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和格言的区别
光景不待人,须叟发成——李白抛弃时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盛年不重来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你热爱生命吗
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董必武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
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鲁 迅我以为世间最可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得也是“今”。
因为它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它宝贵。
——李大钊必须记住我们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时间有限,不只是由于人生短促,更由于人事纷繁。
我们应该力求把我们所有的时间用去做最有益的事情。
——斯宾塞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曾国藩)◇你热爱生命吗
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川端康成)◇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莎士比亚)◇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华罗庚)◇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要找出时间来考虑一下,一天中做了什么,是正号还是负号。
(季米特洛夫)◇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
(高尔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一个人越知道时间的价值,越倍觉失时的痛苦呀
——但 丁
关于国防和军队的谚语和格言
100条左右
选用后再加200分
个不敌两人计,三人合唱二台戏。
◆一人一双手,做事没帮手,十双手,拖着泰山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人难唱独板腔。
◆一个巧皮匠,没有好鞋样;两个笨皮匠,彼此有商量;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一根草搓不成索,一根篾编不成箩。
◆一根木头难成排,一根稻草难捆柴。
◆一根线,容易断;千根线,能拉纤。
◆一根竹竿容易弯,三缕丝线扯断难。
◆一只脚难走路,一个人难成户。
◆一只蜂酿不成蜜,一颗米熬不成粥。
◆三勤一懒,想懒不得懒;三懒一勤,想勤不得勤。
◆千树连根,十指连心。
◆风大就凉,人多就强。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
◆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齐心家不散。
◆兄弟协力山成玉,父子同心土变金。
◆鸟多不怕鹰,人多把山平。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团结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会说难抵两口,会做难抵两手。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助人要及时,帮人要诚心。
◆邻居失火,不救自危。
◆兵不离队,鸟不离群。
◆弟兄不和邻里欺,将相不和邻国欺。
◆虎离山无威,鱼离水难活。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单筷难挟菜,独翅难飞天。
◆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
◆独柴难引火,蓬柴火焰高。
◆独木不成林,单弦不成音。
◆家不和,外人欺。
◆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兴。
美国大兵的22条军规 这22条作战条例,美国军方的军事教科书上找不到,只能是来自第一线的大兵们的实战经验,而且很可能是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 战场是复杂的,充满着变数,人生也是如此. 对于习惯了正向,单向思维的我们,这22条帮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第一条,你不是超人; 第二条,如果一个愚蠢的方法有效,那它就不是愚蠢的方法; 第三条,不要太显眼,因为那样会引人攻击; 第四条,别和比你勇敢的家伙待在一个掩体里; 第五条,别忘了你手上的武器是由出价最低的承包商制造的; 第六条,如果你的攻击很顺利,那你一定是中了圈套; 第七条,没有任何计划能在遇敌后继续执行; 第八条,所有5秒的手榴弹的引线都会在3秒内烧完; 第九条,装成无关紧要的人,因为敌人的弹药可能不够了; 第十条,那支你不加注意的敌军部队其实是攻击的主力; 第十一条,重要的事总是简单的; 第十二条,简单的事总是难做的; 第十三条,好走的路总会被布上雷; 第十四条,如果你除了敌人什么都不缺,那你一定在交战中; 第十五条,飞来的子弹有优先通过权; 第十六条,如果敌人在你的射程内,别忘了你也在他的射程内; 第十七条,要一起用才能生效的设备通常不会一起运来; 第十八条,无线电总会在你急需火力支援时断掉; 第十九条,你做的任何事都有可能让你挨枪子儿----什么都不做也一样; 第二十条,唯一比敌方炮火还精确的是友军的炮火; 第二十一条,专业士兵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但世上却充满了业余玩家; 第二十二条,当两军都觉得自己愉快时,那他们可能都是对的.
成语,谚语,格言,俗语,俚语的区别
1、谚语是群众口头流传的习用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来反映深刻的道理。
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谚语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结晶,同时在外国也收到广泛应用。
谚语反映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2、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俗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所创造,并在群众口语中流传,具有口语性和通俗性的语言单位,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
反映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
俗语来源很广,既来自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也和诗文名句、格言警语、历史典故等有关连。
如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吃人家饭,受人家管大树底下好乘凉大意失荆州大丈夫能屈能伸地在人种,事在人为3、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
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等以上成语。
有的成语甚至是分成两部分,中间有逗号隔开。
成语的来源有五个方面:(一)神话传说:如夸父逐日和精卫填海;(二)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和狐假虎威;(三)历史故事:如负荆请罪和破釜沉舟;(四)是文人作品,如老骥伏枥和青出于蓝;(五)是外来文化,如功德无量和火中取栗。
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
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
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
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
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
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
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
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
4、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
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一般都能揭示客观事理,富于教育意义,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众人拾柴火焰高、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等。
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样式,句式匀称,音调和谐,具体通俗,形象生动。
所以,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但是,有不少谚语含有剥削阶级或封建迷信的意识和偏见,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显然,这是应该剔除的糟粕。
谚语与成语的主要区别在于:谚语一般是句子,成语大多是词组;谚语一般显得通俗,成语大多显得典雅。
农谚往往带有地域性,成语具有全民性。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的固定性口语。
前一部分是比喻或隐语,像谜语里的“谜面”;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解释,像谜语里的“谜底”,是表达意义的重要部分。
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一部分常常不说出来,好让人猜想它的含义,所以叫作歇后语。
人们也常常把它称为“俏皮话”。
歇后语分为喻意的和谐音的两类。
喻意的歇后语,它的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
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快刀切豆腐——两面光”。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旗杆顶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窗户上吹喇叭——鸣(名)声在外”。
说话或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歇后语,可以使语言表达得形象活泼,饶有风趣,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
但是,要选择内容健康的,抛弃内容庸俗落后的。
对于内容健康的歇后语,也要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意思和语言环境恰当地使用,不能滥用。
不宜在庄严的场合里使用。
如果用得牵强,用得生硬,那就要弄巧成拙了。
5、格言是具有教育意义的警句。
一股出于名人之手,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例如“穷不失义,富而不骄(《孟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格言意在阐发事理,多为警策之辞,所以在议论中引用格言,能够给人以启示,更富于说服力。
格言在形式上与谚语解相似,都是完整的句子,在内容上一般都具有教育意义。
但二者又有区别:从来源看,谚语多出自群众集体创造,格言则往往出自名人之手;从语体看,谚语多为口语,而格言多为书面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
俗语是歇后语、谚语、顺口溜等的总称。
描写战争的谚语、格言警句 急用~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骄兵必败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由国家就有战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 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 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 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 有国家就有战争(伯克) 建立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 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 战争是帝王的娱乐(英国) 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 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 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没有正义的和平就是暴虐(英国)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 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 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 霍布斯明晰地证明,所有动物都生活在一种自然的战争状态中----(乔·斯威夫特) 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好斗的本能,但它同时还满足了人对掠夺,破坏以及残酷的纪律和专制力的欲望----(查·埃利奥特) 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 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欧洲) 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 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 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 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唐·李白) 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 血战乾坤赤(唐·杜甫)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唐·王昌龄) 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英国)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欧洲) 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 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战争造就窃贼,和平把他们吊死(英国)要和平,就得准备战争(欧洲)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有关运动的格言谚语
人怕不动,脑怕不用。
——谚语 水停百日生毒,人歇百日生病。
——谚语 斗一斗,瘦一瘦;让一让,胖一胖。
——《类修要诀》 老人血气多滞,拜则肢体屈伸,气血流畅,可终身无手足之疾。
&127; ——《古今图书集成》 早起活活腰,一天精神好。
——谚语 每日频行,必身轻目明,筋节血脉调畅,饮食易消,无所壅滞。
——《养生要录》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谚语 跑跑跳跳浑身轻,不走不动皮肉松。
——谚语 静而少动,体弱多病;有静有动, 无病无痛。
——谚语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人之形体, 其亦由是。
——《圣济总录》 生命靠运动,最忌慵与懒;春夏及三秋,早起与早眠;切勿贪图多,贪多嚼不烂;始终要如一,中间不能断;引亢高歌唱,相邀舞翩翩;健身项目多,动静与急缓;静心垂钓丝,结伴登高山;无拘又无束,兴趣要广泛;是否跃跃起,放开手脚干;如虎跳山岗,似龙行九天;喜看夕阳中,尽是老神仙,
格言与谚语有什么区别
格言:熟语的一种,含有劝诫意义的话,例如:“满招损,谦受益”。
谚语:熟语的一种。
在群众中流行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应出深刻的道理。
例如: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个人认为,格言和谚语同属于熟语,但是格言的范围比谚语要窄,格言只是那些具有劝诫意义的熟语,所谓格言,是指含有劝戒和教育意义的话。
它常常是哲人、智者或其他成功人士立身处世、建功立业的人生经验总结,体现了他们人生智慧的精华。
格言作为一种智慧的语言,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格言犹如一颗颗光彩照人的珍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后人照亮了前行的方向;更以其笔触生动、内涵深邃、论断精辟被引为座右铭,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也常被人引用以支持观点,增强说服力。
而谚语的范围很广,包括包括劝诫类型、日常生活习惯等,涉及生活的很多方面,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