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以身作则
家长在平时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在平时的谈论中说不礼貌不中听的脏话,不做不合理的事情,别当孩子的面发泄自己的不满.我觉得能作到这些就是了.
如何培养孩子气质 家长以身作则最重要
给你看一篇文章 希望对你有帮助教育孩子要阴柔阳刚并举塑造孩子,爱当然是首要的,但严也不可缺少。
比方说,发烧要打针时,孩子怕疼又哭又闹,但再疼也得让他忍;寒暑表水银柱已跌到零下了,还闹着要吃冰激凌,吃不上就半天生气,但再气也得扭了他这个坏习惯……这些都必须 “狠”——虽然这狠也可以说是从大爱中渗出来的。
温和与柔顺容易造就软弱的下一代。
家庭不是基督教堂,不能培养 “打了你的左脸,再送上你的右脸”的信徒。
我们要造就社会人,社会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要应对各种各样的事。
尽用爱灌溉,“狠”全挤没了,孩子的阳刚气质就难显出来。
这样长大的孩子,装嫩、发嗲当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要碰上贪官污吏,究竟一概宽容还是一针见血,碰上犯罪行为,是噤若寒蝉还是能挺身而出,就很难说了。
总对孩子民主说理,也有问题,比如让他进了部队就很难适应,上级给他下道命令,没有说什么道理,到底是执行还是不执行?让他冲锋,事先没有民主协商,上还是不上?因此,一个家教角色,还是既是 “圣母”又是 “将军”为好。
“圣母”是阴柔, “将军”是阳刚;“圣母”意味爱, “将军”意味严。
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既该有慈祥、温柔和善解人意的呵护,又该有严厉、刚毅和百折不挠的激励。
“圣母”式教育已见许多,不再口罗嗦,下面讲点“将军”式的,谨供参考。
“将军”式教育的方法常常强硬。
星期天邻居家的小强问妈妈要钱买巧克力。
小强到了街上,见珍珠奶茶摊上拥了一群同学,很是心动,他想吃巧克力,又觉得奶茶也不能放弃,便拿了一杯。
摊主向他要钱,他说不是给你两元了吗?摊主忙糊涂了,没再追究。
一边的小山看见小强的两元钱还在手里,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小强妈。
小强妈问小强时,小强编了一段谎话,不承认。
小强妈火了,语气斩钉截铁,要孩子必须到摊主那里补上两元钱及当面认错,并对他说,记住,×月×日,你不诚实,妈妈很生气,罚你一个月没有零花钱。
妈妈狠揭其短,为的是让儿子深记痛改。
也见过很娇气或者是沾染 “油气”的城里孩子,道理听多了,比大人还能说,可就是坏习气改不去。
结果家长狠狠心联系乡下亲友,把孩子转到农村,让他翻地割稻,牵羊喂鸡,给他吃点苦受点难,来一场环境磨炼。
美国的幼儿园有种 “体验饥饿”的特别教育,用抽签方式 (比如说抽中60,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穷人)让多数孩子装扮成穷人、乞丐和流浪汉,3天里只给孩子吃很少的粗粮,让孩子体验饥饿和贫穷。
还有新近的育儿畅销书 《父母的心理学把戏》,书中认为,大多数孩子都是带着魔鬼品行来到人间的,比如喜欢吵闹,破坏有余,随心所欲。
作者主张刚性教育,不迂回,让孩子在疼痛中与缺点决裂。
里面列举了几个招数,比如用录音机录下孩子的叫喊声,然后开大音量放给他听,让孩子明白叫喊的危害;如果孩子把屋子弄得一团糟,就把他最珍贵的玩具拿来挂在垃圾堆的上面,每分钟下降10厘米,让孩子在玩具掉进垃圾堆之前把房间收拾干净;把孩子最喜欢的一双鞋子弄脏,让他从此知道珍爱别人的劳动成果……他们的做法不一定照搬,但给我们不少启示。
不可想像,一种优秀的教育只有甜没有辣,只有笑没有哭,只有奖励没有惩罚;也不可想像一个没有碰到过非议和责难,没有受过打击和失落,没有经历过惨痛和冤屈刺激的孩子,心理会十分健全。
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只是一只嫩小鸡甚至是一条可怜虫。
如果我们不希望孩子听了一句讽刺的话就气上半天,考试一次不及格就闷着头灰心丧气,有了心结就等着爱来温暖和拯救,那么,请别忘了 “将军”这一手。
教育孩子,什么时候都不能没有 “将军”,也只有“将军”才容易造就出 “将军”。
孩子应该怎么教育
家长怎么样 以身作则
这不能光看书本的,要向说的:书就是把天说破,终究还是书,要靠就要靠的是书上的知识和生的实践。
教育孩子主要还是要在学习教育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教育,这才是最重要的,当然,这也是教育的方法。
在生活中,家长也要树立好的榜样。
为什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以身作则
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这话颇有道理。
因为家长与孩子在朝夕相处的生活中会建立起十分真挚深厚的感情,家长由此成为孩子心目中最易接受、最易模仿的人。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
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人们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折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行为过程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首先是通过感觉,也就是直观表象来认识外界事物。
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他们所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个榜样。
许多子女的行为举止之所以像父母,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早期模仿的结果。
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行为规范,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对美丑、善恶、是非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家长为人诚恳,言行有礼貌、讲文明,孩子看得见、学得到,天长日久就会起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如果家长对别人的态度粗暴,行为失态,缺乏教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在我们身边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宝贝,妈妈给你买了新玩具,你要爱护呀,千万不能给别人玩。
”“宝贝,你快上车,给妈妈抢个好座位。
”在初中的一次迎新活动中,一位家长亲眼看见一名新生,拿着本《学生手册》对随行的母亲说:“宿舍里不许用家用电器的。
”手中拎着个电水壶的母亲说:“不去管它,你用你的。
”中国古代有一则故事,一个儿媳妇,虐待自己的公公,用一只破木碗给公公吃饭,一天她发现自己儿子手中拿着块木头又削又剜,她问儿子做什么用,儿子回答:“等你老了,给你吃饭用。
”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
有一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你要求孩子不吸烟,而自己每天吸烟不断;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不搞歪门邪道,而家长时常打牌、赌钱、睡懒觉。
长此下去,生活在这些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肯定是迟到的多、贪玩的多、上课走神的多,偷偷吸烟的也多。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折射。
而家庭教育又不像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规范,家长的行为有意无意中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的言行不一,无论他(她)对孩子如何说教,也难使孩子心服口服,甚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人生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身为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
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应该相信;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家长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
即使家长偶然疏忽做错了事,也要放下家长的面子,向孩子说明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有利于孩子辨别是非,知错必改和实事求是。
如果说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是家庭教育基本方法的话,那么身教更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在规矩的建立上,在孩子教育上家长该如何做到以身作则呢
家长与在朝夕相生活中会建立起十分真挚的感情,家长由此成为孩子心目中最易接受、模仿的人。
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言传”和“身教”相比,身教的效果要大得多。
父母对孩子谆谆教导,其影响力不及日常生活中的潜移默化。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在心理咨询门诊,人们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有三分之二和父母的行为有直接联系,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为人处世、行为规范的折射。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孩子的行为过程有着明显的具体形象性和不随意性。
年幼的孩子缺乏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他们首先是通过感觉,也就是直观表象来认识外界事物。
孩子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模仿,他们所模仿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所以说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第一个榜样。
许多子女的行为举止之所以像父母,与其说是遗传不如说是早期模仿的结果。
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行为规范,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个性形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家长对美丑、善恶、是非的态度都会影响到孩子。
如果家长为人诚恳,言行有礼貌、讲文明,孩子看得见、学得到,天长日久就会起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如果家长对别人的态度粗暴,行为失态,缺乏教养,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人是不大可能的。
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家长的折射。
而家庭教育又不像学校教育那么系统和规范,家长的行为有意无意中都会影响到孩子,家长的言行不一,无论他(她)对孩子如何说教,也难使孩子心服口服,甚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对人生采取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身为家长必须随时随地检查自己的言行,用自己的行为规范教育孩子。
家长要求孩子相信的道理,自己首先应该相信;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应该做到;家长要求孩子不做的事情,自己也不做。
即使家长偶然疏忽做错了事,也要放下家长的面子,向孩子说明自己的错误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有利于孩子辨别是非,知错必改和实事求是。
如果说循循善诱,晓之以理是家庭教育基本方法的话,那么身教更重于言教,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所以,每个家长都要注意做到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