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礼记.儒行远大志向格言

礼记.儒行远大志向格言

时间:2014-10-06 03:01

<<礼记.儒行>>、不求富贵。

上一句是什么?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巜礼记·儒行》前句是啥,后句是不求富贵。

苟利国家

文言文对释《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原文及译文“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

(“儒者有一亩地的宅院,住着周围一丈见方的房间,竹子编的院门,又在院墙上挖出其形如圭的小旁门,用蓬草编的房户,用破瓮为边框做的圆窗,全家共有一件完整的外衣,谁出门就换上,两天吃一天的粮食;君上答应采纳自己的建议,就不敢产生疑虑,君上不答应自己的建议,就不敢谄媚求进。

儒者的做官入仕清廉奉公的精神就是这样的。

)我把你要的那一段提到前面来了问于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

”对曰:“丘少居鲁,衣逢掖之衣;长居宋,冠章甫之冠。

丘闻之也,君子之学也博,其服也乡,丘不知儒服。

”(问说:“先生穿的是儒者的服装吧

”孔子对答说:“丘小时候居住在鲁国,穿着大袖子的衣服,长大以后居住在宋国,戴着章甫冠。

丘听说,君子的学问要广博,穿衣服要入乡随俗。

丘不知道什么是儒服。

”)哀公问曰:“敢问儒行。

”孔子对曰:“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悉数之乃留,更仆未可终也。

”(说:“请问儒者的品行。

”孔子对答说:“仓促匆忙地数说不能讲尽这方面的事情,如果全部详细数说就要久留,以致仆人疲倦需要换班侍候,那也讲述不完。

”)哀公命席。

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鲁哀公命人铺设席位,孔子陪侍,说:“儒者有如席上的,来等待诸侯行聘礼时采用;早晚努力学习来等待别人询问;心怀忠信,来等待举荐;尽力而行,来等待录取。

儒者的自立精神就是这样的。

)“儒有衣冠中,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小则如愧。

其难进而易退也。

粥粥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儒者的衣冠适中,动作谨慎,临大利而辞让有如傲慢,临小利而谦让有如虚伪;做大事审慎,如同有所畏惧,做小事恭谨如同心怀惭愧;他们难于躁进而易于谦退。

柔弱谦卑的样子,好像是无能。

儒者的容貌就是这样的。

)“儒有居处齐难。

其坐起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

其备豫有如此者。

(“儒者日常起居庄重小心,他们坐下站起都很恭敬,讲话必以信用为先,行为必定中正不偏;在道路上不与人争难走易走的便宜,冬天夏天不与人争暖和凉快的舒适;爱惜生命为了有所等待,保养身体为了有所作为。

儒者从政前修养方面的准备就是这样的。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非时不见,不亦难得乎

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

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

其近人有如此者。

(“儒者不把金玉当作宝贝,而把忠信当作宝贝;不祈望土地,而把建立道义当作土地;不祈望多积财富,而把多学得文化知识作为财富;儒者为人公直,难于得到,得到了,因儒者不争物质待遇,所以容易授予俸禄,虽然容易授他俸禄,但儒者坚持原则,所以难于畜养。

不到适当的时候儒者不出现,岂不是很难得到吗

儒者的待人接物就是这样的。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过言不再,流言不极;不断其威,不习其谋。

其特立有如此者。

(“对儒者,把钱财货物付与他,用玩乐嗜好沉溺他,儒者不会见利而害义;利用众人来胁迫他,使用兵器来恐吓他,儒者不会面对死亡而改变操守;遭到鸷鸟猛兽攻击,挺身与之搏斗,不度量自己的武勇成不成;牵引重鼎,尽力而为,不度量个人的体力够不够;过去的机遇不追悔,到来的机遇不欢欣;说错的话不再说,听到流言,不屑于刨根问底;不断地保持自己的威重,不研习什么全权术谋略。

儒者立身独特就是这样的。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

其居处不淫,其饮食不溽;其过失可微辨而不可面数也。

其刚毅有如此者。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以劫持,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强迫,可以杀掉而不可以侮辱;他们的居处不奢淫,他们的饮食不丰厚,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的辨析而不可以当面数落。

儒者的刚强坚毅就是这样的。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者用忠信作为盔甲,用礼仪作为盾牌,头戴着仁而行动,怀抱着义而居处,即使国有暴政,也不变更自己所守。

儒者的自立就是这样的。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

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者与今人一起居住,而与古人的意趣相合;儒者今世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的楷模;碰巧没遇到盛世,上边没人援引,下边没人推荐,进谗言献谄媚的人又有结党而要危害他的;身体是可以危害的而志向是不可以剥夺的;即使危及他的起居,最终他还要伸展自己的志向,仍将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痛苦。

儒者的忧虑思念就是这样的。

)“儒有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

礼之,忠信之美,优游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

其宽裕有如此者。

(“儒者广博学习而无休止,专意实行而不厌倦;隐居独处的时候而不淫邪放纵,通达于上的时候而不失态困窘;遵循礼的和为贵的原则,本着忠信的美德,应用优柔的方式方法;仰慕贤能而包容群众,有时可以削损自己方正的棱角而依随众人,有如房瓦之叠合。

儒者的宽容大度就是这样的。

)“儒有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

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者推荐人才,只要对方德才兼备能够胜任,对内不避称举自己的亲属,对外不避称举冤家。

儒者度量功绩,积累事实推荐贤能而进达于上,不祈望他们的报答,从而了国君用贤的心愿;只要有利于国家就行,儒者并不通过荐贤而企求富贵。

儒者推举贤能的风格就是这样。

)“儒皆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也,患难相死也;久相待也,远相致也。

其任举有如此者。

(“儒者之间听到善事就就互相告知,见到善言就互相传示;有了爵位就互相推先,有了患难就互相效死;有的朋友久在下位,就等待他升迁,有的朋友在远方不得意,就设法招致他来入仕。

儒者对待和举荐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这样的。

)“儒有澡身而浴德,陈言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

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者沐浴身心与道德之中,陈述自己的建言而伏听君命,安静不躁而谨守正道,君上不理解就略加启发,又不操之过急。

而临地位卑下的人,而不显示自己的高贵;不把自己很少的成就妄自增加,而自诩为成就很多。

世局大治的时候,群贤并处而不自轻;世局混乱的时候,坚守正道而不沮丧。

与己政见相同的人,不和他营私结党;与自己政见相异的人,也不对他诽谤诋毁。

儒者的特立独行就是这样的。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其规为有如此者。

(“有的儒者上不为臣于天子,下不侍奉于诸侯;谨慎安详而崇尚宽和,刚强坚毅而善与人交,广博学习而又知所当行,接近礼乐法度,砥砺公方正直的品格;即使把国家分封给他,也视为轻微小事,不想给谁做臣,不想出任官吏。

儒者规范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同而进,不同而退。

其交友有如此者。

(“儒者之间有的志趣相合,方向一致,营求道艺,路数相同,并立于世就都高兴,地位互有上下也不彼此厌弃;久不相见听到关于对方的流言蜚语,绝不相信。

他们的行为本乎方正,建立于道义之上。

与自己志向相同的,就进一步交往;与自己志向不同的,就退避疏远。

儒者交朋友的态度就是如此。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

儒者兼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其尊让有如此者。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质地,宽宏大量是仁的兴作,谦逊待人接物是仁的功能,礼节是仁的外貌,,言谈是仁的文采,歌乐是仁的和谐,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与。

儒者兼有这几种美德尚且不敢说做到仁了。

儒者的尊重谦让就是这样的。

)“儒有不陨获于贫贱,不充诎于富贵;不慁君王,不累长上,不闵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

”(“儒者不因贫贱而困窘失志,不因富贵而骄奢失节,不因君王的困辱,不因长官的恐吓,不因官吏的刁难而违道失常,所以叫做儒。

现在人们对儒字命名的理解是虚妄不实的,故而常常用儒者相互辱骂。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孔子从卫国回到鲁国,归至其家,鲁哀公用公馆招待他住,听到孔子这番言论后,自己说话更加讲信用,行为更加符合道义,他说:“终我一生,再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礼记儒行中言必信,行必中正的意思

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符合正义(正道)。

注:此处正说大约是符合正道的意思,所以译为正义。

不知妥否,楼主自己作主。

附录:(1)〖参考成语〗言必信,行必果〖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

说了就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不拖拉。

(2)所谓正说是针对戏说而言,没有戏说就没有正说。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的历史普及读物都是“正说”,但是正说历史图书是针对戏说才有的。

如果戏说消失了,或者说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不受“戏说”影响了,正说也就不必存在了。

不求富贵的上句是

(礼记,儒行)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请问看过<<礼记>>这本书的朋友,这本书主要讲什么?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据传,《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

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

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

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

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

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

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

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

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

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

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

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

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

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

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犹,犹斯舞。

愠斯戚,戚斯叹,叹斯辟,辟斯踊矣。

楚简喜斯?,?斯奋,奋斯?,?斯猷,猷斯?(舞)。

?,喜之终也。

?斯?,?斯?,?斯?,?斯?;?斯通(踊)。

通(踊),?之终也。

《檀弓》此文,是有子和子游同在一起的对话。

有子说:“予壹不知夫丧之踊也,予欲 去之久矣。

情在于斯。

”有子意欲废去丧礼之踊,子游以为不可,说他“所刺于礼者,非礼 之訾”。

人的喜愠之情,分别有不同的层次:喜有陶、咏、犹、舞;愠有戚、叹、辟、踊。

礼要求人们将情感控制在恰如其分的层次,如丧礼中最哀痛时踊即可,而且每踊三次,三踊而成。

若不加节制,情绪失控,不仅无法完成丧葬之礼,甚至可能毁性丧身,这当然是死者所不希望见到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