人建构与美化,其实他本人及其统治时期存在许多瑕疵,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2、史书评价:《清史稿》: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
早承大业,勤政爱民。
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
圣学高深,崇儒重道。
几暇格物,豁贯天人,尤为古今所未觏。
而久道化成,风移俗易,天下和乐,克致太平。
其雍熙景象,使后世想望流连,至于今不能已。
传曰:“为人君,止于仁。
”又曰:“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于戏,何其盛欤
3、历代评价:《啸亭杂录》:仁皇天资纯厚,遇事优容,每以宽大为政,不事溪刻。
《全球通史》:①康熙有理由这样自信。
他统治的大清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就连那些自命不凡的欧洲来访者都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
②他在“康熙”这一年号下,统治中国60多年,并成为17世纪的伟大人物。
同时康熙又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一位精细的管理者,一位渊博的学者。
③康熙曾有过几回巡视,他不但视察公共工程、宽赦囚犯、聆听民间疾苦,而且还亲自审阅那些有志向的举子的科考卷子。
一位为此而吃惊的教士写道:“康熙甚至会召见那些地位低下的劳工和农夫,并以一种友善可亲的态度同他们交谈,这使他深得人心。
”也许是因为经常外出巡行,并能亲临下层,康熙学会了识别18个省中的13个省的方言。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①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在中华帝国的历史上更是最复杂的。
也许同时他是冷酷而且粗心大意的,在判断的时候会犯错误,但是他却拥有敏锐的自我分析能力以及对帝国的使命感,这都标志着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的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
而且被众多历史学家(包括中国,日本和西方的史家)所注意的是,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②而且,康熙在很多事上,行事果断,对于统治和文化做出了许多有益的事,而他的人品与品格则成为理解导致清朝秩序巩固的众多因素的入口点。
”黄宗羲:①方今杀运既退,薄海内怀音草状;皇人仁风笃烈,救现在之兵灾,除当来之苦集,学士大夫皆以琴瑟起讲堂之上,此时之最难得者也。
②今圣天子无幽不烛,使农里之事,得以上达,纲常名教不因之而盖重乎
白晋:①具备天下所有人的优点,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帝应列为第一等的英主。
②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金昌业:以康熙之俭约,守汗宽简之规模,抑商贸以劝农,节财用以爱民,其享五十年太平,宜矣
至若治尚儒术,而能尊孔、朱;躬修孝道,而善事嫡母,则虽比于魏孝文、金主雍无愧矣。
第其为人,明秀有余,浑厚不足。
才多,故好自用;量狭,故喜自矜。
……又闻通官之言:(康熙)恶闻谏诤,峭直之臣不容于朝,此岂君天下之量也
……俭德虽可尚,过俭而近于吝。
洪大容:①六十年天下之奉,宫室之俭如此,宜其威服海内,恩浃华夷,至于今称其圣也。
②臣见畅春园而知康熙真近古英杰之君也,其享六十年太平,有以也。
莱布尼茨:现世皇帝康熙就是这么一个空前伟大的君主。
他对欧洲人颇怀好感,但起初还是不敢违反辅政臣僚的意愿,以国家法规形式公开允准基督教在中国自由传播。
直到他亲政之后,方才办到这点。
事实证明,正是康熙这一雄才大略才使得欧洲的技艺和科学更换地输入中国。
仅此而言,我认为康熙帝一个人比他所有的臣僚都更具远见卓识。
我之所以视他为英明的伟人,因为他把欧洲的东西与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了。
伏尔泰:北京的耶稣会教士,由于精通历算而博得康熙皇帝的欢心,以致这位以善良仁慈、行高德美而驰名遐迩的君主,准许他们在中国传教,并公开讲授基督教义。
曾国藩:①我朝六祖一宗,集大成于康熙。
而雍乾以后,英贤辈出,皆若沐圣祖之教,此在愚氓亦似知之。
其所以然者,虽大智莫能名也。
②凡前圣所称至德纳行,范无一而不备。
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且无一不创立新法,别启律途。
后来高才绝艺,终莫能出其范围。
”梁启超:①清圣祖尤笃嗜,召西士南怀仁等供奉内廷。
风声所被,向慕尤众。
②康熙帝是比较有自由思想的人。
他早年间兴文字之狱,大抵都是他未亲政之前的事……本身却是廓达大度的人,不独政治上常采宽仁之义,对于学问,亦有宏纳众流气象。
试图他《庭训格言》,便可以窥见一斑了。
所以康熙朝学者,没有什么顾忌,对于各种问题,可以自由研究。
汪荣宝:祖自亲政以来,内则削平大难,巩固统一之基础,外则战胜强敌,恢张帝国之威信。
外交军事,所在奏功,而其文治,亦斐然比于汉唐之盛。
吕思勉:圣祖是个聪明特达的君主。
他乐于求学,勤于办事。
于天文、地理、律历、算术……学问,多所通晓。
又颇能采用西洋的学问。
……他能励精图治,确是实在的。
……能俭于用财,也确是真的。
所以当三藩平后,国内已无战事,政治亦颇清明,百姓就得以休养生息。
蔡东藩:①自古藩镇,鲜有不生变者。
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迟撤而养旤益深,不若早撤而除患较易。
清圣祖力主撤藩,正英断有为之主。
洎乎仓卒告警,举朝震动,圣祖独从容遣将,镇定如恒,且不允索额图之请,自损主威,圣祖诚可谓大过人者。
②康熙帝为有清一代英主,三次亲征,卒平朔漠,挞伐之功,未始不盛。
萧一山:圣祖六十一年,文治武功,蔚然可观。
以其有好学不倦之精神,宽大爱民之治术,谨事惜时,深耕易耨,为清朝培植良好之根基。
末叶虽稍流纵弛之弊,然大乱之后,亟需休养生息,此亦守成令主所必循之途径也。
:康熙三征噶尔丹,团结众蒙古部,把新疆牢牢地守住。
他进兵西藏,振兴黄教,尊崇达赖喇嘛,护送六世达赖进藏,打败准噶尔人,为维护西南边疆的统一,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他进剿台湾,在澎湖激战,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
他在东北收复雅克萨,组织东北各族人民进行抗俄斗争,和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保证我永戍黑龙江,取得了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为巩固东北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
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启功:历史上有“康乾盛世”之说。
据我看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代最强盛,雍正次之,乾隆最差。
康熙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力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使中国的版图空前绝后的辽阔,制定了开明的民族政策,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大度而主动地拜谒明孝陵,消除了明末遗老的对立情绪,稳定了人心;推行宽松的文化政策,优待人才,并注重选拔人才,促进了清代的文化建设和学术发展。
田淼:康熙作为一代有作为的封建帝王,在政务之余,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习西方数学和天文学知识,为西方数学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不说是非常可贵的。
柏杨:玄烨大帝,这个中国历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年轻气壮,有刘邦豁达大度的胸襟和李世民知人善任的智慧。
高阳:与唐太宗均是第一流的君主,其个人修养和道德言行也是无可挑剔。
论述缺点时,谓其晚年因传位而至吏治渐坏。
戴逸:康熙帝少年即位,除鳌拜、平三藩,表现了非凡的才能;以后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奖励垦荒,致力治河;争取汉族士大夫官僚,励精图治;他又统一台湾,驱逐沙俄入侵,平定噶尔丹,奠定了清朝统治的基业。
不过康熙帝晚年精力衰疲,诸皇子争位,举朝不宁。
姚念慈:总体来说,玄烨是一位富有忧患意识,具有理性和克制力的统治者,他的内心情感和冲动大多情况下会服从于理性。
……玄烨或许是忍人,但绝不是暴君。
玄烨勤政,这是公认的。
玄烨也比较精明,对于社会隐患,多能防微杜渐。
他虽然多年用兵北方,但对于南方反清势力却毫不放松;他虽然时时保护满族的特权,却又很在意赢得广大汉人的拥戴;他注意到大量蠲免并未收到很好的效果,也曾注意到财政过分集中于中央,地方存留不足,带来许多弊端,官员薪俸微薄,加派火耗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但进入晚年,具体地说,康熙四十六年之后,玄烨变得日益孤独,理性逐渐削弱,更多受情绪支配,立储问题和准部之役都没有处理好,使朝局和社会陷入混乱。
……把玄烨视为历史上最伟大最崇高的帝王,是人为制造的产物。
事实并非如此。
玄烨非但不如唐太宗豁达,也不如他父亲顺治皇帝福临率真。
更关键是,玄烨结束了鳌拜等四大臣辅政之后,其政治取向却与四辅臣一样,都在于中止顺治皇帝的汉化之道。
日本人对康熙帝极为尊重和推崇,翻译了《圣谕十六条》,并且称呼康熙帝为“上国圣人”。
二战时期日本人研究异族征服中国的历史,对康熙更加钦佩,认为:“清朝三百年的政绩,也是靠它拥有像康熙帝那样以卫道者自任,把自己提高到模范帝王的地位,成为鞠躬尽瘁的贤能天子,才争取到那样难治民族(指汉族)的全面信任和拥护。
在这点上说他获得了更光辉灿烂的成就,也非过言。
但其中的重要因素,恐怕就是所谓‘统治者的恩德’。
”并把康熙作为自己未来统治中国的榜样。
朝鲜人对康熙帝的评价经历了一个从昏君到圣君的变化过程,康熙亲政时正值朝鲜肃宗年间,朝鲜虽为清朝属国,思明反清情绪却很浓厚,对康熙的评价也很负面,如有使臣说康熙“只知清书,不解文字”,“骄淫日甚,以游戏为事”,“荒淫游畋,不亲政事”,等等。
但到康熙后期,评价开始转变,称康熙“节俭惜财,取民有制,不事土木,民皆按堵,自无愁怨”。
乾隆以后,朝鲜君臣对康熙的评价变得非常高,他们认为“康熙,千古英杰也”,“大抵康熙,天下之圣主皇帝、天下之英雄矣”,“康熙自是豪杰之主,政令施措动合事宜,至今维持,皆其余荫”。
清末的朝鲜国王李熙(高宗)也认为:“康熙,英杰之主也”。
二、人物简介: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穆麟德:Hiowan Yei,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
年号康熙 。
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Enkh Amgahan)或阿木古朗汗(蒙语平和宁静之意,为汉语康熙的意译)。
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成年后先后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郑氏台湾)、亲征噶尔丹、保卫雅克萨(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保清王朝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控制,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
康熙帝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被后世学者尊为“千古一帝”,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请翻译,谢谢
无论处理大小事务,都应该用,心细地致处理.古人所说的防微杜渐的人如果小事就不在意不预防的话,那么它就会演变为大事,愈演愈烈;漫漫的发展下去而不制止的话,就会导致不能杜绝的地步
古代有哪些家训家规
找四库全书荟要查找下,祝你找到经部(121种)易类 1 周易经传注疏 2 周易口义 3 横渠易说东坡易传 4 易璇玑紫岩易传 5 汉上易传 6 周易义海撮要 7 周易玩辞复斋易说 8 大易粹言 9 周易本义易小传 10 朱文公易说 11 童溪易传 12 周易辑闻易裨传 13 周易郑注郭氏传家易说 14 易象意言学易记 15 东谷易翼传三易备遗 16 周易传义附录 17 易学启蒙通释易纂言 18 俞氏易集说 19 周易本义通释丙子学易编 20 周易本义附录纂注大易象数钩深图 21 周易启蒙翼传易数钩隐图 22 周易本义集成易象图说 23 大易辑说易图通变 24 周易会通 25 日讲易经解义 26 御纂周易折中 27 御纂周易述义易纬乾坤凿度书类 28 尚书注疏 29 尚书全解 30 东坡书传书纂言 31 尚书详解禹贡指南 32 增修东莱书说 33 尚书说书经集传 34 尚书句解禹贡说断 35 书集传纂疏禹贡山川地理图 36 书传辑录纂注 37 尚书纂传 38 日讲书经解义 39 钦定书经传说彚纂诗类 40 毛诗注疏 41 御纂诗义折中 42 诗缉 43 毛诗本义诗解颐 44 毛诗李黄集解 45 诗补传 46 吕氏家塾读诗记 47 诗经集传诗传遗说 48 毛诗指说诗集传名物钞 49 诗地理考陆氏诗疏广要 50 诗经疑问诗总闻 51 钦定诗经传说彚纂春秋类 52 春秋左氏传注疏 53 春秋左氏传说春秋尊王发微 54 春秋公羊传注疏 55 春秋谷梁传注疏 56 叶氏春秋传春秋辨疑 57 春秋本例春秋权衡 58 春秋集解 59 春秋胡氏传春秋提纲 60 春秋张氏集注陈氏春秋后传 61 春秋通说春秋臣传 62 春秋经筌 63 春秋或问春秋刘氏传 64 春秋详说 65 苏氏春秋集解读春秋编 66 春秋本义 67 春秋集传释义大成 68 春秋诸传会通 69 春秋阙疑 70 春秋属辞 71 赵氏春秋集传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 72 日讲春秋解义 73 钦定春秋传说彚纂 74 御纂春秋直解 75 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春秋春王正月考礼类 76 周礼注疏 77 周礼订义 78 礼经会元考工记解 79 太平经国之书三礼图 80 仪礼注疏 81 仪礼集说 82 经礼补逸仪礼郑注句读 83 礼记注疏 84 礼记集说 85 陈氏礼记集说 86 日讲礼记解义 87 钦定周官义疏 88 钦定仪礼义疏 89 钦定礼记义疏 90 大学衍义 91 大学衍义补孝经类 92 御定孝经注论语集说 93 御纂孝经集注论语注疏 94 孝经注疏论语解 95 御定孝经衍义论语类 孟子类 96 孟子注疏 97 孟子说孟子集疏 98 孟子传四书类 99 四书集注章句四书通证 100 四书集编 101 四书纂疏 102 四书通 103 四书通旨四书辨疑 104 四书纂笺 105 日讲四书解义经解类 106 经典释文 107 五经文字五经蠡测 108 九经字样六经奥论 109 群经音辨六经正误 110 经说十一经问对小学类 111 尔雅注疏释名 112 尔雅翼 113 广雅玉篇 114 埤雅汉隶字源 115 说文解字 116 御定康熙字典 117 御制增订清文鉴 118 广韵钦定同文韵统 119 集韵 120 古今韵会举要 121 御定音韵阐微 史部(61种)正史类 1 史记 2 前汉书 3 后汉书 4 三国志 5 晋书 6 宋书 7 南齐书 8 梁书 9 陈书 10 魏书 11 北齐书 12 周书 13 隋书 14 南史 15 北史 16 旧唐书 17 唐书 18 旧五代史 19 五代史 20 宋史 21 辽史 22 金史 23 元史 24 钦定明史编年类 25 前汉纪 26 后汉纪 27 资治通鉴 28 御批通鉴纲目前编 29 御批通鉴纲目 30 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 31 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 32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时令类 33 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 34 山海经皇清职贡图 35 水经注 36 春明梦余录 37 钦定西域同文志诏令类 38 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 39 圣祖仁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 40 圣谕广训世宗宪皇帝圣训 41 朱批谕旨法制类 42 钦定大清会典 43 钦定大清通礼 44 皇朝礼器图式 45 国朝宫史别史类 46 国语元史纪事本末 47 吴越春秋贞观政要 48 十六国春秋 49 十国春秋 50 通鉴纪事本末 51 宋史纪事本末 52 明史纪事本末 53 通志故事类 54 通典 55 文献通考史评类 新册次 书名 56 唐鉴评鉴阐要目录类 57 直斋书录解题 58 经义考 59 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器用类 60 西清古鉴 61 钱录帝王经世图谱 子部(49种)儒家类 1 家语日知荟说 2 荀子中论 3 春秋繁露孔丛子 4 盐铁论帝范 5 说苑帝学 6 新序扬子法言 7 太玄经御定资政要览 8 白虎通义御定小学集注 9 御纂性理精义傅子 10 中说钦定执中成宪 11 御纂朱子全书 法家类 12 管子韩非子纵横家类 13 虎钤经 战国策兵家类 14 内经素问难经本义扁鹊针灸神应玉龙经 15 御纂医宗金鉴农家类 16 齐民要术农桑辑要 17 御定广群芳谱 18 钦定授时通考数术类 19 京氏易传御制历象考成后编 20 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周髀算经 21 五经算术御制律吕正义 22 新仪象法要测圆海镜分类释术 23 御制历象考成 24 御制数理精蕴 25 钦定仪象考成 26 御制律吕正义后编墨家类 27 墨子晏子春秋道家类 28 老子道德经列子 29 御定道德经注庄子 30 关尹子抱朴子 31 文子鹖冠子杂家类 32 淮南鸿烈解曲洧旧闻 33 论衡颜氏家训 34 潜夫论博物志小说家类 35 拾遗记唐摭言 36 述异记世说新语 37 酉阳杂俎 38 北梦琐言老学庵笔记考证类 39 新唐书纠谬 40 困学纪闻杂艺类 41 御定书画谱 42 钦定淳化阁帖释文墨法集要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类书类 43 御定渊鉴类函 44 御定骈字类编 45 御定分类字锦 46 御定子史精华 47 御定佩文韵府 48 御定韵府拾遗 49 钦定叶韵彚辑 集部(112种)别集类 1 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 2 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骆丞集 3 御制乐善堂全集定本 4 御制文初集卢升之集 5 御制诗初集御制诗二集御制诗三集 6 徐孝穆集陈拾遗集 7 庾子山集 8 李义山诗集注李义山文集笺注 9 盈川集毗陵集 10 王右丞诗集伐檀集 11 李太白集分类补注 12 集千家注杜工部诗集 13 次山集后山集 14 权文公集骑省集 15 柳河东集 16 五百家注昌黎文集 17 刘宾客文集 18 元氏长庆集 19 白氏长庆集 20 樊川集圭塘小稿 21 会昌一品集李卫公集别集 22 青山集于湖集 23 王子安集甫里集 24 小畜集 25 武夷新集安阳集 26 范文正集 27 武溪集嘉祐集 28 清献集龙川集 29 文忠集 30 宛陵集 31 端明集 32 元丰类稿 33 传家集 34 临川文集 35 丹渊集竹友集 36 东坡全集 37 施注苏诗 38 栾城集 39 山谷集 40 山谷词山谷年谱曲江集 41 淮海集放翁逸稿 42 鸡肋集 43 景迂生集 44 简斋集陵阳集 45 石湖诗集四明文献集 46 渭南文集 47 剑南诗稿 48 诚斋集 49 盘洲文集 50 梅溪集 51 止斋集 52 滹南集仲弘集 53 滏水集道园遗稿 54 遗山集 55 湛然居士集安雅堂集 56 陵川集 57 秋涧集 58 松雪斋集文安集 59 石田文集金台集 60 道园学古录 61 文献集 62 渊颖集丽则遗音 63 待制集 64 礼部集 65 圭斋文集雁门集 66 玩斋集复古诗集 67 铁崖古乐府铁崖乐府补清閟阁全集 68 诚意伯文集 69 文宪集 70 大全集迪功集谈艺录 71 怀麓堂集 72 家藏集 73 石田诗选苏门集 74 震泽集 75 王文成全书 76 空同集 77 大复集 78 甫田集静修集 79 荆川集 80 遵岩集 81 震川集 82 沧溟集总集类 83 御选古文渊鉴 84 御定历代赋彚 85 御定全唐诗 86 御选宋诗 87 御选金诗 88 御选元诗 89 御选明诗 90 御定咏物诗选 91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 92 御选唐诗 93 御选唐宋文醇 94 御选唐宋诗醇 95 皇清文颖 96 楚辞补注玉台新咏 97 文选 98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99 乐府诗集 100 唐文粹 101 宋文鉴 102 中州集 103 元文类 104 明文衡 105 宋诗钞 106 元诗选 107 明诗综奏议类 108 御览经史讲义 109 翰苑集文心雕龙 诗文评类 歌词类 110 御定词谱 111 御选历代诗余 112 词综
乾隆的十则圣训
一: 十朝圣训 中国清代皇帝谕旨汇编。
自康熙起,各朝皇帝继位后均令词臣将前朝皇帝的谕旨编纂成书,以使后代恪守祖训,也便于查考。
到光绪时,共编有10部,通称十朝圣训。
十朝圣训分别为: 1、《太祖高皇帝圣训》 4卷,康熙二十五年(1686)成书,为努尔哈赤谕旨; 2、《太宗文皇帝圣训》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书,为皇太极谕旨; 3、《世祖章皇帝圣训》 6卷,康熙二十六年成书,为顺治谕旨; 4、《圣祖仁皇帝圣训》60卷,雍正九年(1731)成书,为康熙谕旨; 5、《世宗宪皇帝圣训》36卷,乾隆五年(1740)成书,为雍正谕旨; 6、《高宗纯皇帝圣训》 300卷,嘉庆十二年(1807)成书,为乾隆谕旨; 7、《仁宗睿皇帝圣训》110卷,道光四年(1824)成书,为嘉庆谕旨; 8、《宣宗成皇帝圣训》130卷,咸丰六年(1856)成书,为道光谕旨; 9、《文宗显皇帝圣训》110卷,同治五年(1866)成书,为咸丰谕旨; 10、《穆宗毅皇帝圣训》160 卷,光绪五年(1879)成书,为同治谕旨。
十朝圣训均有清内务府刊本传世,原本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圣训的编排是按门类选择谕旨,各门类内再按成文时间顺序排列。
无目录,凭类目查找。
所设类目多且细,因谕旨内容广泛,时间较长,多有一件谕旨被选入几个类目的。
谕旨的选择标准不一,分类混乱。
有的皇帝对同一事前后观点有异,处理也不同,此类谕旨虽在一个类目中,内容却相距甚远。
圣训未选密诏,且对有些谕旨作了删节。
二:清圣训 清圣训,清朝帝皇帝的训谕编辑,明朝的训谕编辑叫《保训》。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称之为圣训。
新皇帝登基后,命史官编纂前任皇帝的《实录》和《圣训》,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
光绪帝和宣统帝的训谕都没有编成圣训,只有《德宗景皇帝实录》和《宣统政纪》。
《太祖高皇帝圣训》四卷,康熙二十五年敕编。
《太宗文皇帝圣训》六卷,顺治时敕编,康熙二十六年告成。
《世祖章皇帝圣训》六卷,康熙二十六年敕编。
※《亲政纶音》不分卷,顺治时敕编。
《圣祖仁皇帝圣训》六十卷,雍正九年敕编。
※《庭训格言》不分卷,清世宗御编。
※《谕广训》不分卷,雍正二年敕刊。
※《上谕内阁》一百五十九卷。
雍正七年敕刊,乾隆时续刊。
※《朱批谕旨》三百六十卷。
雍正十年敕编,乾隆三年告成。
※《上谕八旗》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编。
※《上谕旗务议覆》十二卷,雍正九年敕编。
※《谕行旗务奏议》十三卷,雍正九年敕编。
※《训饬州县条规》二十卷,雍正八年敕刊。
《世宗宪皇帝圣训》三十六卷,乾隆五年敕编。
《高宗纯皇帝圣训》三百卷,嘉庆十二年敕编。
《仁宗睿皇帝圣训》一百十卷,道光四年敕编。
《宣宗成皇帝圣训》一百三十卷,咸丰六年敕编。
《文宗显皇帝圣训》一百十卷,同治五年敕编。
《穆宗毅皇帝圣训》一百六十卷,光绪五年敕编。
三:关于乾隆的圣训请参考书籍《乾隆治国圣训》四:满文版乾隆圣训Daicing gurun i g’aodzung, abka be alhūdaha forgon be wesihun obuha ten i unenggi nenden sarasu ikengge be dursulehe ten be ilibuha xu selgiyehe horon badarambuha hiyoošungga jilingga xengge enduringge yongkiyangga hūwangdi i enduringge tacihiyan, jai debtelin enduringge i erdemu jai ○abkai wehiyehe nadaci aniya sahaliyan indahūn juwe biyade jyli i uheri kadalara amban Gaobin ferguwecun nimanggi neigenjeme nimaraha seme wesimbuhede, dergi hese wasimbuhangge, erebe tuwaci, kemuni tesure unde gese, muse ejen amban gemu majige cokto dabali gūnin tebuci ojorakū kai sehe. ○ilan biyai xanyan muduri inenggi, dorgi yamun de dergi hese wasimbuhangge, baicame tuwara hafan ts’ung dung ;e ho i emu girin i ba i tatara gurung be dasatame weilere be ilinjafi, alban i menggun be malhūxame, enduringge i erdemu be iletulereo seme baime wesimbuhebi. rre ho i jergi ba i tatara gurung serengge seibeni han mafa i giyarime yabure de tatara ba, hūwaliyasun tob i emsaron siyan xeng saiyvn? wesihun beyei gebu be ai sembi? sini araha ere xu fiyelen gvwa niyalma de akv,damu mini ubade bi.sini gebu be ai sembi?dade,bi ere xu fiyelen de agu de burede,musei tulergi de ulaburakv sehe bihe,ainu te ubade iletuleme arambini?dade,bi ere xu fiyelen be agu de bure de,muse tulergi de ubaburakv seme gisurehe bihe,enenggi ainu ubade sabuhani?五:汉字版乾隆圣训参考《世宗宪皇帝圣训》和《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可在线阅读
康熙原名叫什么
历史老师告诉你清朝皇帝姓氏为爱新觉罗其中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