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梵高”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梵高出生于荷兰乡村的一个新教牧师家庭,他早年做过职员和商行经纪人,还当过矿区的传教士。
他充满幻想、爱走极端,在生活中屡遭挫折和失败,最后他投身于绘画,决心“在绘画中与自己苦斗”。
他早期画风写实,受到荷兰传统绘画及法国写实主义画派的影响。
1883年底,梵高回到父亲供职的教堂所在地纽南。
在纽南的两年时间里, 梵高苦练素描技巧。
在画了大量素描写生和习作后,他完成了第一幅著名作品-《吃土豆的人》。
这幅作品和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受荷兰现实主义画风的影响,画面深沉,有极强的乡土气息。
这也表现出梵高很强的农民情结,他似乎很想成为一位农民画家。
一方面,他受到“精神导师”米勒的影响,更重要的可能是内心深处对乡间生活的向往,对淳朴农民的尊敬和对诚实劳动的赞美。
1886年,他来到巴黎,结识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画家,并接触到日本浮世绘的作品。
视野的扩展使其画风巨变,他的画,开始由早期的沉闷、昏暗,而变得简洁、明亮和色彩强烈。
而当他1888年来到法国南部小镇阿尔的时候,则已经摆脱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响,走到了与之背道而驰的境地。
在阿尔,凡高想要组织一个画家社团。
1888年,高更应邀前往。
但由于二人性格的冲突和观念的分歧,合作很快便告失败。
此后,凡高的疯病(有人记载是“癫痫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他仍然坚持作画。
这位易于激动而富于神经质的艺术家,在其短暂一生中留下大量震撼人心的杰作。
他的艺术,是心灵的表现。
他曾说: “作画我并不谋求准确,我要更有力地表现我自己”,他并不关注于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注重表现对事物的感受。
亨利·福西隆在论述凡高时说道: “他是他时代中最热情和最抒情的画家。
……对他来说,一切事物都具有表情、迫切性和吸引力。
一切形式、一切面容都具有一种惊人的诗意”,“他感到大自然生命中具有一种神秘的升华,他希望将它捕捉。
这一切对他意味着是一个充满狂热和甜蜜的谜,他希望他的艺术能将其吞没一切的热情传达给人类”。
为了能更充分地表现内在的情感,凡高探索出一种所谓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
他认为:“颜色不是要达到局部的真实,而是要启示某种激情。
”在他画中,浓重响亮的色彩对比往往达到极限。
而他那富于激情的旋转、跃动的笔触,则使他的麦田、柏树、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腾、颤动,震撼观者的心灵。
在他的画上,强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与笔触的交响乐中。
采用点彩画法。
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奥维尔教堂》等,画面色彩强烈,色调明亮。
后来受到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的探索、自由地抒发内心感情的风格,追求线条和色彩自身的表现力,追求画面的平面感、装饰性和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中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跃和扭动。
梵高最早的油画——包括埃顿时期,海牙时期和德伦特时期。
当梵高画它们时已经是快30岁的人了。
这些作品大约完成于1881年—1883年间。
此前,梵高在博里那日矿区受到巨大打击,对上帝几乎绝望,却终在迷茫与困惑中找到了一生的归宿--绘画。
他开始大量临摹名画,并画了大量素描习作。
可以说,凡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
他从小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的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
梵高喜欢伦勃朗,喜欢米勒,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
深沉厚实的风格虽与其以后的画风有极大的反差,但画中所表现出的气质与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他的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梵高的作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被世人所接受,直到十九世纪末的时候世界正进行着一次全面的革新,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变革,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大大的提高。
而过去相对于印象派较为超前的梵高,此时正适应了人们的审美需求。
“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
”获得这项殊荣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
当他在世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同时对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群体,并多次参与他们的画家交流聚会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
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
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
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
”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他们的个人性格特点又有某些不同。
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
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梵高美术鉴赏
荷兰画家梵高,全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
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
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
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
”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
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
《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和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
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梵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总之,梵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梵高在美术界有什么名誉
19世纪美术史无法绕开的艺术家——梵高的启示梵高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18]梵高那些曾引起他同时代大多数人迷惘的作品,如今却已印在明信片上,印在挂历上,成了畅销货。
企业家们则一窝蜂似地将梵高的名字带进了生意的领域,如梵高领带、梵高圆珠笔、梵高香皂、梵高电影,梵高歌剧,其作品更是国际油画拍卖市场上的遥遥领先者。
“梵高对后来的野兽派和表现派都有极大影响,他的艺术成就比马奈和塞尚对后继者有更大的作用。
”(意大利艺术评论家小文杜里评)[19]“他生下来。
他画画。
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评)[20]“梵高的全生涯没入在艺术中。
他的各时代的作品完全就是个时代的生活的记录。
在以艺术为生活的艺术家中,可说是一个极端的例。
”(中国画家丰子恺评)
梵高在美术发展史上的贡献
印象主义 梵高着意于真实情感的再现,也就是说,他要表现的是他对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视觉形象。
梵高在巴黎结识了印象主义画家之后,他的调色板就变亮了。
他发现,他唯一深爱的东西就是色彩,辉煌的、未经调和的色彩。
他手中的色彩特征,与印象主义者们的色彩根本不同。
即使他运用印象主义者的技法,但由于他对于人和自然特有的观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结论也具有非凡的个性。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为同一般印象主义画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类,他说:“为了更有力地表现自我,我在色彩的运用上更为随心所欲。
”其实,不仅是色彩,连透视、形体和比例也都变了形,以此来表现与世界之间的一种极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实的关系。
而这一鲜明特征在后来成了印象派区别于其他画派而独立存在的根本。
表现主义 梵高死后不出几年,一些画家就开始模仿他的画法,为了表现强烈的感情,可以不对现实作如实的反映,这种创造性的态度被称作表现主义,并且证明是现代绘画中一种历久不衰的倾向。
即为了主观意识而对物体进行再塑造。
尽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双双成为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锋,成为极端个性化的艺术家的典型,但要设想他们的个人特点有多在不同则是很难的。
高更是个攻击传统观念的人,语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无情,有时蛮横无礼。
而梵高对于共事的艺术家,则充满了一种天真的热情的深沉的爱。
艺术使命感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艺术家,梵高在谈到他的创作时,对这种感情是这样总结的:“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梵高从来没有放弃他的信念:艺术应当关心现实的问题,探索如何唤醒良知,改造世界。
参观梵高美术馆有哪些注意事项
梵高迷们必到的美术馆,梵高的作品有四分之一都被收藏于此。
从早期的《吃土豆的人》(The燩otato燛aters)、《向日葵》(Sunflowers)到晚期的《黄房子》(The燳ellow燞ouse)、《卧室》(Bedroom爄n燗rles)和《麦田群鸦》(Wheatfield爓ith燙rows)等都能在此见到。
博物馆的开放时间通常为9:00-19:00,周五延长至21:00闭馆,周六18:00提前关闭,但必须提前在官网购票并确定参观时间。
除了画作之外,这里还有梵高的750封书信等藏品,参观者可以深切地了解这位大师的创作与人生。
如果是有目的的参观,在前往之前一定要在官网确定该作品是否在馆,以免扑空。
梵高 书画美术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
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
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
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文森特·梵高荷兰人,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于津德尔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国瓦兹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杀身亡。
早年经商,后热衷于宗教,1880年以后开始学习绘画。
曾在巴黎结识E.贝尔纳、P.西涅克和P.高更等画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
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地向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不久厌倦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勒,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绘画的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
台湾译名梵谷。
艺术特色:点彩画法。
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 咖啡馆夜市 》、《星月夜》、《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阿尔附近的吊桥》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当时他的作品虽很难被人接受,却对西方20世纪的绘画艺术有深远的影响。
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
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于其中,物我两忘。
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八年。
1.《夜晚的咖啡馆》 梵高的激情,来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来自他所认识的人们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强烈反应。
这绝不是一个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种简单的反应。
他写信给弟弟提奥的信,是一个艺术家写出来的最动人的故事。
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觉力,这种知觉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应。
他敏锐地意识到,自己正在获得效果,这种效果是通过黄色或蓝色来取得的。
虽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观念用来表达对于人物和自然的爱,及其表现过程中的愉快,但他对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谈到《夜晚的咖啡馆》时说:“我试图用红色和绿色为手段,来表现人类可怕的激情。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
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
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
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
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
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
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
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
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
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
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
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
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
《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
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
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
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
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
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
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
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
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
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
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
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
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
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
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
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
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起初他们相处愉快,但随着梵高病情反复,两个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
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
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
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
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
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
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
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
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五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
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
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
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
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
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美丽幻像。
梵高在艺术界的地位是什么
文森特·威廉·梵高(荷: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年3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进行创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见了印象派与新印象派,融入了他们的鲜艳色彩与画风,创造了他独特的个人画风。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越来越大。
随着作品在各地的展出和书信的出版,甚至传记小书的出版,梵·高在世界各地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了最受爱戴的艺术家之一。
“梵高 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项殊荣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
我觉得最后一句话就是对梵高在绘画史上崇高地位的最好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