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阿底峡格言

阿底峡格言

时间:2018-09-12 03:13

莲花生大士怎么又称莲花戒大阿阇黎

世上每一个人,对于色味触等法,无来就在地串习。

因此,当我们世间妙欲的时候,每个人的贪心都非常大。

但世间法究竟的意义为何

在处于世间法和佛法之中时,世间法又该如何做

做人到底该怎么作

所以在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做人的方法。

我们作为一个人,首先必须要依靠本尊和护法神,再凭借福德和前世的善业,这样就如国王拥有了手下的军民,自己的名声、财产等一切都能圆满自在地获得。

为了积累福德和亲近护法神,自己应时时刻刻对三宝生起信心,这也是做人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对积资诸善事,比如闻、思、修行、诵经等等,我们应该像森林当中的猛火,进行精进修持。

我们作为一个人,无论在哪方面,与天人相比都是比较低等下劣,在天中也有智慧圣尊,因此我们应时常依靠天神和护法神的力量承办一切所欲。

像二十一优婆塞、格萨尔王的眷属等等,有如海一样无边的护法神众,比如国王的很多事情就是依靠众多的大臣们去办理,同样,如果依靠这些护法神的力量,让他们经常给予帮助,那自己所想的一切事情就都会圆满成功,因此大家念护法神至关重要。

念护法神时,需要有供品作供养。

比如在“八大法行”的仪轨中,对八大圣尊中的每一位虽然都有不同窍诀的修法,但其中的共同之处就是对护法神都必须要作赞美和供养。

因此,对护法神要供养美酒、糖果,或者是食子,供品是越丰盛越好。

对供品方面的要求,一是应该清净整洁,二是要准备某些油类的食品,比如当行者用糌粑作供养的时候,如果里面一点酥油都没有,那可能就不是太好。

假如我们念格萨尔王时,一点供品也没有,我觉得这就不行。

连一点茶叶一点水果都没有,那么护法神就不一定很高兴。

因此,在供护法神时应该准备一些供品,古人有“若人求天尊,天尊要食子”的说法。

有许多的比如像八部、十八部的智慧护法神,本来他们都是智慧身,不会有什么分别念。

但当时他们被降伏时,莲花生大士是这样给他们讲的:“你们要帮助瑜伽士,瑜伽士也一定会对你们作供养、赞叹。

”所以如果一点供品都没有,只是在口头念诵一下护法神的祈祷文就不一定能起到明显的作用。

敌人势力的黑暗越来越深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使寂静慈悲的白色月光越来越皎洁明亮。

如果我们经常用身语等慈悲的行为来对待所有的人,那本来欲对自己制造违缘的仇敌,也会逐渐对自己生起欢喜心。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样的人,无论是上等、中等还是下等,我们都应该一视同仁,一心一意地用慈悲心来对待他们。

这样即使我们有些过失,他们也不会宣扬而是极力隐藏,并且很乐意地将我的名声也传遍世界。

倘若我们喜欢别人帮助自己,那自己也应该要帮助别人,这样他们一定会欢喜。

若是喜欢自己的人越来越多,那怨敌的势力就会减弱。

在赞叹我们的人当中,有的人是真心实意地在赞叹,而有的人本来是不太愿意,但他所说的有些语言反而成了对我们的宣扬。

所以真正要想降伏对方,也应该用慈悲心和爱心来对待。

如果自己怨恨的人较多,那也会妨碍自己名望的提高。

比如我们学院刚成立的时候,当时对我生欢喜心的仅有几个人,后来我也是逐渐配合很多人,与他们和睦相处,这样我们学院就有了二十多人,后来又有了一百多人,再后来就是一千、二千至如今八千余人,这些也是因为我使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相配合所带来的一点点功德。

有些人虽然受到众人的赞叹,但在内心却愿意尽量隐藏自己的功德,而不愿意宣扬出去。

这样即使隐藏了一些功德,但如果众人喜欢自己,特别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若对自己敬重喜爱,那他们也愿意讲述你的功德,这样自己的功德也会被歌颂赞扬到遥远的地方。

所以自己首先应具备功德,然后对内部的人一定要搞好团结,不能仇恨和轻视他们。

对我来说,虽然我没有任何功德,但现在世间很多人都知道并恭敬我,此因缘是怎样来的呢

就是因为我对下面这些堪布比较重视,对他们经常讲说一些悦耳的爱语,使他们比较愉快和感激,于是为我造了许多赞美辞。

有些人虽然不发慈悲心而降伏了一些敌人,自以为像大狮子一样威力强大,一些目光短浅劣慧者也像对待天人那样来恭敬和供养他,如此他本人也就更加贡高我慢。

但是有智慧者可以明了,这种人的地位和势力并不稳固持久,因为对于势力强大但又傲慢和愚笨的人,就像铁钩可以勾招大象,有智慧的人依靠方便法也可以把他们降伏,我相信在整个藏地雪域有很多的大成就者和大修行者都具备这个能力。

若无智慧,仅仅是依靠力量,也不能降伏敌人。

比如有些人对我们以粗暴的方式来对待,那这种人暂时好像转轮王一样地位权势显赫,事情也能成办,但是从最究竟来说,就像锯子锯木头,哪怕再粗大的木头也是会慢慢地被锯断,这种人将逐渐衰败。

有些人无论说话还是做事都是以虚伪、不诚实、不合理的方式来进行,如此习惯之后,自己无论做任何事情全都变成了狡诈的行为,最后他欺骗了无数的人。

那么这种狡诈的人,在外表上暂时他的事情也能成功,比如今年他财势富饶可能有五十多万元,但以后逐渐逐渐就开始衰败,明年就只有三万了,再过几年以后就家破人亡了,其结果是终将毁坏自己。

这种人就像山上的水,刚开始的时候,是高高在上,但逐渐逐渐地它就越来越下降,再没有一个上升的机会。

所以以狡诈的行为来成办的事业,既空虚又不可靠,最终也不会有一个长远和究竟的利益。

而某一些人的行为公正端直,并且他也是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

这样因为他做事正直发心善良,虽然暂时那些末法时代的众生也可能害他,自己也可能会生起一些厌烦心,但从最究竟来说,他不但不会失败,而且他的事情也会越来越成功。

那些愚笨或是耍小聪明的人,谈不上有什么智慧,因为他们的目光短浅,就像是近视眼看不见很远的地方,他特别喜欢得到眼前这一点利益,并为此而辛勤奋斗,但结果他所作的事情不是利益微薄便是适得其反。

而那些具有智慧和大能力的人,他的眼光开阔深远,所作所为都是作长远的打算,为了来世的一些事情也愿意去做,这样其结果是在他的今生和来世都会成熟无穷无尽不断的利益和安乐。

平时遭受一些违缘的时候,当时我让大家好好地祈祷,但有一些鼠目寸光的人,叫他念经他也不愿意参加;而有智慧的人,就一心一意地念诵,虽然暂时比较辛苦,但结果对整个佛法和对我们自己的前途都有很大的意义。

我想,只要我们认认真真地依照佛经论典和上师的教言去行持,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某些低等下劣的人,特别喜欢那些有权有势腰缠万贯的大人物,在此类人物面前身体毕恭毕敬,嘴里也是讲说着阿谀奉承的语言,当有一位大官员来的时候,他们就人前人后跑来跑去地点头哈腰。

但一般卑劣下等的人恭敬承侍高高在上的这些大人物,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为在世间利益方面他们也不会成全你什么,在人格、智慧以及出世间法的修行方面更不可能助你一臂之力。

比如一位贪心炽盛的老人若去追求一位年轻貌美如天女般的姑娘,姑娘不但特别不高兴,可能还会对他怒目相视,这个老人的追求是不会成功满愿的。

同样,低下的人在高等的人面前期望希求,也是根本不会如愿以偿的。

如果我们虽然积累了财产,但自己却没有机会去享用,如此财产就不会为自己带来任何利益,反而会对自己的生命和声誉造成危害。

因为财产,给自己的今生和来世都招致众多的痛苦,那追求财产也就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

如果我们经常对某个人生恶心口出粗语,那我们即使把自己所拥有的财产全部送给此人,他也不会对我们生起欢喜心,在将来某个时候他也可能会伺机作损害。

《入菩萨行论》中云:“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所以经常诽谤别人或说恶语,实际上这是在毁坏自己。

有些愚笨的人饮酒贪杯成癖,甚至在有些地方女人喝酒也是令人瞠目。

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早已说过:“凡我的后学者都不能饮酒。

”不要说在佛教方面,即使从世间的角度来讲,喝酒的过失也是非常大。

时常贪执饮酒的这种人,不要说晚上就连白日也是处于黑暗当中,好像是要死不活的样子,既非活人,也非死人,就是处于这种状态。

因为酒的缘故贪心也增长,于是这种愚笨人白天贪执饮酒晚上贪著女人,他们就像是腐烂的尸体,生活也如疯子一般,白天晚上都是处于非法当中虚度人生。

还有某些人,各种欲望层出不穷,他们在心里始终幻想着不能成功的一些希求与梦想,那这种人的生活根本就不会存在有安乐,他们实际上白天晚上都经常是在痛苦的煎熬之中度过。

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还能保持多少天,却想要在这里做一件事情,要在那里做一件事情,天天这样打妄想,这种人真是很可怜。

总而言之,愚人的一切——他的财物、语言、行动以及他的身体和神识全无任何实益,此等一切只是变成愚人虚度人生的因。

无论是谁,他总会具有少分的功德,这样即使我们功德巍巍,那也要学会尊重他人,应该取受别人的长处。

我们应把自己的功德看得很轻,而把别人的功德看得很重,这样自己的功德也就会越来越增上。

如果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别人曾出力帮助过我们,那我们在一生之中对此事都会难以忘怀。

比如对那些贫穷可怜的人哪怕是布施五十元钱,他可能在一辈子当中也不会忘记这件事;但对于一些位高权重、财富盈仓的人,哪怕你送给他大量的财产,他也不一定能记住。

以前在文革期间,许多人对我的恩德都非常大,当时对我供养的一点酥油或是人参果,到今天我还是记得非常清楚,现在我收到的供品虽然众多,但却经常忘记。

这里意思是讲,当处于贫穷痛苦的时候,若别人对我作过帮助,日后自己财富势力圆满时,也不能忘记他,否则即使自己的名声地位再高,那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卑鄙低劣的小人。

现在有些人就是这样,自己稍微具有一点地位的时候,就把以前的恩人忘记了,这种人确实就是一个坏人。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对自己有恩德的人。

有些人把以前和自己关系友好的人舍弃,然后又重新交上一个势力比较大的人,但到了一定的时候,他又会故伎重演,所以和这种人打交道就没有什么意义。

如果与某个人相处暂时关系虽然不是太友好,但这个人若是非常稳重,那你继续与他一起共事,此后你们俩人之间的关系也有机会变得非常友善。

所以交友重要的是看人的品格,如果人格好一点,暂时虽然他心里面可能有点不高兴,但以后他也不会对你做很多的坏事。

有人正在与你好的时候,如果之前此人已经舍弃了以前的朋友,那这个人就不太可靠,总有一天他也会把你舍弃。

从前,有三个新来的喇嘛向钦则仁波切求法,当时钦则仁波切就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把以前所有的上师舍弃了,我才可以为你们传法。

”其中有二个喇嘛认为他们以前的上师名望低下,而钦则仁波切则是声名远播,于是他俩就同意把以前的上师全部舍弃。

但其中一位喇嘛认为:虽然钦则仁波切是一位非凡的大德,但以前的上师对我恩德宏深,我不情愿舍弃他们。

后来钦则仁波切开始给他们传讲佛法时说:“你们若把以前的上师舍弃了,总有一天也会把我舍弃,所以你们俩不是我的法器,你们不能听我的法,另外那个喇嘛则可以听受。

”那个喇嘛就已经被钦则仁波切摄受,后来在他面前闻受了许多的佛法,这个喇嘛的名字叫阿克沃热。

世上有些人便是如此,不但舍弃了自己的金刚上师,也舍弃了金刚道友,然后到了别的地方就开始诽谤以前的上师。

虽然这种人后来又依止了其他的上师,但这也不稳定可靠,因为他依止了一段时间之后,又会舍弃这位新上师。

以前阿底峡尊者曾依止过很多的上师,尊者说:“在我众多的上师中,有的上师功德已经超过我,有的则与我平等,有的可能不如我的功德,但不管怎样,他们对我都具有一份恩德,因此我非常恭敬他们。

”而仲敦巴一生只有一位居士身份的上师和阿底峡尊者这两位上师,后来博多瓦问:“像仲敦巴那样依止的上师少好呢

还是像觉沃那样上师很多好

”上师就告诉他:“如果自己观清净心修得好,则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上师越多越好;如果自己信心不足,对这种人来说上师越少越好。

” 现在末法时代的人,遇到一个上师立刻就跑去恭敬供养,随之马上又将他舍弃,这种人就没有任何修行境界。

我们应该在一生中只依止少数的几位上师,这样对自己有很大的利益。

有些人喜新厌旧心特别强,喜欢依止新鲜的上师,甚至有的还喜欢五花八门新鲜的外道法门,这些做法都是极端错误的,作为上师一定要舍弃这种人。

在这个世界上,本来有一些对自己恩德非常大的人,但我们并不报恩,甚至有的对恩人还要恩将仇报。

本来是对自己作危害的恶人,反而对他毕恭毕敬,这种人也就是不知道报恩的人。

甚至还有的对自己的依怙者进行欺骗,对三宝生邪知邪见。

现在有些人,好像是在测试上师,本来他自己在心里面想着一件事,而在口头却说着另外一件事,或者他在面前说一套,在背后又是做另一套。

这种对三宝没有信心有邪见的人,我们见到他也会对自己有很大的损害,更何况跟这种人一起来往。

知道报恩德、非常可靠(有些人朝秦暮楚,东奔西跑,这种人就是很不可靠)、对三宝也是有虔诚的恭敬心、思维并相信因果的这些人,护法神也会经常帮助他。

看见这个人也会为我们带来吉祥和增上善根,即生和来世的许多事情也会圆满成功。

对三宝有信心、护法神经常保护的、对佛法非常虔诚的这些人,即使他的智慧和分辨取舍能力稍微不尽如人意,但在他面前请教,他所抉择的问题也会非常正确。

所以依止护法神经常保护的上师,自己的事情定会圆满成功。

对自己亲友一方很慈悲,而对怨敌一方也不会屈服,在远离怨敌方面意志坚定,知道辨别善恶,能保持自己的性格行为不是来回反复地变化,以前喜欢做什么事情,现在也在做,不是每天都在改变,这就叫做性格坚定的人。

还有对三宝有信心,对众生慈悲,具有以上品格的人,无论他是何等身份,如果我们经常与他交往,爱护和依止他,是对我们有利的。

愚人交朋结友,首先是观察别人的财产、地位或是相貌。

比如现在世间愚笨的人,娶一个媳妇也要门当户对,先看她本人的容貌,计算她家的财富。

如今认定活佛也同样,若其父母有一定地位,人也长得比较庄严,很多人就会认定他为活佛。

好像大多数的活佛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们都长相端严、财产富足,真正难看的活佛很少。

在古代,活佛长相并不一定端庄妙好。

比如以前的布顿大师,是夏鲁派的创始人,当他生下来时,嘴巴鼻子都很大,异常难看。

当时他的母亲特别痛苦,心想:“我只有一个孩子,而这个孩子又长得如此丑陋,谁也不愿意见他。

”但这个小孩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话,他说:“布顿吧

我并不计较这些。

”(布顿是藏文音译,义为孩子谁都可见),他长大以后成为了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高僧大德。

还有许多的活佛,比如在格鲁派的历史中,其貌不扬的高僧大德也为数不少。

现在若是娶媳妇,美妙一点也可以,但是认定高僧大德的时候就不一定要非常庄严美妙。

以相貌的美丑好坏来决定是否结交朋友,这是愚人的观察方法。

而那些有智慧的人,他首先是详细观察一个人的性格品行,然后才开始结交,这样就比较可靠,这是一个智者交友的方法。

有些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时,他对以前下面的人就越看得起,没有一点儿傲慢心,对下边的人也是越来越慈悲。

这样的人就像沙漠中大树的果实一样,是世间的庄严,如此他本人的地位和智慧,也像上弦的月亮会越来越增长。

所以我们对下面的人一定要慈悲,而对上面的人又不能太过分地卑躬屈膝,即应不卑不亢。

从我个人来讲,我的上半生也是在穷困交迫中度过的。

我在九岁时,父亲就已经去世了,当时我们有几个兄弟姐妹,全都是依靠我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想方设法把我们养活。

现在我就比较富裕了,哥哥和妹妹他们几个也都生活得不错,我们这几个人虽然也是疾病缠身,但现在财富方面也是比较圆满。

这里意思是说,如果自己以前很贫穷,中间则已富足丰裕,但后来又可能变为穷困潦倒一文不名,那自己在中间富裕阶段,就不要太执著了,应该观想成做梦一样。

就像上半生那样的贫穷痛苦,将来和下半生还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我们谁也确定不了。

因此我们应该观想世间这一切仅是暂时性的,如梦如幻一样,这样即使自己以后遭受到损失,在内心也不会因原先暂时的富裕安乐而痛苦。

这好比从梦中醒过来一样,那梦中的安乐和痛苦都是如幻般虚假无实,没有什么可执著的了。

有些人的势力雄厚强盛,对敌人来说就像是猛火,自己虽然具足如此强大的力量,但对一般的众生却非常慈悲,犹如雪山一样,为众生带来消除烦恼痛苦的清凉。

这样的人就是众生的庄严,也是世间的庄严。

这种人确实具有世间上难以匹敌的势力,但在外面的言行举止上他却非常谦虚而稳重。

以前有一个大官叫桑魂,他的能力超群,方便和智慧谁都无法比,在当时范围辽阔的阿秋康寿地区,无人能与之匹敌。

外表上他穿的也是简单朴素,跟一般人没有什么两样,我们做人就应该像他那样。

现在末法时代值得信赖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一般做事情时,不要信口开河,应以秘密的方式去做,这样就不容易遇到违缘。

除此之外,还需要具备猛厉的行为和怀柔的能力,比如装饰有红色绸缎的宝剑只属于胜利者,只握在大勇士的手中,具有降伏和怀业的这种人是真正的勇士。

对自方慈悲,对敌人勇敢,能辨别好和坏的这种人,是世间上英雄的标志。

别人对你所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自己一定要知道。

比如有些人本身修的慈悲心并不是太好,而且什么都不明白,稀里糊涂的样子,这种人就不是好人,是一个恶人,所以对怨敌和亲人应该分清楚。

没有人压着他,或是没有对他施行强制措施的时候,他始终是欺压很多的人。

对别人能欺负就欺负,而对经常压迫自己的人就害怕——欺软怕硬。

比如老虎正在凶猛咆哮的时候,就惊恐畏惧躲着它,老虎安详平静对其很慈悲的时候,自己反而要杀了它,这就是一个愚笨恶人的行为。

所以当别人慈悲相待的时候,我们的行为也不要太过分。

对世间上的恶人必须要消灭,不然他就会毁坏国家和团体,甚至整个世界也会因为此人而遭受众多的苦难。

比如从历史上来看,众多有情的痛苦有时也就是依靠一、二人的恶劣行径所造成,所以根据许多格言,对这种恶人,杀了则世界会太平,人们会得到安乐幸福。

现在不是讲修忍辱的时候,有些世间法也是比较重要。

对于具有恶劣行为的人,必须要像对待麻风病人的尸体那样毫不犹豫地加以舍弃,从释迦牟尼佛的传记和格萨尔王的传记中,我们可看出,对恶劣的人必须要清理、摈除和舍弃,所以诸佛菩萨也必须要对这些恶人降伏。

对那些性格极其恶劣的众生,若以坦诚柔和的态度无法调伏,那就必须显示一个猛厉的行为,这也符合世间的正规。

因为众生的根机,就像酸、甜、苦、辣各种味道一样各不相同。

《大圆满前行》中有一个公案,说是以前有二位比丘去拉萨求法的时候,看见松赞干布也是以幻化的方式来惩治许多犯罪的恶人。

因此,为了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安乐,必须向恶劣的人采取猛烈的行为。

在国王教言中讲:对于不能悔改的恶人,除了砍断身体外,其他的比如捆缚和打击等各种手段皆可以允许使用。

如果国王判处犯人死刑,这时作为上师可以劝谏国王,但若国王正以其他方式制裁一些恶人的时候,有时上师也不能去劝阻。

做事情有时需要端直,有时需要勇猛。

该说话的时候,什么都不说,好像哑巴一样,这也不好;但无有必要时也不能讲太多的话,比如有些人会猜测或试探你,这时候就应寡言少语。

一般做事应该公平正直,但当别人虚伪狡诈的时候,你也应虚与委蛇,不要给他讲实话。

此外还应知晓时机,如说话的时间是否适合,态度是需要凶猛还是温和等等。

依靠佛法来行持国政的大国王、大法王,他们对所有的众生都平等地对待。

比如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国王,他们对每一个众生都以慈悲心来对待,我们如今藏地雪域的佛法也是依靠他们的恩德而来。

古代有些国王犹如太阳一般,对非常可怜的众生特别慈悲,这样的大人物真正可以算是人民的救星和庇护所。

本来对有权势的人,谁都会恭敬,但对可怜的人看得起,这在世间上则是极为稀有。

有些人拥有相当地位时,对下面的人是怀恨打击,对上面的人则是摇头摆尾地巴结,并且贪著世间的一切财色,颠倒因果,这种人终将毁坏自己。

所以当自己地位越来越高时,对下面的人也应该慈悲。

有些人虽然得到了崇高的地位,但却没有为众生和自己带来什么利益,比如有些高僧大德,对众生和佛法没有作出任何贡献,那这种人就像黑暗中摆放的一个装饰品,谁也看不见。

有些大官和高僧大德对弘法事业起不到任何作用,这种人与一具尸体没有任何差别。

在世间上,勇敢无畏是作为一个军官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并且他对下属也应具慈爱之心,谁做得好,就应该赐予相应的奖励。

在格萨尔王的时候,也是利他心比较强的人才被选做大臣。

对人人都和睦相处,并且具有慈悲心,对上者恭敬,对下者爱护,也不贪求财利和自己的名声,这种人可以当首领。

作为领导,必须具足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智慧,高瞻远瞩,人品高尚,善于取舍因果,为人公正。

如果是管理人员,必须要公正,处理问题不能有偏袒之心,应实事求是。

并且,管理人员一定要是一个知取舍懂因果的人,否则,当经手一些财物时,就极容易造成贪污,如此就会将自己来世的前途和利益葬送掉。

因此大家为常住发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取舍因果,应该一心一意地为僧众办事,不要贪污。

作为管家,也不能对不如法的行为熟视无睹,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对僧团也需要管理整顿。

你们若是好心好意,无论是用什么方式,根本就不存在有任何过失。

当然对于任何一件事情,大家都应该共同协商,每个人也不要有嫉妒心和各种争论心。

这样如理如法的管理,对世间法和佛法的圆满都具极大的意义和必要性。

我在石渠求学的时候,当时发心人员是轮流担当,这也是为上师和僧众办事情。

这样发心做事对佛法和众生具有意义,对自己将来的闻思修行也有极大助益,为此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积极发心。

贪污财产、邪命养活等这些颠倒因果的行为,都会摧毁自己。

即使有些人行为正直,内心也比较慈悲,但如果他经常贪污财产、不重因果,那这种人也终将把自己毁坏。

在释迦牟尼佛的本生传中,以前有一只善良的动物曾对某人有救命之恩,但此人后来经不住钱财的诱惑,把那个动物给出卖了。

所以不管是上师还是高官都不要贪著财产,如果过分地贪著,则他的很多行为必定是颠倒的。

如果一个人经常思维无常,对取舍因果方面也是特别小心翼翼,那他在将来会越来越安乐。

我们在座的四众弟子,从今以后也应该一心一意地修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人间的幸福与往生极乐世界的安乐相比,真是无比的鄙劣。

现在这里的安乐,就像人们的问候语:“晚安”或“祝你晚上做个好梦”那样,但往生极乐世界并非晚上睡得香甜做个好梦般低下的安乐。

损失财物只是暂时的痛苦,损坏了名声则是一生的痛苦,损害了因果将是生生世世的痛苦。

如果生起邪见,不承认因果,这就是对因果方面作了损害,如此结果在生生世世中都将损害自己的安乐。

所以即使你无有任何财富也没关系,没有丝毫名声也可以,但你千万不要失坏了自己的正知正见。

相信因果的正见千万不能摧坏,否则这就是你生生世世中的损失,对此我们应该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愚笨的人经常贪著今生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则作长远的打算并追求自身功德的完善,这些都是一切幸福圆满的因。

若谁具有殊胜的功德,那就像清净的大海可以集聚海鸥一样,十方所有的高僧大德也会自然聚会在他的身旁。

真正清净戒律、具有智慧的这些人需要任何帮助时,大家都应自愿发心去做。

同样有些低劣苦恼的众生请求我们帮助或向我们请教的时候,有能力的人也应该认真恭敬地伸出援助之手。

末法时代把好和坏全都已经颠倒了。

本来高高在上的人对你没有做什么好事,但你也是对他欢欢喜喜,好像大人物写一封信给你,也是对你做了一件大事,而那些可怜的众生对你哪怕是做了尽心尽力的帮助,你也是看不惯他,对此一点都不在乎。

有些大德就像天鹅能分开牛奶和水一样,他能辨别出别人对自己是好还是坏。

人群之中有的人像如意宝一样,有些是相似的如意宝,有的则是假如意宝,有关人的行为,我已经为大家宣说了很多。

同样在我们僧团当中,既有好人,也有坏人。

大家也可能会说,这是最好的人,这是中等的人,这是下劣的人。

自己对自己作观察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究竟是何种人。

最后望大家平时认真观察自己的身心,善能分别好坏,慎于取舍因果,既然想修行,就须做一个好人

什么是天翼广佛通

大量佛教书籍下载,在网上的,基本是比较全的 常见佛教书籍汉传佛教典籍 …………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义【华藏上师讲授】 ◆ 金刚经白话述义【王骧陆著】 ◆ 弥陀疏钞【莲池大师著】 ◆ 胜鬘经讲记【印顺法师讲】 ◆ 地藏本愿经讲记【圣一老法师述】 ◆ 维摩诘经别记【太虚大师著】 ◆ 心经讲演录【贡噶呼图克图】 ◆ 心经抉隐【元音老人著】 ◆ 心经讲记【圣一法师述】 ◆ 楞严悬镜【憨山大师著】 ◆ 楞严经注【王治平著】 ◆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吴立民居士著】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开示】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讲】 ◆ 普贤行愿品讲记【济群法师讲】 ◆ 中观论颂讲记【印顺法师讲】 ◆ 中观今论【印顺法师讲】 ◆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演培法师释】 ◆ 八识规矩颂贯珠解【范古农述】 ◆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 ◆ 法性空慧学【太虚大师】 ◆ 法相唯识学【太虚大师】 ◆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 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大师】 ◆ 我的宗教体验【太虚大师】 ◆ 欧阳竟无文集 ◆ 虚云老和尚文汇【印顺法师集】 ◆ 慧明法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月溪禅师问答录 ◆ 禅宗大意【正果法师著】 ◆ 船子和尚拨棹歌 ◆ “乙亥讲演录”等两篇【王骧陆讲】 ◆ “略论明心见性”等五篇【元音老人著】 ◆ 维摩精舍丛书三篇【袁焕仙讲】 ◆ 论开悟(60K)【贾题韬讲述】 ◆ 禅学随笔(119K)【铃木大拙著】 ◆ 佛法要领(37K)【刘洙源著】 ◆ “略说修学菩提心”等三篇(26K)【越尘著】 ◆ 憨山大师自叙年谱(30K) ◆ 虚云和尚自述年谱 ◆ 太虚大师年谱 ◆ 来果禅师开示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语录(电子书) ◆ TXT压缩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智者大师说】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校, 378K)【黄念祖著】 ◆ 心声录等四篇(297K)【黄念祖著】 ◆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黄念祖居士讲】 ◆ 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李净通居士编】 ◆ 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李炳南居士著】 ◆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净空法师讲】 ◆ 菩萨学处【太虚大师讲述】 ◆ 戒律学纲要(选录)【圣严法师著】 ◆ 菩萨道的修行【郑振煌居士讲】 ◆ 什么是佛法【张澄基教授讲】 ◆ 什么叫修行【净元禅师著】 ◆ 佛学基础知识【广超法师讲】 ◆ “正信的佛教”、“学佛入门”、“学佛群疑”三篇(373K)【圣严法师著】 ◆ 人有二十难(60K)【证严法师著】 ◆ “学佛是怎么一回事”等两篇(37K)【徐恒志著】 ◆ 佛教常识答问【赵朴初居士】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茗山法师】 ◆ 皈依的意义【圣严法师】 ◆ 受戒的好处【星云法师】 ◆ 了凡四训(18K)【袁了凡著】 ◆ 般若思想在中国汉族地区的发展【巨赞法师】 ◆ 《解深密经•无自性相品》述意【巨赞法师】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师】 ◆ 宗门武库【参学比丘道谦编】 ◆ 百法论议【憨山大师】 ◆ 永思集【印光大师】 ◆ 大乘绝对论【月溪法师】 ◆ 试谈空有之诤的焦点所在【巨赞法师】 ◆ 地藏菩萨本迹录【李圆净编集】 ◆ 法苑谈丛【周叔迦】 ◆ 揣龠录【顾随】 ◆ 莲宗祖师传略【善慧莲 编】 ◆ 一梦漫言【明•见月老人】 ◆ TXT压缩 ◆ 佛教与山【集体编著】 ◆ 性缘问题之申论【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五教止观浅导【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修学记【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一乘十玄门探玄【智谕老和尚著】 ◆ 华严经义海百门述义【智谕老和尚著】 ◆ 修大方广佛华严法界观门直解【智谕老和尚著】 ◆ 《维摩诘所说经》讲义(完整版)【静波法师 述】 ◆ 林间录【宋 慧洪 著】 ◆ 禅门锻炼说【晦山戒显著】 ◆ 古农佛学答问【范古农 著】 ◆ 白话百喻经故事 ◆ 《越尘集》chm版、 ◆ 《越尘集》txt版、 ◆ 《越尘集》35字\\\/行txt版 【越尘居士网文集】 ◆ 智谕老和尚著作集 (chm版,13M) ◆ 太平广记中的佛教记载 ◆ 《宗镜录》略讲【南怀谨 讲】 ◆ 《祖堂集》 ◆ 《般若花》【徐恒志 著】 ◆ 蕅益大师文集(chm版)(宝库根据现有电子文档编辑) ◆ 《印光法师嘉言录》◆ txt压缩 ◆ 《金刚经说什么》(E书形式)【南怀谨 著】 ◆ 灵峰宗论(chm版)【蕅益大师 著】◆ txt压缩 ◆ 楞严通议(chm版)【憨山大师 著】◆ txt压缩 ◆ 中国佛教史籍概论【陈垣 撰】 ◆ 彻悟大师遗集【唤醒、了睿辑录】 ◆ 曰本佛教史【圣严法师 著】 ◆ 博山和尚参禅警语【明•元来 撰】 ◆ 《中国禅学》第一卷(chm版)【河北禅学研究所】 ◆ 谛闲大师遗集 ◆ 《佛说盂兰盆经》讲义(电子书)【圆瑛大师讲】 ◆ 佛教入门(chm版)【圣严法师讲】 ◆ 智谕法师佛学著作全集(chm版) ◆ 佛陀的一生(chm版)【星云大师著】 ◆ 十大弟子传(chm版)【星云大师著】 ◆ 禅画禅话(chm版) ◆ 参学琐谈(电子书)【台湾 真华法师】 ◆ 济公全传(chm版) ◆ 济公活佛传奇录(电子书) ◆ 了凡四训(chm版) ◆ 龙舒增广净土文(chm版)【宋 王曰休撰】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chm版)【圆瑛大师】 ◆ 省庵法师语录(chm版)【[清]彭际清居士 编订 清凉书屋 点校】 ◆ 净土警语(chm版)【[清]行策大师 著 清凉书屋 点校】 ◆ 地藏菩萨圣德大观(chm版)【弘一法师编述,清凉书屋校订】 ◆ 《广弘明集•慈济篇》(chm版)【大唐西明寺释道宣撰,清凉书屋校注】 ◆ 《无上清凉——弘一大师墨宝舍利》(chm版, 7.3M)【上海龙华古寺编】 ◆ 《《晚晴集•寒笳集•格言别录》》(chm版)【弘一大师编订,清凉书屋校注】 ◆ 《印光法师文钞集后编》(chm版)【弘一大师撰,清凉书屋点校】 ◆ 《西方发愿文》专集(chm版)【莲池大师等 著 清凉书屋校释】 ◆ 《佛教律学入门》【虚云老和尚著】 ◆ 寿康宝鉴【印光法师 编】 ◆ 慧律法师文集(电子书) ◆ 大乘百法明门论解疏(电子书)【窥基、普光、德清、智旭四家解疏】 ◆ 念佛警策【〔清〕彭际清 纂,清凉书屋点校】 ◆ 拜佛与医学(电子书, 12M)【道证法师编述】 ◆ 念佛镜【〔唐〕道镜、善道共集,清凉书屋点校】 ◆ 天台缘起中道实相论(电子书)【陈英善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五】 ◆ 僧肇思想探究(电子书)【涂艳秋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六】 ◆ 摄与《瑜伽论.戒品》之关系(电子书)【释体韬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三】 ◆ 大乘止观导论—梵本《大乘庄严经论•教授教诫品》初探(电子书)【释惠敏•关则富合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四】 ◆ 《杂宝藏经》及其故事研究(电子书)【陈英善 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十五】 ◆ 《金刚经》的现代意义【济群法师 著】 ◆ 《心经》的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著】 ◆ 《十善业道经》的启示【济群法师 著】 ◆ 《瑜伽菩萨戒》要义【济群法师 著】 ◆ 《戒律与禅法》(电子书)【释惠敏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 ◆ 观世音菩萨灵应事迹实录【智成居士敬辑,清凉书屋制作】 ◆ 南海普陀山传奇异闻录【煮云法师著,清凉书屋制作】 ◆ 佛教教理研究(电子书)【水野弘元著,释惠敏译,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三】 ◆ 天台忏法之研究(电子书)【释大睿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五】 ◆ 续比丘尼传【沙门震华编述,蔡曰新点校】 ◆ 印光法师文钞一、二、三编(chm版)【净土典籍小组录校,中华佛典宝库制作】 ◆ 观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记(电子书)【憨山大师笔记】 ◆ 紫柏大师生平及其思想研究(电子书)【范佳玲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八】 ◆ 释迦如来教法灭尽记【清凉书屋辑校】 ◆ 坛经讲座(电子书) ◆ TXT文件压缩【贾题韬讲述】 ◆ 禅宗宗派源流(chm版) ◆ 弘一大师讲演录(电子书) ◆ 观音慈林集、观音持验纪(CHM版)【清 弘赞、周克复撰】 ◆ 成唯识论疏翼(FoRead版,解压后请先阅读FoRead.chm)【韩镜清 著】 ◆ 汉月法藏之禅法研究(电子书)【释见一著,台湾中华佛学研究所论丛之二十六】 ◆ 刘常净《三论宗》文集(电子书)【刘常净著】 ◆ 《昙鸾法师文集》(CHM版)【北魏•昙鸾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法华特论》(CHM版)【冯达庵著,“唐密圆音”网站录入】 ◆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义(电子书)【谛闲大师遗著】 ◆ 常用佛经难字读音 ◆ 庐山净土集(CHM)【[东晋]慧远法师等著 清凉书屋敬辑】 ◆ 智者大师净土文集(CHM)【〔隋〕智者大师著 清凉书屋敬辑】 ◆ 佛法——解脱的原理和行法(电子书)【净行法师 编著】 ◆ 净土深义(电子书)【台湾法藏法师宣讲】 ◆ 佛教与山(电子书)【集体编著】 ◆ 《心密文集》V1.1 (chm版, 5.7M)【佛心中心法三代祖师文集,佛心中心法论坛编辑】 ◆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电子书)【妙华法师 著】 ◆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CHM)【〔民国〕印光法师说 清凉书屋点校】 ◆ 王维咏佛诗文集(CHM)【〔唐〕王维 著 清凉书屋辑】 ◆ 安乐集(CHM)【〔唐〕道绰法师著 清凉书屋点校】 ◆ 佛经民间故事 (CHM)【〔台湾〕陈鸿滢 编著】 ◆ 净土十要(CHM)【蕅益大师选定】 ◆ 净土五经一论(CHM) ◆ 优婆塞五戒便学录释圣闻 汇编 ◆ 心经广义(电子书)【冯达庵 述】 ◆ 《赵州禅师语录》壁观(电子书)【冯学成 著】 ◆ 新编佛教念诵集(CHM,V2.2)【中华佛教在线、中华佛典宝库 敬编】(2004.05.04修订)RAR压缩文件 ◆ 菩萨戒本经讲记(CHM)妙境长老 藏传佛教典籍 ◆ 心经藏译【释迦牟尼佛 说】 ◆ 成就真实戒经【释迦牟尼佛 说】 ◆ 现观庄严论【弥勒菩萨造】 ◆ 辨法法性论【弥勒菩萨造】 ◆ 七十空性论【龙树菩萨造】 ◆ 百业经【晋美彭措法王传讲•堪布索达吉译导】 ◆ 缘起赞五十八颂【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菩提道次第摄受求加持颂【宗喀巴大师造】 ◆ 三主要道【宗喀巴大师造颂•帕绷喀大师讲授】 ◆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宗喀巴大师造•安钦上师说解】 ◆ 菩提道次第心论【宗喀巴大师造•能海上师集】 ◆ 三主要道颂简释【宗喀巴大师造颂•堪布索达吉讲述】 ◆ 中论略义【宗喀巴大师造疏•观空法师译汉】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月称论师造颂•宗喀巴大师造疏•法尊法师译汉】 ◆ 直指觉性赤见自解【莲花生大师著】 ◆ 菩提道灯论【阿底峡尊者造】 ◆ 入二谛【阿底峡尊者著】 ◆ 成就胜道宝蔓集【冈波巴大师著】 ◆ 莲华生大士应化因缘经【诺那呼图克图口授】 ◆ 实相宝藏论【龙钦巴尊者造】 ◆ 实相宝藏论释【龙钦巴尊者造】 ◆ 昂旺朗吉堪布文选 ◆ 西藏生死书【索甲仁波切著】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密勒曰巴歌集【张澄基著】 ◆ 净土法门之钥【华藏祖师述】 ◆ 略说佛教各派互不相违【堪布索达吉著】 ◆ 四加行和上师瑜伽【顶果钦哲仁波切讲】 ◆ 金刚萨垛修法如意宝珠讲记【益西彭措堪布讲解】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尊者造颂•索达吉堪布传释】 ◆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冈波巴大师造】 ◆ 打开满足之门【堪忍法师著】 ◆ 净土教言【麦彭仁波切著】 ◆ 法尊法师佛学论文集(54篇,电子书)【法尊法师著】 TXT压缩 ◆ 密宗法语【超一法师开示】 ◆ 金刚乘密法概论【觉囊派法王多罗那他尊者著】 ◆ 密宗断惑论【堪布索达吉著】 ◆ 藏传佛教各宗教义及密宗漫谈【刘立千居士著】 ◆ 狮吼棒喝--大藏寺祈竹仁波切问答选录 ◆ 寿份无量--修持延寿本尊法门【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阿底峡尊者传 ◆ 能海上师永怀录 ◆ 能海上师传 ◆ TXT压缩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著】 ◆ 末法时代的虹化大成就者 ◆ 根松成林嘉活佛开示 ◆ “要明确学法的目的和方式”等三篇【智敏上师著】 ◆ 二十世纪末超类绝伦的虹身示现 ◆ 大手印系列【沙门慧贤传】 ◆ 入菩萨行论广解【隆莲法师 译解】 ◆ 智者喜晏-灌顶宝蔓前行略论【蒋扬亲绕 著】 ◆ 八大手印【法尊法师译】 ◆ 剑轮修心法【印度•法护大师著】 ◆ 剑轮修心法注释【印度•法护大师著,嗄汪达耶格西注释】 ◆ 中观宝鬘论颂显明要义释【龙树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释】 ◆ 中观四百论释【圣天菩萨造颂、甲操杰大师造释、法尊法师(从藏)译颂、任杰(从藏)译释】 ◆ 入中论曰光疏【月称论师 造颂、法尊法师译颂、益西彭措 著】 ◆ 修心八颂略释【朗曰塘巴 造颂、索达吉堪布 传释】 ◆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土美仁波切 造颂,慈诚罗珠堪布 讲述】 ◆ 金刚功德经【堪布索达吉译】 ◆ 观音心咒转经轮功德【恰美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甘露心华--菩提道次第论《道之三主要》释义【祈竹仁宝哲 述】 ◆ 心灵甘露--大藏寺祈竹仁宝哲嘉言 ◆ 大圆满的加行见地【敦珠法王开示】 ◆ 《入中观般若论》汉译本及略释【月称论师造,桂•廓巴拉则由梵译藏,桑周札喜活佛由藏译汉】 ◆ 证悟的女性【堪布卡塔仁波切 著】 ◆ 《圆觉心法指归》【智敏•慧华上师】 ◆ 智敏•慧华金刚上师开示录 ◆ 诺那华藏经舍《学佛

学魔

》【智敏•慧华上师】 ◆ 《动静皆修一心三观》【智敏•慧华上师】 ◆ 普贤王如来大力愿颂【金刚上师诺那呼图克图传授】 ◆ 普贤王如来祈祷能显自然智根本愿文【】 ◆ 另一译本【根松成林曲杰嘉才仁波且译】 ◆ 智慧品释•澄清宝珠论【寂天菩萨造原颂,麦彭仁波切释,索达吉堪布译】 ◆ 君主法规——护地庄严论【麦彭仁波切著,堪布索达吉译】 ◆ 麦彭仁波切教言【晋美彭措法王讲授,堪布索达吉口译】 ◆ 量理宝藏论【萨迦班智达著,堪布索达吉译】 ◆ 智慧决定本来清净解脱见【莲花生大师】 ◆ 读《实相宝藏论释》笔记——关于大圆满的思想【刘立千著】 ◆ 中论广释•因缘品【宗喀巴著,许得存译】 ◆ 修次中篇【莲花戒大师作,丹增嘉错仁波切讲授】 ◆ 中观正见【丹增嘉错仁波切】 ◆ 我与无我【丹增嘉错仁波切】 ◆ 利他与六度【丹增嘉错仁波切】 ◆ 禅观【丹增嘉错仁波切】 ◆ 修行之道【泰•锡度仁波切】 ◆ 随念三宝经浅说【法尊法师】 ◆ 九次第定释(节录)【达吉上师讲授】 ◆ 略说三主要道心要【昂旺敦振】 ◆ 《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活佛】 ◆ 格鲁派公案系列【鸿泥整理】 ◆ 印度佛教史【多罗那他 著】 ◆ 法王晋美彭措传【索达吉堪布 著】 ◆ 集量论略解【陈那菩萨造,沙门法尊译编】 ◆ 悲惨世界【索达吉堪布著】 ◆ 辨了不了义论释难【僧海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 随念三宝经注疏——吉祥妙音【益西彭措堪布 著】 ◆ 观住轮番净心法【全知麦彭仁波切造,益西彭措堪布译】 ◆ 格言宝藏论释【萨迦班智达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释】 ◆ 君主法规论释【全知麦彭仁波切造颂,堪布索达吉译释】 ◆ 菩萨戒律仪论\\\/入中论略释般若灯【大法王白玛旺甲造,堪布益西彭措译\\\/堪布益西彭措著】 ◆ 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 一切悉地生源【优婆塞•绛巴妥默著】 ◆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能海上师集述】 ◆ 修定修观法要【昂旺朗吉堪布口授,郭和卿译】 ◆ 入中论讲记【法尊法师讲述,隆莲法师笔记】 ◆ 文殊赞并释【吉祥智慧功德贤 造】 ◆ 大乘修心七义论贯注【雍增•赤江仁波切 贯注】 ◆ 定解宝灯论新月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索达吉堪布译颂,益西彭措讲授】 ◆ 教言汇集【索达吉堪布译讲】 ◆ 走向解脱•在家篇【堪布益西彭措著】 ◆ 走向解脱•菩萨戒品【堪布益西彭措著】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堪布益西彭措注】 ◆ 智海浪花——一百二十五位知识分子的学佛历程【索达吉堪布撰写前言】 ◆ 生死之轮图【大藏寺祈竹活佛讲】 ◆ 金刚经释(chm版)【索达吉堪布著】 ◆ 生生世世摄受愿文【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 著】 ◆ 莲花生大师本生传【洛著嘉措、俄东瓦拉 译】 ◆ TXT压缩版 ◆ 莲花生大师传略【尔金林巴 发掘】 ◆ 前行念诵仪轨•开显解脱道略释【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醒梦辩论歌•幻化音乐 注疏虚空藏【麦彭仁波切造颂,益西彭措堪布讲授】 ◆ 地道建立【三宝无畏王大师造,法尊法师译】 ◆ 阿秋喇嘛文集(chm版)【根据网上文章编辑】 ◆ 成就山法精华--大圆满修持精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加行之大圆满见【敦珠宁波车开示】 ◆ 密勒曰巴尊者传【张澄基著】 ◆ 入中论自释【月称论师造 法尊法师译】 ◆ 现观庄严论略解【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译释】 ◆ 释量论略解【法称论师著,法尊法师译】 ◆ 智慧的能量(chm版)【堪忍尊者 著】 ◆ 《宝鬘论》讲记【丹增嘉措喇嘛 讲授】 ◆ 格萨尔王传(chm版) ◆ txt压缩版 ◆ 格萨尔经典大战(chm版) ◆ txt压缩版 ◆ 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chm版)【麦彭仁波切 著】 ◆ 觉囊派教法史【觉囊派前法王阿旺•洛追扎巴著 许得存译】 ◆ 西藏王统记(chm版)【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 ◆ 量理宝藏论(chm版) ◆ txt压缩版【萨班•庆喜幢 编著,明性法师 中译】 ◆ 宗喀巴大师传【法尊法师编译】 ◆ 菩萨戒品释【宗喀巴大师 著】 ◆ 福德与智慧【丹增嘉措喇嘛】 ◆ 精研论【龙树菩萨 造】 ◆ 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赛仓•洛桑华丹仁波且著】 ◆ 生死无惧(chm版)【索甲仁波且著】 ◆ 因果明镜论【益西彭措堪布著】 ◆ 普贤行愿品略释愿海舟(chm版) ◆ TXT压缩版【益西彭措堪布 著】 ◆ 唤醒沉睡的佛(chm版)【泰锡度仁波且 著】 ◆ 烟酒杀生过患【索达吉堪布 著】 ◆ 事师五十颂释【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 ◆ 大通方广忏悔灭罪庄严成佛经(又名《大通方广经》,《圣大解脱经》,chm版) ◆ 佛说阿弥陀经讲义【华藏上师】 ◆ 八十四大成就者传【明吉•金贝巴班智达口授传承,蒋扬•钦哲•汪波等编纂】 ◆ 了义炬(电子书)【姜贡康著仁波切著述 郑振煌译】 ◆ 大威德之光--密宗大师热罗多吉扎奇异一生【热 益西森格 著, 多识 洛桑图丹琼排 译】 ◆ 解脱庄严宝论概说(电子书)【堪布卡塔仁波切讲,含“大手印无上心要”“死亡无惧”“转识成智”“谈发菩提心”等四篇】 ◆ TXT压缩版 ◆ 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电子书)【措如•次朗 著】◆ TXT压缩版 ◆ 西藏古代佛教史(电子书, 5.28M)【敦珠金刚上师造】◆ TXT版 ◆ 道一至道十八【丹迥•冉那班杂仁波切开示】 ◆ 显密问答录(chm版)【索达吉堪布 著】 ◆ 红史(电子书)【蔡巴•贡噶多吉 著】 ◆ 七系付法传(电子书)【多罗那他著,郭元兴译】 ◆ 《圣八吉祥偈》讲解(电子书)【第三世巴都祖古仁波切著】 ◆ TXT压缩版 ◆ 前世今生论(DOC文件)【慈诚罗珠堪布著,索达吉堪布译】 ◆ 圣妙吉祥真实名经讲述(电子书)【直贡法王澈赞仁波切 讲述】 ◆ 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宗喀巴大师造•昂旺朗吉堪布释】 ◆ 卡塔仁波切文集(二)(电子书)【含“冈波巴四法”、“入悲智之门”、“证悟的女性”】 ◆ 创古仁波切文集(电子书)【含“三乘佛法心要”“转心四思惟”“止观禅修”“月灯”“佛性《究竟一乘宝性论》十讲”】 ◆ 入菩萨行论(电子书)【寂天菩萨 造,贡噶旺秋仁波切 讲述】 ◆ 轮回是战场,菩萨是勇敢的战士(chm版)【第三世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开示】 ◆ 《福德根源》--印度历代上师生平史传(电子书)【林凡音 译,大藏寺编辑】 ………… 南传佛教典籍 ◆ 阿含经随身剪辑〖庄春江居士编著〗 ◆ 中阿含经十二选〖庄春江居士编著〗 ◆ 佛陀法语〖荷盟贺士 编〗 ◆ 静止的流水〖阿姜 查法师著〗 ◆ 森林里的一棵树〖阿姜 查法师著〗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阿姜 查法师著〗 ◆ 佛使比丘的修行世界〖佛使比丘著〗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著〗 ◆ 当代南传佛教大师(chm版)〖杰克•康菲尔德 著〗 ◆ txt压缩版 ◆ 内观基础〖书,多人著译〗 ◆ 内观次第马哈希法师著 智如比丘译〗 ◆ 以法为赠礼〖阿姜 查法师著〗 ◆ 内观的开发〖阿姜念 著〗 ◆ 四念处选章〖马哈希大法师作〗 ◆ 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作〗 ◆ 解脱自在园十年〖佛使尊者作〗 ◆ 行禅〖一行禅师作〗 ◆ 证入“无我”的利益〖缅甸 雷迪大师 著〗 ◆ 尊者阿迦曼传〖阿迦摩诃布瓦 著〗 ◆ 史念原始佛法〖希尔伯列克 著〗 ◆ 四念处〖曾银湖 编译〗 ◆ 念住呼吸〖泰文原著: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英文翻译:谭尼沙罗比丘,中文翻译:曾银湖〗 ◆ 南传菩萨道〖明昆三藏持者大长老 著〗 ◆ 菩提资粮〖帕奥禅师讲〗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英编者:菩提比丘,中译者:寻法比丘 ◆ 智慧之光〖帕奥禅师讲〗 ◆ 观察缘起〖帕奥禅师讲〗 ◆ 解脱心〖阿迦曼 讲〗 ◆ 上座部佛教的某些殊胜特色〖佛使比丘 讲〗 ◆ 菡萏逸香〖阿迦曼尊者讲 曾银湖译〗 ◆ 无上的布施〖缅甸毛淡棉帕〗 ◆ 内观禅修:基本和进阶练习〖马哈希法师 著〗 ◆ 印度佛教史〖平川彰著 ,显如法师译〗 ◆ 去尘除垢〖帕奥禅师 讲〗 ◆ 如实知见〖帕奥禅师 讲〗 ◆ 泰国大藏经律藏•戒律纲要 ◆ 让火山止息〖舍弃我禅师著〗 …………

法王如意宝开示:修行人要先学会如何做人

修行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人,人都做不好,是不可能成佛的。

大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藏传佛教四大派系:红教 花教 黄教 白教。

为何只有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最有名

其他三派领袖被祭拜吗

大派系也可以,说五大派系也对,不是说只有达赖和班有名,而是他们最接近政治,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和政府联系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的,所以了解和知道黄教也就是格鲁派的人相对的就多些,就好像很有名了。

传承最古老最本质的是宁玛,也叫红教,只是修行,不参政,所以很干净很纯,四川和青海宁玛寺庙多,汉地也很多修行的;萨迦也叫花教,元朝时期曾经很辉煌,因为国师基本都是萨迦的,现在在国外比较兴盛,国内的话四川和青海多些;噶举也叫白教,现在国内西藏和四川有几个寺庙;噶当的话因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主要修密的,而是修显宗的,后来很多都并入格鲁了,几乎消失了。

另外还有苯教,也叫黑教,在西藏地区还有信奉的,影响不大。

综上,每个教派各有自己的传承,不仅自己教派的领袖会被祭拜,其他的教派的领袖一样被尊重的,毕竟万法归宗,都是佛教的体系,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超难禅机,谁来开示

★☆ (迷信的就免进)

人不是佛,修行方能成佛,人有佛性,佛对人而言,是“可以能是”和“应该是”,而不是“已经是”。

正因为“不是”,才要修行为“是”,从“不是”到“是”,是一个转染成净的过程,心性虽净,仅是定体,由定生慧方成正觉。

建议楼主看看讲解的,若有人言我等过去是佛,如今迷失了,此为邪说,不可不辨。

成佛了不再轮回,众生了悟自性后,如来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何来始末

个人理解,仅供参考,阿弥陀佛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