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竹诗三首
(一)沁园春——赞前旗健儿内蒙拉特前旗□李爱民玉树,落落大方,蓄势。
看春盛优雅,维增泼辣,宏苍勇猛,郑兵豪放,明公牛利,三在凤祥,奋岐月生卫东张。
看健儿,如灵猫捕鼠,斗志昂扬。
青丝皓首铿锵,求绝技百炼欲成钢。
尝贵妃醉酒,嫦娥奔月,大鹏展翅,信马由缰。
妙手挥杆,达人竞秀,铃吟竹韵意境长。
品神技,叹中华瑰宝,前旗宏扬。
(二)空竹铭技不在高,参与就成,艺不在精,健身就行。
世称灵物,唯我空锺。
大鹏展翅飞,翻江倒海行,来往皆兄弟,切磋尽高朋,可以抛绣球,舞彩龙。
无争吵之乱耳,无名利之劳形,闲暇在林海,悦耳空竹声。
竹友云:“不亦悦乎
”(三)空竹赞头尖肚大腹中空,能容东西南北风,未遇伯乐身不动,有人提携声如锺。
空竹的玩法与图解
1. 先将空竹放上,轴尖朝上。
2. 右手绳从空竹轴外由右的方向把绳绕在主中,使绳在主绳槽中绕两圈。
3. 右手绳从轴心到抖竿头的距离在10㎝左右。
4. 绕好后两手将空竹从地面拎起,拎起的同时,左手绳缓慢放松,右手竿逐渐提高,使空竹在绳上开始转动,并有一定的速度。
5. 空竹转动后,左手竿放低,使绳绳从轴尖边脱下一圈,保证绳在主绳槽中有一圈,而且右手绳在轴尖侧,左手绳在发音轮侧,形成交叉状。
6. 右手徐徐向上拉起,逐步用力,左手随和下送。
两手往返运动使空竹速度升起。
7. 在整个过程中,空竹的轴尖应始终对向身体,身体还应该随着空竹公转向左缓慢转身。
【常遇问题】:1. 绕绳时左右绳一样长,拎起空竹后由于空竹在绳上的行程短而没有转动,便会落地。
2. 拎起后绳没有脱下一圈,急于上拉,结果形成绳缠绕住轴。
3. 两手动作不协调,双手同时用力,空竹双向受力而没有转速,发音轮下沉落地。
4. 不知转身,空竹被绳缠绕或落地。
5. 空竹转动后,发音轮逐渐下沉最后落地。
每个学抖空竹者可能都要遇到头晕的徵状,这主要是暂时的不适应而产生的,有1~2小时的锻炼就能适应。
【解决方法】:对于前4个问题对于初学者来说习练时间和过程的问题,只要掌握了要领,坚持练习,有两天左右的时间就能克服,所以不要产生急于求成和灰心丧气的心理,只要记住“功到自然成”这句名言,起势难关就会被闯过。
对于第5个问题,肯定是绳位的错误而产生的,也就是右手绳在发音轮侧,左手绳在轴尖侧。
这时可采用“递竿法”来解决绳位错误,方法是:当右手绳在发音轮一侧时,将右手竿的手柄头从左手绳的左侧递过,并随时用右手接住。
递竿时实际是右手同时完成“递”与“接”这一双重动作的,而且速度要快。
空竹的起源是什么?
空竹,是我国民族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
空竹古称“胡敲”,也叫“地铃’、“空钟”、“风葫芦”,济南俗称“老牛”。
抖空竹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关于空竹的记载,最早见于北宋宣年年间,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据载,宋江见人玩胡敲,他有感而发并赋诗一首:“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中日: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
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
另一线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
绳勒右却,竹勒左却。
一勒,空钟轰而疾转”。
到清代对空竹更多有记载,坐观老人在《清代野记》中记载:“京师儿童玩具,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
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
唯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贯两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记载:“空竹者,形如车轮,中有短轴,儿童以双杖系棉线播弄之。
”又清代李若虹在《朝市从载》中记曰:“抖空竹,每逢庙集,以绳抖响,抛起数丈之高,仍以绳承接,演习各样身段。
”生动地记述了当时民间抖空竹的情景。
空竹最初为宫廷玩物,后传至民间并广为流行。
特别在我国北方地区曾风靡于城乡百姓之中,成为家喻户晓的健身娱乐玩具。
建国后,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强身健体也有了更高要求。
抖空竹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年青的体育活动又焕发了青春活力。
抖空竹集健身、娱乐、表演于一体,四季寒暑都可练,男女老少皆适宜,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近些年来抖空竹在全国各地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北京、天津、郑州、西安、石家庄、济南等地练习者众多,且互有交流。
省城济南于2001年7月成立了老年人体协空竹队,使抖空竹这项运动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
空竹队在济南四区下设四个支队,活动点有二十多处。
他们配合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落实全民健身活动,也提高了泉城抖空竹的技艺水平。
目前,在济南抖空竹已蔚然成风,在各大公园和休闲场地均能见到空竹练习者的身影。
以空竹会员为核心,_市区范围内空竹习练者已达两千人之众,这中间亦不乏抖空竹的高手,与此同时也带动了齐鲁各地市的抖空竹活动。
抖空竹深受广大中老年同志喜爱。
空竹价格低廉,易于学练,也不受场地限制。
空竹抖起来嗡嗡作响如牛鸣,十分悦耳,同时还能做出很多花样招式,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和观赏性,故而使不少同志乐此不疲。
学习抖空竹,须先从抖双头空竹学起,然后再学抖单头空竹。
掌握基本功之后,再增加难度做花样招式。
只要肯于钻研,勤练不辍,必有收益。
不仅可以做到抖、捞自如,而且还可以达到手、眼、身、法、步中规中矩,挑、扔、背、跨、盘身手不凡,成为抖空竹的高手。
空竹比赛读后感四年级350字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读后感的格式(简单的说):第一段 把书中主要内容,加以概括,作者写了什么,想表达什么. 第二段 选择一个比较重要,阐述自己的看法。
空竹是平移还是旋转
都可以。
看你怎么装修。
有的喜欢平移,有的喜欢旋转。
各有各的优点。
一般矮的平移,高的旋转。
四篇作文 写人的 写物的 写景的 写事的
“老乐、老有所为”,不仅可以生命的长度,而且可以增命的宽度。
人把88岁称为“米寿”,把108岁称为“茶寿”。
金岳霖88岁时,冯友兰赠他两句话:“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笔者以为,从“米寿”晋升“茶寿”,除了善于摄生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也是必不可少。
当然,内容可以各取所宜。
有一则广告说得好:“欢乐是一天,不欢乐也是一天。
”何苦久久地深陷伤感之中不能自拔而徒耗更其苦短的暮年。
洋人深深懂得,老年人不能只有天伦之乐,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应该让欢乐陪伴自己颐养天年。
事实上,他们的养老模式及其负载的亲缘较国人为疏,故而对亲情的依恋性和丧偶老人“睹儿思妻”的负效也较国人为淡。
同时,他们善于通过养花弄草、习歌练舞、放形山水等转移情结,日久便带来养情怡性的无穷乐趣。
当然,只要精神一致,内容和形式不妨因国而异、因人而异。
比如,有位老同志在欢送会上说及退休生活时,概括为“天伦之乐、知足常乐、老有所乐”。
有人解析说,“天伦之乐”是一种氛围,“知足常乐”是一种心态,“老有所乐”是一种动力,三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笔者觉得,上述概括和解析均很精当。
至于何种乐法可各取所好,很多国人不是更喜扭秧歌、唱戏剧、放风筝、抖空竹等等吗。
老年人常说的“船靠码头车到站”,系指职业生涯而非人生道路。
何况还有许多退休人员因工作需要返聘的,他们的职业“车船”尚未停靠“车站码头”。
当然,对大多数没有返聘的退休人员来说,虽然不能发挥工作余热,但亦可发挥生命余热,比如练书法、习绘画、“爬格子”、上老年大学等等。
有一位先后用跳伞方式庆祝自己70岁、75岁、80岁、85岁生日的老外说得好:“人不能只因为年纪大了就无所事事地坐在角落里流口水。
”我们并非鼓励老年人都来仿效这个老外跳伞庆生,但“老有所为”精神值得倡导。
一提到“老有所为”,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大器晚成”,进而联想到古今中外大器晚成的人物。
像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80岁以后还从事科研,绘画大师毕加索90岁还在作画,唐代百岁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撰写《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蒲松龄古稀之年写成《聊斋志异》,恩格斯74岁编完《资本论》第三卷,德国文豪歌德81岁完成《浮士德》的创作,英国小说家丹尼尔·笛福晚年写成名著《鲁宾逊漂流记》……但这些人物都是凤毛麟角,绝非普通人所能效仿,因而亦非大众化的“老有所为”标杆。
一提到“老有所为”,人们还会联想到后汉大将马援的名言“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曹孟德的名言“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等等。
其实,上述名人名言只是指一种精神状态,并非真要老人老当益壮,真要老骥长途跋涉。
苏轼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诗句,这“聊发”也不过是“稍为”的意思,并非鼓励老年人与《水浒》中的“拼命三郎”石秀大比拼。
倒是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老人不复事农桑,点数鸡豚亦未忘”说得比较实在,也不会误导老人。
不是么
老人干不了农活,可以干些“点数鸡豚”之类的力所能及的活儿嘛,这才是大众化“老有所为”的真谛。
然而,大众化“老有所为”往往与“老有所学”链接在一起。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
”可见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而且,学习不仅能充实头脑,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与时俱进;还能充实生活,使自己的心态年轻化。
法国是世界上老年教育比较正规的一个国家。
法国人把老年大学称之为第三年龄大学,学员年龄从55岁到90岁。
课程包括:体育、卫生、文学、历史、政治、法律、时事,有的学校还有社会学、老年学。
瑞典的老年教育与正规教育融为一体,所有的大学都对老年人开放。
在大学生中55岁以上的占2成左右,65岁以上的占1成以上。
同时瑞典的广播电视办有老年教育节目,图书馆也为老年人送书上门。
日本的老年教育直接由文部省(相当于我国的教育部)领导,教学方式有“老年班”和老年大学两个层次。
巴西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不必经过高考而上大学,课程设置与青年大学生不同;老年大学生可以选择课目,且不必天天上课。
中国的老年大学没有这么规范,也没有这么普及,课程多半为书画、摄影、器乐、歌舞、健身等休闲娱乐类,也有少量人文学科,旨在帮助老年群体增长知识、丰富生活、陶冶情操、促进健康,与“老有所为”并无直接关联。
而社会上的“老有所为”内涵,一度仅指离退休科技工作者“发挥余热”。
这当然是一种狭义概念,广义概念应该涵盖老年人一切有意义的作为。
如央视焦点访谈的镜头曾对准一位叫李淑芬的普通北京市民。
在北京申奥成功后,年届九旬的她听说老外挺喜欢中国的剪纸,而这正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便精心剪出了20幅作品,并装订成册。
她打算给每个参赛的国家或地区各赠送一份,这就意味着总共要剪出200套左右,无疑工程浩大。
她还拟当面赠给外国人,于是又大啃英语。
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奥组委主席刘淇被她的故事所感动,亲自登门拜访她,并表示要把她的剪纸作品当成国家一级礼品赠送给外宾。
唐朝诗人李商隐的《乐游原》中有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道出了古今多少人对晚景短促的迷惘和留恋。
不过,也有乐天派反其意而诗之曰:“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种旷达的老年观值得称道。
窃以为,只要我们调适自己的身态与心态,注重养生与保健,践行老有所乐与老有所为,我们就可以自豪而无悔地向世人宣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