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老子第一章中成语和格言

老子第一章中成语和格言

时间:2014-04-25 02:18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道德经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语有哪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拼音: qiān lǐ zhī xíng,shǐ yú zú xià 解释: 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的。

出处: 先秦·李耳《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例子: 夏衍《<学人谈治学>代序》:“~,要建筑百丈高楼,不先打好地基是不行的。

与“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意思相近的格言或成语是什么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第二章) 意思是:天下的人都知道怎么样算是美,这样就有了丑;都知道怎么样算是善,这样就有了不善。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第七章) 意思是:所以有道的人把自己放在后面,反而能赢得爱戴;把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

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八章) 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 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

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

5、“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第十五章) 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

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

6、“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第十六章) 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

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第二十二章) 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

8、“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第二十四章) 意思是: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

9、“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第二十九章) 意思是: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

10、“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 (第三十一章)意思是:兵革是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

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要淡然处之。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未微明。

”(第三十六章) 意思是:将要收敛它,必须 暂且扩张它;将要削弱它,必须暂且强化它;将要废弃它,必须暂且抬举它;将要夺取它,必须暂且给予它。

这叫做微妙的启明。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第四十一章) 意思是: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

13、“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第四十四章) 意思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

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

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

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

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

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14、“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第四十七章) 意思是: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

15、“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是谓玄同。

”(第五十六章) 意思是:塞住出口,关上门径;收敛锐气,排除纷杂;调和光芒,混同尘垢。

这就是神奇的同化境界。

1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第五十七章) 意思是: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17、“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六十四章) 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18、“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 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

19、“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第七十九章) 意思是:重大的仇怨经过调解,一定还有余留的怨恨,这样怎能算是妥善的办法

20、“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第八十一章) 意思是: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

谁有论语中的成语.格言.警句包含含义和出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

“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

“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

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

“朋”旧注:“同门曰朋。

”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

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

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

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

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

“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

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

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

“三省”,多次反省。

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

下述三事,这是巧合。

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

《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

”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

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

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

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

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

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

言要则知,行至则仁。

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

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

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

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

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

”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

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

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满意请采纳

8、请你默写如下内容:《老子》关于诚信的名言();《左传》关于诚信的名言()

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左传:“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

”这两句考试常考,仅供参考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