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治家格言》 难道对今天的人们没有启示吗
当然有啊。
实际上那些成功的人都是运用这些经典中的道理才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比方说(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成功的人士都是能控制时间的人,尤其是早晨。
(原文):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
(原文):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等等这些不都是每一个追求成功的人应该所拥有的精神吗
家里供奉观音菩萨,可以给观音菩萨烧元宝吗
佛教提倡这个吗
希望大师或者居士帮忙解答,谢谢
细讲弟子规;幸福人生讲座。
优酷,土豆上都能搜到。
还有一些讲座,如:品格教育之师道,都能搜到。
还有幸福在一念间。
还有如何建立理智的人生观。
读心学可以应用到家庭教育吗
当然,我觉得心理是无处不在的,有人就有心理活动,自然也能用上心理学,至于怎么用,用来做什么,这就看自己了。
毕竟刀本身是没有伤害的
600字作文有关《什么样的我》
例文,请做参考家风家规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
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
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 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
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
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
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
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
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
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
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
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
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
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
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善随育心亲子大学怎样呀 真的有老师说的那么好吗
善实亲子教育赖国全就是当年的李宏在现者着国家搞教育不忘本的边缘从或老人身上下手。
夫妻感情不和,老人不管,甚至家庭破裂,更是浪费精力或钱财。
若真的是要学习古人的四书五经,国家教育局直接按排学校课堂内上课就好了。
在说新社会的孩子是不能丢掉古人的三从四德礼貌,但也未必早四点晚十二点听学呀
连休息时间都不够你还谈什么经典,完全就是祸害孩子及家人。
最终希望国家有关部门早日产除,以免伤害更多孩子及群众。
在哪可以下载国学经典
累积式教育法简称137累积法,是著名国学专家赖国全老师首先系统提出的一种科学、简单、高效的教育方法。
赖国全老师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结合儿童心理学、生理学的特点,在培养自己的女儿赖思佳学习国学经典时提出,经过不断完善,渐成系统。
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
累积式教育法应用在读经上又被称为137累积法:1是每天至少读1遍,最多7遍;也就是说所选的样数,每样在当天至少都要读1遍,每样约十分钟;3是一天可以选择读3样,最多读7样;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如:选读3样,每样约10分钟,总时间约30分钟,3样可以一次读完,也可以把3样分两次或三次在当天读完,总之,每天学习总时间约30分钟是不变的。
7是指连续7天重复相同的内容。
如从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复读《论语》、《易经》、《老子》里相同的内容。
不管孩子熟记不熟记,背诵不背诵,读完7天就进入下周学习。
如此,孩子两年左右就可以熟记甚至背诵《论语》,《大学》,《易经》,《中庸》,《道德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对韵》等将近十多部经典。
学习量:累积法主张一天的学习量为400字左右。
不过学习量是一个参考值,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阶段,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可以灵活掌握。
学习时间的安排可以采用离散教学的原则,如:选读3样,每样约10分钟,总时间约30分钟,3样可以一次读完,也可以把3样分两次或三次在当天读完,总之,每天学习总时间约30分钟是不变的。
累积式教育法学习内容安排(读哪些经典):A、六经四书:赖国全老师提出,六经四书,是必须学的,是主粮,而且必须先学习群经之首--易经。
六经是指:易经,黄帝内经,诗经,孝经,道德经,金刚经。
此六经,以儒家为主,涵盖佛家、道家内容。
与传统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有所不同。
四书是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与传统的四书没有区别。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
何谓小菜?如唐诗,宋词,庄子,墨子。
B、经典按功能分类:培养一个人跟建房子一样,要打地基,做结构,最后才是装修。
1、基础类:包含《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也包含《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这一类经典都是教做人的,做人才是基础,学知识学做事都是后面的事。
2、结构类:这就是经。
《易经》、《孝经》、《诗经》、《道德经》、《金刚经》、《黄帝内经》等。
3、装修类:先秦的诗、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史记、资治通鉴等。
C、三个线程的学习:培养孩子应该要有一个总体规划:到底怎么样把你的孩子完善地培养起来
137学习法中间是3,所以是有三个线程的学习。
第一个线程就是学这些经,《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孝经》,这是经类的。
第二个线程是学典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这一类,难度也是介于中间。
第三个线程是学装修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诗词启蒙》+《文学启蒙》这一类的,装修类的,比较基础的。
遵守这三个线程,用两年时间就可以学得非常扎实,如果担心时间不够,可以学三年,第三年巩固,是可以学得非常好的。
这样,我们孩子人生的地基结构,我们用两三年的时间就把他打下。
累积式教育法的三大纲领八大读经原则:三大纲领:①简易性纲领:每天半个小时读经,很容易坚持。
方法简单才能做大做长久。
②周期性纲领:每次读经400字左右,每天读7遍,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③多样性纲领:读经可以读多样,只读一样很难做下去,会非常的辛苦,但是多样就变得很简单。
这个原则,是从生活中归纳出来的。
多样性的实践,通过验证,很有用。
用三年作一个大周期,完成六经四书以及一些辅粮的学习,大周期完成,再进行复习周期。
八大原则:四个读经原则:当下读经 \\\/ 全家读经 \\\/ 科学读经 \\\/ 系统读经四个不离原则:不离家庭 \\\/ 不离社会 \\\/ 不离生活 \\\/ 不离圣贤教悔至今累积式教育法已经影响全球上百万的家庭成为风靡海内外的著名儿童教育方法之一复习的方法:小循环 不是复习,而是新内容在 7 天内的循环(比如每天 1 遍,一周循环 7 遍);中循环 一本一本的复习(比如《易经》有 3 本书,复习第 1 本);大循环 是对整部经典的复习,比如《易经》,3 本书一口气读完。
复习也因人而异, 可以每周复习,也可以全部完成再复习;学习并不是追求短期效果,只要是无为而为,短期效果不考虑,合适的时候就复习。
我们知道,孔子,能够成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是因为孔子在教育上面的杰出贡献,孔子在教育上,提出了三大教育原则:1、有教无类的原则2、教学相长的原则3、因材施教的原则今天我们暂时不讨论孔子的原则,我们讨论累积式教育法的三大原则:1、简易性原则2、周期性原则(即累积性原则)3、类比性原则(重点掌握多样性原则)第一条原则:简易性原则:理论根据是出自《易经-系辞传》的两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和夫乾,确然示人易矣;夫坤,隤然示人简矣。
爻也者,效此者也;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见乎辞。
只有容易的,才能亲近,才能长久,才成就成功业,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命理想,才能成就功业,大道至简。
简易性原则是判别各种事物优劣的终极原则,我们的教育方法,累积式教育方法,提倡的就是简单。
让孩子读经典,每天读一段,不作解释,不求理解,读过就行,就像吃饭,我们从来不要求背诵,吃饭如何消化,也不需要我们自己去管,吃饭,多简单的事,读经也如此,不背,不理解,会有用吗
相信经典就可以了,我们人脑自然有消化功能,会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智慧,我们读经,是不容易的,为什么要去掉这么多复杂的东西,目的就是让大家没有压力,能够坚持,有功则可久,可久则贤从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圣人也从不做大事,都是做简单,容易的事,所以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善于利用简易性原则,去判断各种事物,体现在教育学上,现在各种教育方法层出不穷,此说如此好,彼说那样行,家长很辛苦,很难选择听谁的,应用一下简易性原则,就容易做出自己的判断。
不管说得再好,如果你根本就做不到,复杂,昂贵,那一定不是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
选择教材同样遵守这个原则,这几天我去过几次到书店调查,各类儿童读物真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不懂应用简易性原则,给孩子买花花绿绿的读物,在教育时又不懂引导,让孩子养成不良的喜好,一个孩子被家长毁了,也找不到原因何在,这些读物真正是杀人于无形,是大家应该引起重视的。
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守着简易性原则,不追求复杂,重在简单地坚持,因此才能够到现在,还在一以贯之,持之不懈地读经,录音,包括推广经典教育,我们把我们对简易性原则的理解,编写进我们的读经教材之中,相信已经有很多家长,喜欢上了我们这种简约的风格。
生活也如此,当我们与孩子过着简单的生活,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不能言喻的.尤其在当今丰足安逸的生活条件下.衣服是否简单了?饮食是否简单了?出行的带的食品是否简单了?喝的是否是最简单的白开水?如此等等……都值得我们深思。
唯其简易,方成久远。
这是第一条原则,简易性原则,目前所以教育方法之中,只有我们在反复强调查.所以要求大家不要去追求理解,不要找有注释的读经本,不要图画本、动画本,都是出于此一原则。
那些东西随处可见,避之而不及,岂可再去助长,给孩子买一大堆动画片,这个家长,可谓不智甚矣。
简易,是真正的科学,是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成就一切功业的基础,唯其简易,方成久远。
第二条原则,周期性原则,或称累积法原则:周期性原则很好的,我就是用这个原则的,每天读10遍,每次读100-200字左右孩子一个星期就熟读了。
周期性原则,根据是易经-复卦彖辞: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
教育上,很多家长没有适应,不是孩子的问题,是家长的问题。
简易,坚持,目的就是累积,量变而质变,累积性原则,同样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我们制定了一段内容学习一周的学习计划,这个一周,看起来简单,但是在教育上,从来没有人明确指出过,我们从周易里找到了反复要做的事的量化原则。
易经-复卦第二十四《彖》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历史上,读过易经的人,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大家似乎都没有注意到,这句话,究竟有什么用
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源,因此,易经的原理,可以在各个领域进行应用,在医学里,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医易同源,因此,统观每个领域,只有中医,应用了,七日来复的原理,中医治病,就是七日一疗程,七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观察到,一周也7日,周,这个字,本意是反复,周而复始,但是,周本身,就是七日,其中难道没有天意
自然界的光,由七色组成,地球上水的面积,是70%,人身上的水重量,也是70%,就连我们最重要的器官,头上,我们数一数,有几窍
孩子自受孕之日起,在娘胎里,是七日一变化,经38周,完成十月怀胎,始而为人,现代记忆学经过研究,也证明,七就是最佳记忆基数,六是不足,八是过之,从此我们也应该感叹,古人的传大,几千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论断。
而我们到现在对七的认识也依然不足,我们去学校了解一下,有几个老师是明白用七之道的呢,可以说百分之一百不了解,所有的教育专家,也从来没有人提出过,重视用七,累积法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用七的概念,因此,我希望能够有幸到这里的家长朋友们,能够珍惜我们之间的缘份,好好应用累积法,去教育。
所以大家只要遵守七日来复的周期,能够灵活掌握,就会体会到其威力,七日来复,是体现累积效应的最佳方式,而累积效应,也是自然规律,万事万物,哪个不是累积生变,成语接龙,是我们出版的跟读版。
《易经-系辞下传》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易经-坤卦第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
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
《易经-升卦第四十六》《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聚沙成塔。
这些都详细介绍了累积的原则,老子中同样有相关的内容,《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认识到累积性原则,就不要担心,自己的努力不会有结果,我们能够在正确的原理指导下,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有效果。
不要好高鹜远,小事不做,大事不来,这是没错,现在很多人都是小事不铸,大事又做不成。
很多人不明白,我们怎么就能够一直坚持读经,怎么我们的孩子能读得这么好,包括我自己,我读经的时间也并不长,几年而已。
读易经只有一年多,如果我们没有坚持累积性原则,我们又怎么有今天的小小成绩
第三条原则,类比性原则:什么叫类比
与什么类比
我们先看一段易经中的原文,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第一句话,很多人都会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不过是阴阳而已;道,不同的人见了,理解完全不同,能够应用的人,乃为善,能够因此成就功业,不过是顺应本性而已。
接下来一句,是对我感悟最深的,也是往往被其他人忽略的,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在何处
答案就在这里,道就在百姓日用之间,生活中处处是道,但是换一个领域,百姓就不会应用,所以说百姓日用而不知,因此,在教育上,我们遇到问题,就从生活中找答案,这就是类比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进行类比:1、多样性是世界本身的客观体现2、多样性是我们生活的内在要求3、多样性是经典教育趣味性、持续性的需要经典我们说过,本身也如同这个世界,是多样的, 不同的经典,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世界万事万物的规律, 从生活的角度解释,就是他们的味道,各不相同, 因此,我们不能说,这部经典好,要学,那部经典不好,不要学, 既然成为经典,就有存在的理由, 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安排好,科学地学习他们,掌握他们。
但学习的过程,尽量不要违背教育的规律,即使是读经典,你也读,我也读,效果却是天差地别, 因为每个家庭,环境,学习的个体,氛围,都不可能相同, 特别是对经典教育本身的认识,诚意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别, 如果能够做到至诚至敬, 就可以做到虽不中,不远矣,但是如果态度不够端正,即使求尽方法,也不一定可能收到好的效果。
这么多经典要学习,因此要求我们一定要有一种科学便利的方法,结合生活,我们很容易就能够类比出一种科学的方法,那就是我们常说的,你吃饭是怎么吃的,通过吃饭来比喻学习,古人也喜欢做这样的比喻,学记里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学学半,前面的学,是校音,学校,和家庭教育,各半, 现在很多家长不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以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以我们现在的理解,学校不过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而让孩子学习做人,给孩子打下成为人的基础,是家庭的事, 这里是说用吃饭来比喻教育, 我们吃饭的时候,饭桌上,如果只有一碗菜,吃起来就会不香, 吃一天也许问题不大, 天天吃同一样菜,就肯定会不舒服,这样就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们读书的时候,为什么不多样一起进行呢,不但可以让孩子读更多的经典,加快学习的速度, 而且孩子学起来不枯燥,有味道, 因此我们就建议,遵守多样的原则。
《易经》是群经之首、文化之源、智慧之海、生命宝藏。
易经的学习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应用累积式教育法。
入门的人,可以一天跟读1-7遍,一次读7卦,连续读7天。
当你稍微熟练的时候可以读10卦或者30卦,甚至是一口气读完64卦,一个小时读完。
第二个原则:只读原文,不求理解的原则,暂时别管理解的事。
第三个原则:以正音识字为入门。
读到什么状态算可以了呢
读到你喜欢为止。
第四个原则:长期规划原则。
第一年什么都别管,只管读。
第二年可以尝试去理解,第三年就开始应用了。
就这么简单的学习方法。
如果是孩子,前十年只管读,什么也别管,读到20岁才慢慢地理解,慢慢去参考别人的东西,拜师也可以,30岁以后才应用。
家训,家规,家庭教育和忌用语
育儿路上,这些家规不能少家规家训能规范家里的每个成员的行为,大家要严格遵守家规清楚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所以家规家训有助于家庭成员之间的和平相处,大家能各取所需并且互相尊重,还能给幼儿和青少年安全感。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所以有必要制定家规家训。
1.家规家训的根本 家规可以帮助家人和睦相处,使家庭生活更加和谐,有效的家规包含了要家人要求得到什么样的照顾、彼此之间该怎样对待。
2.谁参与制定家规 如果能让家庭所有成员都参与到制定家规家训这个过程是很重要的,例如3岁的小孩也能提出一些很有意思的想法,并能告诉你为什么需要这些要求;大孩子更有必要参与了,他们能就一些决定和违反规则受到的惩罚提出意见;青少年参与制定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教他们要对自己的行为付责任。
3.制定哪些家规家训 哪些家规家训—例如,一条不伤害家人的规则,也可以是关于这些方面的:安全、礼貌、日常生活、如何对待他人。
每个家庭的家规家训都不同,根据自身的信仰、价值观、处境和孩子的大小需求不同都有自己的标准。
4.家规种类 虽然以不同的形式范围大小存在,但所有的家规都有共通点:详细、简单易懂。
5.家规要求必须做到的 这项家法是很好的教学工具,在大部分情况下都是最适宜的因为它能指导孩子们的行为,例如:要坐着吃饭、客气用语、坐车要系安全带、礼貌待人、家有宵禁 a.要求不能做的规则 既然有要求必须做的,当然也有要求不能做的,但是做的必须要比不做的多。
下面是不能做的一些例子:不能随地吐痰、在超市不能乱要东西、不能说脏话等。
b.要求不能做的 既然有要求必须做的,当然也有要求不能做的,但是做的必须要比不做的多。
下面是不能做的一些例子:不能随地吐痰、在超市不能乱要东西、不能说脏话等。
c.基本规则 有些家规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实行的,有些基本规则能用在所有家庭成员所有事件上,而有些只能用于幼儿或青少年身上,像懂礼貌、不能伤害他人。
d.情景规则 有时候是具体情景做出的一些家法家规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这种家规有效期较短,这种家规应用于这些方面:开车出去度假旅游、上门拜访亲戚朋友、玩电脑、逛街等.之家规、家训与家风[导读]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无论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
王 跃 安徽省 239000 摘 要:我国自古以来都非常注重家庭及,中国文明能够绵延不绝、一以贯之,很大程度上就是依靠家庭观念的支撑与支持。
“家规、家训与家风”是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是最基本的形式。
因此,家训、家风既是家庭教育,也是社会教育,还与学校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家训 家风 家庭教育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家庭,作为一个人生命的起点,是每个人吸收养分的开始,也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空间。
在这个空间里,家长在孩子出生伊始就在举手投足间向他们传递着一种无言的教育。
正如俗话说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林姆斯基曾说过,孩子五岁以前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今生,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家规、家训与家风则是家庭教育最基本的形式。
那么,如何做呢
我觉得应从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来说: 先说做人。
首先教育子女应从胎教开始。
父母的修养对子女影响最深。
为人父母者应有贤有德,教子就应趁早,此为良策也。
南北朝时北齐颜之推的云: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当之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
此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可反笑……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仇怨日降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孔子亦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也。
”俗谚说“教妇初来,教儿婴孩”,也是这个意思。
其次,必须严教。
俗语云:严父出孝子,严师出高徒。
但封建时代之严多施以鞭笞棍棒,现不可取。
声色以严,说理以严为适。
刚柔相济,防邪以养正,则为上策也。
清张履祥: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严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孝。
……严则督责笞挞之下有以柔服其血气,收束其身心,诸凡举动,知所顾忌,而不敢放肆。
宽则姑息放纵,长傲恣情,行端过恶,皆从此生也。
再次,引导他们如何交友。
如何交友
我认为,与人交往,不要只想着占便宜,而应想着怎样能多帮助人、多记人好,少扬己优、宽厚仁爱最为重要。
对方长处多于短处,并与之志向合得来,就可与之深交,否则应及早离开。
自己应以诚待人,不可虚浮向恶,否则无好人与你相交。
若交上比你更劣迹的人,会害你更重。
是君子就不做损人利己或者损人又不利己之人。
再说做事。
我认为做事要做到“勤俭自勉,倡廉戒奢”这八个字。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无论贫富,切记勤能补拙、俭宜持家。
贫时思增裕,以利少些饥馑寒冻;富时想济人,解人于危难困顿。
杨震“四知”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可自欺
若能幼时入耳,少时入心,成年为官时时时融身一体,则小不致辱家,大不会害民、误国也。
家庭是每一个孩子成长发展极其重要的原动力。
每个家庭是健康的、理性的,每个家庭中的孩子就是身心健康的,那么,我们社会这个大家庭也会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家训、家风恰恰是这个道德生活化最适宜的载体。
家风,这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
注重家训、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
从古至今,颜之推的、的、周怡的、朱子的、、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
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
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训、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最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先辈留给后人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智慧结晶。
运用家训告诫家人、教导子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教育子孙后代最基本的形式,发挥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作用。
家训的核心内容“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与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中的24个字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是一脉相承、基本契合的。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训、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建立一个和睦、安定、和谐的家庭,进而形成一种健康、阳光、民主的社会风气,从而提高我们大中华的民族素质,同志们,快快行动起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