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策人进步”的名言诗句有哪些
耳朵听到不如亲眼看到...亲眼看到不如再走近它...走近它不如用手接触它......语出汉代刘向《说苑·政理》:耳朵听到的不如亲眼看到的,亲眼看到的不如自己调查到的,自己调查到的不如自己亲手干的
关于令的名言警句
令,发号也。
——《说文》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诗·齐风·东方未明》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孟子·离娄上》其身正,不令而行。
——《论语·子路》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陈寿《三国志》召令徒属曰。
——《史记·陈涉世家》乃下令。
——《战国策·齐策》3. 又令初下。
令所过毋供张。
——清· 张廷玉《明史》4. 又如:令书(天子所下的书面命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君(县令);令人(宋代命妇的封号。
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又指衙役,差役);令牌(发令的木牌);令众(号令示众);喝令(大声命令)5. 通“命”。
命名 [give a name to]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
令其五钟:一曰青钟大音,二曰…——《管子》6. 使,让 [cause;make]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史记》令贼知也。
——明· 魏禧《大铁椎传》火烧令坚。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令人目不忍睹。
——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7. 又令人丧气若此。
8. 又如:令人深思;令人恶心;令人神往〈名〉1. 命令;法令 [laws and decrees;decree]臣下罔攸禀令。
——《书·说命上》犯令陵政则杜之。
——《周礼·夏官·大司马》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战国策·齐策》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史记·屈原列传》2. 又如:政令;将令(军令);传令(传达命令);功令(旧时指法令)3. 时令,季节 [season]群葩当令时。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4. 又如:令序(时令次序)5. 逮捕状,没收状 [warrant]。
如:搜查令;扣押令6. 用于强行一种权力者 [writ]。
如:进入令;归还土地与所有权人令7. 酒令,饮酒时做的可分输赢的游戏 [drinking game]今日也行一个令才有意思。
——《红楼梦》8. 又如:令章(酒令);令官(行酒令的指挥官);令酒(行酒令的人;最初必自先饮一杯,称令酒)9. 词调、曲调名,即“小令”,又称“令曲”,一般字少调短,如词中的《十六字令》,元曲中的《叨叨令》之类 [song-poem]词之难于令曲,如诗之难于绝句,不过十数句,一句一字闭不得。
——张炎《词源·令曲》10. 官名 [an ancient official title]卜皮为县令。
——《韩非子·内储说上》11. 中国古代政府某部门或机构的长官。
如:尚书令;大司农令;郎中令;令史(本为掌文书的官员,宋时已降为一般的办事人员)12. 县一级的行政长官魏文侯时, 西门豹为 邺令。
——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海令为母寿。
—— 清· 张廷玉《明史》刺史守令。
——清· 周容《芋老人传》守令皆不在。
——《史记·陈涉世家》华阴令欲媚上官。
——《聊斋志异·促织》13. 又如:县令;令尹(官名。
春秋时楚国最高的军政长官;明清时称知县为令尹);令长(汉官名。
即县令、县长)14. 名声 [renown;reputation]饰小语以干县(悬)令。
——《庄子》15. 通“鸰”。
鶺鴒。
鸟名,大如鷃雀 [wagtail]脊令在原,兄弟急难。
——《诗·小雅·常棣》〈形〉1. 美善 [good]巧言令色。
——《论语·学而》。
集解:“令色,善其颜色。
”何忧令名不彰。
(令名不彰,好的名声不会显扬。
)——《世说新语·自新》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2. 又如:令色(和悦的面容;善于用谄媚和悦的颜色取悦人);令辰(美好的时辰);令居(吉善的住处);令音(美言,佳音);令政(善政,德政);令望(好的名望)3. 吉祥,吉利 [lucky]。
如:令日(吉祥的日子);令月(吉祥的月份);令旦(吉日);令年(吉祥的年份);令辰(吉日;吉利的时辰)4. 你的——尊称他人的亲属[your]岂合令郎君。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5. 又有此令郎君。
6. 又如:令阃(称对方妻子的敬辞);令嗣(令郎。
称对方儿子的敬辞);令子(对别人儿子的美称);令母(尊称他人的母亲);令似(尊称他人的儿子);令妹(称自己的妹妹。
后用作敬称对方的妹妹)〈连〉1. 假使,假设 [if]藉第令毋斩,戌死者固十六七矣。
——《史记·陈涉世家》2. 另见 líng;lǐng
一次,魏文侯召见外臣李克 故事名称
故事名称是《魏文侯问李克》出自刘向编著的《说苑.政理》。
讲述了一个李克教导魏文侯应赏罚有度以此招揽贤士才能使百姓信服的小故事。
采用对话形式生动又颇有道理。
原文: 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 ? ” 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 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 ? ” 对曰:“国其有淫民乎
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其父有功而禄,其子无功而食之,出则乘车马,衣美裘,以为荣华,入则修竽琴钟石之声,而安其子女之乐,以乱乡曲之教。
如此者,夺其禄以来四方之士,此之谓夺淫民也。
” 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
”对曰:“数战数胜。
”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兵以此亡何也
”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
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是故好战穷兵,未有不亡者也。
” 《说苑》,又名《新苑》,古代杂史小说集。
刘向编。
成书于鸿泰四年(前17)。
原20卷,784章。
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
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
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
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列子》、《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
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
如《君道篇》载师旷言云:“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
”《汉书·艺文志》小说家类有《师旷》六篇,早已散佚,师旷的这段议论,疑即出自《师旷》六篇。
以晋商文化为主宣传物管的格言
故事:格言: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
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
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过能力。
15、干部办事三问:讲道理时,先问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是否做到;批评人时,先问自己有何责任。
16、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17、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自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8、在职一阵子,做人一辈子。
19、毛毛细雨湿衣裳,点点贪念毁名节。
图片:
子夏的主要事迹
子夏(前507-
):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另有魏人、卫人二说,近人钱穆考定,温为魏所灭,卫为魏之误,故生二说),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
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岁,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
子夏为学时,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如其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一句,孔子答以“绘事后素”,他立即得出“礼后乎”(即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的结论,孔子赞曰:“起予者,商也
始可以言《诗》已矣。
” (《论语·八佾》)但孔子认为子夏在遵循仁和礼的方面有所“不及”,曾告诫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子夏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孔子去世后,子夏至魏国西河(济水、黄河间)讲学,还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史记·儒林列传》)。
近人有以为子夏思想中具有“法家精神”,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见郭沫若《十批判书》子夏像)。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
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论语》中的子夏是谁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是卜商的字。
少孔子四十四岁。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1.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2.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3.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
”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论语·八佾第三》4.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论语·雍也第六》5.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第十一》6.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颜渊第十二》7.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问知。
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
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
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
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
”《论语·颜渊第十二》8.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第十三》9.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
”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