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人活得精彩的成语
功成名就 [gōng chéng míng jiù] [解释] 功:功业。
就:达到。
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出自]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假。
”
有关熊的成语
虎背熊腰 梦熊喜 熊经鸟引 熊罴入梦 飞熊入梦 熊道 熊经鸱顾 熊经鸟申 熊经鸟伸 鱼与熊掌 熊经鸟曳 虎体熊腰 画荻丸熊 熊罴士 熊豹胆 柙虎樊熊 熊据虎跱 熊罴百万 熊腰虎背 衣狐坐熊 熊韬豹略
道家祈祷保佑的揭语有哪些
这个可以去看【白云观道教礼仪视频】有教怎么祷告。
抱拳,左手抱右手掐太极子午印。
左手在上,右手母指掐住左手的无名指之根部,左手母指与右手的中指指尖相接。
这样打好以后,从外表看来,就像一个太极图。
中间有曲线,两边是阴阳鱼。
一般是双手抱拳为太极决把太极诀放在额头到鼻尖这一段表示礼神鼻尖到下巴间表示对长辈,前辈行礼下巴到檀中穴是对平辈,晚辈行礼祝祷的时候一般抱拳太极诀放在额头双目微闭,一般修行人不会为自己或家人祈福,只能为天下苍生祈福直接祷告就行。
文学性的是青词,用于法事。
道教在这方面的修行主要是“诵经”
和念咒
(咒又很多种,有驱邪祈福类)祈禳,是道教最富特色的法术。
可以是道士朗诵赞美神求福的祝词。
祝词也是祷告文。
许多道教祝词是汉朝流传下来。
道教里的祷告用来告示神明以求平息灾祸、福庆延长。
宋以后,道教中强调内道外法、内丹外用,在祷告中要求以神气充盈为本:即如同著名雷法宗师王文卿在《王侍晨祈祷八段锦》中所说的那样:“自己觉得神气清爽,对外物的欲念不出现,本身与天地达成表里一致,造化的功能都在我的掌握之中了。
运动天地,感应鬼神,驱动风雷,役使万物,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然后才能驱策役使神将,施行祈祷。
(自觉神清气爽,外欲不生,此身与天地相为表里,造化皆在吾掌中矣。
动天地、感鬼神,驱风雷,役万物,无往而不可也。
然后策役神将,行持祈祷。
)全唐文中收录了一篇吴融为唐昭宗所写祈求国泰民安的道教祷告文:“维光化四年岁次辛酉正月乙酉朔十五日己亥,皇帝臣稽首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元元天皇大帝。
伏以时当献岁,节及上元。
爰命香火道人,烟霞志士,按科仪于金阙,陈斋醮于道场。
伏愿大鼓真风,潜垂道荫。
俾从反正,永保无虞。
四海九州,干戈偃戢。
东皋南亩,皆获丰登。
冀与兆人,同臻介福。
谨词。
”前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的祷告文:“志心皈命 :三清上圣,诸天高真,一切大神,悯念垂慈,鉴纳祈祷:愿赐惠泽,普佑世人,愿赐恩光,拯危救苦。
天灾永消,人祸不兴,国境清平,物阜年丰;弭兵息战,世界和平,人各互敬,博爱齐同,睦邻友好 ,互信以诚,化干戈为玉帛,释冤结为祥和。
元首吉庆,黎庶康宁,凶恶化贤,邪魔归正,冤仇和释,谅解包容,永葆熙洽清宁,共享太平繁荣。
为国捐躯,因灾殒命,饿殍饥鬼,含怨冤魂,愿藉神光力,一切得解脱,藉此胜会因,皆生入天界。
是所至诚祈祷,恭望圣慈,俯垂洞鉴”。
同时,道教中也有以赞歌的方式进行祷告。
《三茅真君宝诰》云:“三茅真君宝诰志心皈命礼。
天人道德。
先圣宗师。
孝悌通于神明。
恩泽被于家国。
隐恒山而悟道。
栖句曲以升天。
主岱宗恒霍之山。
职赤城华阳之洞。
劫运阴阳。
而统斡雷霆水泽以兼司。
接二弟之英资。
授登真之秘诀。
咸领神仙之籍。
共膺五册之荣。
德溥幽明。
仁沾普率。
随机赴感。
誓愿弘深。
太玄妙道。
冲虚圣佑真应真君。
地仙上真。
定禄右禁。
冲应德佑真应真君。
地仙至真。
三官保命。
冲惠仁佑神应真君。
九天司命上卿。
三茅应化天尊”。
道士在炼丹前要进行祷告。
祭炉就是在开炉炼制丹药之前对丹炉举行祭祷的仪式。
根据《丹房须知》的介绍,祭炉以清酒、鹿脯、香炉、时果为祭品,丹士们在焚香祭奠之后必须持咒祷告。
在炼丹过程中,老师向徒弟传授丹诀必须向上苍发誓以信守机密,因为炼丹家认为丹诀是上天所秘,如果传给不该传的人,那就会受到天谴,所以炼丹家传授丹诀十分谨慎,要求立下誓言,这就叫做约斋盟誓。
道教炼丹家尊崇太一神君,所以在炼丹过程中要特别举行醮祭太一神的仪式。
在道教炼丹家看来,如果没有祭祀太一神君,丹药是无法炼制成功的;相反,如果诚心祭祀太一神君,则可以召请太一神君降临,使神气加入药物之中,人服食了就有特殊的效果。
这当然只是信仰性的说法,但反映了道门中人对于太一神君是相当敬重的。
在丹药合制成功之后,紧接着要开炉摘取,这也是不能随便马虎行事的,必须遵守各种禁忌与仪轨。
一般来说,炼丹家必须沐浴斋戒,身披道服,头顶星冠,面向南方,跪捧丹炉,在焚香净身之后,向道教主神及十方圣真祷告。
外丹炼制过程中的种种仪式体现了道教对炼丹一事的高度重视和严肃态度。
形容老师的成语50个
制曰:“朕获承至德,传之亡穷施之罔极大而守重,是以不皇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
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
今子大夫然为举首,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盖闻三,改制作乐而天下洽和,百王同之。
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
已没,管弦之声未衰,而大道微缺,陵夷至乎桀、纣之行,王道大坏矣。
夫五百年之间,守文之君,之士,欲则先王之法以戴翼其世者甚众,然犹不能反,日以仆灭,至后王而后止,岂其所持操或缪而失其统与
固天降命不查复反,必推之于大衰而后息与
乌乎
凡所为屑屑,,务法,又将无补与
三代受命,其符安在
灾异之变,何缘而起
性命之情,或夭或寿,或仁或鄙,习闻其号,未烛厥理。
伊欲风流而令行,刑轻而奸改,百姓和乐,政事宣昭,何修何饬而膏露降,百谷登,四海,泽臻草木,全,寒暑平,受天之祜,享鬼神之灵,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
子大夫明先圣之业,习俗化之变,之序,讲闻高谊之日久矣,其明以谕朕。
科别其条,勿猥勿并,取之于术,慎其所出。
乃其不正不直,不极,枉于执事,书之不泄,兴于朕躬,毋悼后害。
子大夫其尽心,靡有所隐,朕将亲览焉。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之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勉而已矣。
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
《诗》曰“匪解”,《书》云“茂哉茂哉
”皆强勉之谓也。
道者,所繇适于治之路也,仁义皆其具也。
故已没,而子孙长久安宁数百岁,此皆教化之功也。
王者未作乐之时,乃用先五之乐宜于世者,而以深入教化于民。
教化之情不得,雅颂之乐不成,故王者功成作乐,乐其德也。
乐者,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接于肌肤,臧于骨髓。
故王道虽微缺,而管弦之声未衰也。
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然而乐颂遗风犹有存者,是以孔子在齐而闻《韶》也。
夫人君莫不欲安存而恶危亡,然而政乱国危者甚众,所任者非其人,而所繇者非其道,是以政日以仆灭也。
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
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复兴,诗人美之而作,上天晁之,为生贤佐,后世称通,至今不绝。
此不解行善之所致也。
孔子曰“人能,非道弘人”也。
故治乱废兴在于己,非天降命不得可反,其所操持誖谬失其统也。
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书》曰“入于,有火复于,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
周公曰“复哉复哉”,孔子曰“”,皆积善累德之效也。
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贱以争,废德教而任刑罚。
刑罚不中,则生;积于下,怨恶畜于上。
上下不和,则阴阳缪而娇孽生矣。
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闻命者天之令也,性者生之质也,情者人之欲也。
或夭或寿,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在,故不齐也。
孔子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故尧、舜行德则民,桀、纣行暴则民鄙夭。
未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熔,唯冶者之所铸。
“绥之斯俫,动之斯和”,此之谓也。
臣谨案《春秋》之文,求王道之端,得之于正。
正次王,王次春。
春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为也。
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尔。
然则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
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
是故阳常居,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天使阳出布施于上而主岁功,使阴于下而时出佐阳;阳不得阴之助,亦不能独成岁。
终阳以成岁为名,此天意也。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
刑者不可任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为政而任刑,不顺于天,故先王莫之肯为也。
今废先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孔子曰:“谓之虐。
”虐政用于下,而欲德教之被四海,故难成也。
臣谨案《春秋》谓一元之意,一者万物之所从始也,元者辞之所谓大也。
谓一为元者,视大始而欲正本也。
《春秋》深探其本,而反自贵者始。
故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
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而亡有奸其间者。
是以阴阳调而风雨时,群生和而万民殖,五谷孰而草木茂,被润泽而美,四海之内闻而皆徕臣,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毕至,而王道终矣。
孔子曰:“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自悲可致此物,而身卑贱不得致也。
今陛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居得致之位,操可致之势,又有能致之资,行高而恩厚,知明而意美,爱民而好士,可谓谊主矣。
然而天地未应而美祥莫至者,何也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
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之,不能止也。
是故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坏也。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之继乱世也,扫除其迹而悉去之,复修教化而崇起之。
教化已明,习俗已成,子孙循之,行五六百岁尚未败也。
至周之,大为亡道,以失天下。
秦继其后,独不能改,又益甚之,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心欲尽灭先圣之道,而颛为自恣苟简之治,故立为天子十四岁而国破亡矣。
自古以来,未尝有以乱济乱,大败天下之民如秦者也。
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嚣顽,抵冒殊扞,孰烂如此之甚者也。
孔子曰:“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今汉继秦之后,如、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
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愈甚亡益也。
窃譬之,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
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
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古人有言曰:“,不如退而结网。
”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
《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
”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
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
天子览其对而异焉,乃复册之曰: 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于岩郎之上,垂拱无为,而。
周文王至于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夫,岂不同条共贯与
何逸劳之殊也
盖俭者不造之饰。
及至周室,设两观,乘大路,朱干玉戚,八佾陈于庭,而颂声兴。
夫岂异指哉
或曰良玉不瑑,又曰非文亡以辅德,二端异焉。
执以督奸,伤肌肤以惩恶。
成、康不式,四十余年天下不犯,。
秦国用之,死者甚众,刑者相望,秏矣
乌乎
朕夙寤晨兴,惟前帝王之宪,永思所以奉至尊,章洪业,皆在力本任贤。
今朕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今缪,氛气,群生寡遂,未济,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故详延特起之士,庶几乎
今子大夫待诏百有余人,或道世务而未济,稽诸上古之不同,考之于今而难行,毋乃牵于文系而不得骋与
将所繇,所闻殊方与
各悉对,著于篇,毋讳有司。
明其指略,切磋究之。
以称朕意。
仲舒对曰: 臣闻尧受命,以天下为忧,而未以位为乐也,故诛逐,务求贤圣,是以得舜、禹、稷、卨咎繇。
众圣辅德,贤能佐职,教化大行,天下,万民皆乐谊,各得其宜,动作应礼,从容。
故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此之谓也。
尧在位七十载,乃逊于位以禅虞舜。
尧崩,天下不归尧子而归舜。
舜知不可辟,乃即天子之位,以禹为相,因尧之辅佐,继其统业,是以垂拱无为而天下治。
孔子曰“《韶》尽美矣,又尽善矣”,此之谓也。
至于殷纣,逆天暴物,杀戮贤知,残贼百姓。
、皆当世贤者,隐处而不为臣。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
天下秏乱,万民不安,故天下去殷而从周。
文王顺物,师用贤圣,是以闳夭、大颠、等亦聚于朝廷。
爱施兆民,天下归之,故起海滨而即三公也。
当此之时,纣尚在上,尊卑昏乱,百姓散亡,故文王悼痛而欲安之,是以日昃而不暇食民。
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由此观之,帝王之条贯同,然而劳逸异者,所遇之时异也。
孔子曰“《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此之谓也。
臣闻制度文采之饰,所以明尊卑,异贵贱,而劝有德也。
故《春秋》受命所先制者,改正朔,易服色,所以也。
然则官至之制,有法而然者也。
故孔子曰:“奢则不逊,俭则固。
”俭非圣人之中制也。
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于达巷党人不学而自知也。
然则不瑑,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
臣闻圣王之治天下也,少则习之学,长则材诸位,爵禄以养其德,刑罚以威其恶,故民晓于礼谊而耻犯其上。
武王行大谊,平残贼,周公作以文之,至于之隆,四十余年,此亦教化之渐而仁谊之流,非独伤肌肤之效也。
至秦则不然。
师申商之法,行之说,憎,以为俗,非有以教训于下也。
诛名而不察实,为善者不必免,而犯恶者未必刑也。
是以百官皆饰虚辞而不,外有事君之礼,内有背上之心;造伪饰诈,趣利无耻;又好用酷之吏,赋敛亡度,竭民财力,百姓散亡,不得从耕织之业,群盗并起。
是以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俗化使然也。
故孔子曰“导之以政,,民免而无耻”,此之谓也。
今陛下并有天下,海内莫不率服,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施于方外。
、,殊方万里,说德归谊,此太平之致也。
然而功不加于百姓者,殆王心来加焉。
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
高明光大,不在于它,在乎加之意而已。
”愿陛下因用所闻,设诚于内而致行之,则三王何异哉
陛下亲耕籍田以为农先,夙寤晨兴,忧劳万民,思维往古,而务以求贤,此亦尧、舜之用心也,然而未云获者,士素不厉也。
夫不素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
故养士之大者,莫大乎;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亡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
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今之、,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不流。
今吏既亡教训于下,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与奸为市,贫穷孤弱,冤苦失职,甚不称陛下之意。
是以缪,氛气弃塞,群生寡遂,未济,皆长吏不明,使至于此也。
夫长吏多出于、中郎,吏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
且古所谓功者,以任官称职为差,非谓积日累久也。
故小材虽累日,不离于小官;贤材虽未久,不害为辅佐。
是以有司竭力尽知,务治其业而以赴功。
今则不然。
累日以取贵,积久以致官,是以贸乱,贤不肖浑淆,未得其真。
臣愚以为使诸、、各择其吏民之贤者,岁贡各二人以给,且以观大臣之能;所贡贤者有赏,所贡不肖者有罚。
夫如是,诸侯、吏皆尽心于求贤,天下之士可得而官使也。
遍得天下之贤人,则三王之盛易为,而尧、舜之名可及也。
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则殊路,贤不肖异处矣。
陛下加惠,宽臣之罪,令勿牵制于文,使得切磋究之,臣敢不尽愚
于是天子复册之。
制曰:盖闻“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故朕垂问乎天人之应,上嘉,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今子大夫明于阴阳所以造化,习于先圣之道业,然而文采未极,岂惑乎当世之务哉
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意朕之不明与
听若眩与
夫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
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
”朕将亲览焉,子大夫其茂明之。
仲舒复对曰: 臣闻《论语》曰:“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虖
”今陛下幸加惠,留听于承学之臣,复下明册,以切其意,而究尽,非愚臣之所能具也。
前所上对,条贯靡竟,统纪不终,辞不别白,指不分明,此臣之罪也。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
”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
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
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
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
繇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
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
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
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古者修教训之官,务以德善化民,民已大化之后,天下常亡一人之狱矣。
今世废而不修,亡以化民,民以故弃行谊而死财利,是以犯法而罪多,一岁之狱以万千数。
以此见古之不可不用也,故《春秋》变古则讥之。
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
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
人,固超然异于群生,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长幼之施,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之所以贵也。
生五谷以食之,桑麻以衣之,以养之,服牛乘马,圈豹槛虎,是其得天之灵,贵于物也。
故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明于天性,知自贵于物;知自贵于物,然后知仁谊;知仁谊,然后重礼节;重礼节,然后安处善;安处善,然后乐循理;乐循理,然后谓之君之。
故孔子曰“不知命,亡以为君子”,此之谓也。
册曰:“上嘉唐、虞,下悼桀、纣,浸微浸灭浸明浸昌之道,虚心以改。
”臣闻众少成多,积小致臣,故圣人莫不以晻致明,以微致显。
是以尧发于诸侯,舜兴乎深山,非一日而显也,盖有渐以致之矣。
言出于已,不可塞也;行发于身,不可掩也。
言行,治之大者,君子之所以也。
故尽小者大,者著。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
”胡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善积而名显,德章而身尊,以其浸明浸昌之道也。
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而人不见也。
非明乎情性察乎者,孰能知之
此唐、虞之所以得令名,而桀、纣之可为悼惧者也。
夫善恶之相从,如景乡之应也。
故桀、纣暴谩,谗贼并进,贤知隐伏,恶日显,国日乱,自以如日在天,终陵夷而大坏。
夫暴逆不仁者,非一日而亡也,亦以渐至,故桀、纣虽亡道,然犹享国十余年,此其浸微浸灭之道也。
册曰:“三王之教所祖不同,而皆有失,或谓久而不易者道也,意岂异哉
”臣闻夫乐而不乱复而不厌者谓之道;道者万世之弊,弊者道之失也。
先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矣。
三所祖不同,非其相反,将以救溢扶衰,所遭之变然也。
故孔子曰:“亡为而治者,其舜乎
”改正朔,易服色,以顺天命而已;其余尽循尧道,何更为哉
故王者有改制之名,亡变道之实。
然夏上忠,殷上敬,周上文者,所继之救,当用此也。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言百王之用,以此三者矣。
夏因于虞,而独不言所损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是以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损益也。
繇是观之,继治世者其道同,继乱世者其道变。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陛下有明德嘉道,愍世欲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故举之士,论议考问,将欲谊之,王之法制,建太平之道也。
臣愚不肖,述所闻,诵所学,道师之言,廑能勿失耳。
若乃论政事之得失,察天下之息耗,此大臣辅佐之职,之任,非臣仲舒所能及也,然而臣窃有怪者。
夫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共是天下,古以,上下和睦,习俗,不令而行,不禁而止,吏亡奸邪,民亡盗贼,,草木,四海,来集,麒麟来游,以古准今,壹何不相逮之远也
安所缪而陵夷若是
意者有所失于古之道与
有所诡于天之理与
试迹之于古,返之于天,党可得见乎。
夫天亦有所分予,予之齿者去其角,傅其翼者两其足,是所受大者不得取小也。
古之所予禄者,不食,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与天同意者也。
夫已受大,又取小,天不能足,而况人乎
此民之所以嚣嚣苦不足也。
身宠而载高位,家温而食厚禄,因乘富贵之资力,以与民争利于下,民安能如之哉
是故众其,多其牛羊,广其田宅,博其产业,畜其积委,务此而亡已,以迫蹴民,民日削月浸,浸以大穷。
富者奢侈羡溢,贫者穷急愁苦;穷急愁苦而不上救,则民不乐生;民不乐生,尚不避死,安能避罪
此刑罚之所以蕃而奸邪不可胜者也。
故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民争业,然后利可均布,而民可家足。
此上天之理,而亦太古之道,天子之所宜法以为制,大夫之所当循以为行也。
故公仪子相鲁,之其家见织帛,怒而出其妻,食于舍而茹葵,愠而拔其葵,曰:“吾已食禄,又夺园夫红女利乎
”古之贤人君子在列位者皆如是,是故下高其行而从其教,民化其廉而不贪鄙。
及至周室之衰,其缓于谊而急于利,亡推让之风而有争田之讼。
故诗人疾而刺之,曰:“节彼南山,惟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尔好谊,则民乡仁而俗善;尔好利,则民好邪而俗败。
由是观之,天子大夫者,下民之所视效,远方之所四面而内望也。
近者视而放之,远者望而效之,岂可以居贤人之位而为行哉
夫皇皇求财利常恐乏匮者,之意也;皇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大夫之意也。
《易》曰:“负且乘,致寇至。
”乘车者君子之位也,负担着小人之事也,此言居君子之位而为之行者,其患祸必至也。
若居君子之位,当君子之行,则舍之相鲁,亡可为者矣。
《春秋》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附:《礼记·学记》白话解礼记卷十八前言:本篇记述学习的功用、方法、目的、效果,并论及教学为师的道理,与大学发明所学的道术,相为表里,故甚为宋代理学所推崇,以为《礼记》除〈中庸〉、〈大学〉之外,唯〈学记〉、〈乐记〉最近道。
按:本篇谈亲师敬业,是学者初入学时不可不知的事,比较大学所谈深奥的理论方法,更切于实用。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易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
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
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易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
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
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
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易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
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
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时学习衔泥,然后才能成大垤。
就是这个意思。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
此七者,教之大伦也。
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开学的时候,学生都穿著礼服,以苹藻之菜祭祀先圣先师,表示尊师重道;先练习《诗·小雅》及《鹿鸣》、《四牡》、《皇皇者华》三首诗歌,劝勉学生以莅官事上之道;击鼓召集学生,正式打开书箧(书包),希望学生以谦逊谨慎的态度学习;夏楚两物(教鞭)是用来警惕鞭策学生,收到整肃威仪的效果;夏天的大祭(天子祭天)未实施以前,天子、诸侯不急着到学校去视察,为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志向;教师常常观察学生,但是并不轻易发言,等到适当的时候再加以指导,是要使学生自动自发(《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至于年幼的学生,只听讲而不能乱发问,是因为学习要按照进度顺序(次第)进行。
这七项是教学的大道理,非常重要。
古书说:凡学习做官,领导人民,先学习管理事情,要作一个读书人先学习立志。
就是这个意思。
(志者存心也,志气志气,志者气之导,心之引也。
)大学之教也,时。
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
《兑命》曰:「敬孙务时敏,阙修乃来。
」其此之谓乎。
◎易解:大学施教是讲究方法的,是顺着时序而教的,如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所教授的都有正常的科目,学生下课及放假的时候,也都有指定的研究课业。
(宋人改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句读略有不同。
)学习要有方法,如果不从『操、缦』这些小曲学起,指法不纯熟,琴、瑟就弹不好;不从通晓鸟兽草木,天时人事学会譬喻,诗就作不好;不学会洒扫应对,礼节就行不恰当,对于六艺等技艺没有兴致,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所以君子在学习方面,要藏之于心,表现在外,不论休息或游乐的时候,都念念不忘,能够这样,才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而且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
能够这样虽然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尚书·说命篇》说:恭敬谦顺,努力不倦,如此修行便能成功。
就是这个意思。
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拂。
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由乎
◎易解:现今之教人者,口里虽然念着书本,心里并不通达,故意找些难题来问学生,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名物制度,让人听不懂;但求多教,不管学生明不明白。
而且教人时没有一点诚意,又不衡量学生的程度与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教导违反情理,学生求学也违逆不顺。
如此一来,使得学生愈来愈厌恶学习而且憎恶师长;以学习为难为苦,而不明白学习的快乐与好处。
虽然课业勉强读完了,也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之所以不能成功,原因就在此。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易解: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是预备、防备的意思(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合乎时宜。
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跨越进度,不超出其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
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
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
发
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僻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易解:邪恶的念头已经发生,然后再来禁止,因为错误的观念已经坚不可拔,教育亦难以胜任。
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
东学一点西学一些,却不按照进度学习,只是使头脑混乱毫无条理而已。
没有同学在一起研讨,切磋琢磨,便落得孤单落寞而少见闻。
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会导致违背师长的教训,不良的习惯,会荒废自己的学业。
这六项,是导致教育失败的原因。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易解: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也明白教育之所以衰落的道理,然后就可以为人师表了。
所以君子的教化是善于晓喻,让人明白道理,只加以引导,而不去强迫别人服从;对待学生严格,但并不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加以启发,而不将结论和盘托出。
只引导而不强迫,使学习的人容易亲近。
教师严格而不压抑,使学生能够自由发挥,得以充分发展。
只加以启发而不必全部说出,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
(以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人亲近又能自动思考,这才是善于晓喻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就其失者也。
◎易解: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
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
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需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
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
◎易解:善于唱歌者,能使人沉醉在歌声中流连不忘,善于教学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志向而努力不懈。
教的言语虽然简要却通达晓畅,含蓄而允当,很少用比喻而且容易明白;可算是能使人继承其志了。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
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
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
」此之谓乎。
◎易解:君子知道求学深浅难易的顺序,对于个人的特性差异都能了解,然后方能因材施教。
能广泛地晓喻,然后才有能力作老师;能够作老师,才能做官长;能做官长,才能作领袖。
所以能作一个好老师,就是学作领袖的开始。
所以选择老师不可以不谨慎。
古书说:三王(伏羲神农黄帝称三皇)四代(虞夏殷周)对老师的选择都很慎重。
就是这个意思。
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易解: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
老师受到尊敬,然后真理学问才会受到敬重。
真理学问受到尊敬,然后人民才会敬重学问,认真学习。
所以君主不以对待部属的态度来对待臣子的情形有两种:一种就是在祭祀时,臣子担任『尸』的时候,另一种就是担任君主老师的时候。
大学的礼法,对天子授课时,老师不处于面朝北的臣位,就是为了表示尊师重道。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
此皆进学之道也。
◎易解:善于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教育效果反而加倍的好,学生更把功劳归诸于老师教导有方;对于不善学的人,老师教得很辛苦,效果却仅得一半,学生反而归罪于老师。
善于发问的人,好比砍伐坚硬的木头,先从容易下手的软处开始,慢慢的扩及较硬的节目,时间久了,木头自然分解脱落;不善发问的人,使用的方法刚好相反。
善于回答问题的人,有如撞钟,轻轻敲打则响应得小声,重力敲打,则响应的声音就很响亮,一定要打钟的人从容不迫,然后钟声才会余音悠扬传之久远,不善答问的人刚好相反,这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易解:自己没有心得,没有独到见解的人,不够资格作老师。
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才加以解答;学生心里有疑难,没有能力表达时,老师才加以开导;老师开导了,学生仍然不明白,虽然暂时放弃指导,等待将来也是可以的。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始驾马者反之,车在马前。
君子察于此三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良匠的儿子,想必也能学习补缀皮衣(古代工艺相近);良弓的儿子,想必也能制作畚箕;刚学驾车的小马,都事先把小马系在车后,而车子就在马的前面,让马跟着学习。
君子观察这三件事,就可以立定求学的志向了。
古之学者,比物丑类。
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
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的不章。
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
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易解:古时候的学者,能够分析比较事物的异同之处,汇整成一类,譬如:鼓的声音并不相当于五音之中的任何一音,但是五音演奏,没有鼓的调和就显得不和谐。
水的颜色并不相当于五色当中的任何一种,然而五色的配合,没有水为之调和就无法鲜明。
至于学者并不等于政府的任何一种官职,然而任何一种官职,不经过学习就没有办事的能力。
又如老师,他不是人伦中的任何一种亲属关系,但是任何一种亲属,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懂得人伦之间的关系了。
君子曰:「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
」察此四者,可以有志于学矣。
◎易解:伟大的德行,不偏治一种职务;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真正伟大可贵的诚信,不一定建立在山盟海誓上;恒久的四时虽不相同,却运转不停,是最准确的守时。
如果能了解这四种情形,就可以立志学习伟大了。
三王之祭川也。
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
此之谓务本。
◎易解: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的源头根本,海是河流的归处,先本而后末,这叫做『务本』。
佛家名言
南无阿弥陀佛
楼主您好
南无阿弥陀佛的意思如下:南无 是皈命,投奔,依靠的意思
阿弥陀佛 是一尊佛的名号
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一样
阿弥陀佛的意思就是无量光佛,无量寿佛
“南无阿弥陀佛”简单的理解就是依靠阿弥陀佛
就像婴儿万事依靠父母,而我们在这个轮回苦海中要想出离只有依靠阿弥陀佛
所以这六个字对于所有人来讲都是出离六道轮回的无上法宝
当生成就的唯一保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