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事真的很弱吗
为什么会被蒙古灭国
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宋徽宗 是一位天才艺术家,却也是亡国之君。
主条目:靖康之变哲宗没有留下子嗣,死后由他弟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
徽宗专好享乐,对朝政毫无兴趣。
徽宗自幼爱好笔墨、丹青、骑马等。
赵佶的生活糜烂,喜好逛青楼。
还大兴土木,听信道士所言,在开封东北角修建万岁山,后改名为艮岳。
艮岳方圆十余里,其中有芙蓉池、慈溪等胜地。
里面亭台楼阁、飞禽走兽应有尽有。
徽宗还在苏州设立应奉局,专门在东南搜刮奇石,是为花石纲,引得民怨沸腾。
徽宗不理朝政,政务都交给以蔡京为首的六贼。
蔡京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党禁,排斥异己。
蔡京即位次日,就下达了一个禁止元佑法的诏书。
此即谓元佑奸党案。
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徽宗本人好大喜功,当他看到辽国被金国进攻后,便于重和元年(1118年)春,派遣使节马政自登州渡海至金。
双方商议两国共同攻辽,北宋负责攻打辽的南京和西京。
灭辽后,燕云之地归宋,过去宋朝给辽国的岁币改缴金国。
此即为海上之盟。
但宋朝军队却被打得大败。
最后金兵掠去燕京的人口,并克扣营、平、滦三州。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分两路南下攻宋。
赵佶吓得立刻传位其子钦宗赵桓。
钦宗患得患失,在战和之间举棋不定。
后来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启用李纲来保卫东京。
虽然一度取得了胜利,但是金朝并未死心,二度南下。
靖康元年(1126年)九月,太原沦陷。
十一月,开封外城沦陷,金军逼迫钦宗前去议和。
闰十一月卅日,钦宗被迫前去金营议和,三日后返回。
金人要求索要大量金银。
钦宗因此大肆搜刮开封城内财物。
开封城被金军围困,城内疫病流行,饿死病死者不在少数。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六日,徽、钦二帝被废,贬为庶人。
七日,徽宗被迫前往金营。
金朝另立张邦昌,建立一个名为“大楚”的傀儡政权。
徽钦二宗被金人掠到五国城,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祸。
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
最后两人客死异乡五国城。
尽管徽宗在朝政上毫无建树,但无庸质疑,他在书画上的造诣无与伦比。
徽宗的书法和绘画都在中国艺术史上有重要地位。
徽宗独创瘦金体,并重视书画事业。
翰林书画院的地位大幅提高,著名画家,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就是其提拔。
就连其子赵构也受到薰陶,成为杰出书法家南宋灭亡宋端宗赵是和赵昺被元朝军队相逼南逃避难,途经香港九龙半岛一块估计约有300公吨的巨岩休息,后来附近的民众在那块可以容纳50多人的巨岩上,刻上“宋王台”三个汉字。
金朝灭亡后,蒙军北撤,河南空虚,理宗意图据关(潼关)、守河(黄河)、收复三京(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光复中原。
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理宗任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下诏出兵河南。
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
七月五日,宋军进驻开封。
但由于粮草不济,贻误战机,宋军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
各路宋军全线败退。
端平入洛宣告失败,宋在此役中损失惨重,大量精兵与物资付诸流水,也为之后蒙古侵宋提供借口。
端平入洛之后,理宗怠于政事,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大坏。
理宗两子早夭,因此最后理宗择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祺为皇储。
由于赵祺其母曾在怀孕期间服用过堕胎药,因此赵祺先天不足。
景定元年(1260年)六月,理宗下诏立赵祺为太子。
景定五年(1264年)十二月廿六日,理宗去世,赵祺即位,是为度宗。
赵祺即位后不理朝政,整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
右丞相贾似道因此擅权。
贾似道结党营私,排斥异己。
终日在葛岭别墅中与妻妾玩乐,由于他好斗蟋蟀,时人称他为“蟋蟀宰相”。
他禁止让前线战事让度宗了解。
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度宗才得知此事。
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被击退。
蒙军并不甘心失败,于次年九月和第三年两次南侵,其前部几乎接近长江北岸。
由于宋军奋勇作战,打败蒙军,再一次挫败蒙军度江南下的企图。
而后,南宋军民又在抗蒙将领孟拱、孟瑛、余玠等人的指挥下,多次击败蒙军,使其不得不企图绕道而行。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合州时受宋军的流矢所伤因而死于军中。
其弟忽必烈正于鄂州与宋军交战,听到消息后,立即准备撤军以便夺取大汗之位,贾似道借机派人与忽必烈议和,以保太平。
这样忽必烈直接返回北方自立为汗。
咸淳七年(1271年),忽必烈在中原建国号为元。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九日,度宗去世,终年35岁。
度宗去世后,其长子赵㬎即位。
当时,宋朝的统治已进入瘫痪状态。
德佑元年(1275年)春,元军攻克军事重镇安庆和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
朝野大震,各界都冀望贾似道能出征,结果宋军大败。
贾似道被贬,在赴任途中被监押官郑虎臣所杀。
德佑元年十一月廿日,常州沦陷,元军举行大屠杀。
不久平江也告沦陷,临安人心惶惶。
德佑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里举行受降仪式,赵㬎正式退位。
但赵㬎之弟赵是和赵昺被大臣保护逃出临安。
赵是在福州即位,是为端宗,改元景炎(1276年)。
但是,小朝廷内部斗争不断,景炎元年十一月,蒙军逼近福州,十一月十五日,朝臣陈宜中、张世杰护送赵是和赵昺乘船南逃,从此小朝廷只能海上行朝。
景炎三年(1278年)春,小朝廷抵达雷州。
四月十五日,年仅十一岁的赵是去世。
陆秀夫与众臣拥戴赵昺为帝,改元祥兴(1278年)。
在元军猛攻下,雷州失守,小朝廷迁往崖山。
元军在南宋汉人叛将张弘范领军紧追在后,对崖山发动总攻,宋军无力战斗,全线溃败。
赵昺随陆秀夫及赵宋皇族八百余人集体跳海自尽。
世人不耻张弘范,特于此立碑“宋张弘范灭宋于此”嘲之,宋朝到此宣告彻底灭亡。
崖山海战极为惨烈,据估计,宋军在此役中阵亡十万,海上都是尸体。
身在元营的文天祥亲自目睹惨状,作诗云:“羯来南海上,人死乱如麻。
腥浪拍心碎,飙风吹鬓华。
”
现代书法家谁的作品最值钱
徐寿嶂 孙徵禄(孙征禄) 刘承闿 程宝源 陈金言 刘之 范正红 段玉鹏 包备五
劝学名言名句大全
劝学名言名句大全 1、细线常锯木必断,檐水久滴石必穿。
2、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 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6、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7、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8、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9、读书千遍,其意自见。
1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12、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13、策马前途学努力,莫学龙钟需叹息。
14、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7、务于远者,或失于近;治其外者,或患生乎内。
1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9、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 20、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是吾忧也。
21、白日无定影,清江无定波。
22、流水之之为也,不盈科不行。
23、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24、任何成功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25、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6、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27、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 28、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 29、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 30、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31、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
32、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 33、勿为寸阴短,既过难再获。
34、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 35、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36、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37、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 38、不饱食以终日,不弃功于寸金。
39、勿为今日不学有来日,勿为今年不学有来年。
40、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 4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42、欲得真学问,须下苦工夫。
4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44、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5、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4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 47、为学患无疑,以则进也。
48、去者如弊帷,来者如新衣。
鲜华非久长,色落还弃遗。
4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50、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 5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52、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曦。
今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53、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54、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5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6、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意林》,《格言》稿件投出以后一般多久有回复呢
如果被选上的话是出版以后有回复或是两个月后会回复详细信息意林的官网因该会有
现在哪些书画家的作品最值钱
楹联的世界 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艺术,书法是世界艺术市场的奇花异草。
从格式区分,书法也似国画,有卷、轴、册、页等,但当今市场上出现最多的书法作品是楹联。
楹联出现于宋代,它的盛行却在明万历以后。
楹联也称对联、楹贴,两幅上下对称,常见字数有五、七、八言,讲求平仄、对仗,内容包含诗句,也可以是格言。
像扇子一样,楹联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尤其是乾隆以降,书家的润例多取自对联,大有无书非联之势。
市场上出现最多的是清中叶以后的作品。
何绍基(1799-1873年),出生于湖南书香门第,父亲和二兄弟皆善书。
他先出入于篆隶古体和北碑,后学行、楷,受争座位和集王圣教序影响较深,保持着颜真卿的雄健和王羲之的优雅之间的张力,晚年书法多显战笔。
2003年12月18日的朵云轩上,何绍基的隶书临汉碑残本3.3万元和隶书四件屏轴5.5万元。
篆书大师杨沂孙(1812-1881年),受邓石如影响,融会三代、秦汉的篆书传统(钟鼎文、石鼓文等),在清末名重一时,吴大澄、吴昌硕均对他的成就有所领悟。
1993年、1994年两届朵云轩拍卖各推出一件杨沂孙的作品,拍得5.72万港币和3.2万元。
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华辰上,篆书七言对联1.98万元。
墨迹如书学专家傅申所说的那样: 向着笔画的终端自然地形成枯笔,笔画的开端较粗,逐渐变细成为稍纯的尖尾。
翁同酥(1830-1904年),咸丰朝状元,光绪帝老师。
他早年学欧阳询、褚遂良,后沉醉于颜真卿。
其早年书法疏朗宽阔,后期笔法颤动。
1993年首届朵云轩行书对联 醉里雄辞惊电扫,起来信手揽书看,4.62万港币。
2003年10月24日,他的一副行书八言联5.28万元(上海崇源)。
康有为(1858-1927年)、梁启超(1873-1929年),众所皆知的维新变法领导者。
康有为提倡北碑并身体力行,与鼓吹政治一般不惜余力。
传闻一位学康书绝似的年轻弟子,与藏有康有为印章的遗孀合作,曾在杭州伪造了康有为大量书迹。
1994年春季嘉德上梁启超书法有三幅,楷书对联燕子来时更能消几番风雨,夕阳无语最可惜一片江山,端秀抒情,与其师不同,5.5万元。
2004年1月,康有为的行书横幅7.48万元(北京翰海)和草书四言1.65万元(上海崇源)。
在2003年10月27日的苏富比拍卖会上,梁启超的楷书十五言联价值7.8万港币,2004年12月22日,康有为草书四诗屏在上海崇源售20.9万元。
罗振玉(1866-1940年),1994年朵云轩上一幅立轴9千元。
甲骨文的书写形式对这位精于此道的专家,乃本色当行。
同次拍卖还推出郑孝胥(1860-1938年)的楷书对联,2.2万元; 此公政治上麻烦颇多,影响了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其实,他至少是位近代史上少有的对楷书有创造力的书家。
2004年1月9日蓝天国拍上,罗振玉的篆书四屏3.19万元; 而郑孝胥的行书立轴在2004年1月9日的中国嘉德上售价3.21万元。
书法要比国画更难推陈出新,于右任(1879-1964年)能推出易识又不落入野狐禅的于体草书,当然地位颇高。
1994年朵云轩上,其行书对联 湖光远带柳溪水,春色好在桃源家,1.1万元。
另一位草书家沈曾植(1850-1922年),书风奇奇诡诡,风格浓烈,1994年朵云轩的章草对联,从0.8万元拍至3.5万元。
2003年11月26日的北京华辰上,于右任的行书五言对联7.7万元,其草书立轴在中国嘉德上以7.15万元成交。
2002年6月22日的上海敬华上,沈曾植的四体书法四屏2.64万元。
张大千的两位老师,是当时号称北李南曾的书家李瑞清(1867-1920年)和曾熙(1861-1930年)。
李瑞清工魏书,用笔颤掣到夸张的地步,1994年朵云轩上,其魏书立轴(1.1万元)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曾熙亦以魏书著名于世,但书风不似李氏那么强烈。
1994年春季嘉德上有一幅古画仿石溪笔法秋林古刹(4.4万元),和他的弟子张大千比较一番,还是蛮值得的。
十年过后,曾熙的书画价没什么变化。
2004年1月11日北京翰海上,其行书六言联1.32万元,而两天前的中国嘉德上的校碑品茶园3.3万元。
现代书法 章太炎(1863-1936年),朴学大师,其著作古奥。
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篆书七言对联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成交价为1.98万元。
章太炎在拍卖行最高价的作品还是在十多年前创造的,1993年朵云轩上的篆书轴,9.9万港币。
其师俞樾(1821-1906年),工隶书,他的居所曲园是苏州园林中最具学问气的。
1993年朵云轩上的俞樾隶书四条屏,有篆书意味,谨严认真,3.08万港币。
在同一个拍卖会上还有一幅叶恭绰(1881-1965年)的行书四条屏,1.32万港币。
叶恭绰年轻时作了一篇铁路赋,铁路入赋,新鲜。
更新鲜的是,他以后果然当了铁道部长。
另一幅国学大师马一浮(1883-1967年)的行书,在书家字与文人字之间,写得很放松,估价6千到8千港币。
在2003年上海敬华的两次拍卖会上,推出了马一浮的行书七言联与篆书八言联,售价1.87万元和1.045万元。
马一浮的朋友李叔同(1880-1942年),又名弘一法师,他的前半生入世,男扮女装演茶花女,会乐会画会词会诗也会玩,后半生却来个突变,出家当和尚,选择修道最艰难的律宗且振兴之,激烈与平和都极端地表现在他的身上。
弘一法师早期写魏碑,神气十足; 晚年以文字宣扬佛教,气韵不温不火,亦大众亦雅人,人见人喜。
1994年朵云轩上两幅对子,隶书对从0.9万元拍到2万元,楷书对拍得6.4万元。
弘一法师类似的作品数量极多,每天可写四十件,还能拍得好价,可观。
他的字假冒的极多,高手所为,单凭无迹可寻的笔墨难断真伪。
按佛门道理来说,也是借更多的方便弘扬护生吧。
弘一法师在21世纪初的艺术市场上仍是热门人物。
在朵云轩的拍卖会上,弘一的许多作品拍得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
如楷书普贤行愿品赞(51开)售价143万元(2002年6月25日),楷书摹龙门四品四幅50万元(2003年8月18日),行书十六言对联41万元(2003年8月18日); 2003年12月14日,他的出世入世箴言手卷在北京荣宝上拍得121万元; 2004年12月30日,弘一法师的《四分注戒本随讲别录》(49开),在朵云轩上拍得187万元,这不单是书法,还是文化与宗教的价值了。
21世纪初,当代的一些书法家进行了一次投票,评选出了吴昌硕、林散之、康有为、于右任、、沈尹默、沙孟海、谢无量、齐白石和李叔同为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
林散之(1898-1989年)书价不低,他工草书,学二王、怀素,飞动跳荡,草书毛主席诗词15.4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和草书12.1万元(北京荣宝,2003年8月31日)。
比较而言,沈尹默(1883-1971年)的书法价格要低些,较贵的也只是行草诗并序8.2万元(朵云轩,2002年12月9日)。
沙孟海(1990-1992年)也是现代书法大家,他在2002年6月25日朵云轩上的行书五言联卖到4.07万元,亦是高价了。
谢无量(1883-1964年)在拍卖行里并不走俏,2002年4月22日的中国嘉德上有一幅行书七言联,成交价1.76万元。
书法与国画价格落差较大。
谭延闿(1876-1936年),清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学颜书,善写牌匾,2003年12月17日的朵云轩上的行书七联只有8,250元,而其弟谭泽闿(1889-1969年)在2004年3月12日的朵云轩上的书法对联售价1.87万元。
白蕉(1907-1987年)书风和沈尹默相近,清秀婉约,他在1995年9月24日朵云轩上的作品行书轴24万元,算是极高价了。
王福厂(1879-1960年)是西泠印社的创立者之一,书风雅逸,在1995年的朵云轩拍卖会上篆书七言联售价3.2万元,十年过后,恐怕也只是这个价格。
邓散木(1898-1963年)倒是拍卖会的常客,临石鼓文(27开)6.6万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画家之字 中国艺术传统向来提倡书画同源,元代又强调以书入画,所以画家往往是书家,书家不少也是画家。
相对来说,画家之字受法度约束较少,较随意放松。
近代海上画派的赵之谦、蒲华、吴昌硕都是书法家兼画家。
赵之谦初学唐楷,后专注北碑,兼杂宋人意味。
蒲华的书法如其画,挥洒不羁。
赵之谦的魏碑七言联4.62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
吴昌硕的石鼓文鼎鼎大名,行书一气呵成。
1993年首届朵云轩上,吴昌硕的石鼓文,3.3万港币; 1994年朵云轩上,行书立轴,2.8万元; 石鼓文四屏,13万元。
陈师曾是个全面型的文人,书艺亦杰出。
吴昌硕曾评论他: 以极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
诗与书画,下笔纯如。
1994年首届中国嘉德上,行草潞河秋泛手卷,估价3.8万-4万元。
1994年朵云轩的隶书对联,估价2万-2.4万元,可惜均流标。
吴湖帆其书早年学董(其昌)赵(孟頫),又喜薛曜,遂作瘦金体,后又取法米南宫,晚年书风狂放。
1994年朵云轩上,行书对联,1.8万元; 行书四屏,从1.4万元拍至4.6万元。
2003年11月1日的中贸圣佳上,行书十二言联7.92万元。
齐白石,书学何子贞、金农、李北海、天发神谶和三公山,晚年参以曹子建碑。
他的篆书最珍贵,有大刀阔斧的金石意味,1994年朵云轩上的大幅篆书立轴,29万,当时书法有这样的价格是不多见的。
2001年12月14日上海敬华上齐白石的篆书四言联拍得66万元,另一幅行书立轴在2004年11月16日的天津文物拍卖上也以同样价格售出。
张大千的书法如其人,潇潇洒洒,风姿绰约,后期书风受黄山谷影响,体态变形拉长,以斜取势。
首届朵云轩的早期行书立轴,2.2万港币; 首届嘉德上的行书立轴,3.85万元。
10年过后,张大千的字迹卖得也不错,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的行书七言联 13.75万元,而只写了画廊二字的书法镜心要卖9.6万港币(苏富比,2003年10月27日)。
黄宾虹,书读得多,金石、考据等学问精深,以三代金文为人称道。
1994年朵云轩上的篆书对联,从0.7万元拍至3.8万元,超出估价三倍多。
他的行书也好,笔无定迹,信手书来,崇尚内美,不以势压人,实属弘一、马一浮书法一路。
2003年11月25日的中国嘉德上,篆书七言联拍得8.25万元。
而行书诗句手卷7.92万元(中国嘉德,2000年5月7日)。
潘天寿,书法成就也高,似其画风,雄强奇险,力能扛鼎。
因此书价很高,一幅草书曾在1990年售出14.3万港币,但以后的拍卖会上极少出现他的作品。
现当代画家能书者不胜枚举,如徐悲鸿、高剑父、来楚生,等等。
在北京翰海上,徐悲鸿的行书七言联11万元(2003年8月30日)和行书五言联10.45万元(1995年10月6日)。
又如钱瘦铁的草书四屏2.42万元(上海工美,2003年7月16日)、高剑父的草书对联3.29万港币(佳士得,2000年10月30日)。
来楚生的隶书毛主席诗词(21开)12.65万元(朵云轩,2003年12月17日)。
名人之字 谁都知道,艺术市场没名头的东西卖不出去,而有名即非书画家,也能标价。
人难免势利,去博物馆,见一幅佚名的古旧山水,若标上王蒙或倪云林的名字,观者也会多看几眼。
清末以前的大官一般都会书法,有些还为功名所掩,旧时代的大官要经过层层科举,若字不好,很吃亏。
清末学者、书家俞起先就因字迹影响了功名。
书法基本功有了,官僚在纷纷扰扰的政治舞台上颠来颠去,气也养得很好。
市场上数量特多的19世纪中叶左右的文官武将书迹,最能看出政治与艺术结合的庙堂之气。
其中曾国藩名气最大,当个书法家确实也绰绰有余。
他是个全面性的人物,依赖武功使清王朝多苟活了半个世纪。
文治也在行,文章虽属桐城派,却超过了方苞,儒家气息浓厚,视界开阔,其后的蒋介石和青年时代的都极佩服他。
1994年朵云轩拍卖的行书水墨纸本手卷,338cm长,一丝不苟,见其文如见其人,4.8万元,不算贵。
黄宾虹曾将林则徐列入咸丰年间画学中兴的人物,其书法也颇为可观,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的林则徐七言行书对联,3.3万元。
清末年间对联很盛行,与太平天国作战过的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的对子都进入了国内艺术拍卖市场。
左宗棠最多,七言楷书对联,3.08万元; 七言行书对联,3.52万元; 均在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上成交。
1994年朵云轩拍卖,行书对联,1.8万元。
李鸿章的八言行书和胡林翼的八言行书在1994年春季嘉德拍卖中,分别以2.75万元和1.76万元成交。
后者的估价仅7千-8千元,名人确实有号召力。
民国总统的字画也值钱。
1994年朵云轩上的袁世凯行书对联,拍得2.4万元,袁大总统的书法在当时小有名气,评他书法古劲有姿媚,笔多反而白止,甚至预言他会称帝,因为其笔皆反也。
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其实倒是近代有名的书家。
袁克文的篆书6,600元(北京翰海,1996年6月28日)。
1994年嘉德的黎元洪楷书对联估价5千-6千元,徐世昌的对联则估价1万-1.5万元,徐世昌的另一幅秋树闲亭画作,2.31万元。
1994年朵云轩拍卖,有趣的是一件军阀兼清末举人吴佩孚的虬龙破雪,一枝墨梅还算工整,估价6千-8千元,拍出2万元,可能是代笔,也可能是本人手迹,可见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并不重要。
冯玉祥将军的楷书对联也是2万元。
在拍卖会上,孙中山的字迹也不少,一幅博爱两字书法在2000年10月30日的佳士得上卖了16.45万元。
蒋介石的八言楷书笺本字对在1995年北京翰海上以10.45万元成交,他的致王宠画信扎一通在2003年11月25日的中国嘉德上以5.72万元拍出。
而在2004年1月11日的北京翰海上,宋美龄的一幅山水价值1.98万元。
另外,早在1993年首届朵云轩拍卖会上,汪精卫的一幅行书也炒至24万港币。
京剧名角儿梅兰芳梅花扇面和荀慧生山水,也是收藏家的杂项。
在1994年朵云轩拍卖会上,分别拍得1.1万元和0.88万元。
此外,1994年嘉德春季拍卖上另两件东西也属名人所作,而且是大名人,清嘉庆皇帝楷书扇面,5.11万元; 另一位是写作与《聊斋志异》齐名的《阅微草堂笔记》的弄臣纪晓岚,其行书七言2.42万元,传说纪晓岚的字曾受时人讥评,看来还是有名则灵。
历代皇帝的书迹在拍卖会上也时有出现。
远的可推宋高宗真草二体嵇康养生论(999万元,中国嘉德,2000年),宋高宗即与岳飞过不去的赵构确实是个大书家,其后的皇帝大多就比较业余了。
贯穿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都有拍品面世。
康熙的朱子五言诗660万元(中贸圣佳,2004年6月6日),有些贵了。
雍正的行书三月三日得雨28.6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平常些。
乾隆帝到处题词,可惜总让人觉得不着边际。
行书五言诗46.2万元(中国嘉德,2003年11月26日),乾隆也有画拍卖,金莲花165万元(中国嘉德,2004年5月16日),实在不怎么样。
慈禧太后的画作更多,如在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上的花卉四屏45.1万元,但基本上是由宫中女画家代笔。
乾隆帝的11子永瑆倒是个书家,其行书手卷在2001年5月20日的中贸圣佳以28.6万元成交。
而道光帝的行书司射手卷售价62.7万元(中国嘉德,2003年11月26日)。
乾隆的宠臣和珅的字是高价,他的楷书咏物诗60.5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1日)。
现代文人之字也很有价值。
尽管人们对郭沫若的行事为人褒贬不一,但他的书法还是不错的,行书毛主席诗词(中国嘉德,2001年4月24日)15.4万元,行书八言联18.15万元(北京华辰,2002年11月4日),都是不错的价格。
到了2004年12月18日,他的一幅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行书售319万,就有点儿让人摸不找头脑了。
郭沫若的朋友郁达夫也有几幅拍品,如行书七言联4.84万元(中贸圣佳,2003年11月1日),行书对联3.54万港元(苏富比,2002年10月28日)。
鲁迅的书法对联难得甘苦两心知,实是濡沫十年人,售价4.4万元(中鸿信,2004年1月8日)。
他弟弟周作人的楷书1.54万元(北京翰海,1997年12月18日)。
胡适的字迹比鲁迅还贵,如楷书朱晦翁语10.2万港币(苏富比,2003年10月27日),而行书立轴售价8.8万元(上海工美,2003年12月22日),内容很有意思: 刚忘了昨儿的梦,又分明看见梦中的一笑。
陈独秀的字也很好,他的行书四条陶渊明诗6.49万元(北京华辰,2003年11月26日),而五四运动的好友刘半农的楷书八言联虽然只有7,700元(中国嘉德,2001年4月24日),毕竟浑厚古雅。
还有文人革命家瞿秋白的行书四屏1.65万元(北京翰海,2001年12月8日),也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