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太宗百字格言

太宗百字格言

时间:2015-10-11 01:39

唐太宗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 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3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4 官在得人,不在员多5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6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7慷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8食为人天,农为正本。

太宗的这一认识,古今很多人均表达出相同的看法,请写出一句表达这一看法的格言、警句或谚语。

司马光评价贞观治世: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

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文白翻译:一斗米不过三四钱,整个一年犯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个人。

东到大海,南至五岭,均夜不闭户,旅行不带粮,只是在路途上取食物。

向达:李唐一代之历史,上汲汉、魏、六朝之余波,下启两宋文明之新运。

而其取精用宏,于继袭旧文物而外,并时采撷外来之菁英。

两宋学术思想之所以能别焕新彩,不能不溯其源于此也。

明宪宗:“三代以后,治功莫盛于唐,而唐三百年间,莫若贞观之盛。

”“其济世康民,伟有成烈,卓乎不可及也,所可惜者,正心修身有愧于二帝三王之道,有治未纯也。

然而嘉尚之者,以其可为行远登高之助也。

”吴澄:“三代以后享国之久,唯汉与唐。

”“太宗卓然而为唐三宗之冠。

”郭思贞:“二帝三王之治,后世莫能及者,顺人之道,尽乎仁义也。

唐太宗以英武之资,克敌人如拉朽,所向无前……二帝三王之治,特由此而推之耳。

”戈直:“至于后世之君,莫不列之讲读,形之论议,景仰而效法焉。

夫二帝三王之事尚矣,两汉之贤君六七作,何贞观之政独赫然耳目之间哉

”“然屈己以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以下,绝无而仅有者也。

后人之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

”浚仪国史修文志:“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以来,未之有也。

”欧阳修:“盛哉,太宗之烈也

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

”日本的清和天皇也给自己起了一个贞观年号(859-877)。

欧阳修又论唐太宗:“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禹有天下,传十有六王,而少康有中兴之业。

汤有天下,传二十八王,而其甚盛者,号称三宗。

武王有天下,传三十六王,而成、康之治与宣之功,其余无所称焉。

虽《诗》《书》所载,时有阙略,然三代千有七百余年,传七十余君,其卓然著见于后世者,此六七君而已。

呜呼,可谓难得也

”北宋的理学先驱程颐曾想直接干预司马光《资治通鉴》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且要求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否定魏征。

他的干预没有成功。

戈直:“禹以本固邦宁为难,汤以时沈克终为难,太宗身兼创业、守成之事,不以其已能者自满,而以其未能者为惧,其致贞观之治也哉

”吕祖谦评价唐太宗:“当时之治,不唯贞观而已,虽并隆于尧、舜可也。

”胡寅:“两汉盛时,太宗所可及也。

禹、汤、文、武之业,岂不在所希慕乎

”范祖禹“治道在人主所力行耳,孰不可为太宗乎

及其成功,复归于下,此前世帝王之所不及也。

关于态度的名言

关于心态名人名言1.行走的路上,似乎会有几分落寞,无奈。

但只要你行走在自己心的路途中,一切便无悔。

2.生活到底是沉重的

还是轻松的

这全依赖于我们怎么去看待它。

生活中会遇到各种烦恼,如果你摆脱不了它,那它就会如影随形地伴随在你左右,生活就成了一副重重的担子。

“一觉醒来又是新的一天,太阳不是每日都照常升起吗

”放下烦恼和忧愁,生活原来可以如此简单。

3.善恶只在一念之间,悲欢贫富亦复如此。

——斯宾塞4.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乔吉拉德【美】5.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6.有两个人从铁窗朝上望去,一个人看到的是满地泥泞,另一个人看到的却是满天繁星。

7.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在;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可以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顺心;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8.能看到每件事情的好的一面,并养成一种习惯,还真是千金不换的珍宝。

——约翰逊【英国】9.积极的心态,包含触及内心的每件事情——荣誉、自尊、怜悯、公正、勇气与爱。

——福克纳【美】10.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

快乐的钥匙一定要放在自己手里,一个心灵成熟的人不仅能够自得其乐,而且,还能够将自己的快乐与幸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说的话: _______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欢迎采纳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这句格言出自

“则明,偏听则暗。

”出自《新唐魏征传》。

魏征,字玄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

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

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

何失而暗

”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

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围绕李世民的名言写一段话

1.礼仪的故事:程门立雪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

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1032—1085)、(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

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

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去世,又继续拜为师。

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

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

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

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

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2.名人礼仪故事:拜师 (

—前186年),是西汉高祖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

在后,立志为韩国报仇。

有一次,因刺杀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

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旁边,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桥下。

然后回过头来冲着张良说:“孩子

下桥去给我把鞋子拾上来

”张良听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个老人,就强忍着怒气,到桥下把鞋拾了上来。

那老人竟又命令说:“把鞋子给我穿上

”张良一想,既然已经给他拾来了鞋子,不如就给他穿上吧,于是就跪在地上给他穿鞋。

那老人把脚伸着,让张良给他穿好后,就笑嘻嘻地走了。

张良一直用惊奇的目光注视着他的去向。

那老人走了里把路,又折回身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孩子是能培养成才的。

5天以后的早上,天一亮,就到这里来同我会面

”张良跪下来说:“是。

”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到了下邳桥上。

不料那老人已经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就生气地说:“和老人约会,怎么迟到了

以后的第五天早上再来相会

”说完就离去了。

到第五天早上,鸡一叫,张良就赶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里了,见了张良又生气地说:“怎么又掉在我后面了

过了五天再早点来

”说完又走了。

到第五天,张良没到半夜就赶到桥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这样才好。

”然后他拿出一本书来,指着说道:“认真研读这本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

过十年,天下形势有变,你就会发迹了。

以后13年,你就会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儿有块黄石就是我了。

”老人说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时,张良拿出那本书来一看,原来是(辅佐周的姜太公的兵书)

张良十分珍爱它,经常熟读,反复地学习、研究。

10年过去了,陈胜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100多人响应。

沛公刘邦率领了几千人马,在下邳的西面攻占了一些地方,张良就归附于他,成为他的部属。

从此张良根据《太公兵法》经常向沛公献计献策,沛公认为很好,常常采用他的计谋,后来成了刘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

刘邦称帝后,封他为留侯。

张良始终不忘那个给他《太公兵法》的老人。

13年后,他随从刘邦经过济北时,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见有块黄石,并把它取回,称之为“黄石公”,作为珍宝供奉起来,按时祭祀。

张良死后,家属把这块黄石和他葬在一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