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香港司法格言

香港司法格言

时间:2017-04-15 17:17

请问一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别是什么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别:1.定义不同。

实体法是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予以划分的一种法律类别,是指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的法律。

程序法是保障实体法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实现而制定的诉讼程序的法律,又称诉讼法。

2.涵盖的内容不同。

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

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3.主要功能不同。

实体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和确认权利和职权以及义务和责任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

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

参考资料见下文:实体法与程序法  法理学在研究法律和法律现象的过程中,依据不同的标准,将法律分为不同的种类。

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就是其中的一种分类。

一般而言,根据法律规定内容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

实体法是规定和确认权利和义务以及职权和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等等;程序法是规定以保证权利和职权得以实现或行使,义务和责任得以履行的有关程序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如行政诉讼法、行政程序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立法程序法等等。

  早期的法理学中,没有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概念区分。

但实践中,程序却被法庭广泛用于解决纠纷。

18世纪以后,随着程序法概念的产生,才形成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类法。

据《牛津法律大辞典》解释,程序法是英国功利主义法学家边沁(1748-1832)创造的类概念,用来表示不同于实体法的法律原则和规则的体系。

  应当指出,在概念的分类理解上,不能把程序法与诉讼法相等同,因为程序法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行政程序法、立法程序法和选举规则、议事规则等,也包括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

  同时,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划分是为了认识、分析和研究法律现象而进行的法理概括,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这种划分都不是绝对的,不能机械地、形而上学地理解两者的划分关系。

法律规范体系的实际情况是,实体法中往往有某些程序性规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一部实体法,但其中有一些条文却对有关程序作了规定。

如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须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备案不影响该法律的生效。

”又如第四十九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如认为立法会通过的法案不符合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整体利益,可在三个月内将法案发回立法会重议,立法会如以不少于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再次通过原案,行政长官必须在一个月内签署公布或按本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理。

”而程序法中往往也规定有关国家机关和程序参与人的职权、权利和责任、义务。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是一部程序法,但该法的一些条款却规定了实体权利。

如第九条规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

”又如第十一条规定:“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

”第十四条规定:“诉讼参与人对于审判人员、检察人员和侦察人员侵犯公民诉讼权利和人身侮辱的行为,有权提出控告。

”由于现代立法往往在同一部法律中兼顾实体权利\\\\职权和义务\\\\责任与程序规则,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在现实法律体系中实体法与程序法已经出现了相互兼容的特点。

  实体法和程序法作为法律的整体功能是一致的,但在具体划分的意义上,两者的功能又有各自的特点和内容。

  实体法的主要功能在于规定和确认权利和职权以及义务和责任。

法律上的权利是法律关系主体(也称为权利主体),如自然人、法人依法拥有的利益、主张、资格、力量或者自由,这种权利的实现归根结底将给权利主体带来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

有形的利益如对不动产的占有、使用、处分;无形的利益如对资格的确认,对名誉的保护等等。

职权主要是由于担任一定职务而产生的权力,如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国家元首的权力、政府首脑的权力、部长市长的权力等。

法律权利的范围和内容通常以法律的规定为准,但在一些法治国家,如英国等,还同时奉行“对于个人的私权行为来讲,凡是法律未予禁止的,都是允许的”原则。

通过这种原则规定确立的个人的自由,往往也被认为是法律所允许的权利。

法定职权依法律的规定而产生和行使,在上述法治国家,同时还奉行“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公权行为来讲,凡是法律未予准许的,都是禁止的”原则,因为要是每个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可以超越权限实施行为,那么国家的管理必然会混乱不堪。

在法理学中,义务是与权利相对应的概念,责任是与职权相对应的概念,法律在规定权利和职权的同时,往往也对义务和责任做出相应规定。

  程序法的主要功能在于及时、恰当地为实现权利和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规则、方式和秩序。

为了描述程序的重要性和公正性,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一书中形象地把公正程序喻为“切蛋糕”的规则。

蛋糕是权利和利益的象征,一个人负责分配蛋糕,如果程序性规则允许他在为别人分配蛋糕时也可以不加限制地为自己留一快,则他将有可能尽量少地分给别人,而尽可能多地留给自己;如果程序性规则规定只有在把蛋糕均等地分配给其他人以后,切蛋糕者本人才能最后领取到自己的那一份蛋糕,那么他就会尽最大努力来均分蛋糕。

可见,程序性规则对于实现实体性权利是至关重要的。

  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对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倾向性态度不尽一致。

在以英国和美国为代表的普通法系,比较注重程序法规则,以致于提出了诸如“法律即程序”、“无程序即无救济”等著名法律格言,认为实体法上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如果不经过具体的判决程序就只不过是一种主张或者“权利义务的假象”,只是在一定程序过程产生出来的确定性判决中,权利义务才得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实体化。

这种传统的形成,是因为英国历史上实行令状制度。

令状是1066年诺曼人征服英国以后,由私人申请的可以向皇家法院起诉并以国王名义发布的成文命令或批准令,私人得到令状意味着他的诉权得到了法院确认。

根据这种制度,产生了“无令状就无权利”的诉讼原则。

由于每种令状都有相应的诉讼程序,不同的诉讼请求适用不同的诉讼程序,经常导致当事人因选择令状错误而被法院驳回诉讼请求,因此当事人要获得权利必须先经由正确的程序,这就产生了“程序先于权利”的原则。

英国重视程序的传统由此形成,即使在成文法盛行的今天,程序先于权利的观念也没有多少改变。

这种重视程序的传统亦被美国所继受。

  在以法国、德国等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则更加强调实体法,认为实体法居于主导地位,是主法;程序法是为了保证实现实体法的,具有手段和工具的性质,因而是助法,或者称为“附带性规范”。

形成这种观念的理论前提是,社会拥有完美无缺的实体法,程序仅仅是以判决的方式产生出其结果来的机械性过程,即孟德斯鸠描绘的法官在审判案件时仅仅充当“自动售货机”的角色的过程。

由 于法院在适用成文法过程中并没有遇到多大困难,法官通过他们在诉讼中的主导地位,创造新的诉讼方法或诉权,确立与其相适应的实体权利,改变已经不适应社会生活条件的旧的实体规范,从而促成法律的不断发展。

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无必要也不可能产生像英国那样的令状制度,程序先于权利的观念亦无存在的客观基础。

  在我国,法理上一般认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之间的相互关系,犹如哲学上讲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一定的内容应当具有与它相适应的形式。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实体法却具有本身特有的必要的诉讼形式。

例如中国法里面一定有笞杖,和中世纪刑律的内容连在一起的诉讼形式一定是拷问,以此类推,自由的公开审判程序,是那种本质上公开的、受自由支配而不受私人利益支配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属性。

审判程序和法二者之间的联系如此密切,就像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一样。

审判程序和法律应该具有同样的精神,因为审判程序只是法律的生命形式,因而也是法律的内部生命的表现。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78页。

)程序法与实体法密不可分,如影随形,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但在我国长期的法律传统中,普遍存在着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

即使在今天,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程序性法律规范也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表现为至今立法程序法、行政程序法、违宪监督程序法等重要程序法尚未出台,已有的程序法,即使像刑事诉讼法那样被修改过不长时间的法律,以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标准和要求来看,一些内容也需要进行修改完善。

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程序置于不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例如,法院公开审判早已是我国诉讼法治的一项基本原则,但直到现在,还需要举国上下疾呼“落实公开审判制度”。

又如,在一些地方,以刑讯逼供方式非法获取证据的做法仍屡禁不绝。

种种实例表明,忽视程序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应当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尽快转变人们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观念,努力强化人们的程序法意识。

英国有几个省

英国的不叫省,叫郡,郡很多,具体数量也不清楚。

另外,俗称的英国其实全名是“”,它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

各个部分民族成分有所不同。

加拿大是个怎样的国家

给你一个超全面的回答别忘了谢谢我

国名加拿大(英语\\\/法语:Canada)。

加拿大立国初期的官方全名是加拿大自治领(英语:The Dominion of Canada 法语:Le Dominion du Canada)。

在20世纪30年代后,联邦政府就停止使用全称。

1967年,英廷正式放弃加拿大自治领的称号。

国旗加拿大国旗为长方形,长宽之比为2:1。

旗面自左至右由红白红色组成,两边的红竖长方形代表太平洋和大西洋,白色正方形象征加拿大的广阔国土。

中央绘有一片11个角的红色枫树叶。

枫树是加拿大的国树,也是加拿大民族的象征。

国徽加拿大国徽为盾徽。

1921年制定,图案中间为盾形,盾面下部为一枝三片枫叶;上部的四组图案分别为:三头金色的狮子,一头直立的红狮,一把竖琴和三朵百合花,分别象征加拿大在历史上与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国之间的联系。

盾徽之上有一头狮子举着一片红枫叶,既是加拿大民族的象征,也表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的牺牲者的悼念。

狮子之上为一顶金色的王冠,象征英女王是加拿大的国家元首。

盾形左侧的狮子举着一面联合王国的国旗,右侧的独角兽举着一面原法国的百合花旗。

底端的绶带上用拉丁文写着“从海洋到海洋”,表示加拿大的地理位置——西濒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格言 A Mari Usque Ad Mare (拉丁语:从海到海)国歌《哦

加拿大》(O Canada)和《天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

《哦

加拿大》由卡力沙·拉瓦雷作曲、阿多尔夫·贝西·卢提尔作词,1880年首次被演唱。

国歌的歌词原先只有法文,1908年,罗伯特·斯坦利·维尔写了英文词。

1980年7月1日加拿大政府宣布《哦

加拿大》为正式国歌,并在首都渥太华举行了国歌命名仪式。

因此,加拿大的国歌有英、法两种歌词。

《天佑女王》是英国的国歌及英联邦的皇室颂歌。

首都渥太华(英语:City of Ottawa 法语:Ville d'Ottawa)。

地处安大略省,面积4662平方公里。

人口812,129(2006年,加拿大城市第4名)。

最大城市多伦多(英语:City of Toronto)。

安大略省省会,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和金融中心,也是加拿大英语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

人口2,503,281(2006年)。

主要城市蒙特利尔(Montreal)、魁北克市(Quebec City)、温哥华(Vancouver)、卡尔加里(Calgary)、艾德蒙顿(Edmonton)等。

语言官方语言为英语、法语。

获得认可的地区语言有Inuktitut、lnuinnaqtun、Dëne Sųłiné、Cree、Gwich’in、Hän、Inuvialuktun、Slavey、Tłįchǫ Yatiì。

国家政要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HM Queen Elizabeth II);总督米歇尔·让(Michaëlle Jean),2005年9月27日宣誓就职;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2006年1月23日就任。

独立按1867年7月1日的 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s ,各英属北美殖民地组成单一的加拿大自治领(Dominion of Canada),加拿大宪法一直建基于这英国法律;1931年12月11日,英国国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令》(Statute of Westminster),此法例中订明自治领不再从属于英皇(the Crown),订明加拿大殖民地为自治领,虽然加拿大已是一个国际公认的独立国,此特殊的自治领关系却一直存在;1982年4月17日,加拿大国会通过新宪法,并得到英国国会通过废止旧宪,加拿大把7月1日的自治领日改名为加拿大日(国庆),加拿大才真正完成独立。

最后一个英国自治领也从此在历史中消失。

国庆加拿大日(Canada Day): 7月1日国土面积9,984,670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名,仅次于俄罗斯)。

水域面积占8.92%。

人口3,316.98万(2008年,世界国家和地区第36名)。

人口密度3.2人\\\/平方公里(世界国家和地区第219名)。

英裔居民占42%,法裔居民约占26.7%,其他欧洲人后裔占13%,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米提人和因纽特人)约占3%,其余为亚洲、拉美、非洲裔等。

其中华裔人口已占加拿大总人口的3.5%,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即白种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

华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余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居民中信奉天主教的占47.3%,信基督教新教的占41.2%。

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1.165万亿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1名)。

人均GDP 35,600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0名)。

国内生产总值(名义)1.089万亿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8名)。

人均GDP 32,614美元(世界国家和地区第16名)。

人类发展指数 0.961(高,世界国家和地区第4名)货币加拿大元(Canadian dollar,CAD)。

1元=100分。

钞票面额有2、5、10、20、50、100、1000元。

2元纸币目前退出流通市场,市面上少见,为珍贵收藏品。

加拿大元由加拿大银行(Bank of Canada)发行。

时间加拿大共分六个时区,当北京时间(东八区)为24:00时,加拿大时间分别为: 纽芬兰时区(西四区,如圣约翰斯)12:30 大西洋时区(西四区,如哈利法克斯)12:00 东部时区(西五区,如渥太华)11:00 中部时区(西六区,如温尼伯)10:00 山地时区(西七区,如埃德蒙顿)09:00 太平洋时区(西八区,如温哥华)08:00加拿大的6个时区东西时差4.5个小时。

正常情况下,温哥华比北京时间晚16小时;加拿大在4月第1个星期日到10月最后一个星期日实行夏时制,时间拨快一小时。

行政区划加拿大分成十个省和三个地区。

省拥有从联邦政府中获得的相当大的自治权,而特区则比较少。

每个省和地区都有一个单院议会。

阿尔伯塔省(英语、法语:Alberta,成立年份:1905年)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英语:British Columbia,法语:Colombie-Britannique,加入年份:1871年)马尼托巴省(英语、法语:Manitoba,加入年份为1870年)纽芬兰与拉布拉多(英语:Newfoundland and Labrador,法语:Terre-Neuve-et-Labrador,加入年份:1949年)新不伦瑞克省(英语:New Brunswick,法语:Nouveau-Brunswick,加入年份:1867年)西北(英语:Northwest Territories,法语:Territoires du Nord-Ouest,加入年份:1870年)新斯科舍省(英语:Nova Scotia,法语:Nouvelle-Écosse,加入年份:1867年)努纳武特(英语、法语:Nunavut,於1999年从西北地区分割出来)安大略省(英语、法语:Ontario,加入年份:1867年)爱德华王子岛(英语:Prince Edward Island,法语:Île-du-Prince-Édouard,加入年份:1873年)魁北克省(法语:Québec,英语:Quebec,加入年份为1867年)萨斯喀彻温省(英语、法语:Saskatchewan,成立年份:1905年)育空(英语、法语:Yukon,加入年份:1898年)国树枫树。

加拿大素有“枫叶国”的美誉。

新闻出版共有110家日报,日发行量580余万份。

英文报纸主要有《多伦多星报》,发行量52万份;两家全国性日报:《环球邮报》,发行量31万份;《国家邮报》,发行量30万份。

主要法文报纸有《蒙特利尔日报》,发行量31万份。

杂志有1300种,年发行量4.2亿本。

主要杂志有《麦克林斯》,新闻周刊。

通讯社有加拿大通讯社,由110家日报共同拥有,成立于1917年;有300余名记者,分布在加8个城市,在纽约、华盛顿和伦敦设有分社。

此外还有索瑟姆通讯社和加拿大合众社等。

加拿大广播公司是加主要的全国性电台、电视广播公司(国营),1936年建立,用英、法语对国内广播,覆盖率达全国人口的99.4%。

该公司的国际广播电台于1945年建立,用包括华语在内的11种语言播音。

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拥有由31家电视台组成的英、法语电视网,覆盖率达全国人口的99.2%。

此外,主要私营电视台有:加拿大电视台(系英语播音的全国性电视台)、环球电视台(系地区性英语电视台)和四季电视台(系地区性法语电视台)。

国际域名缩写ca长途电话代码 +1一、地理加拿大位于北美洲北部。

东临大西洋,西濒太平洋,西北部邻美国阿拉斯加州,南界美国本土,北靠北冰洋达北极圈。

海岸线约长24万多公里。

东部气温稍低,南部气候适中,西部气候温和湿润,北部为寒带苔原气候。

中西部最高气温达40℃以上,北部最低气温低至-60℃。

加拿大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南部与美国接壤,国境线长达8892公里。

北部隔海与俄罗斯相望。

由于北部的严寒气候,只有12%的土地适合耕种。

因此,加拿大的三千万人口大多居住在气候温和,距离南部边界几百公里以内的狭长领土内,尤其是与美国接壤的湖群和圣劳伦斯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工农业最集中的地区。

加拿大湖泊众多。

如果在夏天飞过曼尼托巴或北安大略,你将看到水面多于陆地,大大小小的湖泊不计其数。

据估测,加拿大拥有全世界七分之一的淡水量。

除了与美国相连的五大湖,加拿大还有众多的河流。

加拿大是一个雨雪量都非常丰富的国家,林木和农作物都能得到充分的水量,因而生长得茂密繁盛。

而变化多端,光彩夺目的雪峰景色,更是举世闻名。

加拿大的森林覆盖面积为占全国总面积的44%,仅次于俄罗斯,居世界第二位。

加拿大有丰富的矿藏,是世界上除美国和俄罗斯以外最大的产矿国之一。

加拿大有五大地理区。

分别是东部大西洋区、中部区、草原区、西海岸地区和北部区。

东部区以渔业、农业、森林、 采矿业等为主;中部的安大略和魁北克省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占加拿大四分之三的制造业都位于这里;草原区包括曼尼托巴、萨斯喀彻温和阿尔伯达省,这里土地平坦肥沃,能源资源丰富。

西海岸区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是著名的山区和森林区,木材、水果、海洋资产等资源丰富;北部区由育空和西北领地组成,盛产石油、天然气、金、铅和锌。

二、历史要想知道加拿大是怎样的名为Canada的我们必须回溯到16世纪。

那时,法国人梦想发现并统治更多的疆域 ,扩展他们的贸易范围,并让世界各国信奉他们的信仰。

1535年,当时的法国国王兰西斯一世命令航海家杰克斯·卡蒂埃尔(jacques Cartier)去探寻“新世界”,以求找到一条通往印度的航道。

卡蒂埃尔首次探险来到了圣劳伦斯海湾。

这时他并不知道会在这里发现什么,但他希望这是大洋的一个分支,并是他通往远东征程的必经之路。

于是他沿圣劳伦斯河逆流而上。

然而他并没有到达所期盼的亚洲,却来到了魁北克(Quebec),当地的印第安人称它Stadacona。

正是这时,Canada一词被写进了国家的历史。

Canada一词源于印第安语的“Kanada”意为“群落”或“村庄”。

卡蒂埃尔在向法王报告时,首次使用了“Canada”,来指他所到达的魁北克。

加拿大原为印第安人与因纽特人居住地。

16 世纪沦为法、英殖民地,后又被法割让给英国。

1867年,英将加拿大省、新不伦瑞克省和诺瓦斯科舍省合并为一个联邦,成为英国最早的自治领。

此后,其它省也陆续加入联邦。

1926年,英国承认加的“平等地位”,加始获外交独立权。

1931年,成为英联邦成员国,其议会也获得了同英议会平等的立法权,但仍无修宪权。

1982年,英国女王签署《加拿大宪法法案》,加议会获得立宪、修宪的全部权力三、政治1867年建立联邦以来,基本上由自由党和进步保守党轮流执政。

1993年,自由党在第35届联邦议会大选中获胜,克雷蒂安就任总理。

1997、2000年大选中,自由党连续获胜,克蝉联执政。

2003年11月,保罗·马丁当选自由党新领袖,12月,克雷蒂安宣布退休,马丁继任总理。

马丁政府上台后将医疗保健、教育创新、加强城市建设、提升加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等列为施政重点。

2004年3月自由党政府爆出腐败丑闻,支持率一度降至10年来最低点。

6月,加举行大选,自由党再次获胜,马丁总理连任。

2006年,保守党领袖史蒂芬·哈珀在大选中胜出,当选加拿大第22位总理宪法加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宪法,主要由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通过的宪法法案构成,其中包括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的《不列颠北美法案》。

宪法规定,加实行联邦议会制,尊英王为加国家元首,总督为英女王在加代表,英、法语均为官方语言。

宪法宗旨:和平、秩序和良政。

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由总督签署后成为法律。

总督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

参议院共105席,名额按各省人口比例和历史惯例分配。

参议员由联邦总理提名,总督任命。

1965年 6月2日前任命的为终身制,此后任命的到 75 岁退休。

参议长丹尼尔·菲利普·海斯(Daniel Philip Hays),2001年1月就任。

众议院共308席,众议员由按各省人口比例划分的联邦选区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不超过5年。

众议长为自由党人彼得·米利肯(Peter Milliken)。

第39届联邦众议院选举于2006年1月举行,议席占有情况为:保守党124席,自由党108席,魁北克集团51席,新民主党29席,独立人士1席。

政府内阁制。

由众议院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其领袖任总理。

现内阁由自由党于2004年7月组成,除总理外,共有副总理1名,部长32名,驻参议院领袖一名,驻众议院领袖、副领袖各一名,国务部长8名。

主要有:总理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外交部长皮Maxiem Bernier,国防部长皮特-麦凯(Peter MacKay),国际贸易部长大卫-艾默逊(David Emerson)。

司法机构加拿大设联邦、省和地方(一般指市)三级法院。

联邦法院一般受理财政、海事和有关经济方面的案件。

最高法院由1名大法官和8名陪审法官组成,主要仲裁联邦和各省上诉的重大政治、法律、有关宪法问题以及重大民事和刑事案件。

最高法院的裁决为终审裁决。

最高法院的法官均由总理提名,总督任命,75岁退休。

首席大法官贝弗利·麦克拉克林女士(Beverley McLachlin)于2000年1月就任。

司法部长兼总检察长欧文·考特勒(Irwin Cotler)于2003年12月就任。

各省设有省高等法院和省法院,主要审理刑事案件及其它与该省有关的重要案件,但也有一些省级法院审理民事案件。

地方法院一般审理民事案件。

政党(1)自由党(Liberal Party):现执政党。

1873 年成立。

代表工业垄断资本集团利益并兼顾中、小企业利益。

领袖:保罗·马丁(Paul Martin)。

(2)加拿大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议会正式反对党,加右翼政党。

由加拿大改良保守联盟党和进步保守党于2003年12月合并而成,代表银行保险业、铁路运输业、能源工业垄断资本和大农场主利益。

领袖:史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

(3)魁北克集团(Block Quebecois):1990年成立。

该集团代表魁北克人的利益,主张魁北克独立。

领袖:吉利斯·杜塞普(Gilles Duceppe)。

(4)新民主党(New Democratic Party):1961年由“平民合作联盟”与“加拿大劳工大会”联合而成。

该党属于社会民主党性质,代表中下劳动阶层利益,主张企业公营,标榜社会主义。

领袖:杰克·莱顿(Jack Layton)。

其他政党还有:社会信用党、加拿大党、绿党和加拿大共产党等。

魁北克问题加是多民族国家,主要居民是英裔和法裔加拿大人,后者主要聚集在魁北克省。

该省面积154.2万平方公里,人口748.7万(2003年),其中讲法语的居民占82%。

上个世纪80年代,魁北克省执政的魁北克人党提出魁北克政治上实现独立、经济上与加拿大其它地区保持联系,即“主权-联系”的主张。

1980年,魁北克省就独立问题在全省举行首次公民投票,结果要求独立的主张遭否决(59.5%对40.5%)。

1993年10月,主张魁北克独立的魁北克集团成为联邦议会仅次于执政党的第二大政党。

1994年9月,魁北克人党在再次赢得省选后即提出了《魁北克主权法》决议草案。

1995年10月魁北克省就魁独问题再次举行公决,结果统一派以微弱多数险胜(50.6%vs49.4%),加面临的分裂危机暂告平息。

1998年8月,加最高法院作出裁决,宣布魁北克省无权单方面宣布独立。

2000年,加议会通过关于魁独公决规则的法案,从法律上为魁独设置了障碍。

2003年4月,魁北克省省议会选举中,自由党击败魁人党而成为执政党,魁独运动进一步陷入低潮。

2006年11月,加拿大国会通过议案-宣布魁北克是一个在加拿大统一的大前提下的特殊民族。

1980年L'evesque发动举行全民公投。

这不但是将宁静革命推进一步,更将保存法语文化与政治主权合而为一。

结果以59.5%对40.5%比数遭到否决。

在往后的十五年内,加拿大政府举行了两次主权会谈协商,为了缓和魁北克对新宪法的反对,1987年5月,10个省的总理与加拿大总理Brian Mulroney在渥太华附近的米其湖(Meech Lake)度假胜地举行会议,主要目的是拟定协定,以争取魁北克对1982年宪法决议的承认。

《米其湖协定》(Meech Lake Accord)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重申魁北克是一个「独特社会」,它有保存和加强这种地位的权利。

《协定》扩大了修宪范围并规定部分宪法修正案需10个省一致通过方能生效,魁北克因而获得一部分修宪否决权。

《协定》还规定,各省政府若自设社会福利专案取代联邦的福利措施,可得到联邦政府的财政补贴。

《米其湖协定》最后由于Manitoba 和Newfoundland两省不予批准而失效。

一直等到1995年,魁北克人党认为时机成熟,因此发动第二次公民投票,结果独立派以49.4%对50.6%败北。

四、经济加拿大是西方七大工业国家之一。

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较发达,资源工业、初级制造业和农业亦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

加以贸易立国,对外资、外贸依赖很大,经济上受美国影响较深。

2003年,受疯牛病、非典型性肺炎和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加经济全年增长率仅为1.7%。

通货膨胀和利率保持低位。

财政收支已连续7年取得盈余。

高债务、高失业率仍是制约加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资源加拿大地域辽阔,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

矿产有60余种,镍、锌、铂、石棉的产量居世界首位,铀、金、镉、铋、石膏居世界第二位。

铜、铁、铅、钾、硫磺、钴、铬、钼等产量丰富。

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为80亿桶。

森林覆盖面积达440万平方公里,产材林面积286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国领土面积的44%和29%;木材总蓄积量为172.3亿立方米。

加领土面积中有89万平方公里为淡水覆盖,淡水资源占世界的9%。

工业2003年加制造业总产值1759.82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5%;从业人员229.4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4.57%。

建筑业总产值548.97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8%,从业人员93.14万,占全国就业人员的5.91%。

近几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2001 2002 2003汽车(万辆) 237 234.9 227.6原油(亿立方米)1.29 1.37 1.44天然气(亿立方米) 1793.26 铁矿砂(万吨) 2696.1 3090.2 3321.4煤(万吨) 7046.9 6660.8 6212.9镍(万吨) 18.4 18 15.3铅(万吨) 14.7 10.1 7.8金(万公斤) 15.7 15.2 14银(万公斤) 123.5 135.2 127.6铜(万吨) 61.4 58.4 54.3铀(万公斤) 1.299 1.286 0.99发电量(亿度) 5420 5309.35 5151.88(资料来源:2004年4月份加拿大经济观察)农牧业2003年农、林、渔业总产值229.38亿加元,占国内生产总值2.26%。

其中农业总产值106.19亿加元。

主要种植小麦、大麦、亚麻、燕麦、油菜籽、玉米等作物。

可耕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6%,其中已耕地面积约680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8%。

2003年,农业人口33.9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16%。

加渔业发达,75%的渔产品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产品出口国。

近几年主要农作物产量如下(单位:万吨):1999 2000 2001 2002小麦 2690 2571.7 2128.2 1568.99大麦 1319.6 1338.83 1135.49 728.26燕麦 364.13 338.38 276.92 274.88油菜籽 879.83 692.73 506.2 357.71亚麻籽 102.24 70.74 70.23 67.94玉米 916.13 682.67 817.08 906.532003年畜牧业总产值为39.88亿加元,牲畜存栏数如下:牛1466万头,猪1455.8万头,羊99.7万只。

桂阳的名人有哪些

蔡锷(1882.12.18—1916.11.8),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宝庆(今邵阳)人,中国近代军事家。

1882年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贫寒的裁缝家庭。

6岁时在当地一位名士帮助下,免费入私塾学习。

12岁考中秀才。

16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

这时,中国在腐败的清王朝统治下,山河破碎,国力孱弱,帝国主义虎视鹰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蔡锷也像许多热血青年一样,怀着急迫的心情,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流血救民吾辈事,千秋肝胆自轮菌”,倾吐了满腔的爱国抱负。

1899年7月,蔡锷东渡日本,入陆军成城学校学习,从此开始了“军事救国”的生涯,并正式改名为锷。

在日本,蔡锷一面如饥似渴地学匀军事知识,一面苦苦地思索拯救中华的途径。

1902年2月,他在梁启超创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了题为《军国民篇》的文章,阐述丁他的救国救民主张。

他认为中国之所以“国力孱弱,生气销沉”,主要由于教育落后,思想陈旧,体魄羸弱,武器窳劣等原因造成的。

若要改变上述弊病,必须实行“军国民主义。

”他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

”(《军国民篇》,《蔡松坡集》(1984年版),第15页)那么,怎样实行“军国民主义”呢?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军国民篇》,《蔡松坡集》第32页)。

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

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

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

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

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这种主张,与单纯依靠改革军制以求强兵御侮的思想相比,显然视野更广阔、更深远。

1902年11月,蔡锷又考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

他思想活跃,成绩突出,与同学蒋方震、张孝准,同被称为“中国士官三杰”。

当时,他虽然热切地希望变中国为世界第一等强国,但是还没有确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着从改革军事入手,帮助清廷革除弊政,借以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锷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

先后应聘任江西随军学堂监督、湖南教练处帮办、广西新军总参谋官兼总教练官、广西测绘学堂堂长、陆军小学总办等职。

年轻英俊的蔡锷,脚穿长统靴,腰挎指挥刀,每天扬鞭跃马,威风凛凛,指挥练兵。

他讲解精辟,技艺娴熟,要求严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赞誉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不久,云南总督李经羲聘请他到云南担任军职。

1911年(宣统三年)初,蔡锷抵滇。

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从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胡“为将之道,以良心血性为前提”的思想,认为这是“扼要探本之论”。

他说:“吾侪身膺军职,非大发志愿以救国为目的,以死力归宿,不足渡同胞于苦海,置国家于坦途”(《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8页),抒发了他立志为国捐躯的志向。

谈到治军,蔡锷认为“治军之要,尤在赏罚严明”,对于“风气纪纲大弛”的军队,“与其失之宽,不如失之严”,主张“以菩萨心肠,行霹雳手段”(《蔡松坡先生迫集》(二),第16页)。

同时,他也提倡官兵之间“和辑相处,使士兵把军营视为“第二家庭”。

他特别欣赏曾国藩“带兵如父兄之带子弟”这句话,认为带兵者若“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可付之一炬”。

(《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5页) 关于作战指导,蔡锷认为:“战略战术须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若不揣其本,徒思仿效于人,势将如跛者之竞走,鲜不蹶也。

”从这一思想原则出发,他既不完全肯定曾、胡“主守不主攻”的思想,又不被当时西方兵学家“极端的主张攻击”的思想所左右,而是根据中国军队、军费、交通等情况,提出了诱敌深入的战略设想。

他说:“我国数年之内若与他邦以兵戎相见,与其孤注一掷之举,不如采取波亚战术(指游击战术),据险以守,节节为防,以全军而老敌师为主,俟其深入无继,乃一举歼除之。

1911年7月,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蔡锷为新军第19镇第37协协统(旅长)。

蔡锷开始按照自己的主张和设想,进行改造和训练滇军的活动。

当时,云南和全国一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十分尖锐,以推翻清王朝为宗旨的民主革命运动正在酝酿之中。

大批同盟会会员和从日本回国的思想激进的青年军官,分布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和新军第19镇中。

他们活动频繁,积极策划和组织反清革命斗争。

蔡锷虽未参加同盟会,却受到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的影响,暗中与同盟会保持联系,对革命党的活动给予同情和协助。

他向同盟会员保证:一旦发生革命,一定给予“绝对同情支持”(詹秉忠、孙天霖《忆蔡锷》,《辛亥革命回忆录》第3集第432页)。

1911年10月10日,11月1日,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云南都督。

这时,他年仅29岁。

蔡锷就职后,积极更新人事,革除弊政,整顿财政,裁减军队,兴办教育,开发实业,使云南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与此同时,蔡锷看到“英窥西藏,法窥滇黔桂粤之谋日迫,边陲多故,危机已伏。

若屏藩不固,国将不国。

”(《五省边防计划》序)为此,他亲自担任主编,拟定了数万言的《五省边防计划》,即西南边防协同作战计划。

该计划指出,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建立,但“内讧未靖,外患思乘”,列强侵吞中国之心不死。

除沙俄日本在东、北部边境地区屡挑事端外,英国侵略者也不断从印度以武力干涉西藏,法国也往越南增兵,企图进犯滇桂。

在此情况下,“西南边要尤陷危险,民国全局殆哉岌岌”。

因此,蔡锷呼吁滇、川,黔、桂、粤五省实行军事联合,以便随时抗击英法侵略者的军事侵略,保卫新生的共和国。

这份计划草案分三编十章,分别对五省联合军的兵力编成、作战区域和协同办法,军队的集中,展开和作战步骤,以及战前准备,兵站设置,战场建设等重大问题。

作了详细的阐述和具体的规定。

它在当时虽然未能实行,却充分而具体地体现了蔡锷的战区战略思想。

1913年10月,蔡锷被袁世凯调到北京,任全国经界局督办。

他一方面领导经界局工作,一方面仍热心于军事学术活动。

他与蒋方震、阎锡山等11人组织军事研究会,深入研究各种军事学术问题。

其间,他不断上书袁世凯,为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献计献策,倾诉他希望建设一支强大武装力量的强烈愿望。

然而,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不仅对蔡锷改革军事的热望不予理睬,反而倒行逆施,疯狂地进行军事独裁和复辟帝制活动。

袁世凯自1912年窃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政治野心不斯膨胀。

他残酷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击民主共和力量,同时篡改宪法,破坏责任内阁制,强化集权统治,朝着复辟帝制的道路疾进。

最初,蔡锷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他“宏才伟略,群望所归”(《致袁世凯电》,《蔡锷集》(1983年版)第202页)。

但是,1915年5月7日,袁世凯与日本帝国主义秘密签订卖国的《二十一条》,深深刺痛了蔡锷,使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北京出现了一个打着“筹一国之治安”旗号的“筹安会”,公然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

接着,各类“联合会”、“请愿团”也纷纷粉墨登场,为帝制唱赞歌。

12月,袁世凯完成了复辟帝制的准备,于13日宣布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国,改用拱宪年号。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使蔡锷气愤已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

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衰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

内容是:“云南于袁氏下令称帝后即独立,贵州则越一月后响应,广西则越两月后响应,然后以云贵之力下四川,以广西之力下广东,约三四个月后,可以会师湖北,底定中原”。

(梁启超《国体战争躬历谈》,《护国文献》(1985年版)第300页)这是个符合当时客观实际的颇具胆识的战略构想。

1915年11月,蔡锷秘密离京赴津,旋以治病为名东渡日本,后经台湾、香港、越南,于12月19日抵达昆明。

在民主革命志士云集的云南军队中,从8月中旬“筹安会”成立时起,中下级军官就积极活动,酝酿发动讨袁起义。

9月11日以后,以唐继尧为首的团以上军官,又多次举行秘密会议,确立了护国讨袁的战略决策,并着手进行战争准备工作。

蔡锷抵达昆明,加速了云南反袁武装起义的爆发。

1915年12月25日,云南通电宣布独立,众推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

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蔡锷组织指挥的四川战役,是护国军在大舟驿休整数日,士气复振,蔡锷决定对敌反攻。

这次反攻,无论是在制定计划,组织协同,还是实施指挥诸方面,都有条不紊,果断坚决,在整个护国战争中,堪称精彩的一幕。

3月16日,蔡锷令右翼赵又新梯团自白节滩经双合场进攻纳溪侧背,为主攻;中路顾品珍梯团一部由渠坝驿沿叙永河向纳溪正面佯攻,朱德,张煦两支队从侧翼向兰田坝迂回前进,阻击泸州援纳之敌,刘存厚师进规牛滚场,威胁江安守敌,掩护主力攻纳。

17日,几路部队同时向敌发起进攻,连战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进到距泸州仅几公里的地方。

敌人退到纳溪外围组织环形防御。

蔡锷见各路进展缓慢,恐合江之敌抄袭后路,遂于24日令各路军队撤出战斗,退回出发地。

经此一战,敌主力“第七师将校伤亡殆尽,士兵损失过半,已无再战能力。

”(《致梁启超江电》,《蔡松坡先生遗集》之四) 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

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

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也在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

但是,袁世凯是顽固透顶的反动派,他不甘心也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还想在军事上再下一次赌注,与护国军拼个最后的输赢。

于是,他明着打电报给蔡锷等人,要求“先戢干戈,共图善后”,暗地里却在重新整顿部队,组织第二批“征滇军”。

袁世凯第二期作战计划,决定缩短战线,集中兵力于湖北,准备重点进攻湘西,再以湘西为跳板从翼侧进攻滇黔,另外分兵一部进攻陕西,(陕西将军陈树藩已宣布独立讨袁)以保障京师的侧翼安全。

张敬尧虽然与护国军谈判停火,暗里也在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准备对护国军发动新的攻势。

其作战企图是:以第8师主力分别从合江出先市、尧坝,向白节滩翼侧进攻,张敬尧亲率第7师主力由纳溪、茶堂子前出,向大州驿佯攻,钳制滇军主力,另以一部由二龙口,大渡口等处向大州驿侧后实施深远突击,直捣永宁,断绝滇军后路。

袁军新的作战企图,早被护国军识破。

蔡锷等一面对敌“虚与委蛇”,努力达成停战协定,以便争取时间,整顿部队,调整部署,补充新兵,催运军需,一面积极商讨下一步作战计划,“以图大举”。

在对川作战方针和兵力部署上,唐继尧与蔡锷产生了严重分歧。

唐继尧主张组织重兵集团出宁远(今四川西昌),经汉源、雅安攻取成都。

其意图是想首先占领四川省城,造成先声夺人之势,然后由成都向川东,川南卷击,策应泸纳战场。

对此,蔡锷极力反对。

蔡锷首先向唐继尧剖析了战场形势。

指出:“宁远一路,山川险阻,给养艰难,只宜出奇兵偏师为奇袭扰乱之用,临以重兵,甚属非宜。

”在泸纳方面,“逆军现有两师,且较精悍。

我军现只九营,激战之余,兵额大减,以言防守,尚足勉强支撑,以言进取,即增加两三支队亦无必胜之把握。

”而綦渝方向“逆军系第3师及第6师之各一旅,战斗力较弱,不难一战而破之。

”因面蔡锷主张,下一步对川作战方针:“叙泸方面宜主守”,“对湘亦宜暂取守势”,而“綦渝方面则积极取攻势”,“以滇师举全力以出綦渝为当。

”(以上引文见《致唐继尧麻丑、麻申电》,《松坡军中遗墨》)蔡锷的作战企图是在叙、泸、湘作战方向均取守势,牵制当面敌军,而集中主要兵力从綦江方向实施突击,进取重庆,控扼咽喉要地,既可以忸击袁军后续部队入川,又可以断绝泸、纳方向袁军退路,同时也斩断了敌作战运输线,陷泸州之敌于弹尽粮绝之境地。

由于袁世凯在6月6日忧郁死去,护国战争也随之结束,蔡,唐的作战计划都未能得到战争实践的检验。

但是,客观地分析对比一下,不难看出,蔡锷设想的“以重兵趋綦渝的作战计划,要比唐继尧钓以孤军远出宁远攻取成都的计划更切实可行一些。

从蔡锷的作战计划可以看出,经一个多月的战争实践,他作战指挥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他总结了前期作战的经验教训,及时地转变作战方针,变多路出击为一路突击,变几个方向平分兵力为集中兵力于主攻方向,变强攻泸州为主攻綦渝,变内线抗击为外线抄袭、前后夹击。

这种虚心体察战场情况,注意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提高自己的指挥艺术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于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

但是,这时蔡锷的病情恶化,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

11月8日上午,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

蔡锷在短暂的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曾国藩、胡林翼的许多奏章、函牍和日记中,选摘出有军事价值的言论,分类编辑,取名《曾胡治兵语录》,并附以按语,阐发自己的见解,希望以此作为对滇军的精神讲话材料。

他在《语录》的序言和按语中,结合曾、胡的言论,谈了对选将,治军、作战等问题的看法,反映了他当时的军事思想。

拿破仑于境内,使之一蹶不振,可借鉴也。

”(《蔡松坡先生遗集》(二),第25页)他的这种既借鉴外国战争经验,又根据本国的实际研究军事学术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的火炬迅速发展为埋葬封建帝制的熊熊烈火。

10月30日,辛亥云南起义爆发。

这是继武昌起义之后战斗最激烈、代价最巨大的一次武装起义。

在革命的决定时刻,蔡锷被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负责拟定起义计划并指挥起义军作战。

当晚8时,蔡锷命原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李根源等率云南新军第73标,由昆明北门进攻五华山和军械局,自己率第74标和炮标由南门外巫家坝向城内推进,进攻总督署和五华山。

战至第二天中午,南北两路义军会师于五华山,击毙云南新军第19镇统制钟麟同,俘获云贵总督李经羲,结束了清政府对云南的统治。

护国战争中打得最艰苦最激烈也是决定战争命运的战略性战役。

当时,蔡锷正患重病,身体虚弱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然而他决心“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抱病指挥讨袁作战。

他以第一梯团出昭通攻叙州为左翼,另一梯团出松坎攻綦江为右翼;自己亲率两个梯团约4000人为中路,经贵州毕节直指四川护州。

然而,由于护国军兵马未动即公开宣战,打乱了秘密开进、突然袭击的作战计划。

当蔡锷抵达四川纳溪肘,袁世凯已调集了曹锟、张敬尧等4个师3个混成旅约4万余人入川,使护国军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

1916年2月上旬,护国第一军先头部队进攻受挫,被敌包围在纳溪安富街一隅,形势非常危急。

23日,蔡锷赶到前线,令朱德文队由小路夺占纳溪东面高地棉花坡,打破了敌人对纳溪的包围,继而指挥全军对敌实施反击。

战斗在江安到兰田坝的广阔地域内展开。

双方夜以继日,反复争夺,战况十分激烈。

由于敌人兵力居优势,且又占据险要地形,护国军虽奋战多日,始终未能突破敌军阵地。

这时,敌人以一师两旅的兵力全部压向纳溪,蔡锷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遂于3月6日指挥护国军主力撤至大舟驿、叙蓬溪(今护国镇)一线。

他一面从叙州调集兵力,加强沪、纳战场,一面构筑工事,整顿军队,同时电催唐继尧接济弹药,准备伺机反攻。

孙中山寄赠挽联写道:“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以班超、马援这两个历史名将作比喻。

高度赞颂了这位热诚爱国,叱咤风云的青年军事家。

原名艮寅,字松坡,1882年12月生于湖南宝庆(今邵阳)一个普通农家。

他在当地有“神童”之称,13岁便中了秀才。

1898年,16岁的蔡锷考入湖南时务学堂。

当时谭嗣同为学堂总监,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维新派人士唐才常也在此授课。

蔡锷与梁启超结下了持续终生的深厚师生情谊。

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与11名同学应梁启超所召,东渡日本。

1900年秋天,唐才常领导自立军武装起义,不料事先泄密,唐才常遭死难。

当蔡锷得知起义失败的消息后,放声痛哭,悲愤之中,将原名“艮寅”改为“锷”,取“砥砺锋锷,重新做起”的意思。

他回到日本后入陆军成城学校,继而进入陆军士官学校,从此投笔从戎,立志“流血救国”。

1904年,蔡锷毕业回国,进入军界。

1911年辛亥革命时,蔡锷发动新军响应武昌起义,举行了“昆明重九起义”,并担任起义军临时总指挥,起义胜利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

  袁世凯窃取政权之后,妄图称帝的野心暂时没有暴露,蔡锷对他抱有很大幻想。

当时,就连梁启超也被袁世凯所蒙蔽,担任了司法总长。

由于云南地处边陲,蔡锷感到难以施展抱负,便给梁启超写信,希望调出云南。

而袁世凯对拥有很强军事实力的蔡锷始终存有戒心,见蔡锷有此念头,正中下怀,发布命令将其调到北京。

蔡锷到京后,袁世凯只是给蔡锷委任了一大堆虚衔之职,而在暗中对其严加监视。

同时,袁世凯企图登基称帝的阴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使蔡锷与梁启超的幻想彻底粉碎。

蔡锷多次悄悄乘火车到天津,与梁启超等人秘密集会,商量抵制袁世凯称帝。

他们设定的方案是:一旦袁世凯公开称帝,云南立刻宣布独立,然后依靠云贵及广西的力量攻下四川、广东,争取三四个月后在湖北会师,“底定中原”。

  此后,蔡锷积极准备,同时作出种种假象迷惑袁世凯。

他把自己装扮成一个浪荡之徒,打麻将、吃花酒、逛妓院,与云吉班的妓女小凤仙整日厮混。

蔡锷家在棉花胡同,妻子、母亲都在身边,对他逃出北京十分不利。

他有意利用和小凤仙的关系,制造家庭不和的舆论,甚至请袁世凯的亲信为自己找房子,声称要“金屋藏娇”。

同时,他还经常公开和妻子吵架,妻子趁势带着母亲回了湖南。

袁世凯得知情况,觉得蔡锷堕落成性,昏然无能,实在不足为虑,戏称他为“风流将军”。

理想的阶梯 陈群 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陈群,1946年11月出生。

1969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

历任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社记者、编辑,法律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法律与生活》杂志社主编,法制音像出版社社长,法律出版社副社长、编审。

现任司法部海峡两岸法学交流促进会秘书长。

  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儒、道、佛传统文明,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耗散结构理论、行为科学,对现代科学哲学、法兰克福学派、新政治经济学派等理论及著述均有综合涉猎。

曾从事青年理论研究,发表《时代的迫切要求:建立青年学》、《青年不仅是未来,而且是现在》等国内外影响较大的青年学论文,被学界誉为青年学创立者。

曾发表《亚当的困惑》、《萨特、弗洛伊德调研》等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文章:《理想的阶梯》一文多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

曾合作出版《青年生活向导》,获全国优秀图书一等奖;著有《明治维新简论》、《日本军国主义简史》等著作;出版《玄靖变法风云》等中长篇小说三部。

近年兼任香港《大公报》特邀评论员,发表评论文章200余篇,中外报刊多有转载  青年最爱谈理想,青年最苦恼的是理想和现实常常有矛盾。

  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有的也很想为理想努力,但不理想的阶梯能抓紧一点一滴的时间;有的自以为条件差,岗位平凡,无用武之地,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结果,常常在碌碌无为的苦闷中慨叹蹉跎。

  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

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而已。

有理想的青年,都应从眼前的现实起步,以非常艰苦的奋斗,作为通往理想境界的阶梯。

  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马克思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奋斗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不断在图书馆钻研,数十年如一日,座位下的地面竟然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上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废寝忘食,四年里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聚精会神地盯着燃延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在旁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面孔乌黑,身上还带着血,兴奋地狂呼:成功了!那些杰出的人物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精神。

是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今天,我们为实现四化而奋斗,这是中华民族空前的事业,其任务之艰,难度之大,更需要亿万人民,特别是青年,百折不回地艰苦奋斗。

有志于为这一崇高理想而奋斗的青年要敢于面对现实,不怕一切艰难困苦,不怨天尤人,以凌云的壮志,用刻苦勤奋的汗水浇开灿烂的理想之花。

  理想的阶梯,属于珍惜时间的人。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许多科学家、文艺家都是同时间赛跑的能手。

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

这无数次试验的时间从哪里来?就是从常常连续工作两天三天的极度紧张中挤出来的。

鲁迅以时间就是生命的格言律己,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艺术事业30年,视时间如生命,笔耕不辍。

巴尔扎克用如痴如狂的拼劲,每天奋笔疾书十六七个小时,即使累得手臂疼痛,双眼流泪,也不肯浪费一刻时间。

他一生留下为人民深深喜爱的巨著《人间喜剧》,共九十四部小说。

这些血汗的结晶不正是时间与生命的光辉记录吗?  时间的流逝是无情的,可怕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三分之一要睡去,再除去幼年玩耍的时间,学习与工作大约只有三十几年,一万多天。

虚度一日就等于耗费生命的万分之一。

朱自清在散文《匆匆》中说: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可是,有人甚至从未想过遮挽一下时光呢。

对时间的态度,可以检验一个人的世界观。

没有理想的人,不懂人生的意义,自然不爱惜时间。

真正有理想的人,必定珍惜一分一秒,因为每一瞬间的奋斗都关系着目标的实现。

  理想的阶梯,属于迎难而上的人。

奋斗的必要,正是由于困难的存在。

在通往四化的征途上,坎坷、曲折、荆棘、浪涛是不会少的。

幻想一切都顺顺利利,就等于在四化面前止步。

有的青年埋怨条件差。

这也许是事实。

但今天的处境,总不致像伽利略、布鲁诺那样冒着受宗教极刑的危险,总不致像高尔基那样在老板的皮鞭下学写作吧。

艰苦的环境更能激发有理想的人奋发向上。

高尔基从小饱尝人间的辛酸,旧社会血泪的鞭笞铸成了他伟大的心灵。

他坚持在敌人的明枪暗箭下写作,在饥饿与死亡的威胁中战斗,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不在任何艰难困苦中屈服、畏缩,永远像海燕一样在雷鸣电闪中展翅翱翔。

相比之下,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有的青年埋怨自己的岗位平凡。

这也可能是事实。

但革命事业需要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人都要在平凡岗位上工作。

无志之人,将使生命比岗位更平凡;有志之人,将在平凡岗位上成功。

华罗庚年轻时在一个中学干杂活,夜间在如豆的昏黄油灯下演算,打下牢固的根基,后来才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开普勒长期操劳杂役,业余苦钻,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大定律。

道尔顿是中学教员,爱因斯坦是小职员,那些发明纺织机、蒸汽机、飞机、火车的,他们的职业、岗位不也都很平凡吗?可见问题不在于岗位,而在于有没有真正的崇高理想和为这理想而奋斗不息的顽强精神。

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决不应让困难攫住自己的心灵,而要在奋斗中舒展自己的双臂。

当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一生的双臂收拢时,抱住的必将是令人欣慰的硕果。

  奋斗,是改变现实的杠杆,是亿万人民共攀四化高峰的坚实阶梯。

只有以不懈的韧劲,一级级攀登,才能一步步接近那光辉灿烂的理想高峰。

让我们在四化的伟大征途上谱写出自己的奋斗之歌吧。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