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卓尼县格言

卓尼县格言

时间:2018-01-17 19:47

卓尼县的风俗文化都有哪些,各在什么时间举行

楼主你好:  在卓尼县洮河沿岸的半农半牧区及农区的藏族青年男女婚姻,虽有自由结合的习惯,但仍然施行着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古制。

某家的女子被男家父母看中,愿为儿子娶来作妻时,便请一个女媒人,向女家父母去探询,女家若同意,便再请正式男媒拿着一铜壹酒,壶颈系一条哈达(有些地方系红布带,有吉祥之意)去说媒。

酒多为青稞酒,以此为透话礼。

媒人回男家复命时,女家给媒人一支箭,名曰女儿箭带回去,表示愿意结亲之意,自此成为姻亲,完成了订亲或订婚程序。

自订婚后,男方家每年须向女家送礼两次(正月、八月十五),直至结婚后为止。

送的礼物第一年每次十二个馍,一瓶酒,俗名为送酒。

以后馍馍减去两个,酒相同。

需要商议迎娶事宜时,媒人亲自去送礼。

  之后,由女方家长报说女儿的陪家品,实际上就是向男方提出索要彩礼的要求,男方根据女家陪嫁的多少,相应地提出给女方的彩礼,新娘的衣物饰品则需男方一次或分几次送足。

贵重的金银饰物在订亲时承诺,成亲后逐渐补置。

彩礼除现钱外,还有衣服、头饰、耳饰、手镯、戒指等物。

另须整猪一口,腊肉六、七块,大砖茶数块。

家庭富有者,还要牵一头牛或一匹马。

农区的彩礼多为粮食、布料与现金,嫁衣布料单薄,色彩鲜艳。

过去多用棉布、绸缎、条绒等,现在亦流行毛料之类。

彩礼一般由妇方家列出彩礼清单过媒人和男女双方家主商议决定。

彩礼一般在娶前吃酒时一并由媒人送到女家。

  在结婚的那天,媒人要牵一匹骏马并领一马夫送到女家,以供新娘骑乘。

所需马的毛色,公、母都须经萨里哇(占卜的喇嘛)推算。

到女家对神位尊辈行过礼后即背着一双新妇绣花鞋和疋上置珊瑚的毛红返回,表示新人随后就来,男家见了鞋,就派预备好的迎亲妇到村外去迎接,手中端碗,夜里盛着酒或牛奶,碗边抹上三点酥油,或拿一火把。

女家前来送亲的多则39人,少则26人,以新娘的舅舅为主,其中也包括庄村邻居与新娘的兄弟等,统称尚欧,还有两名伴娘,称巴饶。

新娘上马前,由其母与女眷将其团团围住,头对头的唱哭嫁歌,称为打巴欧。

送亲队伍全部乘马前往,在快到男家时,送亲者还要赛马一番。

新娘到村头下马时,迎亲的妇人将所端的酒或牛奶请新娘用手指蘸一下,或将所持的火把拿一下,但也有置之不理者。

这时两家所预先请好的几个老妇人,便相互戏谑,讽剌新郎如何不好,新娘如何美丽、俊俏。

到最激烈时,各不相让。

在没法停火时,男方家就要各献哈达一件,方可言和。

新娘到门口时,喇嘛诵念扎什才宝(吉祥经),管把(红教徒)则施法驱邪,婆母端盐、牛奶给新娘喝后新郎手持司土在新娘的头上右转三圈左转三圈,含有除邪魔之意,末后再在头上打一下表示将来可管服新娘。

接着新郎就领新娘专拜祖先神主和管把,女站男跪,拜毕后新郎到房顶朝着南面竖一些松树枝,上撒以炒面、茶叶、青稞酒、酥油等再放一哈达火焚,叩拜四方,这样大礼才算行毕。

  婚礼中男方宾客云集,炕头端坐沙尼(亲房)中德高望众的老者,负责婚礼总管。

担负演唱婚礼歌的官兴也守候在堂屋门口,帝边桌上摆着抹有三点酥油和担着柏香技的碗。

当尚欧们拥着新娘来到大门外时,男方的四位娘娘(姑妈)手捧酒碗,向尚欧们祝福道安。

尚欧们则用中指蘸酒三下,弹向空中。

这时阿巴苯本(苯教僧人)口念咒语,送出祀食,婆婆手执铁勺,里面放几个烧红了的鹅卵石,浇上食醋,随着升腾的雾气,围绕送亲的人群左右各转三下,弃于水洞,意即送走晦气,后才将新娘拥入大门行大礼。

所有送亲的尚欧则成为新婚宴席中至高无上的贵宾。

入席后每人面前各摆一只抹有三片酥酒的酒碗,象征吉祥。

官兴手执酒碗,向宾客们致以热情的祝婚词后,双方即开始边吃边唱善巴,4名女客边唱边舞阿迦,直至婚礼结束。

吃过起脚面(婚礼结束前娘家人吃的长面条),男方须赠每位尚欧一盘蒸馍,一块猪肉肋条,肩搭一条哈达后,尚欧们才护拥新娘乘马返回娘家,遵循新娘不落夫家的古风遗俗。

十天半月甚至半年后,娘家父母重新将新娘送来,夫妻才得以洞房花烛,过上甜蜜生活。

  节庆活动  卓尼觉乃藏族民歌哇杰勒使用于藏族婚礼仪式,有善巴 卓尼县和阿迦两种表演方式。

善巴全部为演唱,演唱过程中夹杂一些祝词朗诵,阿迦在演唱过程中则配以简单的舞蹈。

由善巴和阿迦共同构成词曲完整而配套的婚礼组歌,其曲目与具体场合紧密结合,形成定规而不能随意更动,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的始终,按固定程序相继出现。

哇杰勒的歌词内容相当丰富,有赞美诗、叙事诗和藏族格言,每首段落不定,以问答式居多。

  卓尼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藏族先民就生息繁衍于洮河沿岸,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

卓尼藏族文化除了具有藏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朴神秘等共性外,还具有鲜明的农耕文化和各民族交汇融合的多样性风格。

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境内的莎姆舞是卓尼藏族文化艺术多们样性风格的集中体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为卓尼藏族文化乃至整个藏族文化增添了色彩,极具研究、开发价值。

  莎姆舞  莎姆舞,藏语意为在广场上表演的一种祈祷平安的舞蹈,是流行于卓尼藏巴哇乡和洮砚乡境内的一种古典锅庄舞,因其使用的击打方式颇似货郎用的拨郎鼓,故汉语又称巴郎鼓舞。

据史料记载,巴郎鼓舞自宋代延续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为了弘扬了族文化,展示洮河文化的古朴风情,让莎姆舞这一民间艺术奇葩走出卓尼,走出甘南,使其正真成为卓尼对外文化艺术交流的纽带,卓尼县委县政府组织专业人士对莎姆舞进行了挖掘和整理,把莎姆舞作为卓尼集中向外展示的文 卓尼县化品牌进行锻造和宣传。

2001年在卓尼大峪沟举办的藏族文化与甘南旅游产业研讨会上,邀请州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进行了专题研究和探讨。

之后,卓尼县还组建了民间业余莎姆舞艺术团,中央电视台专题组也到卓尼进行了专题采访,2003年,县上邀请专业人员,对莎姆舞的音乐及舞蹈形式进行了更新,在原有古朴、豪放的风格中融入了昂扬向上、激情流畅的现代歌舞风格。

2003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成立五十周年庆典暨第四届甘南香巴拉旅游艺术节开幕式方队表演中,由卓尼县莎姆舞业余艺术团表演的莎姆舞荣获方队表演一等奖,这一殊荣使莎姆舞作为一种独特的藏民族文化被州内外观众所接受,也使它真正成为卓尼向外集中展示的文化品牌。

  苫子房  这种房屋是卓尼林区或非林区条件较好的藏族群众喜盖的一种住房,具有采光好,宽敞适用的特点。

住房有正房5间修筑在土台子上,两侧各有厢房3间,较上房略低,南房与正房间数相同,中间为出入门道,其余都是储藏柴草农具、圈养牲畜之所。

正房亦称上房,里进较深,檐柱和中柱比后柱依次高四五寸,所以前檐的平顶高出屋面,堂屋正面三间打通,有玻璃门窗。

  独特华丽的觉乃藏族服饰  藏族服饰  觉乃藏族服饰延系拉萨宫庭服饰和发型式样,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服饰得到了简化演变,形成了现在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服饰文体日益现代化、多样化的今天,觉乃藏族服饰至今还保留了吐蕃时代的西藏农区藏族服饰的特点。

可以说是全藏区保 卓尼县留完整的古代服饰及礼仪的活化石。

这种服饰文化在中国甚至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觉乃藏族妇女们的头发孝头辫成三根粗大的辫子,发辫上通常佩挂一串圆形钱币状银制品,其上阴刻着十二生肖象或藏八宝图案,意为一年12个月平安和佛保佑。

银钱从发根观到发梢依次串联,一般有20块之多。

亦有在辫子中部坠一直径约8-10厘米的圆形银环,或缀碗口大小的葫芦式银制贯钱的,其上镶嵌珠玑,称阿珑银钱。

佩戴半圆形银柄上坠有宝石,附物成塔形,由多层宝石叠成的耳环,制作极为精巧美观,优雅奇特。

身着大襟两边开叉的鲜蓝、鲜红或鲜绿色长衫,外罩对比色彩强烈的镶锦边的短夹。

腰系锦绣宽腰带,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穿绣花鞋。

头戴造型别致色彩艳丽的球冠状沙茹帽,帽子前额稍上处平开10个半圆形花边,每个花边缀一颗珊瑚珠,帽子后脑处有长燕尾服饰,亦缀了3颗小珊瑚珠。

也有戴有用小珊瑚珠编串而成的斑玛帽子的。

妇女们多佩戴银制手镯和嵌有珠宝的金银戒指,浑身上下披金挂银,整个装束显得十分雍容华贵。

身着艳丽服饰的觉乃藏族姑娘,显得婀娜多姿、端正典雅、妩媚动人。

近年来,觉乃藏族服饰已愈来愈为中外旅客、服饰研究和制做者所关注,觉乃藏族服饰表演也在卓尼地区乃至甘南州内外蔚然兴起,成为服饰表演舞台上的一个耀眼的亮点,也成为卓尼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插箭节  插箭节亦称攒山神,实际上就是祭山神会。

在农历六月十七日左 卓尼县右举行。

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

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

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

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祭山神用木杆和简牌。

木杆长8尺,上端削尖,系上彩绸或彩带,象征箭杆。

箭牌是由长2.3尺,宽3寸的薄木板制成,上绘五色云图,由男子各执其中一种,到时于山头指定地点集中,插成一簇,上缠麻呢经幡,下部以石块固定,周围以木栅、荆棘丛护,并扯白毛线网罩。

箭牌上的红色代表太阳,绿色代表草原森林,黄色代表五谷杂粮等,带有浓郁的古代部落祭祈神灵的遗风。

  希望能帮到你。

藏族的宗教文化

13岁出家,21岁前往拉萨求学,先后在哲蚌寺郭莽扎仓、拉萨下密院学习显密经论,均得究竟。

53岁时任哲蚌寺郭莽扎仓堪布,后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 。

1720年清康熙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赐金印。

第一世嘉木样慎思明辨,通达显密,有宗喀巴后第一人之誉称。

生平著作有15函,尤以五部大论的注释名扬藏区,被蒙藏地区的许多寺院奉为教本。

\ 第二世嘉木样·久美旺波(1728一1791),青海尖扎县人。

25岁赴藏入哲蚌寺郭莽扎仓学经,获格西学位。

东返后任拉卜楞寺、塔尔寺法台。

1768年云游内蒙49旗, 1772年乾隆帝封其为扶法禅师班智达额尔德尼诺门罕呼图克图。

二世对拉卜楞寺的发展颇有建树,且博学多识,生平著作12函,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若必多杰传》、《班禅伯丹益西传》、《卓尼板丹珠尔目录》等。

\ 第三世嘉木样·洛桑图旦久美嘉措(1792一1855),青海同仁县人,1798年被迎入拉卜楞寺,18岁入藏学经,26岁任拉卜楞寺法台,55岁任塔尔寺法台。

1849年清封其为扶法禅师,三世性好幽静,注重修持、衣食淡然。

著作有《散论总集》等。

\ 第四世嘉木样·格桑图旦旺秀。

(1856一1916),四川德格人。

22岁赴藏学佛,28岁任拉卜楞寺法台,兼任塔尔寺法台。

后前往北京、五台山、西康、安多、西藏各地礼拜圣迹,1900 年清封其为“广济掸师”,1913年,袁世凯政府封其为广济静觉妙严禅师。

第四世嘉木样著作有《喜饶嘉措传》、《喜金刚学院志》等。

\ 第五世嘉木样·丹白坚赞(1916一1947 ),汉名黄正光,四川甘孜州人。

1933年国民政府封其为辅国阐化禅师嘉木样呼图克图。

1937年赴藏深造,1940年东返,同年向国民政府捐献飞机30架(每架银元1万元,共30万元),以资助抗战,国民政府委嘉木样为蒙藏委员会委员。

五世致力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组织了藏民文化促进会、藏民小学、拉卜楞寺青年喇嘛职业学校等。

\ 第六世嘉木样·洛桑久美图丹却吉尼玛(1948一 ),青海刚察县人,现任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甘肃政协副主席、甘肃省佛教协会会长、甘南藏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拉卜楞寺寺管会名誉主任等职。

拉卜楞寺的四大色赤是指贡唐仓、萨木察仓、霍尔藏仓、德哇仓四大活佛系统,均有很高威望。

后喇嘛尕若仓、阿莽仓 活佛也居色赤地位。

拉卜楞寺经学制度严格,历代人材辈出。

第三世贡唐仓·贡 曲乎丹白卓美(1762-1823 ),着有12函,所作《水树格言》,《经验老人之劝世法言》,闻名中外,是藏族文学史上的名着。

第二世阿莽·恭却坚赞(1764一1853),学问渊博,世称阿莽班智达,着有10函,主要有《拉卜楞寺志》、《印藏霍尔蒙古历史》,《第三世贡唐传》。

第三世智贡巴·丹巴然吉(1801一18666 ),跋涉安多藏区,写成巨着《安多政教史》,名扬四海。

贡唐·洛卓嘉措(1851一1930 ),文集有 10函,对五部大论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是拉卜楞寺近世著名佛学家。

拉科仓·久美成勒嘉措,任第九、十世班禅、第五世嘉木样、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之经师,着有《中观广破认识录》、《第五世嘉木样传》等。

此外,拉卜楞寺尚有很多留下著述的学者,可谓高僧林立,学冠安多。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