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言杂志的经典文章,或者近期文章
格言杂志的经典文章 《怎一个“装”字了得》 你受过良好的教育,有意无意间说起自己的大学,旁人无一例外纷纷投来艳羡目光。
你工作光鲜,不是四大就是4A,不是垄断国企就是全球500强;在一个都是中国人的公司里互相叫对方英文名。
你衣食无忧,三个月工资买一LV包;你生活清闲,上班时就像神九的航天员,明明啥事没干还要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你格调不俗,业余时间不是昆曲就是话剧,不是民谣专场就是妈妈咪呀;你善良正义,身处斗室,胸怀天下,每天吃饱饭就刷刷微博拯救中国。
终于有一天,当你拿着一张音乐会赠票睡死在钢琴声中,当你附庸风雅跑去看毕加索画展却一张画也没看懂,你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浅薄。
没有付出,哪来收获
装没有那么容易,才会特别让人着迷。
你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书,时间宝贵,你只看经典,抬手就是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各种珍本善本影印本,横排版的书不看,简体字的书不看。
理论学习也不能落下,商务印书馆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买它个几十本回来,黄的绿的橙的蓝的,书架上一排彩虹。
《格言》杂志里的一篇文章
有两个女孩她们很要好,一个叫娜娜漂亮温柔另一个叫宁宁清秀脱熟但是声音却很粗
宁宁平时沉默自卑不喜欢说话娜娜总安慰她说:“人无完人别太在意”。
宁宁的眼泪哗哗的落下来他说:你走开你那么漂亮和我在一起是为了更好的称托你吧
娜娜咬了咬嘴唇终于说:我告诉你一个秘密你跟我来宁宁终于知道了娜娜那一头乌黑柔顺的头发原来是假的,她小时候被开水烫过长不出头发所以她只好一直带假发娜娜说:即使不美也要快乐的成长…就在宁宁为娜娜叹息的时候有个橘子一路滚到面前两个人错愕的转过头看见一个男生也正错愕的看着宁宁手里的头发宁宁踢开面前的橘子挥起拳头对男生说:你敢说出去我就杀了你
恶狠狠的语气对上男生明亮的眼睛心忽然就慌乱起来宁宁开始偷偷地转呼拉圈因为在杂志上看到转呼啦圈会让身材变苗条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在意外表自己都决得好陌生她偷用后妈的唇膏还在头发上别水晶发夹那个男生总浮现在脑海里甩不掉…在遇到那个男生时是在超市里男生在买橘子她心跳的利害确装出大大咧咧的样子说:小子没把我们的秘密说出去吧
男生摇摇头拿出橘子请她们吃他们的关系变的友好起来坐在石阶上阳光异常明亮宁宁突然娇羞起来很安静的听着展锐和娜娜聊天宁宁心中生出了密密的伤如果她的声音像娜娜那样悦耳她一定会眉飞色舞的说笑好几天宁宁都在生娜娜的气莫名其妙的娜娜说:展锐长大一定是很英俊的男人他现在真帅啊说的时候眼神非常温柔体育课接力跑时娜娜的假发被人扯掉了所有人都惊压的看着她她眼里蓄起泪水她知道宁宁是故意的…因为假发娜娜在同学眼中变的不可思议起来大家纷纷议论他们说:大热天也带假发你不热么
宁宁给娜娜传了纸条她说:对不起但我不想假装还有友谊了…两个好朋友变成了陌路一个人走在路上会感到失落如果她不知道娜娜的秘密如果她们的秘密没有被展锐撞破如果…如果她的声音很好听该多好
宁宁嫉妒娜娜可以自信的面对展锐嫉妒她可以讨所以人欢心甚至嫉妒她的缺陷可以隐藏…宁宁不喜欢这样子的自己不喜欢自己的自卑…他们有着各自的痛苦…有着各自的秘密和难以言说的自卑在这个青春期他们的忧伤那么不同又那么的相同…故事的结局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写…我们都一样青春的舞台我们无悔
学会放弃试着忘记…勇敢的面对生活不管我们心中有着怎样的伤痛…^_^因为成长是需要蜕变的如同蝴蝶破卵而出一般…在大朵大朵的阳光下让我们约好一起成长一起蜕变一起把秘密忘记用美好的事物把自己包裹起来我会很努力的让自己自信虽然那伤疤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但是我不想让爱我的人难过也不想自己不开心…慢慢的等待青春的美丽会胜过那些忧伤的+_++_我跟着风找寻门你的门躲藏在青春深处… 爱 爱 爱 爱 爱 爱 爱 爱 爱 嘿嘿……
格言杂志上的文章属于什么类的文章啊~怎么写好呢
多看看就好了,文章读多了,你也能照样写下来的,我就是。
你看人家电影演员,拍多了电影不是自己就可以出了么,你也一样。
格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格言》主题风格唯美、清雅、幽默、生动,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备受市场拥趸。
2009年《格言》创刊五年,月销售量已超过100万册。
杂志屋至2010年6月,月订阅量已超过40本 \\\/期基本信息 * 期 :24期\\\/年 * 发刊类型:半月刊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出版总社 * 出 版 社:格言杂志出版社 * * 国内统一刊号:CN23-1525\\\/G4 * 出 版 地:黑龙江 * 开 本:64页当今国内文摘类期刊大有泛滥之趋势,这样就必然会鱼龙混杂。
在众多的文摘类期刊当中,《格言》(半月刊,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虽然是一个后起之秀,但却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
原因很简单,就是定位准确,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格言》是一份以“开启语言智慧”为主题的全彩版文摘杂志,创刊于2003年底,其宗旨是把自己办成青春语言的家园,从而提高读者语言智慧,提升语言修养。
该刊所摘作品,内容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语言风格个性鲜明,特别是以“颠覆”传统认知的手法撰写的《格言新说》常常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发。
读者定位精准 《格言》的目标读者群为14~20岁之间的在校初中、高中、大学低年级学生,这是一个被社会、家庭广泛关注和爱护的庞大群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格言》明确提出“做青少年精神上的引领者”,让《格言》成为“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素质教育读本”,做引领青少年思维和阅读志趣的精神之友。
这一目标群体的准确锁定,为《格言》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定位精准 针对当时国内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期刊市场的空白,《格言》从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入手,编选深刻、优美、幽默、睿智的语言作品精粹,将自身定位为提高语言修养、开启生存智慧、充满青春活力的文摘类期刊。
读者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其作文丰满深刻,谈吐高雅有趣。
这一精准的主题定位,充分彰显了《格言》丰厚的内在张力。
内容定位精准 《格言》仅从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说话能力,这一专业化的期刊定位和目标市场的细分,为《格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
栏目定位精准 《格言》在栏目设计上围绕“明快朴实、大巧似平”的思想,以朴素之美贯穿思想精髓。
在质朴的基调上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如对经典格言大胆颠覆的《格言新说》,对现实或历史进行调侃、批判的《歪批》,令人忍俊不禁的《玩》,浓缩语言智慧的《选题》、《广告语》、《节目》、《台词》等栏目,有效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格言》杂志是否采用原创稿件,为什么上面的文章大都是转载或摘录的。
因为它本身属于文摘类杂志,就是把比较好的文章集合起来了。
但是也是收原创稿件的,不过因为是要付稿费的,所以要求会相当的高。
一般来说还是以二手稿为主。
谁能提供一篇介绍《格言》杂志的文章
格言》主题风格唯美、清雅、幽默、生动,不仅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也备受市场拥趸。
2009年《格言》创刊五年,月销售量已超过100万册。
杂志屋至2010年6月,月订阅量已超过40本 \\\/期基本信息 * 期 :24期\\\/年 * 发刊类型:半月刊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出版总社 * 出 版 社:格言杂志出版社 * * 国内统一刊号:CN23-1525\\\/G4 * 出 版 地:黑龙江 * 开 本:64页当今国内文摘类期刊大有泛滥之趋势,这样就必然会鱼龙混杂。
在众多的文摘类期刊当中,《格言》(半月刊,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虽然是一个后起之秀,但却格外吸引人们的眼球。
原因很简单,就是定位准确,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格言》是一份以“开启语言智慧”为主题的全彩版文摘杂志,创刊于2003年底,其宗旨是把自己办成青春语言的家园,从而提高读者语言智慧,提升语言修养。
该刊所摘作品,内容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和青春气息,语言风格个性鲜明,特别是以“颠覆”传统认知的手法撰写的《格言新说》常常能给人一种有益的启发。
读者定位精准 《格言》的目标读者群为14~20岁之间的在校初中、高中、大学低年级学生,这是一个被社会、家庭广泛关注和爱护的庞大群体,也是文化消费的主体。
《格言》明确提出“做青少年精神上的引领者”,让《格言》成为“充满青春活力的语言素质教育读本”,做引领青少年思维和阅读志趣的精神之友。
这一目标群体的准确锁定,为《格言》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题定位精准 针对当时国内以提高青少年语言修养和生存智慧为主题的期刊市场的空白,《格言》从语言的不同表现形式入手,编选深刻、优美、幽默、睿智的语言作品精粹,将自身定位为提高语言修养、开启生存智慧、充满青春活力的文摘类期刊。
读者通过阅读可以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素养,丰富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其作文丰满深刻,谈吐高雅有趣。
这一精准的主题定位,充分彰显了《格言》丰厚的内在张力。
内容定位精准 《格言》仅从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语言入手,培养学生的写作与说话能力,这一专业化的期刊定位和目标市场的细分,为《格言》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
栏目定位精准 《格言》在栏目设计上围绕“明快朴实、大巧似平”的思想,以朴素之美贯穿思想精髓。
在质朴的基调上大胆创新,精心设计了一批深受读者欢迎的栏目。
如对经典格言大胆颠覆的《格言新说》,对现实或历史进行调侃、批判的《歪批》,令人忍俊不禁的《玩》,浓缩语言智慧的《选题》、《广告语》、《节目》、《台词》等栏目,有效激发了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
《格言》杂志有一篇叫“失格”的文章,跪求之
我没有办法把复制过来,所以请输入余世存演讲失格。
下面有可能不全非常荣幸跟诸位分享我的一点心得,我今天要跟大家讲的是人间社会失格,是人种的退化,东亚病夫的状态,是人们在人生社会中生活,如何变成了大同小异的闰土。
我希望我能直截了当地跟大家一起探讨我们人生中被耽误的岁月。
我们每个人都在走自己的人生旅途,但走着走着,我们会发现,自己掉队了,落伍了,或者因为贪看沿途的风景,耽搁了走路。
或者因为迷路,走入了歧途。
像做了一场大梦一样,梦醒后,发现我们最好的人生岁月流失掉了。
就在二三十年前,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们中国人都在控诉、揭露文革,都在伤感自己的人生被文革耽误了十年。
当时流行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就是从文学的角度控诉中国人的身心受到伤害,人生虚浮,没有了根柢。
所以当时的政治家顺应民意,全面否定文革,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很快,社会各阶层都感觉到快速发展的活力。
流行歌曲甚至称赞年轻人赶上了好时代,年轻人被称为“80年代的新一辈”。
流行歌曲唱着说,再过二十年,大家来相会,光荣属于80年代的新一辈。
但是,今天不仅那一辈人开始检讨他们的理想成了梦幻泡影,他们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疲于奔命,心力交瘁,难得自在。
就是今天的年轻人,80后、90后,刚走上社会的两代人,都在说他们的人生被耽误了。
他们把自己抵押给银行,抵押给老板,不得不为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为负债式生存、按揭式生存而压榨自己。
观察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人生被耽误的情形太多了。
这种被耽误的后果是什么
身心发育方面、社会人格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的全面滞后。
换一个词,人生一旦被耽误,不仅是赶不上趟了,而且是心智的蒙昧、人种的退化。
我举一个例子。
我有一个朋友,他们的儿子在中学时成绩很好,就是讨厌政治课,到后来不愿参加政治考试了,说一想到考政治就有一种生理、心理上的反感。
这样的孩子当然没办法通过高考,上不了中国的大学。
父母比较通融,让他自己做主,他的同学备战高考,他自己无所事事,就在网上东看西看,看到奥地利一所大学在中国招生,他试着申请,考试通过了。
到奥地利读书一年,他回国,跟中学同学们聚会,那些昔日的高中同窗们,在国内上大学,大家在一起交流,一起玩。
结果他发现,同样读了大学一年,他长大了,自立了,从学习到生活,他都能独立自主了;但他的中学同学们,还像个孩子,还要听他的,要他来照顾,拿主意。
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就跟中学同学拉开了明显的距离。
后来发生的,更有意思。
大学毕业,他的同学都在大城市工作,他自己在父母的支持下,到江西农村去做茶农。
一两年的时间,他不仅成了茶叶领域的行家,也成了小老板。
这两种生活道路带来的完全不同的人生。
我们可以说,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深刻影响了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以为自己学校毕业,成人才了。
他没有想到,他跟另一种教育制度下的人生的区别。
当然,走上社会,他也没有想到,社会教育同样在塑造他、甚至欺骗他、愚弄他。
最后,他跟自己的理想渐行渐远。
他的人生被耽误了。
他的心智退化了。
社科院的学者资中筠先生说,“在中国的所有问题中,教育问题最为严峻。
”在这位80高龄的学者看来,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完全扼杀人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极端功利主义。
如果中国的教育再不改变,中国的人种都会退化,资中筠说:“这个过程,就像退化土豆一样。
”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则说: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如果把资中筠先生、钱理群先生谈论的教育话题放大,延伸到我们说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中,可以说,他们的结论同样成立。
从现象上看,学校教育的失误是一目了然的;像前面举的例子中,我的朋友的孩子和他的中学同学,他们相互之间的差距,可以说彼此都是心知肚明的。
我们大家也都知道这个道理这个事实,所以我们社会里稍有条件的家庭,都愿意把孩子送到国外去读书、受教育。
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误不容易看得出来。
特别是,很多人走上社会后,会想当然地以为一切都是自己做主,自己在做选择。
他不明白,这个社会对他有责任,他也对社会有责任。
这个社会对他应尽的最为基本的责任是免于恐惧、免于匮乏。
他失业了、他饥寒交迫了,社会是有责任的。
我记得汶川大地震有一个细节,一个孩子被军人救出来,军人递给她一瓶矿泉水,她的第一句话是,叔叔,多少钱
当时我看了这个报道,非常辛酸、难过。
在发达国家,这种灾难发生了,难民和国民们最常说的,是责问政府和救援者,你们为什么来得这么晚
我们可以说,我们的国民这样的心智跟现代公民的心智之间的距离一时半会难以弥合。
除了很傻很天真的国民,我们的社会还培养了钱理群教授说的很精很自私的国民。
很多人以为自己活好就行了,据说这叫消极自由,也是对社会的贡献。
但他们忘记了,在目前中国和现代世界这样一个阶层人际关系依存度极高的社会里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方式跟他人有关。
把自私叫消极自由的说法是不成立的,这种自私的人生就是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一诗中说的,“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用今天的话,呵,我多牛,我多成功。
…… 可以说,今天的社会有太多钱理群先生指出的精致利己的国民。
无论他们多么成功,可是,在民众眼中,在网络等及时有效的舆论监督里,他们是缺德的,是专横的,是丧失人生正义和社会正义的,是没有品格和人格的。
有学者从真善美的角度说,他们是仿真的、伪善的、傻美的。
今天的社会,既有穷苦人的失格,也有暴发户的失格。
无论哪一种失格,都是心智的蒙昧,人种的退化,人生社会的演进被耽误了。
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的,就是我们人生社会的失序失格。
个人失格,社会失格。
我们说生态环境、心态环境、世态环境遭到污染和破坏还不够精准,最为准确的,是生态、心态、世态的退化。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来发生了很多很大的变化,其中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很多人都觉得中国跟西方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了,我们中国人跟西方人平起平坐了。
80年代的我们觉得似乎发达国家的一切都是好的,有人讽刺说,当时的中国人崇洋媚外到以为外国的月亮都比中国的圆;但当时的我们确实是真心地觉得要向发达国家学习。
但今天的我们似乎很少有这种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的想法了,我们以为自己站起来了,以为自己可以说不,可以随便拉下脸来不高兴了。
我们甚至嘲笑西方发达国家,我们以为他们内忧外患,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危机不断。
即使我们的官员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心里没底,但他们也在跟西方人叫板,我们有腐败,你们也有腐败;我们有通账通缩的压力,你们也有经济危机;我们有人欲横流,你们也有沉沦堕落。
…… 我听过不少人跟我说,发达了,又怎么样,发达国家跟我们中国一样,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种逻辑这种心智的必然结果,是现实生活中的自私,堕落,同流合污。
他们不知道,他们跟现代文明生活的距离。
但他们本能地知道,孩子要送出国,自己要想办法移民。
大家都知道鲁迅笔下的闰土,一个小时候一起的伙伴,后来分道扬镳,成为两个阶层的人,更严重的,成为两种生命质量的人,一个生活在现代,一个退化得麻木、认命。
我们观察今天中国社会的人种退化,可以说,大家都是闰土。
一种是麻木的闰土,一种是精明自私的闰土。
所以,我们不要在小康生活中陶醉,我们要去了解我们跟现代公民之间的差距。
有年轻人问我,他未来五年十年都只能把理想放在一边,先打拼,该怎么办
我说,我们知道自己的人生被耽误就好了,在不得不为稻粱谋的时候,要保护好自己的心智、精神不要受污染,不要受破坏。
更重要的,是不要作恶,用中国人的话,不要去造业,不要去作孽。
同样重要的,在困难的日子,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吝惜赞美。
借用英国的作家、政治家丘吉尔的话说,在严峻的岁月里,我们也不要吝惜赞美。
我最后跟诸位分享马克思的女儿的故事。
马克思的大女儿燕妮曾问历史学家维特克:“你能用最简明的语言,把人的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
”维克特说:“不必,只要四句德国谚语就够了:1、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膨胀;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沉渣;3、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茂盛;4、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
”希望是你所需要的
求杂志《格言》里的一篇文章 “这一路风景终淡了你的陪伴”
《这一路风景,终淡了你的陪伴》洛卡说,小美女20岁的时候,凤童认识了洛卡。
20岁的凤童已经读大二,纤柔、干净、眉目如画。
22岁的洛卡没有读大学,是凤童学校附近的一家汽修厂的小师傅。
其实洛卡是个好看的青年,但神情里的三分邪气七分叛逆全然掩盖了五官的俊秀,衣服上整日散发着淡淡的汽油、机油混合的味道。
凤童并不讨厌那味道,也不讨厌洛卡,他会讲好玩的笑话,口哨打得超级棒,还会“跑酷”,翻壁越街的,的确有点“酷”。
。
。
那年秋天,他们第一次遇见,在两个街道交叉的路口,他骑着脚踏车,赶到她身前,然后一个急刹那,回头看她一眼,一声口哨差点让凤童掩起耳朵。
看吓到凤童,洛卡便笑起来,那样深棕色的肤色,却有着洁白的牙齿。
洛卡说;小美女。
”凤童就笑了,美女前面加个小字,听起来就没有那么俗气了。
但是并没有回应,这时绿灯亮了,凤童兀自朝前走。
过了路口,看到洛卡还停在那里,没有过马路,就在对面看着风筒。
这让凤童对洛卡有了点好感,她不喜欢缠人的男生。
不纠缠,但很快却又遇见,洛卡用了几天时间凤童的所有信息,姓名、年龄、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生日甚至凤童喜欢看球赛的嗜好。
于是再遇见的时候,他就喊她:“许凤童。
”凤童愣了一下,但并没有去问,你怎么知道我名字
心里明白这样问了,话题就会多起来。
于是只问:“干吗
”洛卡晃动手中的球票,“请你看足球。
”于是凤童知道,这男孩虽然没有明着纠缠,却暗地里对她下了工夫了。
当然拒绝,凤童没有那么盲目。
没想洛卡把两张球票都塞给她,找个好朋友一起去吧,挺好的一场比赛,不看可惜了。
凤童没想到洛卡会这样做,拿着球票不知所措时,洛卡打了个口哨骑车走了。
迎面吹来的风里,有淡淡的汽油的味道。
凤童兀自笑了。
不是一路的周六下午的比赛,凤童想了想,还是决定去。
其实凤童并不喜欢足球,没有人知道,她喜欢的,只是球场上那种可以肆意喊叫、自由奔放的气氛,那曾是紧张高中生活的一个小小快乐的出口。
凤童就真的喊了女友去了,并在看台上跟着一方球迷大喊大叫。
比赛进行到激烈。
连声呼哨从不远处响起来,带动球迷的呼哨声连成了片。
那呼哨声,凤童觉得熟悉。
比赛结束的时候,在出口,凤童就看到了洛卡。
他也来了,是故意没有和她们的票买在一起 ,或者,是为打消她的戒备。
其实这男孩对她很用心,凤童知道,即使他们不是一路的,可是不妨碍做朋友。
以后再看球赛,凤童不再介意和洛卡在一起,何况,她喜欢他的口哨,喜欢跟他一起喊叫。
而洛卡也不介意凤童每次都带着伴儿,他从来不对她有任何过分的要求或举动。
连女友都说;洛卡,不错哦,那么帅。
”凤童笑;不错是不错,但我和他,不是一路的。
”你们也不是一路的半年后,凤童恋爱了,和经济系的陶然。
两个人是在学校的一次联谊会上认识的,陶然高大英俊有点体育系男生的那种健朗。
初见,凤童便对陶然有好感,所以几天后,陶然约凤童看电影,凤童一口应允了。
再接到洛卡喊了一起吃饭或看球赛的电话,凤童便拒绝。
如此三两次,洛卡不明所以,问:“我怎么你了
”凤童想了想:洛卡,我们不是一路的。
”那边,洛卡忽然就沉默了,过了片刻,挂了电话。
但凤童没想到,月末的上午,和陶然一起去逛街,在学校门口,竟然遇见洛卡。
他等在那里,等了好久的样子。
虽然凤童心里没有鬼,看着洛卡,还是有些尴尬,喊了他一声,本能松开了陶然的手。
陶然说:这谁啊
”凤童让自己平静下来,笑笑:“一个朋友。
”洛卡不急不恼,也不答话,只是盯着陶然,那眼神,有写犀利也有些挑剔。
陶然终于发作,怒气冲到脸上,指着洛卡:“你要干吗
”洛卡不理会,只是翘唇吹吹额前的发,把目光转向凤童;凤童,你们也不是一路的 。
说完,转身就走。
“说什么呢你
”陶然喊叫着要追上去,被凤童拉住。
那天计划的游戏就这样被洛卡搅黄了。
后来凤童也生气了,丢下陶然,自己掉头回了学校。
你会遇见更适合的人那天的事后,凤童偷偷给洛卡发了条信息:“我们真的不是一路的。
你会遇见更适合的人,好好的 。
”洛卡没有回,却也没有再“打扰”过陶然。
这样过了一段,凤童在和陶然的热恋中,就渐渐把洛卡给忘了。
已经不再去看足球,陶然更喜欢看电影,凤童就跟随着他在空闲时间看电影。
放假前两个人空闲的时间都会在一起,那晚买了通票,一直看到电影院打烊。
影院离学校两站路的样子,对年轻的情侣来说,那点路实在算不得什么,牵着手走着走着就到了。
没想到遇见麻烦,在学校附近转弯的地方,撞上两个坏人,其中一个伸手就去拉凤童,口里说着不干不净的话。
凤童往陶然身后躲,陶然顺势伸手推开那青年,用的力气很大,青年一个踉跄坐在地上。
陶然趁机拉了凤童要离开,没想到另一个青年拦过来,一伸手,在身后抽出一把刀子。
凤童一声惊叫,刀子已经逼到陶然脸上,拿刀的青年看着陶然:“你,滚开。
”凤童的手下意识地将陶然的手拉得更紧,却清晰感觉陶然闪开了刀子,松开了握着她的手。
凤童抬头看,灯光底下,陶然的脸色惨白,凤童忽然在恐惧中感觉到一种窒息。
。
。
所有的一切发生得如此突然,包括洛卡的出现和后来一系列短暂的斗打,凤童醒悟过来的时候,拿刀子的青年已经捂着肚子倒在地上,刀子没入他的身体。
洛卡的手被划破了,鲜血淋漓。
凤童眼前一黑,软软地倒在了地上。
早晚会找到那个一路的人洛卡那一刀扎得太深,对方差点丧命,虽有“见义勇为”的前提,凤童也找到了最好的律师,但洛卡还是被判了两年。
后来,不管陶然怎样解释当时自己真的不是想逃跑弃凤童不顾,只是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等等,凤童都没有作任何回应。
洛卡去服刑时,凤童回了陶然一条信息:“洛卡说得对,我和你,也不是一路的。
”此时凤童才知道,原来一路的含义,并不简单。
洛卡服刑的监狱在城郊,凤童会在每个周末坐车过去,不是探视时间,就拿着学生证软磨硬泡,求工作人员让她和洛卡见上一面。
问及关系,凤童情真意切,说是女友。
去的次数多了,里面人都认得了她,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开了绿灯。
只是一次,有个年轻警察到底有些沉不住,问凤童:“你一个大学生,怎么。
。
。
”凤童笑笑不答。
而洛卡,也从来没有拒绝这种相见,依然爱开玩笑,虽然两人每次见面时间都不长。
分开时,洛卡会拍拍凤童的头,叮嘱:“注意安全。
”这样的关系,看上去,融洽、温和,但不太像恋人,反倒像兄妹。
洛卡在里面也很积极,一年多,减刑出狱。
凤童去接洛卡,路上,问洛卡以后的打算。
洛卡想了想,还是继续修车,现在有车的人多,好赚钱的,以前的老板还在等他。
并且,洛卡说:“我在监狱里也没闲着,学新技术了。
”凤童有些欣慰,洛卡还是以前的样子,笑的时候,有些邪气有些桀骜,但不容易屈服和被打倒。
那天分开的时候,凤童说:“毕业后想离开这个生活了多年的城市,去外面看看。
”洛卡看凤童良久:“去吧。
我现在明白了,我们真的不是一路的,凤童,谢谢你这么长时间陪伴我。
”凤童也笑:“洛卡,我们早晚会找到那个一路的人。
我,还有你。
”洛卡伸出手将凤童抱在了怀里。
抱了许久,然后,两个人都流泪了。
额...是这个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