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善不要不为,小恶不能为的名言是怎么说的啊,除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谢谢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孟子曰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内涵
出自《孟子* 【原文】 王说⑴曰:“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 曰:“否。
”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运于掌⑿。
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
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
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 【注释】 ⑴说:同“悦”。
⑵云:引自。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
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
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
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译文】 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
’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
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
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
’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
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真的做不到。
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
’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孩子。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心里运转一样容易治理了。
说:‘先给妻子做榜样,再推广到兄弟,再推广到家族和国家。
’说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心推广到别人身上去。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定天下,不推广恩德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保不了。
古代的圣贤之所以能远远超过一般人,没有别的什麽,不过是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不能够施及老百姓,偏偏是为什麽呢
“称一称才知道轻重,量一量才知道长短,什麽东西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大王您请考虑考虑吧
难道真要发动全国军队,是将士冒着生命危险,去和别的国家结下仇怨,这样您的心里才痛快吗
” 宣王说:“不,我为什麽这样做心里才痛快呢
我只不过想实现我心里的最大愿望啊。
” 【读解】 孟子关于“”的一番心理分析说得齐宣王心服口服,就像我们去看医生而被诊断准确了病症了一样,于我心有戚器焉对医生悠然而生亲切之感,并得到进一步的诊断治疗。
这一会,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宣王亲口对此加以否定,然后把宣王自己的做法加上去:“恩足以几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这样便轻而易举地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
“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说到底,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朝这方面想,有没有这样一种精神。
孟子的这一段分析,很容易使我们联想到在这篇文章中那一段著名的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今天我们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事情,都是愿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做得到的问题。
比如说为老年人让座,不要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等,的确都是“为长者折枝”举手之劳,而不是要你“挟太山以超北海”,做里的英雄。
但我们就是生性懒惰,又缺乏“这点精神”,所以老是要去强坐,要随地吐痰,要闯红灯违反交通规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都是没有想清楚“不为”与“不能”的道理。
说到这里,是不是值得我们在生活小事上多加反省,多一点“为长者折枝”的精神呢
回到孟子的话题上来,在讲清楚了“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后,他又一次施展出心理学方面的本事,对齐宣王来了一番政治的开导,这就是著名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理论,“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
说到底,这一方面合与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达立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另一方面也合于《大学》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修阶梯。
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可运于掌”还有什麽不能统一的呢
说完正题以后,孟子引用格言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希望齐宣王好好考虑,好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
而最后还以“霸道”的做法、军国主义者的行为来加以反衬,刺激齐宣王逼他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实行仁政,推行以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
孟子在这里的做法,是由物理性的逻辑真理推及人的心理,要求齐宣王反躬自省,认识自己。
我们在《论语》里已经知道,儒学非常重视人的自我反省功夫,所以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在儒家看来只有经常衡量,才能认识自己,改善自己。
不过,我们在这里突然想到的却是,认识自己固然需要自省,认识他人不是更需要权衡度量吗
俗话说:“虎豹不堪骑,人心隔肚皮。
”谁能够造出这权衡度量人心的公平秤和标准尺子呢
让.保尔.萨特说:“他人就是你的地狱。
”谁又能够知道“地狱”的长短轻重呢
关于不能以貌取人的格言
1、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3、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4、一个人的美在于他的心灵,而不在于他的外表
小善不要不为,小恶不能为的名言是怎么说的啊,向您求教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
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关于“眼见不为实”的名言名句或例子有哪些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
他就连忙用汤勺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就把它吃了。
恰巧这时孔子走进厨房,还以为颜回在偷食,就把他狠狠的教训了一顿。
经过解释,孔子才恍然大悟。
孔子非常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格言,不说人非厚道也,不辩人非高见也
人在世间上生活,总要与人相处,都要和人共事。
如何相处共事,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应付,这就是处世的哲学。
第一、不说人非,是厚道:世间上最可怕的就是「是非」,是非无有定论,但杀伤力却其大无比。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终日扰攘不得安宁。
有的人给是非陷害,丧失了本有的成就。
所以我们不说别人的是非,就是厚道。
而当自己面对是非时,要紧的是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当一个人人情参不透、是非辨不清时,就会起无明,所以批评别人的话当于人前说,自然可免是非。
第二、不辩己是,是高见:人际相处,有时候难免会被别人错怪、误会,有的人急于保护自己,就百般辩白。
其实真正高明的人,不必为自己辩解,那怕是自己没有错,不过你能自我反省,自我认错,并不会蚀本,反而增长阴德。
所以有时候不要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人家的一言一语不要太在意, 因为「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因此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不辩己是才是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