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关于监狱劳动改造的格言

关于监狱劳动改造的格言

时间:2014-10-07 16:37

急需要罪犯改造格言

铁窗外的天空依旧明净 风雨后的世界仍然精彩

监狱标语(激励犯人改造的语句)

内容摘要:当今社会,改造罪犯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作为实现的手段,对共利用必须实现最大效果。

因此就必须重视以教育改造,以劳动改造为基础的刑罚改造体系,实现改造人,教育人,并最终实现使罪犯回归社会不致再罪犯的目的。

而在监企合一的现实下劳动作为创造物资财富手段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教育则屈居其下,根本上这是违背现代刑罚目的要求的,所以有其必要对其进行重塑。

  关键词:刑罪目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基本手段。

  自从刑事社会学派以来,刑罪的功能不再是如报应主义者所主张的单纯的报应。

功利的态度在刑罚的实现过程中逐渐攻占报应的核心地位。

虽然报应仍旧在现代刑罚体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其“一统天下”的时代相比,已经不能与往昔同学了。

于是,无论在刑事立法还是刑事执法和刑罚执行上原有的思维观念也不得不相应的转变。

无论是理论工作还是实践者,无不是在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之间游戈,谁都没有绝对地主张某一种理论应 该一统天下,仅仅是过多地倾向于某一种理论,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虽然就是渊源而言,出于功利主义的刑罚论,但是在如今就其作为刑罚执行的方式,报应论者同样又能赞成这些行刑方式。

究其原因,仍是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处理复杂事务的方法随之发展,同时使用或数种方式以其必然。

惩罚犯罪不再是单纯地惩罚犯罪,剥夺他的犯罪能力,还在于威胁他人,既有报应的成分,又有威胁,剥夺罪犯能力以及矫正的成分。

因此现代的刑罚目的应该是多元化的整合,而 不是孤立的单个。

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正是借此契机逐渐确立其刑罚执行手段的核心地位。

因为作为手段,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是实现所以以上刑罚目的的最好方式。

他们背后潜在的理论根据或者观念依托就是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合体。

换言之,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作为手段的功能就是可以实现报应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内容。

  一.“把犯人当人看待”,“人是可以改造的”——改造罪犯的理论基点  同志高度重视的问题,“世界一切物质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

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我们相信能改变一切,”强调“人的因素第一,”重视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最传统的工作方法等等。

在重视人的基础上,提出人的改造问题,指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以达到主客观世界统一。

  这种重视人和改造人的思想落实到监所改造罪犯工作上,就形成了从“把犯人当人看待”这样深层的出发点诠释“犯人”,提出“犯人是可以改造的”这一重要观点。

这也是我国与古今中外一切剥削国家对待犯人和坚所工作最根本的区别。

  在如今,监管工作也要坚持“犯人是人”把犯人“当人看”的出发点,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旧式监牢虐待犯人的方法坚持人是可以改造的“坚持”以改造人为宗旨,“使之”成其为人的方向。

同志多次指出“人是可以改造的”,对于反动阶级实行专政,这并不是说把一切反动阶级的分子统统消灭掉,而是要改造他们,用适当的方法改造他们,使他们成为新人。

  “要把罪犯改造好”,出了必须具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根本性条件外,还必须要有好的方针,政策和方法。

在这些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同志在1956年8月8日,在接见外宾时,当听到改造罪犯思想比较困难时,他即明确指出:“这个问题不取决于罪犯而决定于我们”。

  二.罪犯积极改造动机的培养  (一)通过进行改造目的教育,培养改造动机。

  对罪犯改造目的教育是培养罪犯积极改造动机的重要方法,改造目的是全社会和监狱机关希望罪犯经过教育改造所达到的结果,当罪犯接受了改造目的之后,实际上就把社会对罪犯的要求和希望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

通过教育,应使他们相信,监狱不是为了单纯制裁惩罚他们,而是为了挽救他们,把他们造就成适应社会的新人。

同时,使他们看到改造前途,树立改造信心,形成长远的改造动机,产生正确的改造态度。

比如,通过法律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产生罪责感和伏法认错的需要,通过进行德育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了解自己与社会发展的差距,产生自我矫正与自我完善的需要。

只要坚持进行改造目的的教育,使罪犯认识改造的社会意义和与个人前途的关系,就能逐步培养罪犯积极改造的动机。

  (二)通过强化罪犯的“闪光点,”培养改造动机  在每个罪犯心灵中,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闪光点,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就有可能转化为积极的改造动机。

如某罪犯的母亲来接见时,钱包被偷,他非常痛恨窃贼。

我们可以启发他将心比心,站在受害者立场上看问题,认识自己罪行的严重性和改造的必要性。

有的罪犯拒绝拉拢入伙,并向干部汇报,我们及时予以肯定,并予以鼓励,更加坚定了他们改好的信心。

另外,罪犯的某些常态需要,如亲人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等,只要善于引导,也有可能成为“闪光点”而激起积极改造的动机。

  (三)通过干部言传身教,培养改造动机  监狱的特殊环境,既能使罪犯看到社会渣滓的丑严现象,也能使他们看到人类的优良品德,两者形成强烈的反差,监狱干部通过言传,使他们懂得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产生自觉地学习模仿真善美的意向;同时又通过身教,使这种真善美的形象清晰可见,存在于他们身边。

  (四)通过体现政策,培养改造动机  罪犯罪犯入狱后,一般都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如吃,住,医疗,劳动保护,家庭生活困难,妻子要求离婚等。

我们如果在政策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必定会使他们产生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心理,有时及时问题解决不了,只要干部尽了力,他们也会受到感动而努力改造。

  (五)通过净化改造环境,借助家庭和社会支持,培养改造动机  这里讲的是改造狱内外人际关系和交往的问题,罪犯的改造动机,不仅是个体心理现象,往往因相互交流感染而形成群体心理。

罪犯接触最多的是其他罪犯,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彼此之间的影响很大。

罪犯集体的共同舆论对于罪犯的言行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罪犯中的消极情绪和违法犯罪心理的“交叉感染”,对改造动机产生有害的影响,而在积极的共同舆论作用下,一个采取消极改造态度的罪犯,也会由从众逐渐同化而内化,树立起积极改造的动机。

就狱外而言,罪犯的家庭对罪犯的正确态度,以及各界人士的关怀与鼓励,对罪犯积极改造动机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借助社会力量进行的许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造措施,如向外延伸“综合治理”均能使罪犯心灵复苏,激起积极改造的动机,加速他们走向新生的进程。

  三.劳动改造及其合理性  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我们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时代。

因为我们在历史的篇章中翻开惩罚史就能很容易的发现几乎是在每个朝代中都有它的墨迹。

也就是让那些犯罪的人进行艰苦的苦力劳动,比如秦造长城,隋炀帝开运河都曾经动用大批的犯人。

因此,在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劳动改造”,而是“劳动惩罚”,并且纯粹是一种惩罚手段,所以根本上体现是报应的观念。

从这一点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般,现代的劳动改造实际上仍旧应该保留着惩罚的报应的成分。

  何谓劳动改造

就定义而言,或许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种不同类似的表述,但我只能倾向某种表达,从语词结构上讲劳动改造由劳动与改造两个词语组成。

劳动是一种手段,改造才使真正的目的。

因此,劳动改造是指监狱依照法律规定以生产劳动为手段,对罪犯实施改造思想,矫正恶习和学习生活技能为目的的活动,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

目的是为了通过生产劳动的途径教育改造罪犯。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人类,劳动创造了人类的本质。

人类的生存,发展只是通过人类的劳动,创造的众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人类的需求才能实现。

并且人类社会的关系以及精神财富多是在人类劳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的。

虽然劳动还不是人类的第一需要,但是劳动是人类谋生的手段。

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也就没有人类的社会。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就是劳动改造的哲学基础,也是劳动改造的必要性之一。

  劳动创造人类的思维意识,思维意识支配人类行为。

因此可以通过劳动来培养罪犯的思维意识,改变好逸恶劳的懒惰观,使其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树立“不劳动不得食”的观念。

更重要的是使其明白通过自身的劳动才能为自己赢得新生。

并且也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在其回归社会后能够继续生存而不至于重蹈覆辙。

  组织罪犯从事有益于社会的生产劳动和适宜的生产劳动,可以增强体质,保持健康,避免在单纯的监禁中,长期无所事事,导致心情压抑,意志消沉,甚至于萌生逃跑,自杀和重新犯罪的念头。

通过生产劳动可以使罪犯尽可能地掌握一种或多种生产技能及知识,可以为刑满释放后的就业谋生创造条件,防止他们因恶习不改或生活无着落而重新犯罪。

组织罪犯从事与正常社会条件和形式相同或相进的劳动,可以培养罪犯与他人或社会的协调和合作精神,使之在回归社会后能够尽快地适应社会环境。

使其不至于被社会淘汰,而重新犯罪。

  最后国家通过财政支出准备相应的生产资料,罪犯自然成为劳动者,依据市场需求生产必须的产品。

国家利用强大的国家机器强制罪犯进行一定的劳动活动,生产出劳动效果———产品。

再通过市场交换实现劳动创造的价值。

这样不仅为满足社会需求做出了一定贡献,并且也可以满足了自己的生产,生活需求。

  劳动作为对罪犯改造的一种手段,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过的方法。

许多国家以及联合国的文件都对组织囚犯从事生产劳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建国以来,我国对罪犯的劳动改造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许多在押犯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除掉了入狱前的恶习,培养了尊重他人,尊重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许多罪犯由于在劳动改造中表现突出,依法获得减刑,假释,一些罪犯在刑满释放回归社会后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工程师,厂长,有些还当上了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

  四.教育改造及其合理性  教育作为一种手段,注重的是对被教育者根本性的影响,也就是用教育者的思想决定性的影响教育者,使被教育者能够按照教育者所教育的行为。

因此教育作为改造的方式,就是监狱在执行刑罚的过程中。

对罪犯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的目的与劳动改造的根本上是一致。

它们的宗旨都是“改造人”,使罪犯能够顺利回归社会,不致重新犯罪。

  教育改造在其形式上可以分为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就是在监狱中通常称的“三课”教育。

思想教育包括:法律教育、道德教育、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前途教育。

文化教育简单地讲就是传授文化知识,按照罪犯原本的文化程度分成不同的级别进行划的教育,最高级别是自考。

职业技术教育就是按照监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技术人才的需要,设置不同的职业技术培训,传授理论知识和开展技术实践。

  三者之间虽然内容不同但最终都希望达到相同的效果。

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法制教育等多方位的教育使罪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以前行为的错误性,确立正确的行为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免在以后的行为中再犯相同的错误。

文化知识是一个人明白道理的必备条件,因为只有具有基本的知识才能与书交流,与人交流。

所以必须给罪犯开设文化课,传授知识,使其明白事理。

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更容易的、更快的接受思想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

监狱内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让罪犯在刑期内接受职业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种或几种技术,回归社会后,而不至于无法适应回归社会的环境。

因此“三课”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于“改造人”使其重归社会后,不至于再犯罪。

也因为于此,检验教育改造的质量的关键就在于“三课”教育效果的最终实现。

  总之,教育改造的提出顺应了刑罚的功利目的的要求,根本上教育改造可以实现刑罚的功利目的,现实中教育改造有两种效果——成功和失败,但是总的趋势是实现的目的,即改造了罪犯,使其成为了社会中的正常人。

  宗上所述,在现代刑罚目的的指引下,为实现这些目的就必须运用正确的方法手段,劳动改造与教育改造作为实现目的的手段,对其利用必须实现最大效果。

因此就必须重视以教育改造为中心,以劳动改造为基础的刑罚改造体系,实现改造人、教育人、并最终实现使罪犯回归社会不致再犯罪的目的。

而在监企合一的现实下,劳动作为创造物质财富的作用发挥淋漓尽致,教育则屈居其下。

根本上这是违背现代刑罚目的要求的,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重塑。

  参考资料:  (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与人民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载《苏维埃中国》,第265—266页。

  (二)《法制日报》2001年1月1日,第二版。

  (三)《罪犯改造心理学》121—122页。

监狱标语(激励犯人改造的语句)有哪些

首先让罪犯知道他所处的生存环境,是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是惩罚犯罪的场所。

其次让罪犯认清自我,明白自己是什么身份,是法律惩罚的对象,是监狱改造的对象。

第三监狱管理者应该教给罪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让罪犯明白自己的改造任务。

第四监狱管理者要依法进行管理,及时有效打击狱内抗改分子,维护安全稳定。

第五监狱管理者应该教给罪犯一些职业技能,让每一名罪犯在释放时都能有一门技术,有就业的本领,有吃饭的门路。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里,保尔.柯察金的经典名言是什么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东莞大朗拘留所女监狱生活情况怎么样。

会不会打架,需不需要劳动。

是单人一个监室还是几个人一个监室。

呵呵,哪里有什么单间住,多的几十个人一个房间说不好听点站都没地方站了,晚上睡觉快人压人了都,打架一般是不敢的处罚很难受的,每天要劳动还得订产量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