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朋友给我介绍在苏州工作的,叫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说他是在做营销,一个月万八千的,
我几年前一次
也是被以前的同事的
在一个算偏镇上。
绝对的骗子会拉人头发展下线
一去就是好几个人住在一套房子里,对你都很客气。
但是也莫名的有一些奇怪的要求
比如不希望你老是看手机,不希望你和朋友聊你的事。
我也取工厂参观过,真的很像一些大工厂一样人非常多(正正的工厂工人没几个,就是发展下线的人一大堆,梦想着一夜暴富)这些人天天就是听课,闲逛,就是没有正事
然后安排各种所谓的老总人员轮番给你上课
我待了一天就走了(也是强烈要求说要走)你不信可以去看看是不是我说的这样,如果是这样希望你越早走越好。
(还是劝你不要去,没有任何意义)看到的朋友点下赞,真的不希望大家都被骗进去,损人不利己,早晚都得后悔。
二战史上规模排名前十的战役
估计除了诺曼陆战,其他都德战场了。
当然一些大会战人数也不少。
你问的细了,只能简单给你回答,具体的可以百度下百度百科,尤其是番号和进程,意义,这三个写全了肯定字数超了。
1、诺曼底登陆战个人认为这个应该是二战最大战役,有没有之一不好说,等我下面写到德军的巴巴罗萨战役时再回来对比下吧。
恩,刚弄完了巴巴罗萨,那个战役确实是最大的,参战人数上战役初期就840万人,伤亡上,光苏军就300万伤亡,德国伤亡130万。
这些数字,估计以后都很难出现了。
诺曼底登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战役发生在1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
这次作战行动的代号“霸王行动”(英语:Operation Overlord)。
这场战役在8月19日渡过塞纳-马恩省河后结束。
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牵涉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
名称: 诺曼底战役 地点: 法国西北部诺曼底 时间: 1944年6月 参战方: 盟军 美国、英国、加拿大、自由法国、波兰、荷兰、挪威 结果: 盟军胜利,成功开辟第二战场。
参战方兵力: 盟军 2,876,000 (7月25日)德军 1,380,000(7月23日) 主要指挥官: 艾森豪威尔,伦德施泰特 盟军先后调集了36个师,总兵力达288万人,其中陆军有153万人,相当于20世纪末美国的全部军队。
从1944年6月6日至7月初,美国、英国、加拿大的百万军队,17万辆车辆,60万吨各类补给品,成功地渡过了英吉利海峡。
到7月24日,战争双方约有24万人被歼灭,其中盟军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和被俘11.4万人。
至8月底,盟军一共消灭或重创德军40个师,德军的3名元帅和1名集团军司令先后被撤职或离职,击毙和俘虏德军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等高级将领20人,缴获和摧毁德军的各种火炮3000多门,摧毁战车1000多辆。
德军损失飞机3500架,坦克1.3万辆,各种车辆2万辆,人员40万。
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指挥官盟军: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司令) 诺曼底登陆阿瑟·威廉·特德(副司令)沃尔特·比德尔·史密斯(参谋长)伯纳德·劳·蒙哥马利(陆军)伯特伦·拉姆齐(海军)特拉福德·利-马洛里(空军)奥马尔·布拉德利(美国第1集团军) 诺曼底登陆位置图米利·邓普赛(英国第2集团军)邓肯·格雷尼姆(加拿大第1集团军)德军: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西线总司令)埃尔温·隆美尔(B集团军)弗雷德里希·多尔曼(第7集团军)兵力盟军:2,876,000(1944年7月25日)德军:1,380,000(1944年7月23日)伤亡美国:29,000 人阵亡, 101,600人受伤或失踪;英国:11,000人 阵亡, 54,000 人受伤或失踪;加拿大:5,000人 阵亡, 13,000 人受伤或失踪;法国:12,200 平民死亡或失踪德国:23,019人 阵亡, 67,060人 受伤,198,616人 失踪或被俘这个链接是百度百科的诺曼底登陆战,可以到维基百科也搜一下做对比。
我看了下数据差不多。
================================================2、库尔斯克会战个人认为这个战役其实真正比起来比诺曼底登陆战实际作战兵力要多,因为诺曼底登陆战,盟军288万军队实际上参加战斗的不到三分之一。
而惨烈程度等,库尔斯克会战都要更厉害些。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和阿登反击战共同被称为突出部战役。
名称: 库尔斯克会战 地点: 苏联 库尔斯克 时间: 1943年7月5日–1943年8月27日 参战方: 德国,苏联 结果: 苏联决定性胜利 参战方兵力: 苏联 1,910,361名作战人员德国 780,900名士兵 主要指挥官: 朱可夫,曼施坦因 库尔斯克会战(英语: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中,德国与苏联于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双方共投入了超过250万名士兵和6000多辆坦克,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之一和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欲从由南北两端自中央夹击,合围歼灭中央突出部的苏军,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军已做好严密防务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损失惨重,最后因为南线意大利被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撤退。
此次战役后,苏军发动一连串巨型攻势,歼灭德军大批有生力量且赶出俄国领土,德军再也无法对苏军产生威胁。
百度百科的===========================================3、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战役参加人数比不上诺曼底登陆战,但是惨烈程度是人类有战争史以来最惨烈的吧,从伤亡人数上就看出来了,双方350万多点人参战,伤亡高达200万。
有人认为这场战争是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的战役,当然,如果说世界上陆军战役参加人数最多的战役,那没有任何异议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俄语: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语: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对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的而进行的战役,时间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为止。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2,000,000人,参与该场战役的人数也比历史上的其他战役都来的多,更以双方无视军事与平民分别而造成的伤亡著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法西斯德国遭遇的战略范围最严重的失败,不仅终结了德国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来保持的攻势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苏联与德国总体力量对比的根本变化。
从世界范围看,斯大林格勒会战与同时期发生的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及阿拉曼战役一起,构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名称: 斯大林格勒会战 地点: 苏联,伏尔加河流域,斯大林格勒 时间: 1942年6月28日 - 1943年2月2日 参战方: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纳粹德国及其仆从国 结果: 苏联决定性胜利,纳粹德国失败 参战方兵力: 苏联2500000人(苏军反攻阶段)德国1040000人(苏军反攻阶段) 伤亡情况: 苏联:共1129619人伤亡、失踪德国:共 841,000人伤亡 主要指挥官: 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 主要指挥官: 希特勒,保卢斯,曼施坦因,霍特 影响: 成为苏德战争和二战的转折点 作战行动: 蓝色行动,天王星行动,土星行动 同期发生战役: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阿拉曼战役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
整个战役持续199天。
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
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下辖第8、11、51步兵军,第14装甲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部分(第4军),有21个德国师的番号被从序列表中消去(第3、29、60摩步师,第14、16、24装甲师,第44、71、76、79、94、100、113、295、297、305、371、376、384、389步兵师,第9高炮师),另有大量直属部队被消灭(被歼灭时,第6集团军下辖第51和第53迫击炮团;第2、第30烟雾发射器团;第4、46、64、70炮兵团;第54,616,627,849炮兵营;第49、101、733重型炮兵营;第6、41轻工兵营)。
西方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85万人,其中75万人阵亡或受伤,9.1万人被俘。
而苏联方面的估计为消灭轴心国部队150万人。
无论是哪种估计,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损失了东线南翼兵力1\\\/4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同。
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苏军具体伤亡人数为:474871人死亡,650878人受伤或被俘,合计伤亡1,129,619人。
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这个文字粘贴的多些,不是因为这个战役有多重要,当然也很和总要,而且因为,200万死伤那个沉重的数字。
百度百科=================================================4、巴巴罗萨计划 (也叫巴巴罗萨行动,毕竟确实付诸实施了)本来想写基辅保卫战的,后来考虑这个是巴巴罗萨计划一部分,有一些连贯性就写更大的吧。
从参战人数和伤亡数上看,世界第一了。
当然巴巴罗萨计划是一连串的战役集合,从德国闪电入侵苏联到莫斯科战役结束,不过可以看做一个大战役。
巴巴罗萨计划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起侵苏行动的代号,整场作战于1941年6月22日展开。
计划为快速攻克苏联北至阿尔汉格尔斯克、南至阿斯特拉罕的西方领土。
“巴巴罗萨”来自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红胡子”(Barbarossa)。
在作战的最初数个月里,德军沿用之前在西欧大获全胜的闪击战术,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数百万计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但最后仍在莫斯科战役中受阻,导致巴巴罗萨计划的失败。
该计划开启了长达数年的东方战线,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数千万人因此罹难。
名称: 巴巴罗萨计划 地点: 苏联西方领土 时间: 1941年6月-1942年1月 参战方: 苏联,德国及其附庸国 结果: 德国计划失败 参战方兵力: 轴心国5500000人 参战方兵力: 苏联2900000人 伤亡情况: 苏军约300万人伤亡德军约130万人伤亡 德军指挥官: 阿道夫·希特勒,弗朗茨·哈尔德 苏军指挥官: 约瑟夫·斯大林,格奥尔吉·朱可夫 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巴巴罗萨行动注明:其实这里面包含的基辅保卫战(约160万人参战)、莫保斯科卫战、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等等都是参战人数数百万的大战役。
我把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单独列出来吧,这个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之一。
==========================================5、莫保斯科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于1941年10月至1942年1月期间,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1941年9月30日—12月5日)和进攻战役(1941年12月5日—1942年4月20日)。
名称: 莫斯科保卫战 地点: 莫斯科西部及北部外围 时间: 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 参战方: 苏联,纳粹德国 结果: 苏联获胜 主要指挥官: 斯大林,朱可夫;博克,古德里安参战方兵力: 德军180万人 苏军125万人德军基本力量集中于斯摩棱斯克以东“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博克元帅)地带。
共74个半师,内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亦即约占苏德战场步兵师总数的38%,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64%。
陆军由第2航空队进行支援。
“中央”集团军群总计约有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迫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
苏军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在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西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占领防御。
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置于西方面军后方。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扼守布良斯克以西及其以南宽达300余公里的地区。
总计在西方向上的3个方面军共有125万人,坦克990辆,火炮和迫击炮7600门,飞机677架。
德军的失败使德军士气更加低落,在冬季战局中,35名高级将领,其中包括布劳希奇元帅、博克元帅、古德里安上将、施特劳斯上将等被撤职。
根据几个可信的来源指出,大约700,000的红军士兵在战斗中死亡,受伤或失踪。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中损失兵力50多万,投降9万,丢失坦克1300辆,火炮2500门,汽车1.5万辆以及其他技术装备。
百度百科苏联有部长达4个多小时的电影叫《莫斯科保卫战》值得大家看一看。
个人认为是苏联战争电影的顶峰之作,而且意识形态的东西比较少,以后的电影,就很多了。
=============================================6、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维亚济马,奥廖尔—布良斯克地域对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的两次大规模的围歼战,是莫斯科战役的组成部分。
名称: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地点: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 时间: 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 参战方: 苏联,德国 结果: 德军获胜。
伤亡情况: 德军在此战中共俘虏苏军67.3万人 主要指挥官: 科涅夫上将,叶廖缅科中将 这场战役知道的人不多,但是规模还是不小的百度百科===========================================7、第聂伯河会战苏德战争中,交战双方于1943年8~12月在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进行的一系列攻防战役。
会战以苏军发动进攻开始,目的是解放左岸乌克兰、顿巴斯、基辅,并在第聂伯河右岸夺取登陆场,以贯彻苏军最高统帅部在1943年夏秋战局中向西南战略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的决定。
苏军:最高统帅部代表朱可夫 方面军司令瓦杜丁 兵力263万余人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 兵力124万余人苏军参战兵力为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共有兵力263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51200余门、坦克和自行火炮2400余辆、作战飞机2850架。
德军集团为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克卢格元帅)兵力124万余人、火炮和迫击炮12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2100辆、作战飞机2100架。
苏军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重创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基本兵力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解放了3.8万多个居民地,内有160座城市。
完全解放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和基辅,收复最重要的经济区。
百度百科=====================================================8、柏林会战1945年春,苏军以3个方面军250万人的兵力进入德境。
德军调集军队约100万人死守柏林,集中力量对付苏军。
苏军在对柏林的强攻中采取多路向中心突击,经激烈巷战,于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区,29日开始强攻国会大厦。
30日希特勒在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5月2日柏林卫戍司令率部投降。
8日德军统帅部代表在柏林向苏军和盟国远征军无条件投降书。
整个战役,苏军共消灭德军93个师,俘获官兵约48万人,缴获火炮8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余辆、飞机4500架。
苏军损失30.4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1220门和飞机527架。
法西斯德国就此灭亡。
名称: 柏林会战 地点: 柏林 时间: 1945年4月16日—5月8日 参战方: 苏联,德国 结果: 苏联获胜,德国投降,欧战结束 参战方兵力: 苏军250万,德军约100万 伤亡情况: 苏军33万,德军48万 主要指挥官: 朱可夫,崔可夫,凯特尔,魏德林 英文名称: The Battle of Berlin ===============================================9、斯摩棱斯克战役(第三次)(1943年8月7日-1943年10月2日)是苏联红军在1943年夏季至秋季攻势中于苏联西部地区实施的战略性攻击行动,几乎与下第聂伯河攻势同时进行 (8月13日-9月22日)。
该攻势是共进行了两个月及由安德烈·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加里宁方面军及瓦西里·索科洛夫斯基率领的西方面军一同实施。
其目的是收复由纳粹德国占领的斯摩棱斯克至布良斯克地区,斯摩棱斯克自从1941年的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战役后就一直被德军占领。
德军集团(坦克第3集团军、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一部)有人员8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近88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约500辆、作战飞机近700架。
苏联红军加里宁方面军和西方面军的编成内共有人员125万余人、火炮和追击炮206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30辆、飞机1100架。
百度百科=============================================10、豫湘桂战役这个是中国的,其实,苏德战场很多战役参战人数要比这个多,列宁格勒战役(170万人参战70多万人死伤)等等,但是好赖也有一个参战人数接近的。
主要是这个战役,人数上不够战役面积上补,规模也可以说不小。
还要补充一点,这个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参战人数最多的一次,主要是日军参战人数多了,其他战役,日军一般参战人数没有超过13万的。
也是双方兵力加一起唯一一次超过150万人。
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河南、湖南、广西等地抗击日军进攻的作战。
名称: 豫湘桂战役 地点: 中国河南、湖南、广西、广东及贵州 时间: 1944年4月17日 - 12月10日 参战方: 中国;日本 结果: 日军战术胜利 参战方兵力: 国军约1,300,000名士兵日军400,000-510,000名士兵 伤亡情况: 国军伤亡70万;日军伤亡约七万 主要指挥官: 蒋介石、陈诚、白崇禧、汤恩伯 主要指挥官: 东久迩宫稔彦王、冈村宁次 1944年4至12月日本侵略军为挽救南洋日军孤立,摧毁美国在华空军基地,打通华北到华南以至印度支那的大陆交通线而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
1943年,为摧毁美国在中国的空军基地,阻止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决定发动豫湘桂战役,企图打通平汉、粤汉、湘桂铁路,掌握一条陆上交通线。
日军从本土及中国东北调集了各兵种部队总计约51万,是中日战争以来规模最 大的一次进攻战。
战役的第一阶段河南会战,日军出动了约15万兵力,国民党军集中了35—40万兵力 。
日军在4、5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
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畑俊六将设在南京的前进指挥所推进到汉口,开始了战役主要阶段的湘桂作战。
在短短的8个月中,中国军队在豫湘桂战场上损兵七十万人。
丧失国土20余万平方千米 ,丢掉城市146座,失去空军基地7个、飞机场36个。
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虽然打通了大陆交通线,但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百度百科==================================================莱特湾大海战这个作为补充吧,前面介绍了二战最大规模的陆战,和单日最大规模空战。
二战最大规模海战也来介绍下吧。
莱特湾大海战是指在1944年10月23日至10月26日之间,在菲律宾莱特湾周围海域所发生的四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海空战以及其他几次零星海空战的总称。
日期:1944年10月20日—1944年10月26日战役地点 切斯特.尼米兹(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莱特湾海战是发生在菲律宾莱特岛附近的一次海战。
交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盟军指挥官:威廉·哈尔西、 托马斯·金凯德兵力:17艘航空母舰,18艘护卫航空母舰,12艘战列舰,24艘巡洋舰,141艘驱逐舰,其它舰只、鱼雷艇、潜艇和约1500架飞机日本指挥官:栗田健男中将、 小泽治三郎中将 丰田富武(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兵力:4艘航空母舰,9艘战列舰,19艘巡洋舰,34艘驱逐舰,约200架飞机(另有驻菲律宾、台湾的约500架陆基飞机提供支援)百度百科
西方崇高之美与中国阳刚之美的区别
比较博克的崇高与中国阳刚之美的观念 在现代美学观点来看,美有优美和崇高两种基本形态。
当西方美学被引入中国来时,便采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将美分为优美与壮美两种不同的美的形态。
但是,中国的壮美和阳刚之美与博克的崇高是不能等同的。
中国的阳刚之美或壮美与西方的崇高是两个不同意义的美学概念。
它们两者的产生原因上有着天壤之别,它们各自不同的产生原因自然也就意味着两者的不同性质与趋势;而且它们和优美的关系也迥然不同,这也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不同。
?我认为博克研究崇高的根源,即恐惧带来的一系列反应,是中国美学思想里不具备的。
博克从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对崇高做出了心理学的解释。
但是在崇高的理论上,博克的最大的贡献不是在于对心理和经验的分析,和对崇高现象的列举,而是在于他指出了引起崇高感的原因,他看到了崇高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恐惧。
他说:“凡是能以某种方式适宜于引起苦痛或危险观念的事物,即凡是能以某种方式令人恐怖、涉及可恐怖的对象、或类似恐怖那样发挥作用的事物,就是崇高的一个来源。
”,“没有一种情感能像恐惧那样有效地使精神丧失一切行动与推理的能力。
因为恐惧是害怕痛苦或死亡,它类似真实的痛苦方式起作用。
因此一切对于视觉是恐怖的事物也是崇高的,无论这种恐怖的原因是否巨大,因为不可能把任何危险的事物看得无足轻重,不屑一顾。
”由此可见,恐惧是崇高感的来源和主导因素。
幽暗不明、体积巨大和无限的事物都能使人产生痛苦恐惧的崇高感。
博克进一步认为:“如果危险和苦痛太紧迫,它们就不能产生任何愉快,而只是恐怖。
但如果处在某种距离以外,或是受到某些缓和,危险和苦痛也可以变成愉快。
”也就是说,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崇高是间接的感受,是和人保持一定距离的,不是现实的存在。
正是由于这种生命和心灵从紧张威胁的内在张力中得到了缓解,崇高感也就生成了。
人认识最少但又最迷惘的莫过于无限,人在永恒、虚无、无限之中产生恐惧,生命有被威胁和心灵被压抑的感觉,也就是人对可能的不在场的事物、状态的恐惧,于是崇高感就从生命中升起,心灵有了如此的体验和感悟,并得到了融合与统一。
博克把崇高的根源直接归结于人内心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在人的实际当中就是人和自然、人类社会的对立中形成的一种不安和焦虑。
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这就是自体保存情欲和社交群居情欲。
崇高属于自体保全的感情,主要是与危险和痛苦相关,它不能产生直接快感,相反,会引起一种明显的痛苦或恐惧的感觉,但随着危险和痛苦的消失,也会产生一种愉悦。
“任何东西只要能提高人对自己的评价,都会引起非常痛快的自豪感和胜利感。
在面临恐怖的对象而又没有真正的位现实,人们就可以最清楚地感受到这种自豪感再发挥最强烈的作用,因为人心经常要求把关照对象的尊严和价值或多或少的转移到自己身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中国的关于“阳刚之美”和“壮美”的概念。
早在《周易》之中就有论乾坤之美的概念:“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被告一沉,贵贱位矣。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至柔而动也刚,至静德方。
”,“大哉乾乎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孟子有:“……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孔子有:“大哉,尧之为君也。
……巍巍乎,唯天为大,为尧则之。
”,庄子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姚鼐有过关于“阳刚之美”的一段论述:“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
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
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
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周易》通过天与地的差别,即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论证人的存在状态,穷其世间变化,可以了解自然的变迁规律与人类命运。
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存在状态。
而孟子在这里讲的是人格美的问题,“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中的“大”,不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阳刚之美”或壮美,与现代美学理论中的崇高则相差更远了。
这里的“大”,应当看作是对孔子有关人格美即君子品质和风度论述的诠释,正体现了儒家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姚鼐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自然比喻对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加以区分。
而我们现在中国常说的壮美或阳刚之美多是指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具有一种压倒一切的力量和强劲的气势。
在形式上表现为粗犷、激荡、刚健、雄伟的男性特征。
从美的感受上看,它给人以惊心动魄、激奋昂扬的审美感受。
从根本上说,壮美体现了主体与客体处于激烈矛盾状态所显示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比如说我们对大海的赞叹,对雨雪风霜的不惧,对雄壮事物的赞美。
博克的崇高不是情操和人性的高尚,而从根本上用主客二分的方法,从主体认识客体的角度,用近似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它是一种由恐惧引起的生命躁动和内在张力冲突在人身上实现的感性自有存在;在人面对虚无和无限时,在人的有限性的感悟中,真正的生命感从内心升起,因为在这种紧张的张力中,心灵瞬间体悟到了自我的存在。
也许你会说姚鼐关于“阳刚之美”的一段论述多少有一些崇高的感觉,但是你需要注意:姚鼐是从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并不强调阳刚之美恐惧的一面,也反对“刚者偾强而拂戾”,即因为强调阳刚之美而达到令人恐怖的地步,而是主张“温深而徐婉”,即力求达到严而不厉,威而不骄的境界。
博克所说的恐惧是人们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和当面对峻峭高山、滚滚大河、亘古荒原、莽莽林海、古老废墟或者雷鸣电闪,面对虚无和无限时,我们似乎体验到一种神秘的超验力量,而心中不由充满敬畏甚至恐惧。
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些场面,我们会发现,它们全都是有关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之间的冲突。
由于西方受基督教影响很深,从基督教的观点来看,这种冲突归根结底是上帝与魔鬼之间的永恒冲突。
上帝就是崇高的表现。
但是中国显然没有恐惧的影响,中国古代没有主客二分的思想,中国传统思想讲的是来自道家天人合一的玄虚,以及来自儒家伦理教化、受教于忠孝礼义的温厚的君子之风。
中国所讲的阳刚之美或壮美都是以“和中”的伦理教化和人的自身自由存在状态为对象的,中国人并不笃信宗教,而外来的佛教经中国化后,也没有起绝对压制性作用的神,何来恐惧之感
所以中国的阳刚之美缺少崇高所拥有的个性张力,和由此所得到的自豪感及愉悦。
?我认为博克的崇高观念和中国的阳刚之美的不同之处还表现它们和美的关系上面。
这也是有无主客二分观念体现。
博克尽可能的详细地区分了崇高与优美,他根据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对崇高和美的性质、区别、联系进行研究。
“崇高的物体其尺寸是巨大的,美的物体较小;美应该是光滑的、光亮的,崇高则是不平的、粗放的;美应当避免直线、不易察觉地偏离直线,在很多情形伟大爱用直线,偏离时造成猛烈的偏离;美不应是模糊的崇高却应是隐晦德、朦胧的;美应是轻巧的、娇弱的,伟大应是坚固的、敦实的;它们确实是两个性质差别很大的观念,一个基于痛苦,一个基于快乐。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美和崇高是有严格界限的,美和崇高是不相容的。
因为它们所产生的原因是不同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把“阳刚之美”或壮美当作美的一种形式,它和美是不行区分的。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对阳刚之美或壮美的论述,其立足点不在这一美学形态的本体性特征,而是立足于论证追求它所造成的后果,作为人的一种自身存在来对待。
他们注意到了这种外在形式的特征,也承认这种美学形态的客观存在。
道家是把它直接转化为了天人关系的和谐统一,而儒家则是从其中引伸出了道德伦理,人要效法这些特征所蕴含的伦理因素。
人们不把它当作真正的美去追求,一般都采取回避的态度,我想是与中国自古以来所形成的泛道德伦理化的美学立场有关,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习惯于把大海的壮阔和人的胸怀相联系,把暴风骤雨或高大建筑与意志品质相联系。
现在我们仍然把阳刚之美或壮美直接当成美来欣赏,因为我们感到它们直接体现了人的一些本质特征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的尊贵与尊严。
?综上所述,博克的崇高和中国的阳刚之美的观念是截然不同的,博克的观念过为生硬,不太符合我们的审美要求,而中国的壮美又太过温和,所以我们要在和谐中寻找张力,在张力中孕育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和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