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夏季杨树的句子,唯美一点的(用进作文里的请大家认真解答哦~)
关于描写杨树的好词好句优美段落1.夏季的白杨树最是迷人。
你看它头顶炽热的太阳,迎着从楼缝里涌来的一波一波的热浪,挺直了强健的身躯,伸展开壮实的臂膀,向着更高、更宽的方向拓展自己生存的空间,遮挡起浓浓密密的绿荫,为师生们带来丝丝的凉爽。
2.春天,白杨树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我们这群孩子换上漂亮的春装,围着白杨树捉迷藏。
玩累了,我们就坐在树下休息,说说笑笑。
3.春天,一阵春风拂过,树上就长起鹅黄色的叶芽来。
渐渐地变成的嫩绿色叶子,那么富有生机。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像高大的战士一样保卫着我们,好像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像他们一样。
4.金秋时节,白杨树的叶子变黄了,像穿着黄色的外套。
忽然,一阵风吹过,白杨树立刻脱下自己的外套,给大地母亲穿上。
5.冬天降临了,天寒地冻,下起了鹅毛大雪,雪花袅袅婷婷地飘落下来,白杨树披上了银装。
虽然它只剩下干枯的树干,可它还是傲然挺立、耀人眼目。
像一位老寿翁在持着花白白的胡子笑哩
我们在树下打雪仗,堆雪人,痛快极了
6.冬天,杨树的叶子都掉光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枝站在那里,迎着凛冽的寒风,冒着鹅毛般的大雪雪下完后,杨树就像披上了一件洁白的棉袄同学们欢呼着,奔跑着来到树旁打雪仗,堆雪人,滚雪球,玩得都很开心。
7.冬天到了,白杨树脱去美丽的衣服,光秃秃的站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
一场雪过后,它披上了洁白的外衣,枝条上落满了亮晶晶毛茸茸的雪,像冰晶像银条,那么洁白那么美丽。
孩子们来到树下,淘气的摇着树干上的雪花,落在他们的头上,落在他们的脖子里,他们大叫的向远方跑去。
有的孩子堆起了雪人,几分钟后一个漂亮的雪人便呈现在眼前;有的打起了雪仗,他们三人一伙两人一组开战了,雪球在空中飞来飞去,孩子们非常高兴。
白杨树带来整洁、美丽、更给孩子带来了欢乐。
8.秋风里,虽然脱尽了叶子,单薄的枝条依然透着精气,枝干向上,高昂着头。
严冬里,她迎着刀霜雪剑,依然伫立在寒冷的黄土地,枝枝傲骨,树树无字,树树有声。
而此时,贵族的花草,却在暖房里,接受着送到叶面和根部的养料,懒洋洋地打发着没有血色的日子。
9.春天,老杨树发芽了,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
下课了,我和同学们出了教室,来到操场上,在老杨树下说笑着,嬉闹着。
我拾起了掉在地上的一片小小的树叶子,发现它一面深绿,绿得像一块翡翠。
它的另一面有一些淡绿,在春天的阳光下显得那么美丽。
来了一阵风,树上的叶子和我手中的叶子一起摇动起来,好像无数把大大小小的扇子在一起扇动,给人们带来一丝丝凉意。
我发现,我手中的叶子犹如一只刚被捉住的蝴蝶,挣扎着,抖动着。
我急忙撒手,只见那片小小的叶子在风中起舞,真像一只蝴蝶。
10.春天,杨树那光秃秃的枝头上开始有了指甲大小的嫩叶,大地上万物都苏醒了。
过几天,杨树便开始有圆圆的新叶,前端突出一个小尖脚,远远望去,真象一个绿色的小桃,偶尔有几个调皮的小朋友伸手摘下一片绿叶,回家做一个小书签。
11.夏天,白杨树像一个魔术师,满树的叶子都变成了碧绿的,发出了万丈碧绿的光芒。
下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坐在树下,静静地休息。
这时,白杨树像巨大无比的绿伞,为我们遮挡着强烈的阳光。
这时,如果你再看看它,它好像更美了!12.秋天,杨树的叶子由绿变黄一阵风吹过,一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色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非常漂亮落在地上的叶子越来越多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地毯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树下活动,有的收集树叶做书签,做标本,拼图案。
13.到了冬天,白杨树只剩下几根赤裸裸的树枝了,光秃秃的不怎么雅观,但有时大雪会给它披上一件银色的外衣,把校园映衬得更加美丽了。
14.秋天来了,霜白露清,秋妈妈迫不及待地给我家门口的白杨树披上了金装。
树叶像镀了一层金,光彩照人。
秋风扫过,满树洒“金”,飘飞的落叶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
我们在树下拾落叶,制标本,充满了情趣。
15.转眼就是秋天了,叶子渐渐变黄,一阵风吹过,叶子纷纷落下来,既像在空中飞舞的黄蝴蝶,又像小精灵乘坐着金色的飞毯缓缓地落在地面上。
抬头仰望天空,杨树就像大地举起一支蘸满黄色油彩的大笔,要为蓝色的天空添上一幅美丽的油彩画。
16.冬天来了,虽然不如有树叶时那么辉煌,但这时它仿佛更大了。
在寒风中总是发出呜呜的声音,像是在和寒风挑战。
大雪来临时,它们和雪姑娘交上了朋友,它顽强的精神终于感动了雪姑娘,雪姑娘慷慨的送给它一床棉被,白杨树暖暖的睡着了。
17.夏天,枝叶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遮挡住了炽热的阳光,我们就可以像往常一样在空地上玩耍,不会感觉到热了。
这时,偶尔会飞来几只小鸟,一边落在白杨树上乘凉,一边啼叫着,给我们带来动听的歌声。
18.春天,树枝上开始抽出嫩绿的新叶,可爱极了。
下雨的时候,细细的雨丝轻如牛毛,它笼罩着白杨树,宛如一幅绝妙的风景画。
19.夏天,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长得枝繁叶茂。
可以为人们遮住阳光,在夏天有许多车辆来来往往,白杨树可以减弱噪音,小朋友们在树的下面欢天喜地地玩游戏,小鸟叽叽喳喳,时而会落在树上,树也是鸟的乐园。
20.夏日的阳光照在杨树浓密的绿叶上,在我们头顶撑起了一把金光闪闪的遮阳伞,树叶如童话故事一样美丽。
我们在树叶下玩闹,享受无拘无束的清闲生活。
回想那时的事情,眼前总会出现那一树金光闪闪的杨树叶。
好词:高大挺秀 坚强不屈 随遇而安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不折不挠高大挺秀 不择环境 生命顽强
写杨树的古诗
杨花诗年代:【清】 作者:【舒位】歌残杨柳武昌城,扑面飞花管送迎。
三月水流春太老,六朝人去雪无声。
较量妾命谁当薄,吹落邻家尔许轻。
我住天涯最飘荡,看渠如此不胜情。
东门之杨年代:【先秦】 作者:【诗经】东门之杨,其叶将将,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晰晰[1]。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体裁:【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妖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杂曲歌辞·入破第五】君住孤山下,烟深夜径长。
辕门渡绿水,游苑绕垂杨。
王维 【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
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
刘商 【登相国寺阁】晴日登临好,春风各望家。
垂杨夹城路,客思逐杨花皎然 【戏呈薛彝】山僧不厌野,才子会须狂。
何处销君兴,春风摆绿杨。
张潮 【句】寒林苞晚橘,风絮露垂杨刘禹锡 【杂曲歌辞·杨柳枝】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
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温庭筠 【杂曲歌辞·杨柳枝】织锦机边莺语频,停梭垂泪忆征人。
塞门三月犹萧索,纵有垂杨未觉春张敬忠 【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王维 【戏题盘石】可怜盘石临泉水,复有垂杨拂酒杯。
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
形容杨树的词语有哪些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望采纳
初二《白杨礼赞》《随堂反馈》答案
大杨树从我上天起,现学校门前这棵杨树,那时它还不能为大白杨,大约有二、三层楼高,做我的师兄了。
春天到了,大杨树的枝丫上吐出了一丝新绿,好像一个刚生出来的婴儿,远远望去,一片鹅黄,生机勃勃。
一年一年过去了,只有大杨树还陪在我身边,我和它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大杨树和我一起成长。
现在,它已经成为了栋梁,我也一定要发扬大杨树的精神,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夏天来了,大杨树的叶子变得茂盛了,象一把绿色的遮阳大伞,好像在对我们微笑,我们跑累了,就去大杨树下休息,使我们倍感凉爽,此时大杨树已经大约有四、五层楼那么高了。
秋天,树叶都变黄了,有的还是半黄半绿的,秋姑娘的风一吹,黄叶都纷纷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争相飞走,好像在向我们道别,也为大杨树作了充足的养料。
冬天到了,凛冽地寒风袭过,小草柔弱地低下头,只有大杨树还坚强地守侯在那里。
大风终于投降了,洁白的雪花飘落下来,打在树上,像加了一层白色的染发剂,让大杨树在来年春天长得比今年还好。
《白杨》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是在通往新疆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着车窗外的白杨展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
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车窗外的白杨——于茫茫戈壁站得高大挺秀;父亲眼中的白杨——不择环境,不惧灾害,茁壮成长;父亲心中的白杨——就是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边疆建设者的化身。
作者的人物描写非常传神,对父子三人进行了语言描写和神态刻画,孩子天真烂漫,父亲严肃而又不失亲切。
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段话是全文体现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
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
一方面描述了白杨树外在的特点,高大挺秀,能顶住任何自然灾害,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茁壮成长;一方面表现了白杨树的精神:一是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二是不怕困难,坚强执著。
这正是边疆建设者身上特有的奉献精神,听从祖国安排,无怨无悔地扎根边疆,无私奉献地建设边疆。
这是人与树的神似处,也是以物喻人的连接点。
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是一个设问句。
表白,解释说明。
一个“也”字,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爸爸看到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在托物言志。
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他的表白正是无数边疆建设者身上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③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在课文的结尾处,作者再一次通过父亲神情的变化,来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爸爸自己已扎根边疆,献身边疆,他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树一样经受锻炼,成为建设边疆的栋梁之才。
反映了老一辈的西部开拓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博大胸怀。
(2)对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出界限。
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秀: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
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得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建议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
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
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如这些语句:“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对这些句子,要联系上下文,前后贯通地反复研读,理解后抄写下来。
在讨论和朗读中,逐步清晰地认识到,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文化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于此,奉献青春,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
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
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
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
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第一次是“出神”和“沉思”,因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触景生情,想到环境,想到了自己和战友,浮想联翩;第二次是“微笑”,因为听到孩子关于白杨树的争论是那么天真幼稚;第三次是“严肃”,因为他与孩子们谈白杨特点,尽管孩子们还不懂,而实质是在借树喻人,抒怀言志;第四次是“又陷入沉思”,是由树想到了子女,从自己想到孩子的未来;最后一次是“浮起一丝微笑”,是想到孩子们也将扎根边疆,为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
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
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如,孩子的天真稚气,爸爸神情与心理的变化和严肃亲切中的循循善诱。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
对爸爸谈论白杨树的一段话,指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体会到对白杨树的赞美和边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
在多次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然后用这些词说一说其他的树,如,青松、白桦、银杏树;最后再让学生用这些词写几句话,夸一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如,筑路工人、地质队员、建筑工人、青年志愿者和军人。
6.在字词教学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7.阅读链接的诗歌《帐篷》,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作品。
这首诗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
可以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以帐篷为家的“我们”指的是谁,这些人身上有怎样的品质,从而体会到地质队员、建筑工人们与边疆建设者一样,具有服从需要、建设祖国的奉献精神。
要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案例片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说说你对白杨树的了解。
生:我知道白杨树非常直。
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生根成长。
师: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吗?(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大家都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生:(自由读)师:请同学默读1—3自然段,画出词句体会一下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生:(自读后)它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几乎没有什么生命存在。
生:那里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师:(演示图片或课件)这里常年干旱,并经常有沙尘暴出现,风沙一起,遮天蔽日,简直就是生命的禁区。
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秀的白杨。
请同学再来读爸爸的介绍。
生:(再读)师:(再次出示句子: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我们的校园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城市绿化街道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祖国的边疆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沙漠的边缘需要它,它就在那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师:的确,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山区还是戈壁,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大家对白杨还有哪些认识?生:它很坚强,不怕任何自然灾害。
师:(为学生引读前半句,学生接读后半句)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持续数月的干旱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它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白杨树的性格是这样坚强,生命力是这样顽强,让我们读一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生:(齐背)师:爸爸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他还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请大家再次读书,说说你的理解。
生:爸爸也想在父母膝前尽孝,可看到白杨树,更加坚定了他扎根边疆的心。
生: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发达地区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他更希望子女能够像自己一样成为边疆建设者。
生:爸爸还在呼吁着更多的人,像白杨树一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成为栋梁之才。
师:的确是这样。
尽管孩子们还不理解,我们却通过阅读体会到了爸爸那一颗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的心。
让我们再次背诵爸爸的话。
生:(齐背)五、相关链接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
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
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
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
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
建国后历任《解放军报》编辑、《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等职。
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五封信》《我也要戴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第十个春天》《风帆》《非洲的火炬》,诗集《红湖集》《花环》《袁鹰儿童诗选》等。
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
17
白杨礼赞作者赞美了白杨树的那些品质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
第一段破题,直抒胸臆。
“礼赞”,崇敬而赞美;“不平凡”,是礼赞的原因。
起始峭拔有力,赞美之情破空而来。
第二段描写高原景象,述说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辽阔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广阔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扑”与“奔驰”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景,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应。
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觉,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觉,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
在这里,情与景融合在一起,体现抒情散文的特点。
其间感觉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出现铺垫、蓄势。
这一段写高原的目的是:1.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初见白杨树的感觉。
“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外在景观,给作者惊醒的感觉,“刹那间”“猛抬眼”“惊奇地叫了一声”等语表达了这种惊醒的感觉。
这一段异峰突起,由低潮转入高潮,突出“我”的情绪转变,为下文白杨树出现起渲染作用。
用问答句提醒读者注意。
第四段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又是下文赞美白杨树的前奏。
此处是二赞“不平凡”。
(可以提示学生:“不平凡”与“极普通”有怎样的联系?)第五段描写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
形貌方面,是从干、枝、叶三方面来写;“精神气质”方面,是突出其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和力争上游的特点。
第六段是过渡段,为下文转而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起势。
此处是三赞“不平凡”。
第七段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否定的是“好女子”,肯定的是“伟丈夫”,用的是拟人和对比的手法。
接连四个“难道”层层递进,气势恢宏,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
第一个“难道”为由树及人张本,第二个“难道”点明象征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点明象征北方农民中的战士,第四个“难道”点明象征民族的抗日精神和意志。
四个反问句连贯紧凑,思想逐步升华,赞美之情逐渐达到高潮,展现了比前文更为廓大深远的精神境界。
第八段进一步写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是全文的主题句。
四赞“不平凡”,三提“极普通”。
两个“相似”是对称句,“不但……尤其……”是散句,句式富于变化。
第九段运用对比赞美白杨树,结束全文,呼应开篇。
“贵族化的楠木”与平民化的白杨树作对比,赞美楠木的人与作者本人作对比,在对比中突出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自己的立场态度。
“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形褒实贬,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贱视民众”的人。
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
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
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
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
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
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
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
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本文的另一写作特点是欲扬先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从文章的思路、章法技巧的角度再将本文疏理一下: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气势宏大,情绪激昂,紧接着该是雄伟壮观的景物“出场”?偏不,作者的高唱转为低调,写观看的“单调”感;而接着“单调”感的,是突如其来的亢奋激情的喷发,犹如一阵锣鼓响过之后,白杨树闪亮登场,它的登场确实“不平凡”,引起作者的惊醒、振奋;再往下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挺直和丫枝聚拢的特点,这是对白杨树的正面描写;下面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格”,点明它的象征意义,又将文章的高潮掀起,四个排比句的气势有如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是一反衬,或者说是延伸拓展,进一步强化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深化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本文的艺术风格属于阳刚、雄壮类型的。
这种风格的呈现,一方面是由于作者本来就习惯于表现这种风格,另一方面是由于作者为了写大西北的白杨树,有意地选定了这种风格。
它具体地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大手笔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突出西北高原壮阔、粗犷的特点,以此为背景衬托白杨树;第二,大写意描绘白杨树的形象,直露地点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这与工笔细绘、迂曲委婉的暗示型作品是迥然有别的;第三,语言大气磅礴,长句、短句喷泉般地写来,提问、排比迭出,全文一气呵成,也是这种阳刚、雄壮风格的表现。
请采纳~