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挂在美术室的名言警句大全
1、画是不语诗,诗是能言画。
2、雕刻是凹与凸的艺术,并不是没有光滑润饰的形状。
3、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4、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5、雕刻不需要独创,但一定要生命。
6、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7、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关于美术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一、艺术特征 1. 埃及艺术产生于漫长而稳定繁河谷农业的基础上。
2. 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大众生活的信心和对文明成果的骄傲。
3. 它具备普遍的社会功能,表现了人类总体的生存状态,用以维系社会精神。
4. 其永恒不变的艺术形式源于长期稳定的社会形式。
5. 庄严肃穆的气氛产生于稳定的社会精神体系和稳定的社会等级结构。
及艺术宏大而细致、庄严而温和、肃穆而明朗、骄傲而谦卑。
二、亚述雕塑的艺术之源=== 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四大发祥之地。
发源于土耳其托罗斯山脉东侧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西北向东南并驾齐驱,横穿现在的伊拉克境内,最后注入波斯湾。
这两条河流所赐予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意为“两河之间的土地”)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发祥地。
古亚述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北部,东北靠扎格罗斯山,东南以小扎布河为界,西临叙利亚草原。
亚述人长期偏居于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先后臣服于阿卡德人、库提人、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和古巴比伦王朝的统治,直至汉谟拉比国王死后公元前2006年才获得完全的独立。
从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七世纪末,为亚述盛期,也叫新亚述,当时的亚述不断对外扩张,逐步成为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
探索亚述雕塑的艺术之源,是解读亚述雕塑的重要基础。
“亚述之于苏美尔如同罗马之于希腊”,亚述文明取自两河流域的南方成就,却又赋予个性诠释,自成一格。
此外,随着北方阿卡德王国的崛起,两河流域的艺术风格从古拙质朴逐渐转向写实主义,这一转变对后来的亚述艺术包括雕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同样偏于写实的巴比伦艺术则更趋精准真实,写实与演绎的和谐交融成为巴比伦艺术的特色之一。
亚述艺术在借鉴巴比伦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淡化了粗犷简明的特质,强调细腻典雅之韵,有所突破。
此外,古埃及艺术在造型语言与构成形式等方面为亚述雕塑艺术提供了诸多启示。
埃及人借浮雕壁画宣扬法老的文治武功,苏美尔人靠浮雕艺术对国王歌功颂德,而亚述人则不同。
亚述浮雕采用一系列详实的画面表现战事情境,融历史记录、歌功颂德和审美装饰为一体,达到了历史性、政治性和艺术性三者的高度统一。
此外,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地位与神权,亚述艺术家沿袭古美索不达米亚之法,发挥原始审美思维的象征性和意象性特征,大胆地以形象的“结构”组合来显示其创造精神。
象征、比喻或用多种强大事物形象的重新组合直观再现了亚述艺术中的君王之尊。
亚述雕塑艺术是对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艺术的直接继承,依然留存着美索不达米亚原始时期萌生的质朴的艺术理念。
其中,原始思维中的完整性特征在亚述雕塑艺术中尤为突出。
萨尔贡二世宫的双翼守护神兽的五条腿足确保观者无论从何角度观察,都能够领略神兽真实完整的形体。
此外,亚述浮雕刻画的人物造型完整,对双手、双腿的处理都是按照无遮挡原则进行。
亚述雕塑艺术追求细微写实的风格特征正是与这种朴素的完整性审美思维一脉相承。
亚述雕塑艺术因力求精准的刻画,纤微毕露的描摹,匀称合理的构图而使人物、景致和植物等刻画对象具有威严的仪态,达到一种堂皇伟丽的效果。
三、健陀罗艺术 斯瓦特即今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河谷地区,属古健陀罗,当时这里的佛教曾十分兴盛。
出生在这个地区的莲花生大师于公元八世纪中叶来到西藏地区,弘传密宗教法,成为西藏的密宗祖师。
藏族人一直将该地区看成是佛教的圣地。
健陀罗艺术也就随之在西藏传播开来。
健陀罗佛教艺术,可以说是印度佛教的内容与希腊、罗马的雕刻艺术结合而产生的门作品的特点表现为佛陀多着通肩式披衣,衣服褶纹起伏很大,立体感强,衣纹走向从右上往下倾斜,左手习惯性地抓握着大衣的一角,头发呈水波状或涡卷状,覆盖着肉暮,鼻梁与额头成一线,凹目高鼻,薄唇,蓄有两撇上翘的小胡须;菩萨穿裙,袒上身,上身往往搭裹一条布,从左肩搭于右手上,颈部饰有颈圈、项链、璎络等物,形体健壮,身材粗短,姿态有力,犹如年轻的男性武士,头发很浓,发型翻卷,为束扎头发,头发正中有方型饰物和大花卷,宝增在脑后结为四根,在两耳侧如蝴蝶般飞舞飘扬,耳朵上有耳饰。
佛、菩萨像大多有同心圆形光背,下为四方形台座,台座四周刻供养人,左右为两个狮子,中间置水瓶花叶。
克什米尔在印度西北喜马拉雅山区,公元十世纪末佛教在西藏复兴,克什米尔佛教艺术也传入西藏,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作品特点表现为人物的造型脸形长圆,眼睑大开,瞳仁点在正中,似吃惊状,有的眼大无神,身躯饱满。
佛像多着袒左肩袈裟,上身比例略长,通身用黄铜铸造,光滑亮丽,台座形式多样。
代表作品如燃灯古佛,方屋型台座,左右两侧跪供养人,佛作说法印,神态安祥亲切,袒右肩,裂装衣褶用凹沟表现,自然流畅,黄铜铸造,光亮滑润,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四、马土腊艺术 笈多王朝是古代印度继孔雀王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帝国,曾经拥有过发达的国力和高度发达的艺术。
笈多王朝的美术在印度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当时名作迭出,流派纷呈,不论建筑、雕塑还是绘画,都确立了印度古典主义的审美思想和艺术规范,所以这个时期被称为印度古典主义艺术的黄金时代。
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以佛像最有代表性,其中马土腊和萨拉纳特两个地方的佛像最为出色。
五、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1世纪) 希腊化时期,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征服了希腊各城邦,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
随着帝国的不断扩展,产生了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以及与东方文化的交流,这一时期又称“泛希腊时期”。
这一时期美术的主要成就是雕刻,雕刻艺术形成了以不同的地区为中心的各种风格。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米罗的阿弗洛蒂德》、《拉奥孔》等。
欧洲古典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共10个世纪。
罗马美术吸收了希腊美术成就,继承了埃特鲁斯坎美术传统,而将美术更加推向实用主义,在内容上侧重描绘享乐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伟壮丽的风格,在人物表现上强调个性化。
其突出成就主要反映在建筑、肖像雕刻和壁画方面。
罗马建筑是在继承埃特鲁里亚的拱券结构和吸取希腊的梁柱结构与艺术造型而发展起来的。
罗马人借助火山灰调成的灰浆和混凝土这种建筑材料之便,大量建造城市、广场、桥梁、剧场、浴场、宫殿、居宅、凯旋门等。
这些建筑在规模、技术和空间组合上大大地超过了他们的前辈,而以其庞大的体形和雄伟的气派,成为罗马帝国强盛的象征。
罗马角斗场是罗马帝国中期建罗马角斗场筑中的典型代表。
万神庙是拱顶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内部是一个宏伟的圆形厅堂,顶部是半球形穹窿顶,正中有一直径9米的圆形采光窗。
全部结构均为混凝土浇筑。
神庙立面造型严谨,内部空间宏大,建筑装饰华丽,代表了当时罗马建筑的设计和技术水平。
罗马帝国重要的纪念性建筑有凯旋门和纪念柱两种形式,是为标榜武功而兴造的。
凯旋门又分单券洞式和三券洞式两种。
前者以提度斯凯旋门为代表,后者以君士坦丁凯旋门为代表。
两者均采用混合柱式和浮雕装饰,造型稳定、庄严。
纪念柱以图拉真纪念柱最负盛名,其总高43米,柱顶曾立有图拉真皇帝的铜像。
柱身上有环绕23圈、长达200多米的浮雕带,详细记载着罗马军队征服达契亚人的历史。
罗马的肖像雕刻一方面沿袭了祖先崇拜的遗风,同时又受到希腊雕刻传统的不断冲击,从而使其逐渐走向形式的多样化、艺术性的概括和表情的生动。
为数众多的《奥古斯都像》大都借用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像的表现形式,或塑造成战神,或塑造成英雄、美少年等,但其神情外貌仍是罗马所特有的。
随着肖像雕刻中写实风格的流行,以刻划强烈的个性特征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为主的肖像也大量出现。
如《卡拉卡拉像》就是通过对眼神的刻画,真实地表现了这个暴君冷酷、残忍的性格和紧张不安的心情。
《马可·奥里略骑马像》则主要刻画了这位具有斯多噶哲学思想的君主的内省和沉思,流露出忧郁的伤感。
在贵族和普通人的肖像雕刻中,也同样充满活力,且手法更显自由。
如《高发的贵妇像》即是一例。
罗马时期的绘画主要包括壁画和镶嵌画。
壁画以18世纪发掘出的庞培壁画为代表,题材包括人物、花木和风景等。
风格生动多样,具有华丽的色彩以及空间感和动感。
镶嵌画多用于居宅和宫殿的装饰,题材主要是竞技、狩猎、农耕、宴乐等场面。
这些切割成正方形的白色和彩色大理石片被巧妙地镶嵌在水泥基底上,构成精美的线条和不同的色彩层次。
代表作品有《伊苏斯之战》等。
罗马工艺美术的最高成就主要体现在银器、玻璃和青铜工艺方面。
他们在继承希腊传统的基础上,更加趋向形制和装饰手法的多样化,所描绘的人物也更为写实,对文艺复兴及18世纪的洛可可美术具有一定影响。
六、罗马万神殿 万神殿是至今完整保存的唯一一座罗马帝国时期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25年,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4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
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位意大利国立教堂。
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万神殿是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杰作。
万神殿的底平面直径也为43.4米,与高度相等。
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穹顶的墙面厚度逐渐减小,其下方墙厚6米,与万神殿下半部墙壁等厚,到顶部则递减为1.5米。
为使穹顶墙厚的递减更有利于万神殿整体建筑的稳固,万神殿穹顶内壁被整齐划分为5排28格,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
万神殿的装饰风格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
供奉诸神时期的描画神人大战的铜雕等大量装饰,在改为教堂后被大面积更替,原有的屋大维与阿戈利巴的雕像也已不在。
神殿入口的青铜大门,原与穹顶和门廊天花板所覆的镀金铜瓦互为呼应,现今铜瓦早已用作他途,只留雕工精美的青铜大门镇守那一份已逝的气势。
万神殿内宽广空旷,无一根支柱,穹顶顶部开有直径9米的圆洞,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来源。
万神殿内的七座壁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
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拉斐尔、意大利国王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
七、圣索非亚大教堂 (公元532年—公元537年) ,伊斯坦布尔,土耳其 圣索非亚大教堂建于东罗马皇帝Justinian统治时期(公元532年—— 公元537年),当时拜占庭帝国正处于鼎盛阶段。
作为世界上十大令人向往的教堂之一—圣索非亚大教堂与蓝色清真寺隔街相望。
圣索非亚教堂恢宏无比,充分体现出了卓越的建筑艺术,从而也成为了后来伊斯兰清真寺的设计模板。
事实上,自拜占庭帝国衰落后,圣索非亚大教堂已转变成了供奉安拉的土耳其清真寺。
如今,圣索非亚大教堂是属于基督徒和穆罕默德信徒共有的一个宗教博物馆。
历史 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始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公元537年查士丁尼皇帝为标榜自己的文治武功进行重建,它作为基督教的宫廷教堂,持续了9个世纪。
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攻入了君士坦丁堡,终于走进了他朝思暮想的圣索非亚大教堂。
他下令将教堂内所有拜占庭的壁画全部用灰浆遮盖住,所有基督教雕像也被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还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索非亚大教堂的面貌。
圣索菲亚大教堂现在被称为阿亚索菲亚博物馆(Ayasofya Muzesi),勿庸置疑的它是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最精美的建筑物之一。
圣索菲亚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Constantine)大帝建造,6世纪中又由朱斯特尼(Justinian)大帝再建,巨大的圆顶直径达33米,离地高55米。
站在这里,其庄严肃穆似乎能使时光停滞,拜占庭文化的典范——马赛克画在此处可让游客一饱眼福。
建筑风格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特别之处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腊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间上,则创造了巨型的圆顶,而且在室内没有用到柱子来支撑。
更仔细的说,君士坦丁大帝请来的数学工程师们发明出以拱门、扶壁、小圆顶等设计来支撑和分担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间壁上安置又高又圆的圆顶,让人仰望天界的美好与神圣。
由于地震和叛乱的烧毁,圣索非亚大教堂经历过数次重修,尤其公元532年查士丁尼大帝投入一万名工人、32万黄金、并花费六年光阴将圣索非亚大教堂装饰得更为精巧华美。
神圣的教堂是当时的城市中心,而统治者对教堂所投注的心力不难看出统治者藉由对宗教的奉献、夸示帝国的权力与财富,而对周遭地区施与影响力的用心。
圣索非亚大教堂的大圆顶离地55米高,而且在17世纪圣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八、哥特艺术 [公元12世纪——15世纪] 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把12、13世纪到他们时代知己那的艺术称为“哥特式” 哥特艺术无意是整个中世纪艺术发展的顶点。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
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艺术开始与法国巴黎及其附近的地方,确切说,开始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
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 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
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
圣德尼教堂的设计者们开始采用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它们比半圆形拱顶更为稳固,并能够跨越各种形状的开间,在肋拱间填以很轻的石片和纤细的墩柱便可支撑拱顶的重量了。
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
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最著名的歌特式建筑是法国巴黎圣母院。
它的兴建于11世纪初期以来城市的再次繁荣大有关联。
教堂建于1163年,平面布局中强调长度轴心。
大气窗上的窗户、室内的采光和所有形体瘦长的造型等创造了一种显著的歌特风格。
教堂内部的所有细节都充满着上升直线,这样室内空间也相应具有了哥特风格所有“向上高升”的感觉。
12世纪到15世纪是经院哲学高度理性化的时期,它要求对教义的结实和形象在先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则秩序,但由于苏热对于圣德尼教堂雕刻的重视,使得这一时期雕塑呈现脱离建筑结构走向独立的倾向。
表现手法也自觉模仿自然形象,追求感情表现,形成所谓“哥特式现实主义”。
最能反映哥特式艺术雕刻成就的是法国的夏特尔教堂上的柱像。
它们代表着一种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开始重新恢复古典时代以来的三度空间的圆雕。
在其头部所表现出的温和特质中,重复显示出歌特雕刻的写实特征。
这里所谓写实性特征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与罗马式雕刻中幻想、变形的手法比较而言的,在这里出现的人物通常有着安静、严肃的表情和不断增加的体积感。
另外,教堂外部侧柱上的雕像将三个大门的景象连在一起,它们分别代表圣经中的先知、皇帝和皇后。
同时,在德国的瑙姆堡教堂,还出现了最早的供养人形象。
但从风格上说,它们代表的是哥特式艺术中古典主义倾向。
哥特式艺术的绘画成就除了体现在受抄本的圣经插图中,还体现在大批的染色玻璃上。
由于苏热要求教堂内部照射着连绵的彩光,于是玻璃画一开始就成为哥特式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玻璃画的代表作是法国布杰大教堂中一系列旧约先知的肖像。
哥特式艺术最早只是法国的一个地方风格,进而慢慢扩展,到了13世纪,则缓慢和各地风格融合到一起,各地区间又不断交流融合,成为一种统一的哥特式风格。
九、伊斯兰教艺术 伊斯兰教认为建筑是一切美术品中最持久的,而宗教建筑是美术的最高成就。
“札玛尔”,清真寺的圆顶,代表着神的完美。
伊斯兰建筑独具特色的是穹庐顶和拱券顶以及两个主要装饰,宗教建筑和世俗建筑共有的“帕提”和钟乳饰。
“帕提”是一个拱形门厅。
钟乳饰是墙和拱顶之间具有装饰性的过渡部分。
伊斯兰建筑上的这种结构起源于古代巴比伦,它们很早就运用穹庐形结构于坟墓,运用拱举顶结构于宫殿、寺庙。
到了萨珊王朝时期,这种建筑形式在伊斯兰建筑中占了统治地位。
作为一种富有特征的形式,弯庐和拱形已经被认为是萨珊建筑的典型。
在印度的阿旃陀、中国的龟兹石窟建筑中也有这种穹庐顶和拱券顶窟形,这可能是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反对偶像崇拜,认为表现人或动物的形象,是对真主所独享特权的侵犯和亵渎,因此在清真寺既找不到人和动物的画像,也没有以宗教情节为内容的雕像。
在伊斯兰教里,真主被理解成一种摆脱一切尘世成分的纯粹的精神,他不具备人类的、类人的特性,也不可能被描绘出来。
认为只有思辨力量是人类认识真主和世界的一种最高的能力,因此,一切失掉物质和感性外壳的抽象概念是知识的最高形式,这从理论上证实伊斯兰教禁忌的合理性。
神的意愿、趋于抽象化的思辩的升华和绝对化,与人的种种欲望和世俗享受的斗争,明显地限制艺术在正统的伊斯兰教世界中存在,或者它们至少要求艺术十分明确地改变自己形象的、感性的、情感的本质。
“伊斯兰教的这种宗教一哲学的思考,结果向着有利于抽象一思辩的哲学和美学发展。
艺术成为伊斯兰教结构里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永远滞留在抽象几何图案或植物图案的一些合乎规范的永恒不变的情节中,在阿拉伯花纹和阿拉伯连体字的奇怪而夸张的交错形状中,在大君主们的墓志铭和清真寺山墙上的格言中。
”(E.T.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17l页) 伊斯兰教的审美一艺术的原则与近东、中亚、高加索和北非的许多民族、部族的生活方式和艺术思维所具备的某些特征相吻合,这些民族和部族的艺术思维持征,是深刻的装饰感、华美感、节奏感,注重装饰图形与平面的综合统一感。
由于宗教的禁忌,雕塑、绘画艺术在伊斯兰世界从未象在其它文化中那样得到充分发展。
也许是游牧生活环境,而对日用物品的相对兴趣,促使伊斯兰工艺美术展现出独一无二的造型艺术价值。
伊斯兰教装饰艺术中三大形式:富有生命力的植物图案、几何图形和书法文字被普遍地用于建筑物、彩饰画、地毯还有陶瓷器皿。
在一些伊斯兰国家中,陶器是艺术表现最高形式之一,他们在各种陶瓷器物上都采用装饰形式,甚至把建筑物的外观变成五彩缤纷的花朵和绿叶中穿插着铭文的奇异花园。
萨珊波斯帝国时期,伊朗人在绘画中用莲花状的圆盘来代表太阳,用带八个尖角的一圆圈来代表星星,早在阿契美尼德的波斯帝国和安息王朝就有用兔或鹰代表月亮,用马代表太阳。
这使我们想到龟兹石窟和敦煌壁画中的那些日月星辰图和极富装饰感的藻并画,特别是“三兔飞天藻井”。
而那些在空中飞行、手中托着花盘和宝盘、几乎都是用飘动的披巾和带子装饰起来的飞天也是来源于波斯艺术。
马里奥.布塞格里《中亚绘画》说:“用飘动着的飞巾来对衣饰作逼真的处理以及那长长的纤细的手,这种特征是属于伊朗艺术的。
”而云冈大佛络腋上的连珠纹,则是波斯萨珊朝常用的装饰纹饰。
早在公元7、8世纪,伊斯兰教艺术的这种装饰性传统经由波斯、埃及、北非传入西由牙,影响了整个欧洲艺术。
英国学者贡布里奇曾说:这要归功于穆罕默德使我们了解了东方精美的图案和丰富的色彩,它使艺术摆脱了受真实世界形体的束缚,而进入梦幻似的色彩与线条的境界。
关于5个诚信的格言和20个成语
要快,求你了。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信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而水金木无不待是以生者。
——朱熹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卢照龄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创业不像读书,一天可以过好多年,创业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
——周晋峰抱诚守真 抱柱之信 达诚申信 表里如一诚心诚意 襟怀坦白 光明磊落 开诚布公一诺千金 拾金不昧 推心置腹 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光明正大 海枯石烂 讲信修睦竭诚相待 开诚相见开心见诚 传守不渝口血未干披肝沥胆 披心相什 剖心析肝歃血为盟 推诚相见 推诚不饰 物微志信心虔志诚 信誓旦旦 信以为本 言而有信言行一致 一言之信 以诚相见 忠信乐易曾子杀豪 言必信,行必果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一言九鼎 言而有信 言必信,行必果 取信于民 取信于人 信誓旦旦 言而有信 言行信果 信守不渝 言信行果 一诺千金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另有: 抱诚守真 诚至金开 赤诚相待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闲邪存诚 修辞立诚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欢迎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