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格言 > 中华历代书法格言

中华历代书法格言

时间:2013-10-17 15:11

中国古代的名人名言10句

中国古代百句经典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

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

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

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

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

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

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 ,行必果。

——《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译: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学习的,那他就可当我的老师。

我选取他的优点来学习,对他的缺点和不足,我会引以为戒,有则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译:君子总是责备自己,从自身找缺点,找问题。

小人常常把目光射向别人,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译: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

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常是坐不定,站不稳的样子。

19.不怨天,不尤人。

——《论语》 译:遇到挫折与失败,绝不从客观上去找借口,绝不把责任推向别人,后来发展为成语“怨天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

中国历代自相矛盾的经典语录有哪些

1、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可俗话又说:近水楼台先得月!  2、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  3、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4、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死不屈;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  5、俗话说:打狗还得看主人;可俗话又说:杀鸡给猴看!  6、俗话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可俗话又说:交浅勿言深,沉默是金!  7、俗话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可俗话又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8、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俗话又说:一条道走到黑!  9、俗话说:礼轻情谊重;可俗话又说:礼多人不怪!  10、俗话说:人多力量大;可俗话又说:人多嘴杂!11、俗话说:买卖不成仁义在;可俗话又说:亲兄弟,明算帐!  12、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可俗话又说:靠人不如靠己!  13、俗话说:人往高处走;可俗话又说:爬得高,摔得重!  14、俗话说:一口唾沫一个钉;可俗话又说:人嘴两张皮,咋说咋有理!  15、俗话说:知识要有产权;俗话又说:不分享心里不安!  16、俗话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可俗话又说: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17、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俗话又说: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

  18、俗话说: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可俗话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9、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可俗话又说:人靠衣裳马靠鞍

  20、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俗话又说:狗改不了吃屎

21、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可俗话又说:开弓没有回头箭

  22、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可俗话又说:狭路相逢勇者胜

  23、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俗话又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24、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俗话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25、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可俗话又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26、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可俗话又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27、俗话说:出淤泥而不染;可俗话又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8、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可俗话又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29、俗话说:贫贱不能移

可俗话又说:人贫志短,马瘦毛长

  30、俗话说: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可俗话又说:姜还是老的辣

31、俗话说:后生可畏;可俗话又说:嘴上**、办事不牢

  3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33、俗话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可俗话又说: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34、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可俗话又说:纵虎归山,后患无穷

  35、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话又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36、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俗话又说: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

  37、俗话说:小心驶得万年船;可俗话又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38、俗话说:量小非君子;可俗话又说:无毒不丈夫

  39、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可俗话又说:寸金难买寸光阴

  40、俗话说:日久见人心;可俗话又说:人心隔肚皮

 41、俗话说:光阴似箭;可俗话又说:度日如年

  42、俗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俗话又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43、俗话说:邪不压正;可俗话又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44、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俗话又说:不蒸馒头蒸(争)口气

  45、俗话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俗话又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46、俗话说:不怕人不敬,就怕己不正;可俗话又说:众口烁金,积毁销骨

  47、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可俗话又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48、俗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俗话又说:老虎屁股摸不得

  49、俗话说:百事孝为先;可俗话又说:忠孝不能两全

  50、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俗话又说:今朝有酒今朝醉

51、俗话说: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可俗话又说:老婆孩子热炕头

  52、俗话说:人定胜天;可俗话又说:天意难违

  53、俗话说:愚公移山;可俗话又说:胳膊拧不过大腿

  54、俗话说: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可俗话又说:一失足成千古恨

  55、俗话说:路不平有人铲,事不平有人管;可俗话又说: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56、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可俗话又说: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57、俗话说:双喜临门;可俗话又说:福无双进,祸不单行

  58、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可俗话又说:滚石不生苔,转业不生财

  59、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可俗话又说: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

  60、俗话说:明人不做暗事;可俗话又说:兵不厌诈

书法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钟繇、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怀素、张旭、欧阳修、苏轼、米芾、黄庭坚、宋徽宗、赵孟頫等

求中国历代书画家名录(跪谢)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

十卷。

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頫 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頫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頫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頫书法的极多,赵孟頫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 “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 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

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 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 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 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

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

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