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句爱国名言 和8句爱国诗句
关于爱国的古代诗句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晏殊和尚的诗句“:契阔死生君莫问,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欢笑无端哭,纵有欢肠已成冰。
”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
——《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
——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
——《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13、唐·李梦阳: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4、明·于谦: 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
15、宋·陆游: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16、三国志: 忧国忘家,捐躯济难。
17、唐·李白: 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
18、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19、秦时明月汗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白马篇 (曹植) 白马饰金羁, 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 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 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 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 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 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 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 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 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 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 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 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赏析】 在这首诗中,曹植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借以抒发自己的报国激情。
诗歌的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
诗歌的起首即用“连翩西北驰”的画面形象地传达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接下去关于“幽井游侠儿”的一大段文字,极尽绘声绘色之能事,写出他的飒爽英姿和高超的武艺,笔墨之间沸腾着一股激越高亢的情绪。
这位身手不凡的白马少年“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大有顾盼间强虏灰飞烟灭的豪迈气概。
诗人不仅以激情的笔调写出了白马少年的英雄行为,而且以精湛的语言揭示了人物的爱国精神。
诗歌的最后几句,道出了白马少年的思想底蕴和壮烈情怀,音哀气壮,声沉调远,大有易水悲歌的遗韵。
诗歌采用了倒叙、补叙的手法。
诗歌以“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突兀而起,又以“借问谁家子”十二句来补叙“西北驰”的原因。
继而又倒叙“名编壮士籍”、告别家人时的心情;最后策马“赴国难”的一幕则与开首重合。
如此章法,象电影中的“闪回”,使白马英雄的形象渐次深化,忧国去家,捐躯济难的主题则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
关 山 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关山月》就题意而生发,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
它以时间为触发点,巧妙地通过一个守边士兵的口吻,分别从其所闻、所见、所感三个层面展开。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段一转韵,相应地构成三大段。
前四句写将军:临边不战,沉湎声色,弛废战备。
次四句写士兵:虚度岁月,暴骨沙头,壮志难酬。
后四句写遗民:渴望恢复,连年落空,忍死等待。
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三种人都是今夜月下的不眠之人,苍白的月光照出他们各不相同的欢乐悲苦。
诗歌的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
全诗以淡淡的月光涂抹了一层悲愤的时代色彩,无声地吐诉着作者心头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的憾恨。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
后来元军统帅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诗歌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在他21岁时,明经入仕,因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第二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
第三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
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最后一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宋•陆游《金错刀行》 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
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
京华结客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尔来从军天汉滨,南山晓雪玉璘珣。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赏析〕这里陆游至四川供职嘉州时反作,全诗咏物言志,借赞美金错刀寓抗金报国之志。
诗然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
三户,指屈、景、昭三家。
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
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
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
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
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
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
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
「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
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
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
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
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
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
更令人感慨与寻思。
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岳飞 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一起写登高临远 ,凭栏眺望,句中隐括了荆轲于易不饯别、 座中人发尽冲冠的故事。
连“潇潇雨歇”一语,亦神似《易水歌》。
长啸而仰天,足以表壮怀之激烈。
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一纵一横,兼写壮怀壮举,概括性极强。
又信手拈来古乐府名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将及时努力与抗金事业联系,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为千古箴铭。
上片写出责任感、紧迫感,过片更直书国耻,慷慨陈词。
谓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
这里,“饥餐渴饮”和“食肉被皮”两个成语熔铸一联, 如实反映了惨遭凌暴的宋人对金兵的仇恨,切齿之声纸上可闻。
又由于“壮志”、“笑谈”等语的运用, 造成“为君谈笑静胡沙的”轻快语调,表现出在战略上对敌人的蔑视。
结尾以收拾金瓯的决胜气概镇住全词,与发端的力量悉称。
全词濡染大笔,直抒胸臆,忠义愤发,元气淋漓。
寓绝大感慨,饶必胜信念。
从而成为豪放词的千古杰作,至于岳飞英名,同垂不朽。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 汉•刘邦《大风歌》 〔今译〕大风刮起呵云彩飞舞飘扬,威权行遍全国呵我回到了故乡。
〔赏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回到他的故乡沛县(今江功沛县东),和故乡的父老、子弟一起喝酒。
酒酣时,刘邦兴高采烈地击筑,唱了这支歌。
因以“大风”两字开头,后僦名之为《大风歌》。
这两句诗语言雄浑有力,表现了这位开国皇帝的不平凡的气概,同时也流露出他统一天下后踌躇自得的神情。
这首歌用的还是楚地歌谣的传统调子,因而它仍是自由舒展的“楚辞体。
” 〔原作〕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如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宋•李清照《乌江》 当做人杰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赏析] 宋代靖康二年(1127),金兵玫陷汴京(今河南开封),徽、钦二帝被掳,康王赵构逃到江南建立南宋政权。
不久李清照也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诗当作于此时,表面是咏史,实则借古讽今。
历史上的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之后,逃至乌江,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他本是个失败的英雄,但李清照却给以热情的赞颂。
与其说赞颂项羽,毋宁说是赞颂壮烈牺牲、不肯苟安的精神。
两句言简意赅,在强烈的抒情气氛中寓有深刻的哲理。
笔力雄健,激昂慷慨,显示了她诗作与词作的不同风格。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评其词曰:“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近人深曾植《菌阁琐谈》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
”移之以论其诗,实为不刊之论。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
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
“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
“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度阴山”,跨过阴山。
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 徐特立 •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 司马迁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 陆游 •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陆游 •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 吕坤 •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 鲁迅 •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 吉鸿昌 • 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
—— 赵博生 •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
—— 陈毅 •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 巴金 • 我荣幸地从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 我所谓共和国里的美德,是指爱祖国、也就是爱平等而言。
这并不是一种道德上的美德,也不是一种基督教的美德,而是政治上的美德。
—— 孟德斯鸠 • 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个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
—— 苏霍姆林斯基 • 我是你的,我的祖国
都是你的,我的这心、这灵魂;假如我不爱你,我的祖国,我能爱哪一个人
—— 裴多菲 •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 大仲马 • 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
—— 阿•托尔斯泰 • 祖国更重于生命,是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土地。
—— 聂鲁达 • 我们波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祖国的。
—— 居里夫人 • 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
—— 马雅可夫斯基 • 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
—— 朱德 • 热爱自己的祖国是理所当然的事。
—— 海涅 • 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乐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归去来兮。
—— 华罗庚 •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麽伟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麽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麽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 巴甫洛夫 • 假如我是有一些能力的话,我就有义务把它献给祖国。
—— 林耐 • 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 陆游 •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 —— 戚继光 • 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
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
—— 冼星海 • 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树,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
—— 彭德怀 • 一个人对人民的服务不一定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作什麽惊天动地的大事业,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告诉人家,无形中就是替国家播种、垦植。
—— 傅雷 • 中国人搞出的理论,首先要为中国人服务。
—— 吴仲华 • 我们为祖国服务,也不能都采用同一方式,每个人应该按照资禀,各尽所能。
—— 歌德 • 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 肖邦 • 我无论作什麽,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洛夫 • 为了国家的利益,使自己的一生边为有用的一生,纵然只能效绵薄之力,我也会热血沸腾。
—— 果戈理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
求格言 太阳小说中的《一个人的国家》
急
是不是这个啊
流放地狱岛 在南太平洋有一个美丽的小岛国,全国只有十几万人口。
那里曾经盛行一种奇怪的法律,犯了死罪的人不会被处死,而是被流放到一个叫地狱岛的小岛上,任其自生自灭。
地狱岛远离其他岛屿,岛中央还有一座不定时喷发的活火山,时常喷出炽热的岩浆和毒气。
岛上寸草不生,没有淡水。
被流放的犯人只能靠退潮时遗留在沙滩上的扇贝、搁浅的海鱼和沙穴里的螃蟹来充饥。
食物弄来倒不困难,最主要是水源问题,由于海水不能喝,只能靠雨水解渴,可这里常年干旱少雨,许多犯人因此被活活渴死。
犯人如果想逃跑也是死路一条,这里远离陆地,岛屿周围都是鲨鱼群,又没有木料造船,靠游泳不是被淹死,就是喂了鲨鱼。
所以这条奇怪的法律多年来被沿用了下来。
这个法律虽然残酷,却也有一丝生的希望,那就是政府每隔十年会派人到地狱岛视察一次,如果有犯人还活着,并且愿意忏悔罪行,政府就会宽恕他的死罪,将他释放,或者将他带离这个恐怖的死亡之地。
但是能坚持到赦免期的犯人屈指可数。
上世纪初,岛国有个叫农查的小伙子,因为失手打死了一个想侮辱他女友的流氓,被法庭判决流放到地狱岛。
这天早上,在警察的押送下,农查和其他一百多个流放犯排队登上了囚轮。
火影忍者的名言名句
火影名言名句大全【篇一:火影名言名句大全】作者::《火影忍者》是日本漫画家岸本齐史的代表作,作品于1999年开始在《周刊少年jump》上连载。
故事成功地将原本隐藏在黑暗中,用世界上最强大的毅力和最艰辛的努力去做最密不可宣和隐讳残酷的事情的忍者,描绘成了太阳下最值得骄傲最光明无限的的职业。
在这个忍者的世界中,每一位年轻的主人翁都在开拓着属于自己的忍道。
作品设定在一个忍者的世界,故事从主人公漩涡鸣人的孤儿生活开始,他的父母为了保护村子,将攻击村子九尾妖狐封印到了他体内,鸣人因此受尽了村人的冷落,只是拼命用各种恶作...【篇二:火影名言名句大全】1、人就是这样越是没有实力越爱说大话世界上只有没有实力的人才整天希望别人赞赏。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2、如果将梦想作为信仰,不放弃地追求下去,一定会梦想成真的。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3、人正是因为度过了一段阴暗岁月,才会更渴求黎明的曙光。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4、每个人都只能活在无法违抗的潮流之中,只有一种命运,是每个人都平等拥有的,那就是死。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5、虽然迷茫与痛苦过,但也曾天真的笑过。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6、被抓到的小鸟,只要够聪明,就会用自己的嘴打开鸟笼的门。
因为它们还没有放弃,想要自由得翱翔在空中的希望。
——岸本齐史《火影忍者》7、人在保护自己最重要的人时就会变得很强——岸本齐史《火影忍者》8、无论你
关于有气节的名言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论语?微子》 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8.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 9.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10.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 1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12.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 13.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于谦《无题》 14.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于谦《石灰吟》1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有关友谊朋友的格言警句
光荣是BOBO组合最新推出的歌曲,挺好听的
富兰克林是什么人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资本主义精神最完美的代表,十八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
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 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和音乐家。
为了对电进行探索曾经作过著名的“风筝实验”,在电学上成就显著,为了深入探讨电运动的规律,创造的许多专用名词如正电、负电、导电体、电池、充电、放电等成为世界通用的词汇。
他借用了数学上正负的概念,第一个科学地用正电、负电概念表示电荷性质。
并提出了电荷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的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
他最先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由此而制造的避雷针,避免了雷击灾难,破除了迷信。
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是美国独立战争的老战士。
他参加起草了《独立宣言》和美国宪法,积极主张废除奴隶制度,深受美国人民的崇敬。
他是美国第一位驻外大使(法国),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顿。
他的父亲原是英国漆匠,当时以制造蜡烛和肥皂为业,生有十个孩子,富兰克林排行第八。
富兰克林八岁入学读书,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由于他家中孩子太多,父亲的收入无法负担他读书的费用。
所以,他到十岁时就离开了学校,回家帮父亲做蜡烛。
富兰克林一生只在学校读了这两年书。
十二岁时,他到哥哥詹姆士经营的小印刷所当学徒,自此他当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学习从未间断过,他从伙食费中省下钱来买书。
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他结识了几家书店的学徒,将书店的书在晚间偷偷地借来,通宵达旦地阅读,第二天清晨便归还。
他阅读的范围很广,从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通俗读物到著名科学家的论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
就是在当学徒的这段时期里,富兰克林把在学校曾两度考试不及格的算术学了一遍,又读了赛勒和舍尔梅的关于航海的书,从这些航海的书里,他接触到了几何学知识。
他还读了洛克的《人类的悟性》和波尔洛亚尔派的作者们写的《思维的艺术》。
富兰克林的学习日渐深入。
1723年富兰克林离开了波士顿,到费城的基未尔印刷所和英国伦敦的帕尔未和瓦茨印刷厂当工人。
1726年秋,富兰克林回到费城,这时他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技术,开始独立经营印刷所,印刷和发行《宾夕尼亚报》,并出版了《可怜的理查历书》,当时被译成十二种文字,销行于欧美各国。
1727年秋,在费城他和几个青年创办了“共读社”,组织了小型图书馆,帮助工人、手工业者和小职员进行自学。
每星期五晚上,论讨有关哲学、政治和自然科学等问题。
这时富兰克林还不到三十岁,通过刻苦自修,已经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在北美的声誉日益提高。
在富兰克林的领导下,“共读社”几乎存在了四十年之久,后来发展为美国哲学会,成为美国科学思想的中心。
1736年,富兰克林当选为宾夕尼亚州议会秘书。
1737年,任费城副邮务长。
虽然工作越来越繁重,可是富兰克林每天仍然坚持学习。
为了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他孜孜不倦地学习外国语,先后掌握了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及拉丁文。
他广泛地接受了世界科学文化的先进成果。
为自己的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富兰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科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一生用了不少时间去从事社会活动。
富兰克林特别重视教育,他兴办图书馆、组织和创立多个协会都是为了提高各阶层人的文化素质。
1752年7月,他做了一个吸引雷电的风筝实验,轰动了全世界。
从前人们一直认为,天空中出现电闪雷鸣,这是大自然在显示神威。
而富兰克林的实验结果表明,这是大自然的一种放电现象。
本杰明·富兰克林 正当他在科学研究上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时候,由于英国殖民者的残暴统治,北美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日益高涨。
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他毅然放下了实验仪器,积极地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
从1757到1775年他几次作为北美殖民地代表到英国谈判。
独立战争爆发后,他参加了第二届大陆会议和《独立宣言》的起草工作。
1776年,已经七十高龄的富兰克林又远涉重洋出使法国,赢得了法国和欧洲人民对北美独立战争的支援。
1787年,他积极参加了制定美国宪法的工作,并组织了反对奴役黑人的运动。
富兰克林度过的最后一个冬天是在亲人环护中度过的。
1790年4月17日,夜里11点,富兰克林溘然逝去。
那时,他的孙子谭波尔和本杰明正陪在他的身边。
4月21日,费城人民为他举行了葬礼,两万人参加了出殡队伍,为富兰克林的逝世服丧一个月以示哀悼。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这样走完了他人生路上的84度春秋,静静地躺在教堂院子里的墓穴中,他的墓碑上只刻着:“印刷工富兰克林”。
[编辑本段]热心公益的出版商 1706年1月17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
他是家里的第八个孩子。
23年前他的父亲乔赛亚·富兰克林从英国中部地区迁到马萨诸塞,成为一名印染匠和肥皂、腊烛制造商。
年轻的富兰克林喜爱读书,乔赛亚一直希望儿子能成为牧师。
但是窘迫的家境使富兰克林无法继续接受教育,12岁时他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造蜡烛,然后又跟随哥哥詹姆斯学习印刷。
印刷业令富兰克林接触到了许多新书和新作家。
不久,詹姆斯开始出版《新英格兰周报》,这引发了富兰克林对新闻的浓厚兴趣。
他经常在晚上把自己用化名写成的短文塞进印刷所的门缝里,当听到专业人士对那些文章的赞赏后,他总是独自窃喜。
他曾写过一篇主祷文,自以为无论从文体,还是从神学理论角度来看,都超过了《圣经》中的主祷文;他重写了公祷文,并且出版了几册;他还编撰了一则有关受宗教迫害的寓言,并告诉朋友们那是《圣经》中他们从来没有读到过的一个章节。
富兰克林在16岁时通过模仿英国文学期刊《旁观者》上的短文,形成了自己的散文风格,并用一个颇具讽刺意味的笔名“寂寞的行善者”发表了14篇文章。
读者们一直以为作者是位具有道德感的寡妇,55年后富兰克林在自传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写作经历。
1723年10月,作为学徒的富兰克林由于不满哥哥的严格管理,逃离了波士顿。
在纽约短暂停留后,17岁的富兰克林来到了费城。
不久,他当上了印刷工助理,然后给父母写了封信,说明自己的情况和离家出走的原因。
结果这封信出人意料地被宾夕法尼亚总督基思爵士看到了。
基思对这封信的文体非常赞赏,并亲自打电话给在塞缪尔·凯姆尔印刷所打工的富兰克林,建议他开创自己的印刷业。
然而,基思爵士是个很难守信的人。
当富兰克林专程前往伦敦购置印刷字模、联系业务时,才发现总督并没有向他提供曾经许诺过的信用状和介绍信。
此时进退两难的富兰克林不得不选择留在英国,在接下来的两年里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生活上极其节俭,在工作中勤勉上进,同时还兼职游泳教练以增加收入。
20岁时,富兰克林返回费城。
在船上,他写下了自己的人生计划,决定以“节俭、诚实、勤奋和得体”作为人生的信条。
两年后,富兰克林和另一名学徒一起开始创办自己的印刷所,出版费城第一份报纸《宾夕法尼亚报》,大获成功。
随后印刷所的业务源源不断。
在他们的出版物中包括美国第一本医学专著和第一部小说。
同时他们还负责印刷当地的纸币。
在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富兰克林终于成了真正的企业家。
这时,富兰克林又开始向德博拉·里德展开了追求。
早在他去英国前就追求过德博拉,可遭到拒绝。
他离开后,德博拉嫁给了别人后来被遗弃。
这次德博拉接受了富兰克林。
1730年9月1日,他们正式举行了婚礼,住到了位于市场街的印刷所楼上。
与他们同住的还有富兰克林的私生子威廉。
富兰克林曾经因为他所谓的“很难抑制的那种青年情欲”经常去找“下流女人”,威廉就是这样的成果。
婚后德博拉生了两个孩子,其中女儿萨拉成为他们一生的欢乐,而在6岁时夭折的弗朗西斯则为这对夫妇带去了永远的伤痛。
富兰克林与费城同步发展着。
当费城发展成为美国最重要的城市时,富兰克林在文学和出版业方面也获得了巨大成功。
他发表了《穷理查年鉴》,与18世纪的其他历书一样,这本书中包含了日历表、阴历图、节假日、集市日,还有家用食谱、天气预测、生活格言等等,与众不同的是富兰克林在书中的精彩补白部分。
多年来富兰克林一直在年鉴的每一页空白处记录下自己创作的成语、插图和寓言,这些浅显、朴实的人生智慧使他战胜了所有的竞争对手,《穷理查年鉴》成为13个殖民地区的畅销书。
对许多读者来说,除了《圣经》他们只看富兰克林的年鉴,因为“穷理查”教导人们勤奋工作、诚实守信,同时对事物持有健康的怀疑态度。
当时美国人正在摆脱过去的清规戒律,“穷理查”代表了他们的精神特质,宣告了美国人共同的价值观。
富兰克林创建了“皮围裙俱乐部”。
年轻人经常在这里交流各自的读书乐趣、畅谈理想和个人发展。
此外,俱乐部成员也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富兰克林要求组建消防队,并且建议设立付酬的城市看守员,日后这一建议带来了费城的第一批警察。
通过努力,他还为费城建造了第一所医院以及后来发展为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费城学院。
富兰克林的知名度与他的生意一起获得了大众的认可,不久他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各个城市都设立了出版分店,从中获取大量的利润。
他目光敏锐,善于捕捉商机,垄断了费城印刷纸张的市场,进而控制价格。
他还利用邮政局长的职位,来提高自己刊物的发行量,赚取更多的利润。
富兰克林的主要收入当然源自他的出版公司。
同时,他和许多朋友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向他们在各个地区的出版公司提供资金以分享利润。
此外,他还通过销售纸张和油墨来增加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