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对学生严慈相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说:“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必须包括严格要求学生,严格要求与温暖关怀共促学生健康成长。
要例子的话,一次,一位现年70岁的老上海音专学生即校友告诉著名音乐教育家陈洪,说1937年她在该校教她时,在课堂上对她不留情面,使她当堂哭出来了。
原来,当年陈洪教学生非常严格,态度生硬。
这件事对陈洪触动很大。
他认为,有严格要求是必要的,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就不好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陈洪的教学方法逐渐改变而倾向于“慈”,后来他教学生态度温和,处处关心他们,想尽办法解决他们的困难。
他们有一点进步,都加以表扬,对他们的缺点诚恳地指出,绝对不骂,使他们上课“如坐春风中”,他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也主动了,教学效果比过去也好多了。
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
对学生要做到“严中有爱”,“严慈相济”,是个技术活儿,相当有难度。
但作为老师,教育好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再难也要上。
首先,要正确理解“严慈相济”。
“慈”指的是老师对学生心中有爱。
老师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为学生的成长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
“严”是指老师对学生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坚决说“不”,态度坚决,绝不妥协。
要求学生必须纠正错误的做法,为学生的终身负责。
其次,老师要有“爱”的态度。
可以说绝大多数老师对学生满怀爱心。
但个别老师,某些时候,或者对个别学生,老师可能“爱”得不够。
如果存在这种状况,老师不妨这样想,“说的话,做的事,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也许影响他们一辈子。
的孩子也会受到他的老师的这样的影响。
”当这样想的时候,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对学生的“爱”就在的心底兹兹成长起来。
再次,老师要有“爱”的能力。
就像家长一样,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的变成“溺爱”,有的变成“酷爱”,使学生的身心受到扭曲,不能健康成长。
福建人老黄真的不知该怎么对待儿子,让他去工作,怕他累着;让他闲在家里,又整天好吃懒做;一不小心惹恼了他,竟爬上楼顶要跳楼。
民警在楼下急着研究对策,老黄却赶来说:“们走,们走了,他就不发神经了。
知子莫若父,见无人理睬,老黄的儿子自顾自地又钻回了被窝。
老黄就是因为溺爱自己的儿子才导致这种荒唐事。
所以这不是健康的爱,也说明家长有爱的态度,但没有爱的能力。
老师也一样。
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育管理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让自己能正确的“爱”学生,有“爱”的能力。
最后,老师要有“爱”的技巧,“严慈相济”。
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坚决反对,要求学生必须改正,这就是“严”。
但教育学生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耐心的跟学生讲明事情的严重性、可能造成后果,老师这样做到原因等等,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想一想。
学生思想上通了,教育的成效就好很多。
平时在生活中经常关心学生,跟学生谈心,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期望。
学生犯错误时就容易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俗话说,教无定法。
只要心中有爱,就会发现很多“爱”的方法,真正做到“严慈相济”。
教师应该怎样把握对学生严慈相济的“度”
看情况,课堂上当然要严格要求,课后多与学生交流沟通。
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怎样做到严慈相济
能遇到这样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难道不是我一生的荣幸吗?能遇到这样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怎能不是我一生的荣幸呢
2016小学教师怎样做到师生之间亲密有间,严慈相济
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把学生视着自己的孩子看待,做好耐心的说服思想工作。
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但要注意方式,不能简单以告状方式向家长报告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共同教育好孩子。
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学,增强学生注意力。
要适度批评,注意方式,不能采取打、压等方式。
更要多表扬、激励,不伤孩子自尊心。
要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社会现象,通过教育引导增强学生对真、善、美,假 、丑、恶的鉴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