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ICU 是什么意思
我在医院里看到有的指示牌上写着这个单词
NICU是Neonatel Intensive Care Unit(病房)的英文缩写,NICU的开设是适应新生儿急救医学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国际通用的治疗方式,它让患病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能得到全程专业的监护、治疗和护理,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提高疗效,同时也能帮助众多家长解决因工作繁忙而无法照顾患病新生儿的问题。
现在国际上对NICU的建设有着严格的规定,除了诊疗护理技术方面有较高的要求外,还规定平均每个床位要占8-10平方米,国际上护士照看孩子的比例是是2.5-3:1,相当于2到3个护士照看一个NICU的孩子,而医生的比例就是1:2-3个孩子。
在硬件上也有着要求比如监护设备,供氧系统,抢救复苏的设备,等等。
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排排保温箱就可以了事的。
NICU护士工资高吗
初到这里的乎还没有脱涩和稚气,对一切都感到好奇,也带着几分胆怯。
在我懵懵懂懂之位老师那热情、亲切、关爱的表情感染了我,让我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我的陌生感已悄然流逝殆尽,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已经融进了这个和谐的团队。
走进病房,透过暖箱看到那一个个娇弱的躯体,但又时刻表现出顽强劲头的小生命,我暗下决心,要好好学习专业知识及临床操作能力来保护他们,让这些顽强的小生命绽放最美好的明天。
来到这里的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就是在这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环境中,NICU的护理团队每天都在忙而有序的工作着,当遇有患儿需要抢救时,医护间的配合是那么的默契,正是这支出色的护理队伍,使得一个个稚嫩的生命一次次的转危为安,健康的回到妈妈的怀抱。
还有更重要的就是这里有着浓厚的学习成长氛围。
先进的人即使不能改变世界,也肯定能影响他人。
这里的老师们工作中不忘相互交流学习,一个气管插管患儿需要拔管,这个操作过程需要医生护士的密切配合,对护士来讲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大家会在工作允许的情况下积极的去融入这个操作,操作中的老师边做边讲,大家在旁写着思考着,一种引力如同磁场,磁化了我们新人的身心,尾随着这些榜样,我们这些新人瞬间走出庸碌的日子,步入积极充实上进的工作环境。
我们之中会有人为了多学多看些临床操作而提前一小时到岗,为了弄清楚呼吸机的管路、定标会下班留下多请教老师。
很感谢各位老师,就是因为有她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心无旁骛的吸收知识,就是因为有她们的无私,我们才可以从中获得她们宝贵的临床经验。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各位老师的热心帮助与指导下,我深深的爱上了NICU这个集体,我要尽快成长起来,尽我所能为NICU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NICU护士实习自我鉴定
目录2012年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二、2012年新生儿理绩金分配表三、2012年新生儿科护士绩效考核细化标、2012年新生儿科优质护理阶段性总结五、2012年度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总结2012年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1、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全科护士与科主任签订医疗护理安全责任状,确保护理安全。
2、继续大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供满意服务。
3、做好新生儿科搬迁工作,确保病人、仪器安全搬运。
4、搬至老大楼5、6楼分成新生儿内一、内二科,做好搬迁后的病房消毒,床位摆放,物品整理,仪器准备工作。
5、要增加护士8—10名,增加护理队伍。
6、加强护士分层培训,重点今年新聘护士,每周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理论由护士长负责,操作由带教骨干负责,课后考核,严格带教,每周晨间提问,每月护理查房和大型业务学习,每月定期开护办会,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核,配合护理部做好护士定期考核工作。
7、成立新生儿护理专业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两期,每期半年,每期接受5—10名进修护士,加强对进修护士的带教培训工作。
8、撰写并发表护理论文3—5篇。
9、争取申报护理科研课题。
10、鼓励护士开动脑筋,开展护理新技术1—2项。
2012年1—6月新生儿科优质护理阶段性总结1、2012年初全科护士每人与科主任签订2012年医疗护理安全责任状,加强护理质量安全管理,提高护士安全意识。
2、2012年1
十四项护理制度都有哪些
护士核心制度一.护理质量管理制度二.病房管理制度三.抢救工作制度四.制度五.护理交接班制度六.查对制度七.给药制度八.制度九.患者健康教育制度十.护理会诊制度十一.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十二.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十三.、事故报告制度十四.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一.医院成立由分管院长、护理部主任(副主任)、科护士长组成的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各项护理质量标准制定并对护理管理实施控制与管理。
二.护理质量实行护理部、科室、病区三级控制和管理。
1.病区护理质量控制组(Ⅰ级):由2~~3人组成,病区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按照质量标准对护理质量实施全面控制,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制定改进措施。
检查有登记、记录并及时反馈,每月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上一级质控组。
2.科护理质量控制组(Ⅱ级):由3~~5人组成,科护士长参加并负责。
每月有计划地或根据科室护理质量的薄弱环节进行检查,填写检查登记表及护理质量月报表护理部控制组,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并落实。
3.护理部护理质量控制组(Ⅲ级):由8~~10人组成,护理部主任参加并负责。
每月按护理质量控制项目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各病区护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价,填写检查登记表及综合报表。
及时研究、分析、解决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每月在护士长会议上反馈检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限期整改。
三.建立专职护理文书终末质量控制督察小组,由主管护师以上人员承担负责全院护理文书质量检查。
每月对出院患者的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记录单、手术护理记录单等进行检查评价,不定期到临床科室抽查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填写检查登记表上报护理部。
四.对护理质量缺陷进行跟踪监控,实施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五.各级质控组每月按时上报检查结果,科及病区于每月30日以前报护理部,护理部负责对全院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填写报表并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检查评价结果。
六.护理部随时向主管院长汇报全院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情况,每季度召开一次护理质量分析会,每年进行护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总结并向全院护理人员通报。
七.护理工作质量检查考评结果作为各级护理人员考核内容。
病房管理制度 一、在科主任的领导下,病房管理由护士长负责,科主任积极协助,全体医护人员参与。
二、严格执行陪护制度,加强对陪护人员的管理,积极开展卫生宣教和健康教育。
主管护士应及时向新住院患者介绍住院规则、医院规章制度,及时进行安全教育,签署住院患者告知书,教育患者共同参与病房管理。
三、保持病房整洁、舒适、安静、安全,避免噪音,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四、统一病房陈设,室内物品和床位应摆放整齐,固定位置,未经护士长同意不得任意搬动。
五、工作人员应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
工作时间内必须按规定着装。
病房内不准吸烟,工作时间不聊天、不闲坐、不做私事。
治疗室、护士站不得存放私人物品。
原则上,工作时间不接私人电话。
六、患者被服、用具按基数配给患者使用,出院时清点收回并做终末处理。
七、护士长全面负责保管病房财产、设备,并分别指派专人管理,建立帐目,定期清点。
如有遗失,及时查明原因,按规定处理。
管理人员调动时,要办好交接手续。
八、定期召开工休座谈会,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医技、后勤等方面的意见,对患者反映的问题要有处理意见及反馈,不断改进工作。
九、病房内不接待非住院患者,不会客。
值班医生与护士及时清理非陪护人员,对可疑人员进行询问。
严禁散发各种传单、广告及推销人员进入病房。
十、注意节约水电、按时熄灯和关闭水龙头,杜绝长流水、长明灯。
十一、保持病房清洁卫生,注意通风,每日至少清扫两次,每周大清扫一次。
病房卫生间清洁、无味。
抢救工作制度 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其抢救意识和抢救水平,抢救患者时做到人员到位、行动敏捷、有条不紊、分秒必争。
二、抢救时做到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听从指挥,坚守岗位。
三、每日核对抢救物品,班班交接,做到帐物相符。
各种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应做到“五定”:定数量品种、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灭菌、定期检查维修。
抢救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必须处于应急状态。
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保证在有效期内使用。
四、参加抢救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技术和抢救常规,确保抢救的顺利进行。
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准确、及时填写患者护理记录单,记录内容完整、准确。
六、严格交接班制度和查对制度,在抢救患者过程中,正确执行医嘱。
口头医嘱要求准确清楚,护士执行前必须复述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执行;保留安瓿以备事后查对。
及时记录护理记录单,来不及记录的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并加以说明。
七、抢救结束后及时清理各种物品并进行初步处理、登记。
八、认真做好抢救患者的各项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
烦躁、昏迷及神志不清者,加床档并采取保护性约束,确保患者安全。
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制度 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护理级别由医生以医嘱的形式下达。
分为特别护理、一级护理、二级护理和三级护理。
一、特别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危重,需随时观察,以便进行抢救的患者,如严重创伤、各种复杂疑难的大手术后、器官移植、大面积烧伤和“五衰”等患者。
2、护理要求:(1)设立专人24小时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2)制订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落实护理措施,正确执行医嘱,及时准确填写特别护理记录单。
(3)备齐急救药品和器材,以便随时急用。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5)了解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各种因素,给予必要的心理护理和疏导,适时进行健康教育二、一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危重绝对卧床休息的患者,如重大手术后、休克、瘫痪、昏迷、高热、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和早产儿等。
2、护理要求:(1)每15-30分钟巡视患者一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
(2)制定护理计划,严格执行各项诊疗及护理措施,及时填写护理记录单。
(3)按需准备抢救药品和器材。
(4)认真细致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严防并发症。
三、二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较重,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如大手术后病情稳定者,以及年老体弱、幼儿、慢性病不宜多活动者等。
2、护理要求:(1)每1-2小时巡视患者一次,注意观察病情。
(2)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了解患者病情动态及心理状态,满足其身心两方面的需要。
(3)生活上给予必要的协助。
(4)按时记录护理记录单,病情变化时及时记录。
四、三级护理1、适用对象:病情较轻,生活基本能自理的患者,如一般慢性病、疾病恢复期及手术前准备阶段。
2、护理要求:(1)每日巡视患者两次,观察病情。
(2)按护理常规护理。
(3) 督促患者遵守院规,了解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动态需求。
(4)做好健康教育。
护理交接班制度 一、病房护士实行24小时三班轮流值班制,值班人员履行各班职责护理患者。
二、每天晨会集体交接班,全体医护人员参加,一般不超过15分钟。
由夜班护士详细报告危重及新入院患者的病情、诊断及护理等有关事项。
护士长根据报告作必要的总结,扼要的布置当天的工作。
三、交班后,由护士长带领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对危重患者、手术后患者、待产妇、分娩后、小儿患者以及有特殊情况的患者进行床头交接班。
四、对规定交接班的毒、麻、剧、限药及医疗器械、被服等当面交接清楚并签字。
五、除每天集体交接班外,各班均需按时交接。
接班者应提前10—15分钟到科室,清点应接物品,阅读交接班报告和护理记录单。
交班者向接班者交清患者病情,并对危重、手术、小儿患者以及新入院患者进行床头交接。
未交接清楚前,交班者不得离开岗位。
凡因交接不清所出现的问题由接班者负责。
六、值班者在交班前除完成本班各项工作外,需整理好所用物品,保持治疗室、护士站清洁,并为下一班做好必要的准备。
七、交班内容患者的心理情况、病情变化、当天或次日手术患者及特殊检查患者的准备工作及注意事项。
当天患者的总数、新入院、出院、手术、分娩、病危、死亡、转科(院)等及急救药品器械、特殊治疗和特殊标本的留取等。
八、交班方法1、文字交接:每班书写护理记录单,进行交班。
2、床头交接:与接班者共同巡视病房,重点交接危重及大手术患者、老年患者、小儿患者及特殊心理状况的患者。
3、口头交接:一般患者采取口头交接。
查对制度 一、处理医嘱、转抄服药卡、注射卡、护理单等时,必须认真核对患者的床号、姓名,执行医嘱时应注明时间并签字。
医嘱要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每周大查对一次,护士长参加并签名。
每次查对后进行登记,参与查对者签名。
二、执行医嘱及各项处置时要做到“三查、八对.一注意”。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对七对: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有效期。
一注意:注意药物不良反应.三、一般情况下不执行口头医嘱。
抢救时医师可下达口头医嘱,护士执行时必须复诵一遍,确定无误后执行,并暂保留用过的空安瓿。
抢救结束后及时补开医嘱(不超过6小时)。
四、输血:取血时应和血库发血者共同查对。
三查:血的有效期、血的质量及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八对:姓名、床号、住院号、瓶(袋)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血液种类及剂量。
在确定无误后方可取回,输血前由两人按上述项目复查一遍。
输血完毕应保留血袋12—24小时,以备必要时查对。
并将血袋上的条形码粘贴于交叉配血报告单上,入病历保存。
五、使用药品前要检查药瓶标签上的药名、失效期、批号和药品质量,不符合要求者不得使用。
摆药后须经两人查对后再执行。
六、抽取各种血标本在注入容器前,应再次查对标签上的各项内容,确保无误。
七、手术查对制度1、六查十二对:六查:(1)到病房接患者时查(2)患者入手术间时查(3)麻醉前查(4)消毒皮肤前查(5)开刀时查(6)关闭体腔前后查。
十二对: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手术间号、手术名称、手术部位、所带物品药品、药物过敏史及有无特殊感染、手术所用灭菌器械、敷料是否合格及数量是否符合。
2、手术取下标本,巡回护士与手术者核对无误后方可与病理检验单一并送检。
3、手术标本送检过程中各环节严格交接查对,并双方签字。
八、供应室查对制度1、回收器械物品时:查对名称、数量,初步处理情况,器物完好程度。
2、清洗消毒时:查对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及配制浓度;浸泡消毒时间、没洗前残余消毒液是否冲洗干净。
3、包装时:查对器械敷料的名称、数量、质量、湿度。
4、灭菌前:查对器械敷料包装规格是否符合要求,装放方法是否正确;灭菌器各种仪表、程序控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5、灭菌后:查试验包化学指示卡是否变色、有无湿包。
植入器械是否每次灭菌时进行生物学监测。
6、发放各类灭菌物品时:查对名称、数量、外观质量、灭菌标识等。
7、随时查供应室备用的各种诊疗包是否在有效期内及保存条件是否符合要求。
8、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要查对批批检验报告单,并进行抽样检查。
9、及时对护理缺陷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改进。
给药制度一、护士必须严格根据医嘱给药,不得擅自更改,对有疑问的医嘱,应了解清楚后方可给药,避免盲目执行。
二、了解患者病情及治疗目的,熟悉各种常用药物的性能、用法、用量及副作用,向患者进行药物知识的介绍。
三、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查。
七对:床号、姓名、药名、浓度、剂量、用法、时间。
四、做治疗前,护士要洗手、戴帽子、口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五、给药前要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需要时作过敏试验)并向患者解释以取得合作。
用药后要注意观察药物反应及治疗效果,如有不良反应要及时报告医师,并记录护理记录单,填写药物不良反应登记本。
六、用药时要检查药物有效期及有无变质。
静脉输液时要检查瓶盖有无松动、瓶口有无裂缝、液体有无沉淀及絮状物等。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时,要注意配伍禁忌。
七、安全正确用药,合理掌握给药时间、方法,药物要做到现配现用,避免久置引起药物污染或药效降低。
八、治疗后所用的各种物品进行初步清理后,由中心供应室回收处理。
口服药杯定期清洗消毒备用。
九、如发现给药错误,应及时报告、处理,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
制度 一、护理部主任查房1、护理部主任每日随时轮流巡回查房,查护士劳动纪律,无菌技术操作,岗位责任制的执行情况,以重病护理、消毒隔离、服务态度等为主要内容,并记录查房结果。
2、每月进行专科护理大查房一次,有详细查房结果。
3、选择好疑难病例、危重患者或特殊病种进行查房。
事先通知病房所查房内容,由病房护士长指定报告病例的护理人员进行准备,查房时要简单报告病史、诊断、护理问题、治疗护理措施等,查房完毕进行讨论,并及时修订护理计划。
4、每月按护理工作要求,进行分项查房,严格考核、评价,促使护理质量达标。
二、科护士长查房1、每日上午巡视病房,查病房秩序和护士岗位责任制执行情况。
2、每两周进行一次专科护理业务查房,方法同护理部主任查房的要求。
3、定期抽查护理表格书写情况和各种表格登记情况。
三、护士长查房1、护士长随时巡视病房,查各班护士职责执行情况、劳动纪律、无菌操作规程等执行情况。
2、每两周一次护理业务查房,典型病例或危重患者随时查房,并做好查房纪录。
3、组织教学查房,有目的、有计划,根据教学要求,查典型病例,事先通知学员熟悉病历及患者情况,组织大家共同讨论,也可进行提问,由护士长做总结。
四、参加医生查房:病区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每周参加主任或科室大查房,以便进一步了解病情和护理工作质量。
五、有条件的医院,开展主任(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护师三级业务查房。
患者健康教育制度 一、护理人员对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必须进行一般卫生知识的宣教及健康教育。
二、健康教育方式1、个体指导:内容包括一般卫生知识,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急救常识、妇幼卫生、婴儿保健、计划生育等知识。
在护理患者时,结合病情、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做具体指导。
2、集体讲解:门诊患者可利用候诊时间,住院患者根据作息时间。
采取集中讲解、示范、模拟操作相结合及播放电视录像等形式进行。
3、文字宣传:以黑板报、宣传栏、编写短文、健康教育处方、图画、诗歌等形式进行。
三、对患者的卫生宣教要贯穿患者就医的全过程。
1、门诊患者在挂号、分诊、诊治等各个环节均应有相应的卫生知识宣传。
2、住院患者在入院介绍、诊治护理过程、出院指导内容中均应有卫生常识及防病知识的宣教。
住院患者的宣教要记录在健康教育登记表中,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责任护士及患者或家属签名。
护理会诊制度 一、凡属复杂、疑难或跨科室和专业的护理问题和护理操作技术,均可申请护理会诊。
二、科间会诊时,由要求会诊科室的责任护士提出,护士长同意后填写会诊申请单,送至被邀请科室。
被邀请科室接到通知后两天内完成(急会诊者应及时完成),并书写会诊记录。
三、科内会诊,由责任护士提出,护士长或主管护师主持,召集有关人员参加,并进行总结。
责任护士负责汇总会诊意见。
四、参加会诊人员原则上应由副主任护师以上人员,或由被邀请科室护士长指派人员承担。
五、集体会诊者,由护理部组织,申请科室主管护士负责介绍患者的病情,并认真记录会诊意。
病房一般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一、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患者一览表卡片上做标记。
二、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三、一般情况下,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
地面湿式清扫,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发现明确污染时,应立即消毒。
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均要进行终末消毒。
四、患者的衣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
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在规定地点清点更换下的衣物及床单元用品。
五、医护人员在诊治护理不同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剂擦洗。
六、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专人负责回收。
七、对特殊感染患者要严格限制探视及陪护人员,必要时穿隔离衣裤、戴口罩及帽子。
八、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九、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十、病房及卫生间的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要分开使用,且标记清楚。
用后消毒液浸泡,并清洗后晾挂备用。
十一、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
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十二、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产房、重症监护室(ICU、CCU、NICU等)、导管介入治疗室、内镜室、口腔科、透析室等执行相应部门的消毒隔离要求。
十三、特殊疾病和感染者按相关要求 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一、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确保治疗、护理工作的正常进行,护理部定期检查考核。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坚持医嘱班班查对,每天总查对,护士长每周总查对一次并登记、签名。
三、毒、麻、限、剧药品做到安全使用,专人管理,专柜保管并加锁。
保持固定基数,用后督促医师及时开处方补齐,每班交接并登记。
四、内服、外用药品分开放置,瓶签清晰。
五 、各种抢救器材保持清洁、性能良好;急救药品符合规定,用后及时补充,专人管理,每周清点两次并登记;无菌物品标识清晰,保存符合要求,确保在有效期内。
六、供应室供应的各种无菌物品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发放。
七、对于所发生的,科室应及时组织讨论,并上报护理部。
八、对于有异常心理状况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及交接班,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九、工作场所及病房内严禁患者使用非医院配置的各种电炉、电磁炉、电饭锅等电器,确保安全用电。
十、制定并落实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和危重患者抢救护理预案。
、事故报告制度 一、各科室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登记差错、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后果等并及时上报。
二、发生差错、事故后,要采取积极补救措施,以减少或消除由于差错、事故造成的不良后果,护士长应及时进行调查,组织科室有关人员讨论,进行原因的分析和定性,总结经验教训,并进行详细的记录。
三、对发生差错、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有意隐瞒不报者,按情节轻重给予处理。
四、护理部应定期组织护士长分析差错、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
术前患者访视制度 一、为了更好地使患者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地完成手术,手术前1天手术室护士必须对择期手术患者进行访视。
阅读病历,了解患者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民族、体重、文化程度等),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术前诊断、手术名称、手术入路、各种检验结果;有无特殊感染、配血情况、过敏史及手术史等)。
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及护理。
三、做好术前宣教工作: 1、向患者讲解有关的注意事项,如术前禁食、水,勿化妆,去掉饰物、义齿、更换手术衣裤等。
2、介绍手术、麻醉体位的配合方法及重要性。
3、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时注意事项等。
四、访视过程中要体现人文关怀,护士态度要热情,主动自我介绍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疑虑和恐惧心理。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根据情况进行必要的告知,认真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
五、访视内容要认真记录于手术护理记录单。
晨间护理的内容
晨间护理一般在清晨诊疗工作前完成。
1.目的 (1)使病人清洁舒适,预防压疮及肺炎等并发症。
(2)保持病室及病床的整洁、舒适、美观。
(3)观察和了解病情,为制订诊断、治疗和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4)进行心理护理及卫生宣传,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
2.护理内容 (1)问候病人。
(2)协助病人排便,留取标本,更换引流瓶,必要时关闭门窗,遮挡病人。
(3)放平床上支架,协助病人进行口腔护理、洗脸、洗手,帮助病人梳头,协助病人翻身,并检查皮肤受压情况,擦洗并用50%乙醇按摩背部。
(4)整理床单位,酌情更换床单、被罩、枕套及衣裤。
(5)注意观察病情,了解病人夜间睡眠情况,并进行心理护理,开展健康教育。
(6)整理病室,酌情开窗通风,保持病室空气清新。
icu护理实习出科小结
ICU,作为习阶段的首站,对说充满了挑战,因为对于这些先进仪操作我是全陌生的,更何况还要去熟练掌握他们,但我相信,我能克服这一切。
通过这一个月的实习,并在带教老师的悉心教导下,我学会了很多,掌握了常用抢救仪器的使用及报警后的处理,掌握了有创,无创血压的监测,和CVP的测定,心肺复苏技术,心电图机,微泵,监护仪,血糖仪,血气分析仪等的使用和特护单的记录,了解一些ICU的常用药。
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对我来说有很大困难的桡动脉采血,并能独立完成给病人做气管切开术后护理,鼻饲,吸痰等,并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我积极参加科室里组织的小讲课,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知识,因为我知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利于我们的理解与掌握,在这个集中救治危重病人的特殊护理单元里,透过老师平日里的言行,使我更深刻地感触到在ICU不仅要有过硬的操作技术,同时还要具备深厚的护理知识及相关知识,还要细心,能吃苦耐劳。
总之,这一个月下来,我学到了很多,但也有很多的不足,但我会去填补他们。
在ICU工作对一个护士有什么特殊要求
每个地方都不一样,跟医院的制度来,当然你必须有护士资格证,然后就是你能吃苦耐劳,ICU要比一般的护理要求严格,要求有过硬的基本功,在这里都是危重的病人,大部分病人都是手术病人,需要特殊的护理很多,操作起来也很麻烦,很辛苦一对一的护理都很难忙过来,一会吸痰一会清洗会阴,要有很强的耐劳和高度的奉献精神,有的医院给的待遇高,但是还是没有人愿意去,有的地方由于进去的人太多,待遇还不及普通的科室,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去的
镇静状态
催眠药和镇静药 恰当的镇静对外科危重病人是非常有益的,这一观念越来越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所接受。
然而,对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镇静存在一些误区,如医生对镇静持怀疑态度,或使用镇静剂时存在镇静不够、镇静过度的现象。
本文对神经外科加强监护病房(neurosurgicalintensivecareunit,NICU)使用镇静剂的指征、镇静后评估以及合理选择镇静药物等问题进行综述。
1NICU应用镇静剂的必要性 尽管综合加强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及其他专科ICU在镇静剂的使用上已相对规范化[1],NICU对镇静剂的使用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特别是对围手术期病人镇静剂的使用。
危重症学会(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SCCM)2002指南有关短期镇静的研究中,收集了9篇相关文献,其中5篇将神经疾病病人排除在外。
NICU拒绝使用镇静剂的理由包括:①镇静剂加深病人的意识状态,影响对病情的正确判断。
②使用镇静剂容易掩盖病情,对术后颅内出血不便观察,延误治疗。
③镇静剂存在副作用,特别是对呼吸、循环存在抑制作用。
④长期以来镇静剂的使用不规范,影响了镇静效果,使得神经外科医生对镇静剂使用的信心受到影响。
⑤部分镇静剂导致瞳孔变化,影响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观察等。
然而,NICU不使用及不规范使用镇静剂,病人躁动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①血压、颅内压增高,心率增加,围手术期病人脑出血的危险性和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随之增加。
②降低脑灌注压,减慢脑血流,影响病人预后。
③意外拔除气管导管、胃管、动脉或静脉导管等治疗性导管。
④机械通气时人机对抗。
⑤激素异常分泌,内环境紊乱,并使氧耗增加等。
NICU应用镇静剂的必要性已经得到重视[2~5],有必要明确和强调NICU使用镇静剂的适应证,合理使用镇静剂,尽量减少镇静剂导致的不良反应。
2适应证 对于神经外科危重病人而言,传统的镇静剂使用指征是:躁动影响医疗和护理操作的实施,或躁动对病人造成伤害。
目前尚缺乏专门性针对神经外科危重病人的镇静剂应用指南。
综合文献,NICU应用镇静剂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2.1镇静[3,4]以下情况需采用镇静:①机械通气时。
②神经外科围手术期。
③颅脑创伤后。
④某些创伤性诊断及治疗时。
⑤出现其他躁动、精神症状,特别是以上症状影响治疗或有潜在危险时。
引起躁动的原因主要有疾病因素、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
常见引起躁动的疾病因素有:脑出血、脑水肿等引起的颅内压增高,低灌注,低血糖,低氧血症,疼痛等。
神经外科在使用镇静剂之前,必须先排除引起躁动的疾病因素,如纠正低氧血症,适当镇痛,术后及时复查影像学以排除颅内出血、脑水肿等,监测颅内压以排除颅内压增高等。
在排除疾病因素后,再考虑使用合适的镇静药物。
2.2癫■持续状态癫■持续状态是癫■性发作持续时间长(超过30min)而有潜在性神经损伤的癫■类型。
癫■持续状态会引起神经元能量消耗增高,氧耗增加,在大脑血供减少时,更易导致脑氧供需失衡;同时兴奋性氨基酸过度活动,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制导致神经元凋亡和坏死。
癫■持续状态是神经系统危重急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将导致不良转归,因此临床治疗上越来越强调对癫■持续状态的快速终止,这也使得镇静剂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6,7]。
2.3脑保护药物的脑保护作用是神经外科研究热点之一。
镇静类脑保护药物主要有巴比妥类、异丙酚等。
巴比妥类镇静药的作用机制包括:降低脑代谢率;保护脑细胞,稳定溶酶体膜,减轻脑水肿;清除脑缺血或损伤时产生的自由基;抑制癫■发作等。
近年来,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作用机理为[8]: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轻兴奋性氨基酸的堆积,增强γ-氨基丁酸的作用等。
2.4亚低温治疗中的辅助用药亚低温治疗可以改善心跳骤停病人的转归[9,10]。
虽然欧美国家对亚低温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作用持怀疑态度[11],但文献分析显示,低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病人预后[12]。
综合多项有关亚低温随机对照实验的降温方法,发现物理降温与镇静剂、肌松药相结合,如苯二氮卓类药物或鸦片类药物与肌松药联合应用,在取得良好的低温效果的同时,副作用也很小[2,13]。
3镇静后评估 对使用镇静剂的病人,必须作出正确的评估,以便寻找合适的镇静点,及时调整镇静剂的用量和用法。
常用的镇静评价方法有主观评价法(镇静评分系统)和客观评价法。
理想的镇静评分系统要求对病人的镇静和躁动程度作出正确的评判,易于记录,并能够指导镇静剂的用量。
常用镇静评分系统有RamsayScale、Sedation-AgitationScale(SAS)、MotorActivityAssessmentScale(MAAS)、VancouverInteractionandCalmnessScale(VICS)、Alertness\\\/SedationScale和COMFORTScale等[14,15],在这些评分系统中,最为常用的是Ramsay镇静评分。
主观镇静评分系统主要描述病人对刺激的运动反应,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源于相互比较,通过对病人主观感觉的检查来实现,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别是当病人处于较深的镇静水平或出现神经肌肉阻滞时,这些主观的评判系统就难以发挥作用,此时需要客观的镇静深度评价。
对于重症病人来说,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已不是评价镇静深度的特异性敏感指标,而主要心率变异性、食管下端的收缩性及病人的脑电图变化等才是有价值的客观评价指标。
1996年,美国FDA通过了脑电双频指数(BIS)作为监测仪器在手术室中的应用,BIS是用来客观监测镇静和麻醉深度的一种持续、量化的脑电图。
BIS评分为0~100,代表了大脑的活动程度;一般情况下,BIS评分在80~100代表了清醒状态,60~79分为镇静状态,40~59分为轻度催眠状态,小于40分表现为深度催眠和各种意识不清的麻醉状态。
实践证实,BIS不仅可在术中评价催眠和麻醉状态,也是一种颅脑手术后、颅脑外伤和ICU监测镇静状态的有效指标[16,17]。
理想的镇静方式是病人能保持正常睡眠-觉醒周期,即镇静时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睡眠,但易被唤醒,唤醒后有适当的定向力和识别能力。
一般可在夜间加深病人的镇静水平,而白天减少镇静剂的应用,使病人达到睡眠-觉醒周期化。
每个病人的镇静目标和镇静点均应进行频繁的评价和再定义,评价结果和机体对治疗的反应均应系统记录,并根据结果判断病人对镇静剂的反应及调整镇静剂的用量。
Stocchetti等[18]认为在使用镇静剂时对病人病情进行反复评估,可以弥补因使用镇静剂导致的病情误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