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西藏风景的诗句有哪些
宁玛派,俗教,宁玛派将佛法分为九乘,尤视阿底瑜伽乘,即俗称的大法,提倡一切现象原始清净圆满的见地。
在传承方式上,比较重视伏藏传承,即前弘期由莲师所埋藏的密法经典。
重要的传承师包括三素尔、龙钦巴、德达林巴、蒋扬钦哲、局米旁等,主要寺院有藏区的敏珠林寺、多吉扎寺和康区的噶陀寺、白玉寺、佐钦寺。
格鲁派,俗称黄教,14世纪青海高僧宗喀巴广学流传于藏区的一切教法,并进行系统严密的组织其强调戒律,因此格鲁派僧人都戴象征戒律的黄帽。
此派在显教方面,主张依次第遍学一切佛法,见地上依据中观应成派,密法方面,比较推崇后弘期所传的密集、胜乐、怖畏等密续以及秘密不共的温萨耳传。
重要寺院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等。
两派主要区别在于密法修行的方便,以及空性的见地。
黑教是西藏的本土宗教。
正式名称苯教或者“苯巴教”。
在佛教传入前,藏族几乎人人都信奉苯教。
宁玛派(红教)的很多仪式就是借鉴苯教的。
佛教成为主流宗教后,苯教势力越来越萎缩,但在西藏北部仍有信奉者。
花教即藏传佛教的萨迦派。
萨迦派比较注重“道果法”的修行。
道果法就是加深自己对因果报应的理解,以获得解脱的一种修行方法。
介绍一下有关于西藏的诗词赋
西藏文人诗歌的一种。
最著名的是米拉日巴的《十万道歌集》。
它是西藏较早的一部作家诗集,有几种木刻本,共收五百首诗歌。
诗歌往往从描绘山林情趣入手,继而对世俗社会发出感慨,最后归结于叫人们皈依佛法,以求正果。
因此,尽管作品也抨击了社会上层的欺侮弱小和某些宗教徒的虚伪作风,但其主旨还是在于宣扬人生苦海、一切皆空、无常、六道轮回等佛教思想,客观上起到了麻痹人民斗志的作用。
米拉日巴之所以在自己的《道歌》中流露出如些的消极情绪,这同他的身世是有密切关系的。
格言诗 藏语里称为“勒谐”,意为“善言”。
其主要是宣扬人的处世哲理。
作者利用这种格言诗的形式,叙述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求学精神以及待人接物应有的态度,等等。
写法上也是采用了四行一段的民歌体,每行七言(民歌为六言),也是两句为喻,两句指实(民歌比喻在前,格言比喻在后)。
突出的特点是,为了陈述主题,采用了极为丰富的比喻、推理手法,使作品很富有哲理性。
所使用的比喻,均是为人们所熟悉的。
除了鱼虫花草、日月山川等外,还使用了许多民间典故、谚语,因而深受群众的喜爱,不少格言诗广为群众背诵、引用。
西藏最著名的格言诗有:《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树格言》等。
《萨迦格言》共九章:1.观感学者品,2.观察上等人品,3.观察愚人品,4.观察贤愚混杂品,5.观察恶行品,6.观察自性品,7.观察不当行为品,8.观察事物品,9.观察教法品。
内容十分丰富。
有对统治阶级凶狠本性的揭露,有对自私、虚伪、贪婪、愚昧行为的讽刺和抨击,有对如何求知识和做学问的劝告等等。
所有对生活是非曲直的看法,自然是根据作者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立场,难免带有种种阶级偏见和时代的局限。
《萨迦格言》的作者是萨班·贡嘎江村(一一八二――一二五一)。
他从小跟随父兄受严格的释典、经学教育。
以后漫游西藏和印度各地,拜名流为师,攻读梵文,研究佛经,成为西藏佛教萨迦派的著名大师,号称班智达。
著作除《萨迦格言》外,还有哲学著作《明因藏论》及佛教律部著作《三仪律差别论》,等等。
六十三岁时,应阔端邀请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商请归附“随土纳贤”,为祖国的统一做出过重大贡献。
七十岁病逝于凉州。
《格丹格言》,全书一百二十五首。
内容均是辨别智愚的论述。
每两首为一组,以对比的手法谈论智者和愚者的差别。
所用标准,与《萨迦格言》相同,都是以佛教教义为立足点的,自然抹杀了阶级的本质。
作者为索朗扎巴(一四七八――一五五四),系安多地区人,从小出家为僧,此后专攻因明学,曾在拉萨哲蚌寺荣获一等格西学位,五十二岁担任甘丹寺的“色赤”(法王),七十六岁去世。
《水树格言》,与《萨迦格言》一样,同是藏族文学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
《水树格言》包括两个部分。
一部分是从水引伸出来的,叫《水喻格言》,一百三十九首;另一部分是从树引伸出来的,叫《树喻格言》,一百首。
共二百三十九首。
思想内容上,有对暴君和坏人的揭露和抨击,有对正直纯洁美德的赞扬,以及求学、待人接物的应有态度,等等。
但也有不少内容是直接宣扬宗教迷信的。
写法上与《萨迦格言》相同,也是采取四句七言的形式,艺术上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作者是贡唐丹白准美(一七一七――一七八六),他生于安木多地区(今甘南藏族自治州),是拉卜楞寺的大活佛,即贡唐第三世。
是一位才华出众的藏族学者,著作很多,辑有《贡唐丹白准美全集》。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
侗族:侗族是个讲究文明礼貌的的民族,而且非常注重教育。
“一株好苗众人栽,一朵好花众人爱”,这是侗族人民的一句格言。
在侗 乡哪个寨子多出几个读书人,就是那个寨子的娇傲。
寨子里不 管谁家的孩子出门上学,全寨就象过节一样,带着各种礼物到这 家表示祝贺。
七路时全寨老老少少都出来穿街走巷一直送到黎 外、侗族人热情好客,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进屋全家老少都会 起来让座,欢迎你的到来,老人给你递烟,大娘给你端油茶, 并用侗家最讲究的“酸宴苦酒”来款待你。
苦酒是用糯米酿制 的,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鱼、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锅。
如果客人 吃不。
惯,主人便把酸鱼、酸肉放在锅里爆炒或油煎一下。
在侗乡的 路上即使素不相识,也互相打招呼,并谦让请对方先走。
更有趣 的是两个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双方各自从身上解下一根花带 或头帕赠给对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侗族对公益事业、助人 为乐非常重视。
冬天有人在鼓楼的火塘里生起火供人取暖;夏天 有人把泉水、凉水送到凉亭、鼓楼供行人饮用。
有的人在自己过 生日或逢年过节时,总喜欢到风雨桥、鼓楼上打扫卫生或修桥补 路,他们既不图名,也不图利。
所以人们都说,到了侗乡,上山 必有路,逢水必有桥,山腰、山顶有凉亭歇息,十字路口有路 碑指道。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
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
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
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
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
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
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
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
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
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
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藏族:藏族信仰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
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
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
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
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
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
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
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婚丧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就用去1 4 万两黄金。
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
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
生前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
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
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彝族:爬花房--彝族男女的婚恋:爬花房是楚据彝族特有的风俗。
姑娘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
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并无拘束。
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
云南小凉山彝族的婚礼相当别致。
结婚时,男方要备马,携带酒、布、肉、养面等礼物去迎新娘。
女方村里的姑娘,可使出浑身本事向迎亲的客人泼水,捉住拼命戏乐。
送亲的人全要男子,新娘至男方门前,要到太阳落山方可进门。
进门前,由一人托着装有羊肉、养把把和酒的木碗,在新娘头上绕一圈,以示婚后生活富裕。
然后,新娘由表兄弟背进屋去。
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
它是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
三声大锣 拉开跳菜序幕:大锣、芦笙、三弦、闷笛、树叶等民乐齐奏;在姑娘小伙呜哇哩--噻噻的吆喝声中,只见顶着托盘的彝家男子双手拱揖,脚步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另一个人头顶和双臂各撑一菜盘(共24碗)紧随其后入场。
他们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州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一前一后登场。
两位手舞毛巾的搭档,则怪态百出,形如彩蝶戏花般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地为其保驾护航。
一对托菜手要上菜四桌,搭档把32碗菜摆成回宫八卦阵,每碗菜都像一粒棋子。
自有定位,全按古已有之的规矩逐一落桌,丝毫不乱。
各地彝族盛行父系小家庭制,幼子往往和父母住在一起。
妇女地位较低。
遗产由诸子平分,绝业一般归近亲所有。
彝族历史上盛行父子连名,此俗在凉山彝族居民中一直继续到建国前。
一夫一妻是彝族婚姻的基本制度,娶媳需付较高的聘金,交错从表婚比较流行,夫死实行转房。
建国前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还保持着公房制度,凉山彝族保持着严格的等级内婚。
历史上彝族多实行火葬,建国前,凉山及云南沿金沙江一带居民仍行此葬俗。
其他地区自明、清以来逐渐改为上葬。
藏传佛教四大派系:红教 花教 黄教 白教。
为何只有黄教领袖达-赖和班禅最有名
其他三派领袖被祭拜吗
大派系也可以,说五大派系也对,不是说只有达赖和班有名,而是他们最接近政治,从唐朝时期就已经和政府联系了,一直到今天还是一样的,所以了解和知道黄教也就是格鲁派的人相对的就多些,就好像很有名了。
传承最古老最本质的是宁玛,也叫红教,只是修行,不参政,所以很干净很纯,四川和青海宁玛寺庙多,汉地也很多修行的;萨迦也叫花教,元朝时期曾经很辉煌,因为国师基本都是萨迦的,现在在国外比较兴盛,国内的话四川和青海多些;噶举也叫白教,现在国内西藏和四川有几个寺庙;噶当的话因为比较特殊,他们不是主要修密的,而是修显宗的,后来很多都并入格鲁了,几乎消失了。
另外还有苯教,也叫黑教,在西藏地区还有信奉的,影响不大。
综上,每个教派各有自己的传承,不仅自己教派的领袖会被祭拜,其他的教派的领袖一样被尊重的,毕竟万法归宗,都是佛教的体系,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
元朝对西藏进行管理说明了什么
1.说明元朝有能力将一直与中原王朝对峙的吐蕃政权纳入自己的版图范围内,并进行有效的管理;2.藏传佛教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